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語文本中譯手法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多語文本中譯手法

多語現象常見於社會階層間的對比,特意安排的語言落差,不僅僅是為了 如實呈現人生中的真實情境,也更能讓讀者深刻感受階層的差距,如社經地位 高者用詞儒雅,而社經地位低者充滿俚俗用法等。知名的非裔美國女性作家童 妮‧摩里森(Tony Morrisson,1930─),其處女作《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

1970)融合了種族、性別與階級議題,並存著筆調優美的標準英語及自然道地 的黑人口語,如何處理兩種語言的差異,就成了對譯者的考驗。目前台灣已有 兩個譯本,陳蘇東所譯《最藍的眼睛─托妮‧莫瑞森小說選》以及曾珍珍所譯

《最藍的眼睛》。林侑青(2010)指出,在面對黑人英語時,陳蘇東並未加以特 別處理,只以一般白話文體翻譯,曾珍珍則企圖呈現出語言落差,採用台語詮 釋黑人英語,她並未有計畫地將原文中黑人英語的部分以台語平行模擬,而是

以「台華互滲」的中間路線,將對應的台語詞彙拼貼在中文內替代之,曾珍珍 決定採用台語來翻譯充滿口語化特色的黑人英語,最主要的考量是為了具體呈 現小說中的語言差異,並期許自己的作品能達到小說書寫的藝術。林侑青評價 台語入文的效果,正呼應了摩里森的藍調美學,而其文體介於鄉土書寫、華文 創作與外語譯作間,藉由駁雜的文體風格呈現不同族群的異質性,如此雜混的 譯法雖然不可避免產生了矛盾的語感,但這正是譯者想給予讀者的挑戰。雖然 林侑青肯定曾珍珍對語言處理的用心態度,但她也指出,摩里森的語言豐富而 不華麗,身為詩人的曾珍珍遣詞用字卻華美許多,結果導致過度詮釋的副作用,

在譯本的許多地方,都流露出她介入操縱的痕跡。

以台語翻譯方言,之前也曾有其他譯者嘗試,師大翻譯研究所林孺妤的碩 士論文〈馬克‧吐溫《哈克歷險記》之中譯與評析〉,就試圖以台語詮釋主角哈 克及黑人吉姆的方言英語。鑒於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在《哈 克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884)中特意採用多種方言,包 含敘事者哈克本人的派克郡方言,以及黑人吉姆的密蘇里州黑人方言,林孺妤 主張這樣的語言特色應加以保留,因此她加入特定的字彙、青少年流行用語以 及台語借詞來翻譯白人方言,並以台語對譯黑人英語。在台語書寫尚未取得眾 所認同的形式前,這樣的嘗試頗屬不易,但以方言對譯方言,確實能適度描繪 出標準語和方言間的差異性,不失為良好選擇。師大翻譯所的徐立妍也以閩南 語翻譯為碩士論文題材,藉由翻譯哈波‧李(Harper Lee,1926-)的小說 To Kill A Mockingbird,研究閩南語翻譯時會出現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行的方向,她認為雖

然目前主流是漢羅合用,但此種作法對普羅大眾而言不易閱讀,因此她嘗試以 全漢字的閩南語書寫,並以紐馬克的溝通翻譯概念進行翻譯,目的是為了讓一 般民眾也能閱讀以閩南語寫作的文學作品。

對於以台語翻譯黑人英語是否妥當,或以一支方言翻譯另一支方言是否合 理,不同學者間看法各異。貝爾曼便認為方言深植於當地文化,無法連根拔起,

若是硬搬至其他文化中,只會流於荒謬可笑;然而,Cincotta 卻認為,在她所歸 類翻譯「他語」的四種手法間,以方言代替方言是效果最好的。她指出,文學 文本中的「他語」(linguistic alien)13常被視為無法翻譯,譯者往往不得不借助 大量註解,針對這些他語,辛克達提出了四種翻譯策略:統一語言不另處理、

保留下語言轉換機制、採用俚語或口語形式、以其他語言或方言代替。辛克達 認為最後一種策略最困難,但效果也最成功,然而在實務使用上,應該以考量 作者目的為首要之務,例如作者在文本中採用某諺語,究竟是為了傳達該諺語 本身的涵義,亦或是為了表現說話者的語用習慣?作者本身意圖達到的效果,

才是譯者據以翻譯的準則,如若確實難以找到對應的語言,則譯者可自由運用 不同手法,以傳達作者期望的效果,在忠實與創造之間求取平衡。

儘管學者們對方言翻譯的看法殊異,但筆者認為,從以上種種研究閩南語 翻譯的文獻看來,雖然台灣的翻譯文學以標準中文為主流,仍然有譯者們力求 突破創新,大膽啟用不易書寫掌握的語言,不論其目的是在實驗中活化語言,

或是尋求比語句更高層次的對等,其背後都反映出一個重要的概念:標準化絕 非翻譯方言的最佳策略,方言翻譯應求其異質性為重。

而除了採用真實存在的語言製造小說中的異質性外,也不乏作者大膽嘗試 自創語言。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 的政治小說家,他反極權、反納粹、反共產,終其一生支持自由民主的社會主 義。在其最後作品《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中,他預言了極 權統治的可怕未來──控制人民無所不用其極的大洋國,為了箝制思想使用種 種手段,甚至創造出「新語」(Newspeak)作為官方語言,這套「新語」造字原 則異於常理,不是創造新詞,反而是摧毀現有詞語,目的在於縮小思想範圍,

13「他語」意指「在文本中置入某些字詞或段落,其採用的語言不同於文本主要語言」,辛克達 將他語分為四種:第一種指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古雅語言,例如 terra nullius;第二種指與來源 語相關的方言,例如 bonny wee lass;第三種指調整來源語字詞以象徵某一族群,例如以 nuffink 代替 nothing;第四種指採用一支完全不同的語言,例如 He is so attractive. He has a certain ‘je ne sais quoi!’。

最終讓思考不復存在。這套新語對傳達歐威爾理念十分重要,然而在許多譯本 中,卻直接把新語刪除。《一九八四》在台灣已出版許多中譯本,但其中譯歷史 頗為特殊,在早期台灣特殊的政治氛圍下,該書迅速出現中譯本,以做為反共 宣導之用,但也正因為政治考量,1950 年代譯本有大量政治操作痕跡,刪節淡 化的情況不少,至於 70 年代以後的譯本,多半互相抄襲大同小異,僅在用字遣 詞上隨時代進步而有所調整(李明哲,2011,頁 64),因此檯面上《一九八四》

版本眾多,實際上譯本數量卻是遠少於此。中國海洋大學的高磊曾以《一九八 四》的四個中譯本為對象做對比研究,發現譯者採取的手法雖有歸化異化之別,

但無論是偏向異化的董樂山,還是傾向歸化的劉紹銘,都各有所長,高磊認為 無所謂優劣,而應擷取兩種譯法互相搭配,方能真正達到文化溝通的效果(高 磊,2008)。綜觀各版本的新語部分,其實大多採取直接而簡明的譯法,如同書 末附錄的新語原則所述──凡是政治詞彙,造字目標為涵義準確、發音清楚有 力、並且必須縮寫,藉由種種刪減去降低人們聯想,同時這種鏗鏘有力又一成 不變的風格,讓黨員能像機關槍般發表其政治見解。在此原則下,多數譯者將 Minitrue(Ministry of Truth)譯為「真部」、「真理部」等,而筆者認為譯成「真 部」最為符合新語功能,並且符合歐威爾簡單明晰的語言風格;其中偏向歸化 的劉紹銘譯為「迷理部」,便顯得相當不同,雖然看似符合音譯原則,同時又隱 含「掩蓋真相」的諷刺,卻無法達到鏗鏘有力的發音,也並非新語企圖達到的 縮寫形式,儘管抓住了諷喻的意涵,但卻流失了新語的精神,筆者認為,如此 是陷入了貝爾曼所說的「質的匱乏」,缺少其強力的音韻特質及簡短的文字形象。

除此之外,譯者為求效果,往往力求文字優美高雅,此種情況在翻譯上屢 見不鮮,劉紹銘在翻譯《一九八四》時,便加入許多四字成語或是深具中文意 象的詞彙,不自覺抬升了原文用字,可見譯者在苦心追求字義對應之餘,往往 忽略了文本中更高層面的對應。曾珍珍在《最藍的眼睛》中也偏好使用華麗詞 藻,如將 smile 譯為「笑容可掬」、「巧笑倩兮」,empty 譯為「杳無人蹤」等,顯

然抬升了摩里森簡明直白的語域,導致譯文風格與原文風格有所出入(林侑青,

頁 9),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然造成文本變形,儘管如此,若是閱讀起來通順流暢,

人們往往對這樣的變形毫無所覺,因此貝爾曼提出小說翻譯中常見的十二種變 形傾向,希望能喚起大家對於小說文本變形的重視。

除了《一九八四》這樣的經典名作外,自創語言中最具名氣的例子,近年 來拜電影加持,莫過於托爾金(J.R.R. Tolkein,1892-1973)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1954)了。托爾金為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兼語言學家,基於對語言的

熱愛,在其《魔戒》系列小說中,創作共計十四支語言,其中最重要的為精靈 語系下的昆雅語(Quenya)及辛達林語(Sindarin)。托爾金替他創建的架空世 界苦心設計完整語言系統,在這架空世界中以西方語為主要語言,或稱通用語,

而在這架空世界中同時存在許多不同種族,如矮人、精靈等,各有自己族群的 語言。托爾金也在《魔戒》書末附錄提及自創語言的發音方式、設定背景、語 言特色等,甚至為《魔戒》在譯入他語時設立一套標準予譯者參考,而寫出《魔 戒名詞指南》(A Guide to the Name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在該指南中,托爾 金明述翻譯原則:英文採意譯處理,其他自創語言則保留。

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中,以「魔戒」為關鍵字,可以搜尋到兩篇與翻譯 相關的論文,其一為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范德培(David van der Peet)的碩士 論文 The Lord of the Rings: Critique of the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該論文完成於

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中,以「魔戒」為關鍵字,可以搜尋到兩篇與翻譯 相關的論文,其一為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范德培(David van der Peet)的碩士 論文 The Lord of the Rings: Critique of the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該論文完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