•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多元評量

本節為求深入了解多元評量之要義,以下就多元評量的意涵、理論基礎、評 量的方式,分別說明之。

一、多元評量的意涵

(一)多元評量的意義及理念

「多元評量」是為因應評量的改革,綜合國外「另類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及傳統紙筆評量,而興起具本土色彩的名詞,可說是出自於我們社會 的需求及語彙(吳毓瑩,2003;張麗麗,2002)。多元評量(multiple assessment)

可視之為學者所提及之「多元方式評量」、「多元化評量」或「多元化教學評量」

的簡稱。簡單的說,多元評量係指教學評量的多元化,是相對於傳統單一紙筆評 量的觀點而言。

簡茂發(1999)認為教學和輔導的範圍廣泛,除了知識技能外,還包括學生 的品性、人際關係、學習態度、興趣、方法和習慣等,所以應該採取不同的考查 方法,以配合學科性質和教材內容,進行多種方式的評量;其評量之範圍包含認 知、情意、技能多方面的,以及評量方式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此即多元評量的 理念。簡言之,多元評量的評量內容與方式是多元的(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

張郁雯、張淑慧,1999a)。

李坤崇(2006)根據學者的觀點,綜合提出多元評量的意義是教師以教學和 評量專業為基礎,依據教學目標提出適切的評量方式、內涵、人員、時機與過程,

並呈現多元的學習結果,為學生提供更適性的教學以增進其成長。而教學評量趨 於多元化,包括有評量的目標、內容、方式、情境、人員、次數、標準、答案都 是多元的,且評量結果的呈現和解釋也是多元的(李坤崇,2002;張清濱,2008)。

此外,游進年(2007)分析多元評量的意涵,認為多元評量應包括評量觀念 的調適與技術的改進兩方面,並且考量整個教學歷程的連續性及關連性。觀念的

調適係指相對於傳統單一紙筆測驗的觀點而言;技術的改進則是指評量方式、內 涵、人員、時間、情境、資訊來源、結果解釋與應用等層面皆為多元。另外,針 對多元評量的發展,游進年則提出七觀點:1.評量的設計及實施應與教學目標配 合;2.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能主動參與評量的建構與實施;3.評量應與生活經驗 相聯結;4.評量應在真實情境脈絡中進行;5.重視動態與連續的評量歷程;6.兼顧 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評量;7.以評量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及成長。

至於廣義的多元方式評量,高博銓(1997)則認為是以教師、學生及師生間 共同參與的課程與教學活動為對象,結合各種理論、評量工具、方法和資源等多 樣化的探討途徑,進而了解教師的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課程的設計 與實施的情形。

綜合上述,多元評量可被定義為: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所實施多元化、適性 化的學習評量,其評量方式、內容、人員、時間、標準、情境、資訊來源、結果 的呈現和解釋等皆多元為之,其目地在將學生學習做較完整的診斷,並對教學改 進提供有效的回饋,讓孩子從評量過程中,減少學習困擾,提高學習動機且獲得 學習的樂趣。

(二)多元評量的特質

學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實施適性教育,更應掌 握「因材施教」及「因材評量」的原則,來進行多元化的評量措施。教師應提供 各種學習活動,採用各種適性評量的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充份發揮才華,將個 人學習的成果從各方面表現出來,採取自我比較的方式,分析整合各方面評量的 結果。如此,教師才能評量出學生真正的學習表現,描繪學生的學習完整圖像(郭 俊賢、陳淑惠譯,2000;簡茂發,1999)。

李坤崇(2002)認為多元評量應具備下列六項特質:1.專業多元:教師實施 多元評量應具備學科專業素養、掌握教學目標、教學專業素養、評量專業素養;

2.內涵多元:除了認知、情意、技能三個領域外,尚須包括學生的學習歷程、生 活世界與社會行為,與學生真實經驗聯結的素材為主;3.過程多元:包括教學前

的安置性評量、教學中的形成性評量、診斷評量、教學後的總結性評量;4.方式 多元:評量並非單一評量,也並非廢除紙筆測驗,而是配合教材的性質和內容使 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評量方式;5.人員多元:參與者包含教師、學生自己、家長、

同儕,與評量有關之利害關係人皆可直接或間接參與;6.結果多元:評量結果的 呈現,應包括自我比較、標準參照或常模參照方式,鼓勵與正向、歷程與結果並 重,而結果的解釋,包含學習狀況質性的文字描述以及量化的成績描述。

陳明終(2000)提出多元評量的多元觀,而歸納出多元評量的內涵有下列十 項:1.評量內容多元化;2.評量方式多元化;3.評量歷程多元化;4.評量人員多元 化;5.評量標準多元化;6.評量環境多元化;7.評量時間多元化;8.評量參考資料 多元化;9.評量科技應用多元化;10.評量通知單呈現多元化。

國內學者對於多元評量的意義、特質或內涵的看法雖有些差異,但是綜合觀 之,多元評量主要包括:評量的目標多元、方法多元、時機多元、人員多元、結 果多元,共五項特質。今根據學者的研究,將各家對多元評量之觀點歸納、彙整 如表 2-4:

表 2-4

多元評量的特質一覽表

評量特質 相關文獻

目標 方法 時機 情境 人員 標準 結果

陳明終(2000) v v v v v v 楊銀興(2003) v v v v v v 陳美珍(2003) v v v v v v v

江雅琪(2004) v v v v v

李坤崇(2006) v v v v v v

陳苡宣(2006) v v v v

游進年(2007) v v v v v v 張清濱(2008) v v v v v

謝莉文(2008) v v v v v

胡麗嬌(2010) v v v v v

合計 10 10 8 5 10 4 8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1 整理多元評量特質的相關研究,歸納出本研究多元評量的五項特 質,分述說明如下:

1.評量的目標多元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以生活為中心,提出了十項課程目標,而在 各領域和各單元中均有其各自的目標,故教學評量的規畫應同時考量這三方面的 目標;然而為達成評量的目標多元,評量的內容也必需是多元的。以生活課程為 例,其評量的目標是以十項課程目標、五項領域目標及各單元教學目標為依據,

並同時兼顧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來設計評量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評量的 過程中,應隨時掌握多元的目標。故將「評量的目標多元」列為本研究多元評量 的特質之一。

2.評量的方法多元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第六條說明:學生成績評量,採 取筆試、口試、表演、實作、作業、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實踐等 適當之多元評量方式(教育部,2010)。多元評量依據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教學 活動的內容,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評量方式,來評定學生的學習表現。往往因 評量方式的不同,評量的情境和計分方式也有所差異;評量的情境視評量的目標、

內容、方式之不同及實際需要,可為教室內外、校園內外及戶外教學參觀等其他 地點;至於計分方式則包括個人分數、小組合作分數等方式。因此,將「評量的 方法多元」列為本研究多元評量的特質之一。

3.評量的時機多元

評量為教學的一部份,應將評量納入教學過程中隨時進行。因此,評量包括 有教學前的安置性評量、教學中隨時進行的形成性評量、分析學習問題的診斷性 評量,以及注重教學後的總結性評量。意謂除了注重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學習成果 外,亦重視教學得失與診斷學習困難。因此,將「評量的時機多元」列為本研究 多元評量的特質之一。

4.評量的人員多元

教學評量不應只有教師為評量人員,只要與評量有相關之人員皆可參與,包 括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學生、家長,視情況可加入不同機構服務人員、學者專 家等;學生的部分則有自評、小組長及同儕互評。經由評量人員間的相互充分溝 通與討論評量的標準及方法,可避免個人的主觀和偏見,才能評定出學生真正的 表現。然而由於參與評量人員的不同,亦可提高評量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研 究將「評量的人員多元」列為多元評量的特質之一。

5.評量的結果多元

評量結果的解釋方法有標準參照評量和常模參照評量兩種,除了這兩種外,

亦可加人自我參照評量,兼顧能力與努力、歷程與結果並重等方式。此外評量的 通知單,則包含學習狀況質性的文字描述與量化的成績描述,是以多元化、適性 化的評量結果來呈現。因此,將「評量的結果多元」列為本研究多元評量的特質 之一。

二、多元評量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者根據前述對多元評量意涵之探究,整理歸納認為多元評量的理論基 礎主要有兩個,一是建構主義,另一是多元智能理論,以下分別說明。

(一)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在解釋人們如何獲得知識或如何進行學習的理 論,其認為知識起於個體主動建構而非被動的接收。建構主義並非單一理論,包 含有不同取向的派別,故在解釋人們如何建構知識時,各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以 Ernst Von Glasersfeld 提出的「根本建構主義」占有重要的影響。根本建構主義認 為,知識是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被建構出來的,而認知的目的是要建構出能夠適 應環境的知識(潘世尊,2003)。

林麗惠(2003)提出建構主義的基本概念,認為個體在既有的知識、信念和

理論基礎上主觀的建構新的知識,此過程可能是擴展新的知識體系,也可能是俢 正或精鍊已有的知識架構。張靜嚳(1995)則綜合學者的看法指出,現代建構主 義的基本原理有三:1.知識是認知個體主動的建構,不是被動的接受或吸收;2.

認知的功能在適應,是用來組織經驗的世界,不是用來發現本體的現實;3.知識 是個人與別人經由磋商與和解的社會建構。因此,建構主義認為個體主動建構的

認知的功能在適應,是用來組織經驗的世界,不是用來發現本體的現實;3.知識 是個人與別人經由磋商與和解的社會建構。因此,建構主義認為個體主動建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