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大學生校外打工之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周佳君(2000)指出學生打工及打工普及原因有下列幾項:(一)工商業開發 便宜好用的勞動力,政府因應企業界壓力鼓勵部分工時,使青少年投入就業市場;

(二)高度商品化的社會:現今高度商品化的社會中,充斥大量刺激消費訊息,

許多願望、慾望要靠錢滿足;(三)青少年的獨立自主:新世代的青少年追求經濟 獨立與生活獨立,願意付出自己的勞力來賺取生活所需,也是學習做為一個成人 的重要過程。

第三節 大學生校外打工之影響

第一項 校外打工對於大學生的影響 壹、正面影響

一、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拓展人脈、學習獨立

根據 Hammes 與 Haller(1983)關於大學生工讀的研究結果顯示:工讀將造成 某些非學業性影響,其中好的影響包含:提供一種社會生活的新體驗、從幫助他 人當中獲得實現的充實感、學習到新技能、發展出自我形象。林邦傑、王煥琛(1992)

關於大學生工讀的問卷調查顯示:工讀獲得的效益主要為金錢的收入、人際交往 技巧的學習、不同社會角色的扮演、自我獨立的培養及社會經驗的吸取。

另根據高雄師範大學(1995)針對「青少年打工態度」調查報告顯示:絕大 多數的學生對工讀的正面成長意義及影響,大致包含:(一)學習如何籌措支配金 錢;(二)對自己未來職業選擇方向有所助益;(三)更能妥善做好時間管理;(四)

比別人更早獲取社會經驗;(五)培養工作責任感並獨立自治;(六)增進人格成 長、開拓人際關係。葉紹國(2009)認為打工的益處很多,可以超越學術侷限、

增長見聞、擴大視野、落實所學,熟練技巧,協助立志、定向,得到人際網絡與 社會資源。大學生打工的好處有許多,像是學習獨立、職場預先社會化、學習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社會人相處、建立人脈、了解自己未來的工作性向、減少經濟壓力、趁早開始財 務規劃、了解職場的遊戲規則,累積自己的工作經驗,鍛鍊自己的能力,增加競 爭力,但不應將賺錢視為最主要的目的,否則一旦迷失於打工的世界,最後可能 賠上學業,將得不償失(王乾任,2013)。

大學生透過打工以賺取學費或生活費已經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現象,而且打工 者的比例和工讀時間似乎也有增加的趨勢,此一趨勢關係著大學生的學習與未來 生活,因此大學生的打工情形實為現今教育需要關切的議題(黃韞臻、林淑惠,

2010)。因此除了獲取報酬外,打工使大學生得以另一種不同的角色與社會互動,

透過此互動過程可以培養工作責任感,訓練大學生獨立,並吸收社會經驗,學會 做好時間管理,但同時因課餘時間的減少,將導致課業受到影響,降低學習成就 感,也無法享有正常大學生活,社團或其他校園活動較不踴躍。

二、提前適應工作環境、工作技巧、累積工作經驗並提升時間管理技能 國外學者的實證研究指出,青少年從事兼職工作的優點有:教導青少年勤勉、

負責、自我信任與高工作品質,學習工作技巧,適應工作的艱辛環境,懂得遵守 規律與被他人信任,了解錢的價值,應對各種不同社會處境與權威,並且較能體 會父母辛勞(Kohn, 1978; Greenberger & Steinberg , 1980; Greenberger, 1982; Molitor, 2001; Collins, 2002;Hewitt, 2002;Carr, 2005)。Dusek(1996)則認為青少年兼職工 作得以學習角色彈性化、增進以擴展自我概念、獲得職業訓練機會、順利進入成 人期,對其未來就業有正向積極之影響,其也指出兼職工作的缺點包含影響青少 年的學校生活、課業、家人關係、抽煙、喝酒,甚至嗑藥等不良習慣的養成。Smith 與 Betts(2000)認為打工雖然屬一種非正式學習,但自工作經驗習得的「實質學 習」過程必定包含學生所能參與及實現的具體學習結果。一份關於 359 位曼徹斯 特城市大學學生的問卷調查中顯示:藉由校外打工獲得的工作經驗能提供其認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社會真實面的機會,以及學習問題的解決,不但可自工作領域中獲得更多信心,

也提高時間管理技能(Curtis & Shani,2002)。

貳、負面影響

一、造成時間之浪費

林邦傑、王煥琛(1992)關於大學生工讀的問卷調查顯示工讀所產生的問題,

以時間的浪費(66.5%)為最多,其他依序為:心理上的挫折感、金錢的不當使用、

安全上的顧慮等。葉紹國(2009)認為若在學期間,就必須注意打工的時數、地 點、性質,以免佔據課業時間,妨害校園活動參與,甚或墮入陷阱,因此最好能 在校內打工,尤其校外打工工時較長,外加交通時間,就會影響校園教育活動的 參與,打工中也可能得到反教育的經驗。

二、降低對在校課業之準備與學業成績

青少年打工可能會產生影響課業、上課出席率變低之負面影響(Kohn, 1978;

Greenberger & Steinberg , 1980; Greenberger, 1982; Molitor, 2001; Collins, 2002;

Hewitt, 2002;Carr, 2005)。根據高雄師範大學(1995)針對「青少年打工態度」調 查報告顯示,打工缺點包括:(一)沒時間讀書導致影響學習成績;(二)上課缺 席率提高等。Rathstein(2001)指出青少年為了打工勢必減少學習時間、增加缺課 率和遲到率,導致打工時數與成績呈現負向相關。大學生打工直接影響的即是課 餘時間的剝奪,可能使得工讀與學校課業無法維持在平衡狀態,產生諸多衝突。

Curtis & Shani(2002)對於 359 位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學生的問卷調查中顯示:藉 由校外打工獲得的工作經驗將造成負面影響,包含翹課、成績變差。

黃德祥(2004)即認為固然打工會使青少年目前的生活較為富裕,但亦會有 立即的影響,包含:減少課業學習的時間、對學校功課興趣減少、花費較少時間 在家庭作業、減少課外活動參與時間。許多在學青年的高等教育求學階段,其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是一段被當作廉價勞工的就業期間,而在從事廉價的、不安定的就業過程,對青 年的影響將不僅是學習效果降低、延後畢業期間,甚至中途輟學,造成青年在心 理上的焦慮、沮喪與被出賣的感受(陳正良,2008)。顯見工讀對於青少年課業學 習影響具有一定程度。

另依 Post 與 Pong(2009)對於打工與學術專業兩者間的關係則有更深入的探 討,其研究顯示對於學習成績與支薪工作無法兼顧的現象是由於學生的工作性質 可能與學術專業並不相關,出賣體力的勞動、農業與漁業的工作等會使學生逐漸 脫離校園生活,即使透過工作同樣能促進其他方面重要的發展,對於學科上的智 力發展卻造成阻礙,以台灣,印尼和南非為例,造成學生較低的學習成就是因為 工作內容而非工作時數。因此,如果因為打工而減少由學校正規教育提供的專業 能力,結合工作與學校教育對於學生的未來可能招致有害後果,就業初期收入和 福利將受到負面影響。

而根據鄧振源(2009)針對 97 學年度華梵大學大學部學生工讀的調查結果發 現:工讀期間較長的大學生,在學習效能因素方面,會受工讀影響也隨之增高,

其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包含工讀後會因疲累不想念書、對於課業問題的解答也較 不積極、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學習效能降低、課後須花較多的時間來複習課業。依 據上述可以發現打工的影響除了因體力的耗損、睡眠不足導致學習時間與品質降 低外,對於專業能力的涵養也將大打折扣,削弱往後職能的專業程度,同時影響 課程的選擇與時段安排,但究竟係工作內容或是工作時數導致課業受到影響,則 有兩種不同見解。

三、減少校內資源之運用

Leonard(1995)的研究則顯示打工將會招致一些負面影響,例如:錯失聆聽 講座的機會、縮短學習時間和精神疲勞。King 與 Bannon(2002)關於全美各地大 學生的問卷調查研究顯示:有 63%的學生必須靠打工獲得的薪資才能在大學就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認為打工會影響其選課時間、科目與學分數,以及使用圖書館的資源;有一半以 上的大學生認為打工有助於其就業的準備;此外,有打工的大學生當中,超過一 半以上的學生工作時數過長,且影響其接受大學教育的整體品質。

四、減少校內活動之參與

黃玉(2004)的質性研究發現:大一學生大部分均有打工,其打工原因多半 與家庭經濟處境不利有關,需要打工扶持家中經濟狀況,因此社團活動參與較不 踴躍,影響學校活動參與,使得打工者的求學經驗處於不利狀態。

五、導致消費價值觀受到扭曲

當前的青少年步入職場兼職工作時,其消費能力(包括可支配所得與儲蓄)

增加,出入工作環境的外在因素,與所接觸到的消費刺激及消費資訊相對亦增加,

因此,青少年兼職工作會影響其消費者行為並且經常衍生出一些消費問題(林益 民,2000):

一、不當消費價值觀:兼職工作使得青少年可支配所得增加,藉此學習適當支配 金錢,然而同儕及兼職工作的環境負面影響,使得青少年變得較為現實,常 以金錢為衡量事物的標準。

二、追求時尚:青少年兼職工作是學習成長和社會化的重要過程。在一個完全商 品化的社會裡,消費市場推銷所謂的自由、幸福、進步的象徵符碼,使得凡 擁有大量商品即是代表幸福、快樂、豐足、成功的意識型態,將造成青少年 購買商品並非真正需要,而是因為別人擁有,而擁有代表某種價值階層,追 求擁有一種「現代化」、「摩登」的擬像。

導航基金會(2003)則指出當代的青少年面對龐大的社會機制,包括教育、

市場以及無所不在的媒體,顯性或隱性地鼓勵新世代出賣自己的勞動,才能擁有 消費的能力,並漸漸從消費中學習靠工資過活,進一步成為馴服的好工人,否則 不能享樂,更不能「擁抱自己」,熟悉媒體及商品的青少年進入職場後,日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