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參與老人服務性社團之經驗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參與老人服務性社團之經驗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大學生參與老人服務性社團之經驗探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al iv n Ch 指導教授:呂寶靜 e n g c h i U 博士. 研究生:楊伊伊.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 i Un. v.

(3) 謝誌 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總覺得完成的目標距離我很遠很遠,因此,我從來都不敢 幻想有一天當自己走到撰寫謝誌的這一步會懷抱什麽心情;今天我終于走到了這 一步,終于可以好好回顧自己在研究所的這段日子,好多的感觸縈繞心頭,更有 好多感謝要送給成就這篇論文的所有人。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呂寶靜教授,老師無論是在課堂上或是論 文指導上給了我許多實質的建議及精神上的鼓勵。尤其對於身為外籍生的我而言, 老師總是給予我許多的耐心和同理,一路協助我完成這篇論文。在政大研究所的. 政 治 大 我值得學習的地方。甚至在即將畢業的那段日子裡,老師對於我未來的工作及生 立 四年間,除了課業的學習外,老師處世的細膩特質、做學問的嚴謹態度等,都是. 活提供一些建議,讓我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多面向的思考。. ‧ 國. 學. 其次,我要感謝淡江大學浩然守護天使社團的負責老師在樣本提供方面給了. ‧. 我很大的幫助。我也特別要感謝淡江大學浩然守護天使社團的大學生在百忙之中. io. y er. 的研究樣本,讓我得以順利地完成訪談。. sit. Nat. 仍願意抽空接受訪談,與我分享你們的服務經驗,有些大學生甚至協助提供更多. al. 我要感謝大馬留台的同學盈瑩、慧蓉、櫻玲及慧苑,每當我遇到生活上難題. n. iv n C 或課業上的困境時,只要和你們在一起,無論是打鬧或聊天,都能夠很快地讓我 hengchi U. 重新燃燒正面的能量。還有絕對不能被遺忘的研究所同學們,文滿、宜樺、志南、 庭芸、偉迪、美磬、舒涵、健瑋、榕芸、婉貞、映潔、思淳、玫馨、杰伶、靜芳、 雅玲及慧菁,我們曾經一起熬夜、翻譯、哀嚎作業好難完成,或是一起出遊、打 球、聚餐等,這些是我在研究所最珍貴的回憶,有了你們艱辛的研究所之路變得 精彩許多,很感謝緣份讓我在臺灣認識這麽棒的每個人。96 級全體學長姐,尤 其是旻真、譯葶、宜婷、李琪、婉貞、佳玲、佳男,感謝你們在我低潮時候的慰 問和鼓勵;可愛的全體學弟妹,特別是玲巧、承揚、若耘及宜璇,感謝你們的貼 心,且與你們一起奮鬥,互相督促論文的進度讓我更有前進的力量。 此外,我也要感謝我的男友軒豪,在我離開家人遙遠的臺灣你身兼家人、朋 友及情人的角色陪伴我走過大學及研究所的階段,過程中給予我實質上及精神上 I.

(4) 的支持,每當論文遇到瓶頸時,你總是能夠扮演一個很好的聆聽者,讓我盡情抒 發心中的鬱悶,帶我暫時走出寫不出論文的窘境。我還要感謝男友的父母、妹妹 及弟弟,你們所營造的家庭氛圍,往往能夠讓我暫時跳脫出論文的壓力,有時眼 見我論文撰寫得疲憊,也不忘貼心地叮嚀我好好照顧自己,窩心的關懷讓我又再 次充滿能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我的父母給我很大自由發揮 的空間,並且無條件支持我朝自己的夢想前進,我們雖然距離很遙遠,但您們的 關懷從來都不缺少,感謝您們讓我能夠很放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還要感謝 我的哥哥和嫂嫂,我們雖然距離遙遠,但只要我遇到問題,你們總是能夠第一時 間替我處理,尤其是哥哥從一開始對於我要就讀社工研究所充滿質疑,到最後能. 政 治 大. 夠理解並認同我學習到的知識,讓我非常感動。. 立. 完成生命其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又何止只有這些人要感謝?有太多的人及太. ‧ 國. 學. 多感謝的話語要表達,但那些最深的情感卻無法一一陳述,就讓我收在心底細細 回味吧!昔日所説話的夢想今日已達成,感謝自己一直堅持到最後,方能嘗到此. ‧. 刻的小成就。期許未來自己亦能夠秉持這顆堅毅的心,帶著大家給我的灌溉,勇. n. al. er. io. sit. y. Nat. 敢闖蕩下一段旅程!. Ch. engchi. II. i Un. v. 伊伊謹誌 101 年 8 月.

(5) 中文摘要 近年來,青年加入志願服務已成為一種趨勢,而在這逐漸步入高齡化的社會 中,青年的服務提供者扮演重要的人力資本。從研究者在大學期間至浩然敬老院 服務的經驗出發,探討大學生何以願意加入服務老人行列及加入服務後對他們的 影響為何。據此,研究問題如下: (1)大學生加入老人服務性社團的動機為何? (2)參與老人服務性社團的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為何?(3)大學生對老年生活 的認知為何?(4)服務老人的經驗對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及人生價值有何影響?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並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本研究共訪談 9 名來 自淡江大學浩然守護天使社團的大學生,其中 5 名女性 4 名男性,他們提供服務. 政 治 大. 的年數介於 1 年至 3 年間,而大多數大學生自大學一年級即加入服務,出席率狀. 立. 況穩定者居多。有 6 位大學生自小由祖父母照顧或居住;至於未由祖父母照顧的. ‧ 國. 學. 3 位學生,他們亦有和祖父母頻密接觸的經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服務老人的動機:大學生參與服務老人的服務性社團的動機可分. ‧. 為兩個層次:大學生參與服務性社團的原因及大學生選擇以老人為服務對象的原. Nat. sit. y. 因。在大學生參與服務性社團的原因方面,包含: (1)實踐利他的意義; (2)同. al. er. io. 儕的影響;及(3)機會的可近性。在大學生選擇以老人為服務對象的原因方面. n. 則為:(1)對服務對象的認知;及(2)個人的生命經驗。. Ch. engchi. i Un. v. 二、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大學生對老人的生理特徵方面提出了三個面向的 觀察: (1)老人在外觀上,包含軀體上及感官系統皆產生變化; (2)老人身體機 能退化; (3)老人的移動能力降低。大學生對老人心理狀態的看法分為四個面向: (1)健康老人的圖像: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的生活、保有樂觀的態度、願意與別 人互動、擁有自我排解負面情緒的能力才是健康的老人; (2)老人學習能力:大 學生認為老人有學習的能力,並提出學習的機會、長者本身擁有高度學習意願及 指導者的耐心教學是影響老人學習的因素; (3)老人的人格是被動、冷漠、自我、 不服老、健談、熱情及堅強的; (4)老人的情緒呈現悲觀消極、憤世嫉俗、需要 被別人關懷及看得開的。 三、大學生對老年生活的認知: (1)家庭面向:老人擁有實際層面和精神層 III.

(6) 面的意義,他們是完整家庭的精神象徵、家庭凝聚力的中心、意見提供者及分擔 照顧責任的輔助角色; (2)社會面向:老人在社會中扮演傳承、經驗分享及生命 教育的角色,但也有大學生認為老人消耗社會資源造成社會負擔; (3)經濟面向: 大學生觀察到居住於敬老院的長者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但社區長者在經濟 上則呈現貧窮與富裕兩極端的現象; (4)居住面向:大學生不僅認為長者的居家 環境必須清靜、安全、充滿活力及具備無障礙設計,也對安養機構提出看法,認 為安養機構有別於家的感覺、生活制式化、缺乏選擇的自由及生活照顧疏離。 四、大學生加入老人服務後的影響:首先,服務老人影響了大學生對老人的 態度,他們變得更願意關懷長者、更尊重長者、對長者更有包容心、發現長者的 能力、更了解長者的需求,甚至將服務中的感受回饋給家種的長者。其次,大學. 政 治 大. 生服務老人的經歷也對他們的人生價值產生影響: (1)個人價值:對「幸福」意. 立. 義的反思、提升自信、學習到人生的智慧; (2)社會價值:重視家庭的安全感、. ‧ 國. 學. 體會真誠的友誼之重要性;(3)能力價值:發現口條能力的重要性;及(4)道 德價值:服務的觀念、重視真誠的態度及對長者投入更多愛心。. ‧. 五、本研究依據結果提出幾個建議: (1)針對學校的建議:鼓勵校方可透過. sit. y. Nat. 辦理代間服務學習課程及老化體驗,並加強課外活動組的角色,以推動更多大學. io. er. 生加入服務性社團; (2)針對安養機構的建議:促進安養機構長者的活力老化, 以及讓安養機構展現家的元素; (3)針對政策的建議:提供長者活到「活到老,. n. al. Ch. 學到老」的環境,並完善經濟安全體系。. engchi. i Un. v. 關鍵字:大學生、老人服務、老人態度、人生價值. IV.

(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youth to jo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has become a trend. With gradually aging society, youth service providers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This i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to nursing home services. At the same time to find out why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join the ranks of th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and what the effects are after joining services. The following are the research questions: (1) What motivates the students to join service club for the elderly? (2) What are the attitudes of the involved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s the elderly community? (3) What level of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政 治 大. students have about life in old age? (4) What are impacts for the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value of life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e elderly following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立. service the elderly?. ‧ 國. 學. This research us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 to collect data. The research interviews with a total of nine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amkang University, Hao Ran Guardian Angel Club. Five of them are female and four. y. Nat. sit. of them are male. In between them they have the experience of providing the services. er. io. of one to three years. Most students involved since their first year in University and. al. n. iv n C their grandparents. Three out of thehsix students have en g c h i Unot been under the care of their most of them have stable attendance rate. Six of the students brought up or live with. grandparents. However they have the experience of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grandparent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A. The mo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join in th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The mo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service club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The reasons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s targeting the elderly. The reason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service include: (1) Involve in activity that contributing to the society, (2) The influence their peers, and (3) The accessibility of opportunity. The reasons for students to chose the elderly as their servicing targets include: (1) Familiar with the servicing targets, and (2)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V.

(8) B.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Students have raised three observation points with regarding to the elderly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 Elderly change of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sensory system, (2) Degradation of the physical function of the elderly, and (3) Elderly reduced ability to move. Students have raised four observation points with regarding to the elderl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 Images of healthy elderly: Able take good care of their own lives, to maintain an optimistic attitude, willingness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and has the ability to self troubleshooting negative emotions, (2) Elderly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 elderly have the ability to learn, and if presented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the elders themselves have a high degree of willingness to learn. Patience and. 治 政 大 talkative, enthusiastic The elderly personalities are passive, indifference, self-centred, 立 and strong, (4) The elderly are pessimistic and cynical, need others caring. guidance during teaching process have a direct impact to elderly learning ability, (3). ‧ 國. 學. C.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of life in old age: (1) Family perspective:. ‧. The elderly are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 actual and spiritual life. They are a symbol of the complete family, the centre of family cohesion, the supporting role of advice and. y. Nat. sit. sharing the responsibility in parenting, (2) Social perspective: The elderly are the. er. io. symbol of heritage, experience sharing and the role model. But some students believe. al. n. iv n C perspective: Students observed thaththe living i Uin nursing home has the ability e nelderly gch that the elderly consume social resources became the social burden, (3) Economic. to maintain basic living expenses, but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are divided by two extremes of poverty and wealth, and (4) Living perspective: Students not only believe tha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must be quiet, safe, vibrant and with easy access design, they also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that nursing homes have a different feeling of home, life regularization, the lack of freedom of choice and family members caring became a rarity. D. Eff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volve in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First,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they become more willing to care for the elderly, and more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treating the elderly with more generosity, recognise the ability of the elderly, better VI.

(9)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and even express their feeling to the elderly after providing the service. Secondly,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also have an impact to their view on the value of life: (1) Personal values: A reflection on the meaning of happiness, to enhance self-confidence and acquired the wisdom of life, (2) Social values: Emphasis on the family's sense of security and appreciate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3) Competence values: Discover the importance of persuasive eloquence, and (4) Moral values: The concept of service, appreciate the sincere attitude and treating the elderly more care and love. E. With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collected above, this research proposed a few suggestions: (1) Suggestion for the school: To encourage the school upon. 政 治 大. intergener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ourses and the elderly service experience.. 立. Strengthen the role of the 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o push for more students to join a. ‧ 國. 學. service clubs, (2) Recommendations for nursing homes: Promote vitality of the elderly activities and to inject the elements of home in nursing homes, and (3). ‧.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 To provide the elderly the adequat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elderly..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Un. v.

(10)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青年與志願服務 ........................................... 9 一、青年參與志願服務況…………………………………………………9 二、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10 第二節 青年期的發展職責與人生價值觀 ............................ 16 一、青年價值觀念之發展 ………………………………………………16. 政 治 大 第三節 青年對老人的態度........................................ 27 立 一、大學生對老人態度的相關研究 ................................... 27. 二、人生價值觀 …………………………………………………………22. ‧ 國. 學. 二、大學生對老人生活的認知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32. y. Nat.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樣本.......................................... 33. sit. 一、研究場域..................................................... 33. er. io. 二、研究樣本..................................................... 34. al. n. iv n C 一、資料收集的方法 ............................................... 38 hengchi U.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38 二、資料分析..................................................... 38. 第四節 研究的信效度............................................ 39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反思.......................................... 40 一、研究倫理..................................................... 40 二、研究者的反思 ................................................. 40.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2 第一節 大學生服務老人的動機.................................... 42 一、實踐利他的意義 ............................................... 42 二、同儕影響..................................................... 43 三、機會的可近性 ................................................. 44 四、對服務對象的認知 ............................................. 45 VIII.

(11) 五、個人生命經驗 ................................................. 46. 第二節 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 50 一、老人的生理特徵 ............................................... 50. (一)老人的外觀 ........................................... 50 (二)老人的身體機能 ....................................... 50 (三)老人的移動能力 ....................................... 51 二、老人的心理狀態 ............................................... 52. (一)老人的健康狀況 ....................................... 52 (二)老人的學習能力 ....................................... 53 (三)老人的人格特質 ....................................... 55 (四)老人的情緒 ........................................... 60. 治 政 大 一、家有一寶的意義 ............................................... 67 立 (一)完整家庭的精神象徵 ................................... 67. 第三節 大學生對老年生活的認知.................................. 67. ‧ 國. 學. (二)家庭凝聚力的中心 ..................................... 68 (三)意見提供者 ........................................... 68. ‧. (四)分擔照顧責任的輔助角色 ............................... 69 二、對社會的功能 ................................................. 69. y. Nat. sit. (一)代代相傳的傳承角色 ................................... 69. er. io. (二)經驗分享的角色 ....................................... 70. al. iv n C (四)造成社會負擔 ......................................... 71 hengchi U (五)消耗社會資源 ......................................... 72 n. (三)生命教育的角色 ....................................... 71. 三、經濟生活..................................................... 72. (一)浩然敬老院的長者 ..................................... 72 四、居住環境..................................................... 74. (一)生活外部環境 ......................................... 74 (二)住屋内部設計 ......................................... 75 (三)對住宿型機構的看法 ................................... 77 第四節 大學生加入老人服務後的改變.............................. 85 一、大學生服務老人後對老人態度的影響 ............................. 85. (一)更願意關懷長者 ....................................... 85 (二)更尊重長者 ........................................... 85 IX.

(12) (三)對長者更有包容心 ..................................... 86 (四)發現長者的能力 ....................................... 86 (五)更了解長者的需求 ..................................... 87 (六)將感受回饋給家中長者 ................................. 87 二、參與老人服務後的人生價值 ..................................... 87. (一)個人價值 ............................................. 88 (二)社會價值 ............................................. 89 (三)能力價值 ............................................. 90 (四)道德價值 .............................................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治 政 大 二、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 ........................................... 98 立 三、大學生對老年生活的認知 ...................................... 100 一、大學生參與老人服務服務的動機 ................................. 97. ‧ 國. 學. 四、參與老人服務後對大學生的影響 ................................ 102. 第二節 討論與建議............................................. 104. ‧. 一、議題討論.................................................... 104 三、建議........................................................ 109. y. Nat. sit. 第三節 限制與未來建議......................................... 114. er. io. 參考書目.......................................................... 115. al. iv n C 二、英文部分.................................................. 119 hengchi U 三、網路資料.................................................. 122 n. 一、中文部分.................................................. 115. 附錄.............................................................. 123 附錄一:訪談大綱.............................................. 123. X.

(13) 表目錄 表 2-2-1:道德發展的六個階段 ...................................................................... 20 表 2-2-2: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 ...................................................................... 21 表 2-2-3:工具性價值與目的性價值 ............................................................. 24 表 3-1-1:國外大學生對老人整體的態度 .................................................... 30 表 3-1-2:國内大學生對老人整體的態度 .................................................... 31. 圖目錄. 政 治 大. 圖 4-1-1 大學生服務老人的動機 .............................................................. 49 圖 4-2-2: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 ................................................................ 66. 立. 圖 4-3-1 大學生對老年生活的認知 .......................................................... 84. ‧. ‧ 國. 學. 圖 4-4-1:大學生參與老人服務後所抱持的老人態度及人生價值 ........ 9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I. i Un. v.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一、 個人經驗 記得我在上呂寶靜老師的老人福利政策課程時曾聼老師分享道:「通常對老 人領域感興趣的學生,很大可能在其生命經驗中和老人有過良好的互動」 。於是, 我回想自己的生命經驗,好像確實就是如此。 2006 年秋天,我從馬來西亞離鄉背井到臺灣淡江大學繼續完成中文系的學. 政 治 大. 士學位。也就是在這一年,我加入了浩然守護天使社團的行列,開啓了我第一次 對長者的關懷服務。很多人都認為,年輕人願意把時間花在孤苦老人的身上,給. 立. 予他們愛心和溫暖,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但事實上,當時的我對於老人的生活. ‧ 國. 學. 及需求並沒有很清楚的概念,而是單純地希望自己在國外的這幾年間,帶走一些 特別的回憶以及不一樣的學習經驗,才決定成為關懷老人的志工。因此,和老人. ‧. 互動經驗甚少的我,一直都很擔心在和長者溝通上會遇到問題,正如和奶奶在一. y. Nat. 起的時候一樣,兩個不同世代的人會缺乏話題,彼此之間似乎被年齡差距的鴻溝. io. sit. 阻礙著,不知該如何表達關懷。然而,奶奶經歷漫長的歲月所發展出來的智慧和. n. al. er. 處世態度,讓我對長者有了正面的看法,從而成了推動我進一步接觸其他長者的. i Un. v. 力量。無論最初為的是什麽理由,在服務過程中和長者的接觸,我看見的老年的. Ch. engchi. 樣貌,聞到的老人的味道,總是特別能夠讓我感受到生命的流動和變化。於是, 和老人生命的交匯所帶來的感動和體會,慢慢催化了我對老人的使命感,服務心 態也逐漸從“我還可以學習什麽”改變為“我還可以為他們做一些什麽”。 後來,我在身邊的志工朋友身上了解到,青少年投入老人關懷的服務事實上 是存在著很多的可能性。除了一些是為了更貼近老年人,希望可以把自己所學用 於家中的長輩外,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參與社團的時數可用以抵免學校服務課程的 學分而被吸引進來。然而,無論是什麽理由促成了他們的行動,我想更了解在這 行動的背後,究竟是什麽樣的生命經驗啓動了他們踏出這一步,讓他們在衆多的 服務中最終選擇了以老人為主的領域?在服務老人的過程中對青少年的老人態 度之影響為何?而服務老人的經驗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什麽意義? 1.

(15) 二、 相關背景 在美國趨勢專家 Popcorn 的預言中曾指出,隨著二十一世紀的來臨,自我犧 牲思潮的崛起,將帶動更多成年人參與公共服務,從而開啓志願服務的新世紀(引 自楊麗君,1992)。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由於生活品質的改善以及對社會意識 的提升,人們開始把關注力從自我的中心往外延展,尋求一種心靈層次的滿足與 精神,正如美國《新聞周刊》於 2006 年底所宣告的“從我到我們”的生活哲學, 代表了“我的世界”逐漸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世界”(陳俞諺,2008)。 因此,志願服務越來越受到重視,且在這種發展趨勢中,亦發現投入志工行列的 青年越來越多,故產生年輕化的現象。因此,各國政府關注到青年志工人力的重. 政 治 大. 要性,積極地採取各種措施鼓勵青年加入志願服務。. 立. 以美國為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0)指出,甘迺迪於 1961 年的就. ‧ 國. 學. 職演説中鼓勵美國新生代面對發展中國家的獨裁、貧窮與疾病之挑戰,且推動他 們積極地貢獻社會。隨後將此理念付諸於行動,透過成立隸屬聯邦政府的和平工. ‧. 作團,拓展青年參與海外志願服務的機會,不僅讓他們從中得以協助開發中國家. sit. y. Nat. 的人民,同時也開闊了他們關懷社會的情懷。美國青年對於和平工作團的回應相. io. er. 當熱烈,截至目前為止,累積派遣的志願服務人數已超過 200000 人,總共協助 了 139 個國家。為了進一步促成青年對服務的關注,美國執行了“學習與服務美. n. al. Ch. i Un. v. 國”(Learn and Serve America)的方案,結合學習與志願服務,讓學生在學. engchi. 習與志願服務的結合下,達到解決社會問題的目的及自我的成長外,更重要的是 可以提升青年的社會參與及公民意識。 此外,政府除了推動各種方案讓青少年擁有更多參與的機會,法案的訂定也 顯示了對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的重視。在美國總統歐巴馬於 2009 年 4 月 21 日簽署 的愛德華﹒肯尼地服務美國法案(Edward M. Kennedy Serve America Act)中, 推行了服務之夏方案(Summer of Service program),鼓勵初中和高中的學生在 社區中進行服務,而完成 100 小時社區服務者可獲得 500 美金作為獎勵(徐彤武, 2009)。對於貧困及輟學的學生也設立了新的學習方案——青年參與活動區 (Youth Engagement Zone),不僅讓他們對社區有更強的聯繫,促使他們關注社 區的問題並予以解決,且透過相關專題的討論和學習達到知識的成長(Kittredge, 2.

(16) 2009)。在種種的完善的制度下,美國的青少年除了可以進入到志願服務的領域 中為國民服務外,美國青少年也走向國際的關懷。服務美國青年團(Youth Service America)於 2000 年發起了全球青年服務日(Global Youth Service Day), 共有 31 個國際組織及 150 個國家參與此活動,並借此一年一度的服務學習活動, 表揚及動員全球各地為社區發展有所貢獻的年輕人,希望年輕一代可以透過此管 道動員年輕人發現及解決他們社區的需求,支持他們終身實行國民參與與服務。 這種跨越國界的關懷和行動,每年吸引了上千萬人參與(簡鈺清,2008)。 在臺灣方面,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的資料指出,行政院青年輔導 委員會於 2001 年為臺灣爭取加入為推動“全球青年服務日”的國家之一,鼓勵 臺灣的青年踴躍參與志願服務,讓志願服務成為臺灣青年的新潮流。教育部於同. 政 治 大. 年,將 2001 年訂定為“生命教育年”,更把“服務學習”納入生命教育的一環,. 立. 讓學子從學習的角度培養對人文的關懷(陳泰元,2003)。此外,行政院青年輔. ‧ 國. 學. 導委員會亦於 2001 發佈“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服務—學習推動委員會設置要 點”,並訂定“2003 年服務學習年度計劃”,開始廣泛推動服務學習的理念,. ‧. 讓學生在服務學習的實施中,透過積極實作與具體接觸獲得更多經驗的學習(徐 明等,2009) 。另一方面,臺北市政府於 2000 年公佈“臺北市各級學校推展服務. y. Nat. sit. 學習實施要點”,成為教育行政機關推動服務學習的第一個計畫(賴佳琦等,. er. io. 2009) 。根據教育部服務學習網(2008)的資料顯示,教育部於 2007 年訂定大專. al. n. iv n C hengchi U 等五方面擬定實施策略,並規劃教育部與學校具體執行的工作項目。在各種實施 院校服務學習方案,對組織運作、課程規劃、師資培訓、推廣深耕、獎勵與評鑑. 結合與大力推動之下,直至 2006 年為止,全國就有 87 所學校響應了服務學習課 程的設置(簡鈺清,2008)。由此可見,青年志願服務人數的增加顯示出青年對 志願服務的熱忱逐漸明顯。 因此,青年志願服務如今已成為一種風潮,來自年輕一代的人力資源對於邁 向老化的社會而言,亦是一個重要的資本。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長期照顧 規劃小組(2007)於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中指出,1993 年臺灣 65 嵗以上的老 人佔了總人口的 7%而邁入了人口高齡化的國家。直至 2009 年,内政部統計資料 顯示,臺灣 65 嵗以上老人人口更提升至 10.43%,245 多萬人,相比過去五年成 長了 30 多萬人。由此可見,人口老化的現象發展迅速,隨著老年人身體功能的 下降、生活機能的逐漸衰退,投注於老人事業的勞動力也逐漸受到關注。内政部 3.

(17) 統計處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社會局主管的志工(2010)的資料顯示,在老人福 利服務的時數上逐年增加,於 2000 年佔總志願服務時數 5,626,344 小時的 971,334 小時(17.3%),直至 2010 年,27,590,301 小時的志願服務中,用於老 人福利服務的時數佔 5,606,963 小時(20.3%)(見圖 1-1-1)。此外,在臺北市 社會處(局)推展志願服務概況(2009)的統計顯示,在各項福利服務中,投入 於老人的福利服務最多,為 175,618 人次(見圖 1-1-2)。由此可見,服務老人 的項目越來越受到社會大衆的重視。 綜合以上所述,青年在志願服務佔了一席地位,但如今探討青年投入老人服 務的研究並不多。因此,本研究以處於青年時期的大學生的觀點出發,探討他們 參與老人服務的經驗。.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Un. v.

(18) 6000000 5000000 4000000 3000000 2000000 1000000 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政 治 大 圖 1-1-1:2000 年至 2010 年臺灣地方政府社會處(局)所轄志工用於老人福利服務之時數 立 資料來源:内政部統計處(2010) 。 《中華民國 85 年底至 99 年底地方政府社會處(局)所轄志工》 。. 60,000 40,000 20,000. y. al. n. 80,000. io. 100,000. sit. 120,000. Nat. 140,000. er. 160,000. 2003. ‧. 180,000. 2002. 學. 200,000. 2001. ‧ 國. 2000. Ch. engchi. i Un. v. 0. 圖 1-1-2:臺北市社會處(局)98 年上半年推展志願服務概況 資料來源:整理自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09) 。《臺北市社會處(局)推展志願服務概況》。. 5.

(19)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一、 問題意識 本研究是以參與老人志願服務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選擇老人為 服務對象的動機;其次,了解服務長者的過程對處於青年期的大學生人生價值的 影響;最後,探討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經驗,對他們的老人態度之影響。以下 分為三部分針對本研究之問題意識加以闡述: (一)長者服務性社團與校園服務的十字路口?--對大學生參與社團的反思 1999 年期間,臺灣老人自殺的問題日趨嚴重。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亦開. 政 治 大 春活力的生命,感染需要關懷的長輩們。因此,在社會背景有所需求以及淡江大 立 學積極推動社會服務的理念下,淡江大學於 1999 年 12 月與臺北市立浩然敬老院 始關注到此問題,因而向淡江校長提議,讓學生加入服務老人的行列,用他們青. ‧ 國. 學. 結盟合作,成立“校園守護天使”的服務性社團,招募院内學生,定期到院内服 務長者。. ‧. 對於這種在志願服務體制外的服務性社團而言,學生無須接受正式的志工訓. y. Nat. sit. 練,然而,為了讓學生對服務的對象、内容、技巧等建立基礎的知識,學生必須. er. io. 定期出席社團安排的相關課程。此外,校方為了表示對校園守護天使社團的支持,. al. n. iv n C 服務的表現與活躍度,取代學校必修零學分的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 hengchi U 及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採取了學分抵免的制度,讓參與社團的學生以其在志願. 因此可免於進行清掃校園的服務。學生因此落入一個選擇之中,因而引發了我的 思考。參與校園守護天使服務性社團的學生,何以寧可選擇必須投入更多心力與 時間成本的服務老人的社團,而放棄相對輕鬆的校園與社區服務學習的課程?學 生在衆多服務性社團中,何以選擇了以老人為服務對象的社團?學生在選擇加入 針對老人的服務性社團之時,懷抱著一種什麽心態或期待? (二)當成長的掙扎遇上凋零的生命?--長者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學生正值充滿挑戰及適應的時期。他們在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的階段中, 所需要的不僅是生理上的滿足,也開始重視心理上的需求,如:愛、情感、獨立、 自尊、統整人生觀,甚至對生命的意義提出疑問等。從青年時期的發展任務來看, 6.

(20) 那是結合個人與社會雙重需求的過程,也是動態的學習者和動態的社會環境交互 作用下的結果(張德聰,2009)。另一方面,對於長者而言,雖然老年的生命力 不及年輕人,但他們經歷人生種種風浪和歷練,甚至已發展出自己生活的智慧與 哲學。這兩個處於生命兩端的群體,隨著現今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大家族齊聚 一堂的現象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影響年輕人與長者直接接觸與互動的 機會,以至兩個世代之間生命的交匯減少,年輕與年老生命的連結薄弱。 因此,以服務性社團的參與為例,大學生於充滿挑戰的成長時期裡,在服務 的場合中與他們生命階段、生活歷練截然不同的老年人相會,對此年輕的生命會 帶來什麽影響?如果説生命是個充滿感染力的過程,那麽,在大學生和老年人於 服務中直接的接觸與互動,對大學生的人生所帶來的感悟為何?. 政 治 大 (三)老人為“進行式”或“過去式”的代名詞?--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 立. ‧ 國. 學. 老年雖然是每個人終究會經歷的階段,但是對於老人或老化的態度,現今依 然是個熱烈討論的議題。尤其生命力旺盛的年輕人,對於老年人的印象,會影響. ‧. 他們對待老人的態度,甚至影響他們對老化的認知與將來老年的準備。. sit. y. Nat. 在當今的研究中,探討學生對於老化態度、老年偏見的篇數很多。而研究中. io. er. 所獲得的結論也不盡相同,難以用二分法的方式定義青年對老人的觀感是好或差。 因此,我們可以從青年對老人或老化面向個別的闡釋去看待他們對老人的觀感。. n. al. Ch. i Un. v. 普遍上而言,年輕人對老人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社會生産力方面,持有負面. engchi. 的態度(陳宜汝,2002;張佳倩,1999);然而,在待人處事、人際關係、人生 智慧等方面,則表示正面態度(Tan et al.,2004;陳瓊玉,2003)。在這種對 老化概念多元化的趨勢下,要提升大學生對老人正確的觀念,可以透過傳統課堂 方式的知識傳授、或者製造各種青少年與老年人直接接觸的機會,讓青年在經驗 學習中,看見老化更多的面貌,了解老年真正的意義。然而,和老人接觸對青年 所帶來的亦不盡然是良好的回饋,此種經驗或許會引起對老化更多焦慮的情緒 (Allan & Johnson, 2009)。 綜合以上所述,年輕人與老年人生命的交匯,對青年而言無論是正面或負面, 在老人態度方面終究會有所影響。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夠在研究中探討大學生與 長者在服務場合的接觸,對他們老人態度的影響為何? 7.

(21) 二、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本研究欲探討的目的有五項: (一) 分析大學生加入老人服務性社團的動機為何? (二) 探討參與老人服務性社團的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為何? (三) 了解大學生對老年生活的認知為何? (四) 探討服務老人的經驗對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及人生價值有何影響? (五) 透過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建議,以鼓勵更多大學生加入老人服務的行列,及 提供老人福利政策作為參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Un. v.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年與志願服務 研究者於本節中首先將了解青年志工的參與現況及青年志工所熱衷的服務 領域;第二部分則對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作探討。 一、 青年參與志願服務之現況 根據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S. Department of Labor(2012)針 對美國 2011 年的志願服務之統計顯示,從 2007 年開始,16 歲至 24 歲的志願服 務人數逐年增加,由原本的 7,798,000 人提升至 2009 年的 8,578,000 人,佔此. 政 治 大. 年齡層總人口數的 22.5%(見圖 2-1-1)。. 立. 反觀臺灣青年志願服務參與的狀況,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的資料. ‧ 國. 學. 顯示,於 2006 年參與國際青年服務日的志工佔全球第四大;2007 年響應此活動 的青人數更超過十萬人次;直至 2008 年,超過 8,000 個青年志工團隊,及 27 萬. ‧. 多名青年加入服務的行列。此外,内政部統計處(2010)亦指出,各直轄市及縣. io. er. 提升至 2011 年的 22,559 人(見圖 2-1-2)。. sit. y. Nat. (市)政府社會局主管的 18 歲至 29 歲的青年志工總人數從 2002 年的 8,790 人. al. n. iv n C 的 人 力 主 要 投 入 於 哪 些 領 域h ?e根n據 Bureau g c h i Uof Labor. 從以上的資料中得以了解,青年志工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而這些青年志工 Statistics U.S.. Department of Labor(2012)的資料顯示,於 2011 年間 16 歲至 24 歲的青年最 常投入的項目為勞力參與(13.0%),其次是家教或教師(10.4%),接下來募款 (9.5%) 、輔導青少年(mentor youth) (9.3%) 、食物收集與分配(8.5%) 、運動 志工(6.6%) 、音樂表演或藝術活動(5.2%)等等。反觀國内,行政院主計處(2003) 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發現,大專及以上者在參與社會服務的行動中,學校志願服務、 宗教服務、環保與社區服務,以及社會福利服務為最受歡迎的服務類別,分別佔 了 33.72%、25.29%、24.12%及 21.78%,遠勝於選擇參與醫院社會服務、文化/ 休閒/體育服務、急難救助及交通服務、政治團體服務、職業團體服務及其他類 型的志願服務。而林東泰(1997)的研究指出,從事志願服務的青年最熱衷於關 注老人福利服務、殘障福利工作、少年福利工作、兒童與婦女福利工作的社會服 9.

(23) 務類;而其次為社區發展的志願服務;接下來為社區聯防、教育輔導與衛生保健; 最後為環保、文化建設與交通安全的類別。 小結 總結以上的資料顯示,青年志願服務的參與情況呈現逐漸提升的狀況。其中 美國青年最熱衷的服務項目順序為勞力付出、募款、輔導青少年、家教或教師、 食物收集與分配、藝術類性活動、運動志工等;在臺灣,青年較感興趣的志願服 務為學校志工、宗教服務、環保與社區服務,及社會福利服務,而其中又以老人 福利服務、殘障福利工作、兒童與婦女福利工作為優先。由以上資料可見,國内 外在志願服務類型中也各有特色,國外較重視宗教、藝術、運動類型的志願工作;. 政 治 大 此外,美國、英國和臺灣在志願服務類型和對象方面共同著重的方向,包含了對 立 青少年及對環保議題的服務。 而臺灣則較重視以老人、殘障人士,及兒童與婦女為服務中心的社會福利服務。. ‧ 國. 學. 二、 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 ‧. 為了解促成青年志願服務的參與,以下首先將透過青年對志願服務功能與志. y. sit. io. n. al. er. 務的動機。. Nat. 願服務者的看法,了解他們對志願服務所秉持的態度,進而探討青年參與志願服. (一)青年對志願服務的看法. Ch. 1. 青年對志願服務功能的看法. engchi. i Un. v. 青年對志願服務的理解和認知對他們參與志願服務的行動有著重要的影響。 根據 Institute for Volunteering Research(2004)指出,青年對於志願服務 的看法會受到其本身有無志願服務經驗的影響,既曾參與志願服務的青年對志願 服務較不容易產生狹隘的看法;但普遍上而言,他們對於志願服務是抱持著正面 的態度。在國外,大多數青年對志願服務的認知為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他人、是個 好公民的表現,而實踐的過程中亦可以培養經驗及發展技巧,例如:溝通技巧、 承擔責任、自我管理、合作精神等(Institute for Volunteering Research, 2004; Ellis, 2004) 。此外,他們也認為可以為別人做一些小事而犧牲一些時間是有價 值的,並且認同無酬勞幫助別人做事的美德,甚至認為志願服務存在著學習和改 10.

(24) 變世界的含義(Institute for Volunteering Research, 2004)。志願服務除了 被認為能夠提供以上的成長與學習,也是個玩樂和享受的機會,而且是個很“酷” 的行為(Smith, 1999)。雖然許多研究顯示青年對志願服務有良好的認知,但 Roker et al(1999)的研究顯示,許多年輕人並不喜歡「志願服務」的字眼, 以至於即使他們參與的活動性質與志願服務性質相似,但他們並不以「志願服務」 來定義他們參與的活動,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志願服務讓他們覺得羞恥,且他們看 不見服務的意義,甚至還會被同儕覺得那是「不酷」的行為(引自 Gaskin, 2004)。 另有項研究發現青年對志願服務持有狹隘的概念,他們認為志願服務是去旅遊、 喝茶享受、幫助老人、和小朋友一起工作,甚至是協助街友在鬧市裡籌款的行為 (Institute for Volunteering Research, 2004)。. 政 治 大. 反觀國内,林東泰(1997)探討 20 至 44 歲青年對志願服務意義、態度、目. 立. 的、個人價值及社會價值的看法,發現 20-24 歲年齡層的青年,有 95.42%認為. ‧ 國. 學. 志願服務是志願奉獻時間服務他人的活動;93.46%認為可獲得自我成長,佔各個 年齡層中最高比例;90.20%認為志願服務為不計報酬的付出,為各年齡層中比例. ‧. 最低的群體;接下來為可使社會更加和諧佔 86.93%;最後,認為參與志願服務 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為 83.10%。由此可見,青年對志願服務持有積極正向的概. y. Nat. sit. 念,尤其是志願服務對社會的貢獻、對個人的發展,甚至是社交需求方面的看法. n. al. er. io. 都表示認同。然而,也有一部分的青年對於志願服務持有負面的看法,包括對志. i Un. v. 願服務此名詞的感受、服務内容、服務對象仍保有狹隘的概念。. Ch. 2. 青年對志願服務者的看法. engchi. 青年對志願服務者的印象也會影響他們對志願服務的認同感。志願服務者在 青年的心中仍有著刻板的印象。國外學者的研究指出,年輕人認為志願服務者是 一群自以為是,或者無所事事的中年婦女(Richardson,1990;Foster and Fernandes,1996;引自 Hill et al, 2009)。有研究認為,老年人相對於年輕 人更有可能參與志願服務的活動(Gaskin, 1998)。 然而,青年對於志願服務者的看法也頗為多元,雖然認為志願服務系屬老年 人的領域之看法仍存在,但志願服務新形象亦在誕生(Gaskin, 2004)。Smith (1998)的調查顯示,大多數 18-24 歲的年輕人認為充滿志願服務者的社會是關 11.

(25) 懷的社會,他們彌補了專業人士無法提供的服務,在服務提供之時展現了能力及 專業性,甚至有些時候在工作上比支薪員工還更有使命感(引自 Hill et al, 2009)。Institute for Volunteering Research(2004)的研究結果回應了以上 説法,大部分青年認為志願服務者是喜歡幫助別人、有使命感、想要促成改變的 一群人;甚至有人認為,成為一名志願服務者不應受到任何條件的限制,任何想 要幫助別人的人都可以成為志工。 小結 由以上陳述可見,青年對於志願服務本質與志願服務者的看法呈現多樣化的 現象。對志願服務持有正面態度的青年而言,主要認為志願服務擁有利他價值,. 政 治 大 服務的觀點也會受他們狹隘認知的影響,使他們對志願服務的意義與内涵持有另 立 一種詮釋,正如他們排斥「志願服務」的字眼,且認為志願服務中的服務對象僅 並且是個有助於培養及提升個人各方面的成長與學習的活動。然而,青年對志願. ‧ 國. 學. 止是幫助老人、小朋友等,甚至認為志願服務是喝茶享樂的活動,因而無法體會 志願服務真正的内涵。在針對志願服務者觀點的方面,有人認為那是屬於老年人、. ‧. 婦女或中產階級的活動。然而,普及參與志願服務的概念越來越被推廣,因此,. sit. y. Nat. 一些年輕人開始認為志願服務者不只是特定人士才能參與的活動,而是有心有力. io. er. 的人都能夠成為志工。青年對於志願服務者抱持正面的看法,亦表現在他們對志 願服務者服務的態度上,認為他們對社會充滿熱忱、有使命感,且在工作上展現. n. al. Ch. i Un. v. 的能力與專業性都能夠媲美支薪的員工。由此可見,培養青年對志願服務功能正. engchi. 確的認知以及去除對志願服者的刻板印象,對於改善他們對志願服務的感受和詮 釋,進而促進青年的參與是很重要的一環。因此,研究者在這裡的反思是:本研 究樣本中的青年如何看待志願服務?又他們在服務過程中,如何詮釋志願服務工 作者的角色? (二)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 在現今社會,參與志願服務已成為一種潮流。然而,選擇加入志願服務有很 多可能的原因。根據國外的研究,Omoto & Synder(1995)及 Gil Clary et al (1998)發現志願服務參與行為可分為六個動機: (1)價值動機,認為志願服務 是個人表達利他或人道主義價值和態度的機會,志願服務者通常都擁有關懷他人 12.

(26) 的特質; (2)社會動機,在志願服務中可獲得拓展人際關係,或與重要他人共同 參與活動的機會; (3)了解動機,獲取新的學習經驗和發掘技巧、知識和能力等; (4)工作動機,習得和工作相關的能力及拓展尋求工作的機會; (5)保護動機, 亦是一種自我防衛的表現,既志願工作者從助人行動中減少自我由於相對其他人 幸福而產生的罪惡感受; (6)自我增強動機,認為志願服務有著自我成長的發展, 且透過增進個人自尊及自我形象獲得滿足感。對於青年而言,參與志願服務的對 他們的吸引力為何?María Celeste Dávila & Juan Francisco Díaz-Morales (2009)對 16 歲至 25 歲的志願服務參與者的研究顯示,此階段青年參與志願服 務之原因多為了解動機(understanding motive),其次為價值動機,再次之為 結交朋友,接下來就是社會動機(social motive)、增強動機(enhancement. 治 政 大 又以了解動機、交友動機及事業動機隨著年齡的階段而呈現遞減的現象,而價值 立 動機、保護動機則隨著生命階段而增加。這種生命週期的轉變,Carstenson(1995) motive)、事業動機,而最不被重視的是保護動機(protective motive)。其中. ‧ 國. 學. 以社會情感選擇理論作了更深入的解釋,認為對於正值探索世界階段的青年而言, 搜尋資訊是這階段最主要的目標,並且青年開始想要建立獨立的生活,而尋找新. ‧. 的社交網絡。. y. Nat. sit. 然而,韓晶(2003)指出,處於青年時期的大學生在剛步入大學生涯時,. er. io. 由於社交活動太少,因此,參與志願服務組織活動能夠滿足他們在投入社會、歸. al. n. iv n C hengchi U 我發展更高層次的滿足感。這時期大學生對具有挑戰性、能展現自身價值、證明 屬、豐富人生閲歷等方面的需求。而隨著年級的增長,他們會追求個人自尊與自. 自己能力的工作更感興趣,因而在志願服務參與上,相對社區服務、扶老安幼、 日常業務協助等,他們會傾向於難度較高及需要更多能力的大型志願服務活動, 如:國際志願服務。由此可見,大學生投入的志願服務類型會受參與志願服務的 動機所影響,而其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又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 在臺灣方面,行政院主計處(2003)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發現,15 歲至 24 歲 參與志願服務者之參與志願服務最主要的動機是「行善助人」 ,佔 32.33%,而「學 習新知與技能」 (21.80%) 、 「結交新朋友」 (15.54%) 、 「可發揮專長」 (8.52%)及 「受團體宣傳影響」(6.02%)的參與動機比其他年齡高出許多。陳俞諺(2008) 的研究顯示,青年投入志工行列的動機除了以上所述,而衆人支持的力量,也能 使他們在志工的路上不孤獨,他們更能夠好好享受學習的過程;甚至在參與志願 13.

(27) 服務的決定中,青年志工有機會自己生命的主人,在志願服務的路上實現自己的 夢想。此外,李法琳(2003)把青少年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主要因素歸納為社會 關懷、學習與成長、人際關係,以及實踐理想。 隨著青年志願服務越來越受到重視,鼓勵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相關措施相 繼提出,因而也為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帶了些許改變。簡鈺青(2008)的研 究指出,青年參與志願服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教育體系的制度性誘因,讓服務 學習課程有助於學生入學或就業的甄選。然而,林艾蓁(2008)的研究對於教育 制度所促使的動機有另一發現,學生是被動式地為了滿足學校修課需求而參與志 願服務。 小結. 立. 政 治 大. 綜上所述,青年對志願服務的看法會間接影響他們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 ‧ 國. 學. 青年對於志願服務的看法呈現多樣性;而在參與動機方面則呈現一種「自利」與 「利他」的重疊性,即對志願服務「參與」的目的(如:結交朋友、完成修課需. ‧. 求、培養專業、增添生活經驗等)與「服務」的意義(替需要的人付出、服務的 使命感等)是交錯存在的。而青年在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上,相對其他志願服務. y. Nat. sit. 者多了結交朋友的動機,顯現青年加入志願服務動機的特殊性。此外,國内外對. n. al. er. io. 於青年參與動機除了了解動機、價值動機、結交朋友動機、增強動機在國内外青. i Un. v. 年中有類似的重要性外,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志願服務學分有利未來升學和. Ch. engchi. 就業的途徑也成了國内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的重要吸引力。. 14.

(28) 8,800,000 8,600,000 8,400,000 8,200,000. 8,000,000 7,800,000 7,600,000 7,400,00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政 治 大 圖 2-1-1:2007-2011 年美國 16 至 24 歲的志願服務者的參與人數 立. 資料來源: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 U.S. Department of Labor. (2010). Volunteering in. ‧ 國. 學. the United States—2009.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 U.S. Department of Labor. 2. ‧. n. al. er. io. sit. y. Nat.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2. 2003. Ch. engchi. 2004. 2005. i Un. 2006. v. 2007. 2008. 2009. 圖 2-1-2:2002 年至 2009 年臺灣地方政府社會處(局)所轄 12 歲至 17 嵗志工人數 資料來源:内政部統計處(2010) 。 《中華民國 85 年底至 99 年底地方政府社會處(局)所轄志工》 。. 15.

(29) 第二節 青年期的發展職責與人生價值觀 本節首先從青年階段發展任務出發,説明青年期發展的職責,並了解青年價 值觀念發展的特性;第二部分將探討青年生命價值觀的内涵。 一、 青年價值觀念之發展 (一)青年期發展任務 赫爾認為青年期是一個充滿風暴的過渡時期,必須經歷很多的挫折與不穩, 情緒往往是在高低極端的起伏中(劉安彥、陳英豪,1994) 。郭靜晃與吳幸玲(1997) 將青少年分為兩個時期,為 12 至 18 嵗的青少年前期和 18 至 22 嵗的青少年後期,. 政 治 大. 並提出了一些發展任務,認為青少年前期需達到:體格的成熟、形式運算(邏輯 推理)、情緒發展、同伴群體成員資格及性關係;至於青少年後期的發展則為:. 立. 父母關係的自主、性角色認同、内化的道德及職業選擇。因此,總結而言,在青. ‧ 國. 學. 年的階段中,他們必須克服各方面成長所帶來的衝擊,而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 論中,認為這些便是達到自我統整(self identity)與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 ‧. 的挑戰(引自 Manaster, 1977) ,而他們在此階段會面對六個自我認同的問題(引. sit. y. Nat. 自劉玉玲,2002):. 改變是無法挽回的。. er. io. 1. 前瞻性的時間觀或是混淆的時間觀:對時間有清楚的認識,開始體認時間的. al. n. iv n C 2. 自我肯定或是自我懷疑:有些青年太看重自己的外表,有些則完全不僱別人 hengchi U 對自己的看法,對自己及對他人漠不關心。因此,此時期的青年正發展他們 正確的自我肯定概念。 3. 預期工作有成或是無所事事:並非依靠著完成工作而肯定自己的能力,而是 透過能堅持並學習以發揮能力。 4. 性別角色認同或兩性混淆:接受自己的性別,並有適當的性別表現,且能夠 自在地與異性相處。 5. 服務與領導的辨認:青年培養能夠擁有適當領導行為的領導者,而在被領導 時,亦能夠不盲目服從。 6. 意識信念形成或是價值困難:選擇人生哲學、理想和宗教信仰以成為自己生 命中的支持力量。 16.

(30) 7. 角色嘗試或角色固著:固定角色導致缺少彈性的適應能力。因此,青年時期 嘗試不同的角色,有助他們體會不同角色所負有的任務。 Havighurst 認為每個人在每一年齡的階段都有其必須正常發展的事項、工 作或任務,而每一個階段任務的完整達成有助於以後的發展。甚至,任務的完成 也有其敏感期,既是一個人成熟到最能夠獲得一項新功能的時期(郭靜晃、吳幸 玲,1997;劉玉玲,2002)。對於青年而言, Havighurst 認為他們的發展任務 有以下十項(引自 Rich & DeVitis,1985): 1. 和同齡的同性與異性發展成熟的同儕關係。 2. 達到一個男性的或女性的社會角色。. 治 政 4. 達到情緒的獨立,不再依賴父母及其他長輩。大 立 5. 追求經濟獨立。. 3. 接納自己的身體與容貌,並表現適宜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別特徵。. ‧ 國. 學. 6. 為職業進行選擇和準備。 7. 準備進入婚姻與家庭的生活。. io. er. 10. 建立價值與倫理的體系,以作為行為的標準。. sit. y. Nat. 9. 追求與發展社會性責任的行為。. ‧. 8. 發展溝通技巧和公民能力所需的概念。. al. n. iv n C 接納自己、尋找自己的社會角色外,Havighurst 所提出的發展任務的最後兩項 hengchi U. 從以上青年的發展任務中得以了解,青年時期不僅追求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則説明了道德方面的發展也是此時期重要的任務。在追求與發展社會性責任的行 為方面,青少年必須了解社會價值的重要性,且可透過慶典、儀式、節日,甚至. 服務等,加強青少年和社會的聯繫,從而建立他們對社會的責任。在建立價值與 倫理體系方面,從小就從生理趨力(physiological drive) ,如食物、溫暖、身 體的刺激等模範價值(patterned values)開始發展,孩子學著區別模範價值所 帶來的滿足感,以發展其他的價值。直至青少年時期,他們會在心理驅動的滿足 (satisfaction of physiological drives) 、履行(fulfillment)情感的經驗、 一致的懲罰與獎賞、價值中愛和認同的協調、受權威人物循循善誘,以及推理與 反思等六种方式來建立他們的價值。 (二)青年期價值觀念發展之特性 17.

(31) 個人價值的判斷可謂是内在認知的外顯行為,而判別價值的基本標準為「是」 或「非」及「善」或「惡」 (賈馥茗,1975) 。因此,我們可以從道德意識的發展 了解價值觀念的形成。首先,皮亞傑從道德判斷的基礎上提出人類道德發展的三 個階段: (1)無律階段:從出生至 4-5 歲前的兒童得到的發展處於此階段。孩童 在這時期未有任何道德意識的發展,他們的行為只是一種感官的反應,並且完全 以自我為中心; (2)他律階段:兒童 5-7 歲之間開始步入他律階段。此時期的兒 童雖然還無法自主作道德判斷,但他們服從於權威者,並且嚴格遵守規範。此外, 他們在行為對錯的判斷方面,是以行為的後果來決定行為的善惡; (3)自律階段: 8-9 歲以後的兒童開始進入自律階段,不再盲目服從權威,對道德的意識漸漸覺 醒,了解道德規範的相對性。因此,他們不再由行為的結果判斷善惡,而會把行 為的動機列入考量中。. 立. 政 治 大. 孔伯格而後延續皮亞傑的理論,將道德觀念的發展分為三個層級及六個階段。. ‧ 國. 學. 幼兒在學齡前 2 歲至 4 歲之間開始進入道德發展的第一層級,既是道德成規前期, 而此時期的幼兒會經歷兩個階段,為: (1)他律階段:此時期的幼兒是避罰—服. ‧. 從的導向,不僅對於權威完全服從,且他們會透過懲罰或獎賞的行為結果,來決 定他們的行為; (2)個人主義、工具性目的及交易階段:幼兒在這時期是以物質. y. Nat. sit. 交換的觀點來衡量人際關係,既是在行為上是一種公平的交易,產生一種「如果. er. io. 你對我好,我也會對你好」的態度。因此,幼兒第一時期的道德發展會逐漸内化. al. n. iv n C hengchi U 德發展的第二層級——道德循規期,而此時期的兩個階段為: (1)相互性的人際 日常規則,從而培養對生活的規範。當兒童成長至 4 歲至 7 歲之時,便會進入道. 期望、人際關係與人際協調:此階段兒童傾向「好孩子」的導向,遵從長輩的期 待及社會的標準; (2)社會制度和良心:此階段兒童所顯現的特徵為法律與秩序 的去向,既是他們尊重權威,嚴格守法,認為如此方能維持社會的秩序。兒童的 發展直到青少年時期,便會邁入下一個層級——道德自律期。此時期的青少年會 經歷的兩個階段為(1)社會契約或功利和個人權利:此時期青少年較能脫離絕 對的論點,法律再也不是至高無上的唯一依歸,而是以社會大衆普遍的道德標準 或價值信念為取向(2)普遍的倫理原則:出於此階段的人呈現良心為道德的最 高標準的境界,不再為法律或他人的意見限制,而會依據自己一套充分内化的信 念為行為的標準(見表 2-2-2)(Conger,1991)。 透過皮亞傑及孔伯格的學説,我們得以了解人類道德意識在每個人生階段成 18.

(32) 長的步驟,從而認識價值觀念的整體發展。國内學者賈馥茗(1972)對個人價值 觀念的發展有更深入的説明,進一步提出六個階段: (1)天真的接受階段:幼兒 時期,基於對成人所給予的愛護,對成人完全信賴;同時也仰賴成人所提供的資 料以增加知識,對成人所提示的不加反駁,一體接受; (2)迫切的定論階段:兒 童初期,對是非善惡有初步的認識,且開始從父母經常所做的判斷方式,產生了 對定論的期望,本身雖無判斷能力,但卻渴望得到結論; (3)好奇與懷疑階段: 進入兒童期後,好奇心隨著生活領域的擴大而增加,但由於知識尚無體系,無法 將所見之事歸納為統一的原則,因而懷疑個別定論的確定性,於是表現對價值的 好奇而又對定論的不信任態度; (4)非理性的武斷階段:兒童後期與青年前期, 對價值的作用已有若干認識與經驗,但尚無一致的系統。然在生理成長中已有明. 治 政 大 (5)傳統與個人的 以控制衝動並指示正義,故價值觀念屬於非理性武斷的階段; 立 衝突階段:進入青年期後,由學習而接受文化傳統的價值標準,再由成長而擴充 顯的獨立需求,在心理與社會方面又富於衝動而要求正義;但理性的發展尚不足. ‧ 國. 學. 個人的價值觀念。然而,此階段如果傳統的價值標準與個人價值觀念不相符合, 則會陷入衝突的狀況; (6)觀念與行動的矛盾階段:從青年後期至成年期,價值. ‧. 觀念與行為實踐難以完全一致,且對觀念中的價值信條亦未能確守不渝,以至於. sit. y. Nat. 常有言行相違的現象(表 2-2-3) 。由以上陳述得知,青年正處於道德自律時期,. io. er. 開始認為法律並非唯一依歸,而以社會大衆普遍的標準作出道德的判斷;而在價 值體系方面亦逐漸顯現其獨特性,並以良心的實踐為準則。然而,此時期青少年. n. al. Ch. i Un. v. 的價值觀念中仍存有疑惑,尤其會面臨社會標準與個人價值、價值觀念與行為實. engchi. 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因此,青少年必須克服這種狀況,價值觀念方能真正成為 人格的核心及精神的指標。 小結 綜上所述,青年時期是個探討自我的階段與價值體系形成的重要時期。而在 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青年時期處於外在約束發展至自我約束的階段,而逐漸建 立屬於自己的價值系統,甚至以更高層次的倫理原則作為行為判斷的指標。由此 可見,青年此時期能夠建立鞏固的價值觀對其往後的一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19.

(33) 表 2-2-1:道德發展的六個階段 層級和階段. 對的事情. 第二階段——個人主義 工具性目的及交換.  避免懲罰  受制於權威者.  只有對別人有即使性的 利益才守規則  行為是為了達到自己的 利益和需求,對別人也有 如此的希望  認為權利是平等公平的 交換  不辜負關係親密的人的 期待,或尊重別人對你的 期望  對他人表示好意、關懷他 人  維持相互的關係,如:信 任、忠誠、尊重,及感恩. 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 也必須了解他人的利益.  履行個人所認同的義務  對法律的堅持  權利亦包含了對社區、團 體和組織.  維持制度的整體性  迫 使良心 符合規 定 的責任. 立. n. er. io. al. ‧. Nat. 第四階段——社會系統與良知.  關懷他人  維 持良好 行 為的 規 則和權威. 學. 第三階段——人際互助的期 望、人際關係,及人際協調. ‧ 國. 第二層級:道德循規期. 政 治 成 為自己 和別人 眼 大 中的好人. y. 第一階段——他律道德.  避免破壞規則所帶來的 懲罰  完全的服從  避免傷害他人身體和財 產. sit. 第一層級:道德成規前期. 做對的原因. i Un. v.  了解人們擁有多元的價 值和看法.  對法律的義務感  契約承諾  關 注到法 律和義 務 基於所有人的功利.  根據自己所選的倫理原 則  當法律違反這些原則,個 人會依照原則行事  原則為正義的普遍原 則:人權的平等既尊重個 人的自尊. 個人相信普遍道德原 則,且對它們持有個人 的承諾. Ch. engchi. 第三層級:道德自律期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或功利 和個人權利. 第六階段——普遍的倫理原則. 對階段的社會觀點 自我中心的觀點:  不考慮其他人的利益或認 知到它們與行為者的利益 之間的區別  行為是出自於物質後果而 非心理興趣作考量  對自己的觀點與權威的觀 點相混淆 具體個人主義的觀點:意識 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 利益,因此,利益是相對的. 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觀點:  了解比個人利益更重要 的共同感受、協議和期待  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但 仍還未考量到普遍化的 的 制 度 觀 點 (generalized system perspective) 從人際認同或動機區分社會 的觀點:  接受制度對角色和規則 的定義  根據制度來考慮個人之 間的關係 以社會為先的觀點  個人對社會依附于社會 契約的價值和權利的意 識。  透過協議、契約、客觀公 正性及正當程序的正式 機制整合觀點  關注道德與法律的觀 點;發現他們有時是存在 衝突,且難以整合 道德觀點  是道德的本質  了解人作為目的的這個 事實. 資料來源: Kohlberg. (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of Moral Stages.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174-176 20.

(34) 表 2-2-2: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 價值觀念的特性  幼兒處於語言發展時期, 透過成人講述的故事,對 是非善惡的判斷,對是非 善惡產生印象。  對是非善惡有初步的認 知。. 階段二:迫切的定論 兒童初期. 階段三:好奇與懷疑 兒童期. 階段四:非理性的武斷. Nat. 階段六:觀念與行動的矛盾 青年後期~成年期. al. n. 青年期. io. 階段五:傳統與個人的衝突. . . 政 治 大.  . Ch. engchi. i Un. 兒童會將受獎者和被罰者 與自己相體認,因而產生趨 吉避兇的意識。 對因果關係的連鎖性感興 趣,兒童因而會追究判別是 非善惡之原因。 以教師的話來反駁父母,甚 至對所有成人的價值判斷 存有懷疑。 個人價值受到提升者則承 認價值判斷的作用;反之則 導致對價值的曲解或不屑 從事判斷。. 價值標準未經理性處理,僅 凴武斷而引起意氣作用。 部分發展良好者在價值觀 念中形成個人的人生哲 學,同時也支配個人的行 為,構成個人的人格。. ‧. 兒童後期~青年前期. . 學. ‧ 國. 立.  脫離天真接受的階段,但 亦不以所得的定論為滿 足。  不能了解法則的運用可因 時間、空間,及事件的特 殊性而有不同的原因。  懷疑成人的觀點、能力, 及公正程度,以至於對成 人的信心動搖,影響其對 成人權威的觀點。  對定論產生質疑使價值觀 念出現矛盾。  富有正義感,且建立屬於 本身或團體的標準。然兒 童與青年此時之正義感並 不符合社會中的道德標 準。  崇拜英雄的傾向,甚至也 希望別人與其一樣崇拜。  反對權威和約束,強烈獨 立的需求,逐漸趨向個人 主義。  對價值的解釋採取不同的 觀念。  觀念中的價值無法絕對規 範行為。  價值觀念與實踐難以完全 一致:(1)價值在共同原 則的基礎下建立,因此難 以顧及個別的特殊事例; (2)價值中“應該”做的 事與個別“希望”做的事 之間存在落差。. . y. 幼兒時期.  . 價值觀發展中的表現 完全接受成人賦予的知識。 領略好壞乃獎懲的來源。. . 在價值判斷之時,若所牽涉 對象是旁人,很可能會沿用 傳統觀點;但若所牽涉的是 自己,將引用獨自的觀點為 凴。 言行相違。. sit. 階段一:天真地接受. er. 價值觀發展階段. v. . 資料整理自:賈馥茗(1975)。〈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與形成〉。載於方炳林、賈 馥茗主編,《教育論叢》,22-32。. 21.

(35) 二、 人生價值觀 誠如以上所述,青年時期是探討生命價值及建立價值體系的關鍵時期。因此, 以下我們首先對生命價值的普遍意義與内涵進行了解;接下來再進一步透過相關 研究探討青年的價值觀。 (一) 人生價值的意涵 人生作為一個實現價值的歷程,了解價值的意義是重要的。然而,有關價 值的定義,每個人對它的解釋不盡相同。傅佩榮(2003)認為價值是在某種實際 行為的選擇之後所出現的一種心理經驗。此種心理經驗有其兩極性及層級性,既 是在價值中不存在中立立場,正負之間擁有明顯的區分,且有其優劣、好壞先後. 政 治 大 信念,透過判別是非的認知能力與情感偏好的傾向,進而引導對個人的行為。簡 立 順序及重要性或比重上的程度差異。Rokeach(1973)認為價值是一種持久性的. ‧ 國. 學. 而言之,價值是對事物好壞、對錯、可欲或不可之評估的一般概念(林義男,1991; 引自曾華源等,2006)。. ‧. 在人生價值的内涵方面,學者亦有不同的看法。Yalom(1980)認為生命的. sit. y. Nat. 意義可分為兩種:(1)宇宙性的意義(cosmic meaning):人生在世的任務就是. io. er. 去滿足上帝或神的旨意,並且在身心方面追隨上帝圓滿的境界; (2)世俗化的意 義(terrestrail meaning/ secular personal meaning) :個人自覺有意義的事,. n. al. Ch. i Un. v. 如:利他行為、發揮創造力、享樂主義、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等。另外,謝勒將. engchi. 生命價值觀分為四個層級: (1)愉快價值:當下感官的享受; (2)生命感受價值: 指健康、舒適、悠閒等生命的感受; (3)精神價值:美感、正義、知識,及善惡 之報應; (4)宗教與神聖價值:一種神聖的對象,而「愛」是掌握神聖價值的行 動,其中更包含了犧牲奉獻的精神(傅佩榮,2003)。Schwartz(1992)對價值 提出的分類包含了十個面向: (1)自我導向,如:自由、創意、獨立等; (2)刺 激,如:多姿多彩的生活、勇敢等;(3)享樂主義,如:愉快和享受生活;(4) 成就,如:抱負、能力、影響力等; (5)權力,如:社會權力、財富、社會認同 等; (6)安全,如:國家安全、家庭安全、歸屬感等; (7)遵從,如:自律、有 禮貌等; (8)傳統,如:忠誠、謙虛、中庸等; (9)靈性,如:生活的意義、内 在和諧、超脫等; (10)仁慈,如:服務、負責、寬恕等; (11)普遍性,如:平 等、智慧、社會正義等。Rokeach(1973)指出,人生價值可分為目的性價值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