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加入老人服務後的改變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四節 大學生加入老人服務後的改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第四節 大學生加入老人服務後的改變

前三節我們了解了大學生參與服務老人的動機及他們對老人的態度,本節將 更深入探討大學生參與服務老人後,對他們看待老人的態度及本身人生價值的影 響。

一、大學生服務老人後對老人態度的影響

本研究大多數的受訪者在加入服務老人的行列後,發現本身對老人的態度有 所改變,包括他們更願意關懷長者、更尊重長者、對長者更有包容心、發現長者 的能力、更了解長者的需求,此外,受訪者亦將服務的體驗進行反思,並回饋到 家中長者的身上。

(一)更願意關懷長者

受訪者 3 在服務長者後提升了他對長者的關注,尤其看見與長者相關的社會 事件時更能體會長者的處境,因而讓受訪者 3 產生多關懷長者的體悟。此外,受 訪者 7 在接觸長者之後發現長者並不如想象中那般堅強,他們亦需要有人關懷,

因而促進了受訪者 7 親近長者的意願。

「就是應該會更想去關懷那些長輩,就可能看到一些新聞啊,就是一些長輩 被抛棄啊,心裡還蠻難過的。就是對長輩的關注會比較高……可能就是參加 這個社團,就有真正去了解長輩們就是……他們在這些機構啊比較孤獨,需 要人家的關懷,就覺得我們應該去更關懷這些長輩」(3, p.16)

「接觸爺爺奶奶就是他們都是很正常在過日子,就是像我自己的爺爺奶奶,

他們就是那個年代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啊,因為他們是苦過來,所以比較堅 強又有毅力,然後認識之後,就會覺得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觸……他們需要 被關懷……就是接觸過後你會比較想要親近他們,然後讓他們開心一點」(7, p.11)

(二)更尊重長者

受訪者 7 認為長者是需要受到尊重的,而受訪者 8 體會更深刻,認為即使長 者已年邁,但也必須視他們如自己的祖父母一般加以尊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就可能我之前接觸的爺爺奶奶不是這樣,然後來這邊我就會覺得原來爺爺 奶奶他們有另外一面,然後可能你要多尊重他……可能他有些不想做的事情,

你就不能去勉強他,然後你也不能覺得他們很可憐什麽,你就對他們做什麽 事情他們都無所謂,其實他們也跟一般的爺爺奶奶一樣,就是你要去尊重他」

(8, p.13)

「對長者會更尊敬……心理上的尊敬,因為在服務他們的時候,通常這種東 西是比較表現不出來的……尊敬是比較深的層面」(7, p.21)

(三)對長者更有包容心

受訪者 1 在服務長者後,改變了以往無法接受長者嘮叨的個性,並了解長者 固有的習性已難以改變,因此,受訪者 1 加以調適後變得對長者更有包容的能 力。

「我比較能接受他們在碎碎念……你會有一種概念就是覺得他們就是已經 習慣這樣了……改變他們比較難啊,所以我們就改變自己,像有些話你就聼 一聼就好,不用跟他去 argue」(1, p.20)

(四)發現長者的能力

受訪者 1 參與服務老人的行列後,對居住於敬老院内的老人有更深的了解,

雖然他們缺乏家人的陪伴顯得較為孤獨,但也發現老人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會 透過興趣的培養或宗教信仰以找尋生活的寄托。此外,受訪者 5 在服務中發現長 者雖已年邁,但他們的智慧對後輩仍具有影響力。

「我在猜其他人可能會覺得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會比較孤僻或者會比較需要 人家同情,其實不需要。他們還蠻能找到自己的……就是雖然他們沒有家庭,

但是他們會想辦法找到自己生活的寄托的對象,像他們的興趣啊或者是宗教 啊」(1, p.21)

「就是他們對我們是有影響力的,就是説不會覺得他老就嫌棄他,就鄙視他 怎麽的,他們是很有智慧的,他們會提供經驗跟經歷給你分享,就是很棒的 借境,會告訴你該怎麽做,他們有很多想法,雖然説氣氛會比較悶啦,不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像其他社團很活潑,可是真正的智慧就是來自於他們」(5, p.16)

(五)更了解長者的需求

受訪者 8 透過服務了解長者的健康狀況並非以往想象的那般健壯,因而更關 注長者的需求,促使她在使用大衆交通工具時發揮讓座的精神。

「坐捷運要讓座,因為以前看到很年輕的爺爺就不想讓坐,可是來這邊才發 現:哦,原來他們已經這麽老了,可能他們身體上有什麽疾病,但是我們就 是看不到……所以就覺得這個應該就是要(讓座)」(8, p.14)

(六)將感受回饋給家中長者

受訪者 8 在敬老院長者身上的所見所聞讓她開始反思作為子女的義務,不希 望父母入住到住宿型機構,而是希望自己能夠好好對待自己的父母,並親自照顧 他們,給他們幸福的晚年生活。

「來這邊就是看到爺爺奶奶這樣子,就想説那我以後還是要好好對待我的爸 媽,不要讓他們一直生氣,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做好本分」(8, p.14)

「就爺爺奶奶就講他的兒子女兒的時候就哭啊,有時候覺得説很心酸,以後 如果我爸媽也是住在這種地方,然後也是同樣的情境,那他該怎麽辦……我 會覺得就是……希望我的爸媽以後不要來住這個地方,我會希望説……就算 他們這裡是不用錢,但是很多爺爺奶奶還是不希望住進這個地方。如果我有 能力可以讓我的爸爸媽媽住更好的地方,我當然會讓他們跟我們住在一起,

去照顧他們啊」(8, p.13)

二、參與老人服務後的人生價值

正如袁理鋒(2009)指出,社會服務的接近性、體驗性及效用性能夠讓學生 更深刻地了解社會上的核心價值,且其所發揮的教育能夠讓他們深入思考自身存 在的意義,而以下部分將探討參與老人服務性社團對大學生的影響。從 Rokeach

(1973)對人生的價值的分類來看,可分為目的性價值與工具性價值,前者為一 生中最想達成的目的價值觀,其中包括: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後者則為偏愛的 行為方式或可達到目的價值的手段與行為模式,包含:能力價值與道德價值,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在個人價值、社會價值、能力價值與道德價值方面皆因服務而 產生變化。

(一)個人價值

Rokeach(1973)對個人價值詮釋為,以自我中心、個人為主的生活目標,

強調個人内在的狀態。本研究發現服務老人的過程中受訪者觀察到雖然敬老院的 長者多數是沒有親人陪伴的長者,但他們仍然過著幸福美滿的家庭,因讓受訪者 反思幸福的意義不一定是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而是獨自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美滿 的。此外,服務的經歷也有助提升受訪者的自信,並且學習到人生的智慧。

1.對「幸福」意義的反思

受訪者 1 服務老人的過程中受訪者觀察到雖然敬老院的長者多數是沒有親人 陪伴的長者,但他們仍然過著幸福美滿的家庭,因讓受訪者反思幸福的意義不一 定是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而是獨自生活也可以是幸福美滿的。

「看到他們就會想説……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定要有小孩嗎?家庭一定是傳 統概念的那種,一定小孩啊、爸爸媽媽啊這樣嗎?搞不好一個人也活得很幸 福很開朗」(1, p.23-24)

2.提升自信

受訪者 2 及受訪者 5 在參與老人服務後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受訪者 2 為自己 能夠做到他人沒做的事情而覺得驕傲,而受訪者 5 亦因為加入了服務老人的行列 而感受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在於自己更願意去關懷別人。

「做到人家沒做的事情啊,而且這些事情是好的,就是蠻感到驕傲的,你去 做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情,就是感覺有自信」(2, p.28)

「就是自己也蠻開心的啊,會覺得説這也是一種自信,你跟別人不一樣,你 會付出更多愛去關懷別人」(5, p.16)

3.學習到人生的智慧

有些受訪者與長者互動的過程中體會長者的人生智慧。受訪者 1 在某位經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了白色恐怖的長者身上看見該名長者雖然經歷了入獄及家庭變化的事件,但他卻 能夠不執著於往事,還發現了不一樣的人生價值與意義,以豁達的態度度過晚年 生活,因而讓受訪者 1 領悟到若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即應學會放下的人生道理。

另外,服務老人讓受訪者 2 更貼近了解生老病死之人生歷程,從而期待自己未來 能夠以灑脫的態度地面對這條人生必經之路。因此,從 Rokeach(1973)對價值 的内涵而言,受訪者對人生擁有更成熟的了解。

「我知道一個爺爺他都沒有結婚,沒有小孩,然後他的人生有一大半是在牢 獄過的,因為白色恐怖的關係。可是他現在其實還是過得很開心,就是他可 能放下他對家庭一定要有的改變,已經放下那一部分,所以他可以自己找出 不一樣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所以可能你可以看到就是有些東西強求不得你就 要放下,不要説就是固執啊、想不通這樣」(1, p.24)

「了解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條路,以後如果自己也要經過這條路的時候要 想開一點」(2, p.27)

(二)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既是一群體為考量,具有社會意義的價值(Rokeach,1973)。本研 究發現受訪者在社會價值方面的影響包含:家庭的安全感及真誠的友情。首先,

在家庭的安全感方面,受訪者在服務的過程中引發本身對家人的情感,因而希望 對家人付出更多的照顧與陪伴。其次為真誠的友誼,既是受訪者在服務中的觀察 讓他們對友情產生更深刻的體會,因而更重視友情的經營。

1.重視家庭的安全感

根據 Rokeach(1973)對家庭安全感的詮釋為對親人的照顧,而受訪者 9 在 服務敬老院的長者後體悟必須對家中長輩付出關懷,希望日後能夠擁有更多時間

根據 Rokeach(1973)對家庭安全感的詮釋為對親人的照顧,而受訪者 9 在 服務敬老院的長者後體悟必須對家中長輩付出關懷,希望日後能夠擁有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