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林鎮及民雄鄉發展衡量分析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三節 大林鎮及民雄鄉發展衡量分析

由前述所進行之探討瞭解國際經濟結構調整與臺灣整體發展及本研究對象大林鎮 地方發展關係的歷史變遷過程後,進一步以本研究選取之「鄉鎮層級地方發展指標」探 討分析,自1945 年光復後,大林鎮與民雄鄉地方整體發展興衰因素,以驗證研究之立 論觀點。

本研究發展指標就社會、經濟二個主要面向,建立指標體系的評估準則,區分人口 數、教育情形、地方財政(課稅收入)等次面向,並以各項具體指標為其測量工具,每 項指標均有其歷年資料及來源,推算方式及單位,藉以分析指標數值對地方發展影響的 結果。

一、人口成長數

大林鎮與民雄鄉早年之發展受惠於臺灣糖業的發達,帶動相關就業人口之匯集 成長,經統計(圖4-15 大林鎮及民雄鄉歷年人口分析)日據時期大林鎮及民雄鄉 的總人口數,於1921 年分別為 12,639 人及 16,177 人,人口數差距為 3,538 人,及 至1931 年分別為 16,511 人及 19,493 人,差距縮小為 2,982 人,以此觀之,日據時 期兩地之人口數逐漸趨於一致,及至臺灣光復後,1946 年大林鎮及民雄鄉的總人口 數分別為21,909 人及 24,909 人,兩地人口數自日據時期以來均持續成長中,且一 直維持於3 至 4 千人上下間之差距,人口則呈現同步成長趨勢,大林鎮總人口數亦 於1971 年達到有史以來最高峰 43,509 人。

糖業在早期的話真的是我們大林整個發展的主要經濟因素,早期我們的農業是以糖業為

主,有工作能力的人就是種植甘蔗,從開始的採收,到之後的製糖都是,所以大林糖廠當時帶

動我們整個地方工作機會不斷的提升,不論是最基層的農民或是最基層的勞工都有工作,是我

們發展主要經濟的原動力,這是沒有錯的。(O1 訪談意見)

大林經濟以農業為主,種甘蔗時,工人要用很多,糖廠的雇工有的是大林本地人,有的是

從別的地方調來的,也有台南來的,大部份是大林人比較多,外地來的工人住在那裡(糖廠),

有宿舍,開工時是採三班制的,機器日夜都在運作。(M1 訪談意見)

民國50 幾年時,大林國小一個年級有十班,當時一班六、七十個小學生,現在剩沒幾班,

每班只剩二、三十幾個,差很多。(M1 訪談意見)

過去大林鎮的發展是靠糖業,就是有間糖廠在大林,帶動農業的發展,早期是靠糖業的外

銷,大家有空就去糖廠,做些工作,賺些錢補貼家庭費用,大林糖廠關掉後,比較過去和現在,

造成大林鎮人口數一年比一年還少,這是最大的原因。(M2 訪談意見)

糖廠若一開工勞動都有幾十天,這幾天不只大林,包括民雄到處都有蔗工來這裡工作,但

大林本地人畢竟比較多,糖廠沒落後,我們大林的蔗工沒了,人也較沒流動,人口就減少了,

當時的人口近四萬人,現在人口只剩三萬多而已,那時主要的經濟是還是靠糖廠。(Y1 訪談 意見)

大林的興起,經過我多年的研究結果,是大林糖廠來了以後才奠下根基發展起來的,當時

的臺灣糖業發展,可以說是日本經營臺灣是以糖業為主,所以大林有了糖廠之後,形成八個農

場,八個原料區,對地方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指就業及生活改善),大林才像一點樣,1930 年 代左右的人口是一萬七千多。(Y1 訪談意見)

惟自 1960 年代末期後,推估因國內外產業結構改變,糖業逐漸沒落,製糖在 臺灣的經濟影響力消退,取而代之的為勞力密集之輕工業,政府鑒於國內經濟結構 逐漸轉型,農村型鄉鎮區因農業人口流入都會型地區就業造成人口外移現象,為減 緩此一現像,頒布了「加強農村建設重要措施」,鼓勵農村地區設立工廠,藉由農 村設置工業區,活絡地方經濟,並配合經濟政策走向,帶動工業的發展,增加就業 機會,減緩地方人口流失,於 1973 年宣布在民雄鄉頭橋設置頭橋工業區,後又於 1982 年設置民雄工業區。受惠工業區的開發,廠商不斷進駐該地投資生產,最直接 影響的即為地方人口的增長,因就業機會的增加,促使人口聚集,並帶動周邊商業 經濟效益,加以鄉境南側鄰接嘉義市中心,具有接收其飽和人口與就業機會之便,

因此民雄鄉人口數除維持逐年成長趨勢外,自 1980 年起更出現大幅增加趨勢。

反觀此時的大林鎮也因產業結構轉變,就業機會流失問題所困,惟因未納入政 府整體經濟結構升級的規劃當中,致經濟結構仍維持於初級產業,未能跟上國內產 業升級走向,當地人口終於因生活因素開始外移,人口數亦逐年走下坡,雖然曾於 1991 年至 1995 之間出現小幅之人口成長,惟也只是曇花一現的維持數年,之後人 口仍持續流失,迄2009 年大林鎮及民雄鄉的總人口數分別為 33,982 人及 72,666 人,

兩地人口差距已擴大至3 萬 8 千餘人之眾,顯見民雄鄉工業區之設置對當地人口之 就業機會影響極大,且也提供外來之人口就業機會並遷移本地定居,促進地方發展 繁榮。

地方有就業機會當然就能留住年輕的一輩,留住年輕族群,目前為止我們整個地方人口一

直老化,就是因為本地沒有就業機會,如果大林鎮有工業區的設置,一些年輕的一輩就不用往

外去就業求發展,因此我們一直在努力爭取大埔美精密(生技)工業園區的開發,如果成功的

話,人口應該會回流,因為我們一直在反應,廠商設廠後七成以上員工要進用本地人,這樣就

可以帶動外流的年輕族群,讓他們返鄉後有就業機會,而民雄鄉的發展,就取決於它設立了兩

個工業區,就業機會的增加,生活有保障,居民當然會留下來,人口結構當然會逐年成長。(O1 訪談意見)

農業機械化及土地重劃後,水利灌溉方面都很方便,加上糖廠沒落後,甘蔗愈沒人種,因

為工作的影響,這裡沒有工作可做,就到其他地方做,這裡的人都去新港的台塑(南亞)公司,

有的去民雄工業區,有的去豐田工業區,剛開始是工作,後來乾脆就搬到當地去住,造成人口

外移。(M1 訪談意見)

頭橋工業區剛開始的時候是做的很蓬勃,當時三合板事業還在通用的年代,1973 年左右,

給當時頭橋、江厝店附近帶來了很大的進步,好像過去大林糖廠在大林設立時一樣,工業在頭

橋裡面(指工業區)設廠之後漸漸進步。(Y1 訪談意見)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55,000 60,000 65,000 70,000 75,000 80,000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別

人口數

大林 民雄

4-15 大林鎮、民雄鄉歷年人口數統計 資料來源:1、台南州《台南州統計書》,1919-1939。

2、臺灣總督府總務局《臺灣常住戶口統計》,1935-1943。

3、嘉義縣政府《嘉義縣統計年報》,1950-1967d。

4、嘉義縣政府《嘉義縣統計要覽》,1968-2008e。

5、大林鎮、民雄鄉戶政事務所,《年終統計表》,1946-2009。

二、人口密度 616.38 已超越大林鎮同年度的 590.04,迄 2008 年已高達 849.63,為持續正成長之 態勢,以此推估大林鎮之經濟成長及就業機會自1974 年應已開始衰退,不如民雄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別

人/平方公里

三、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數

1980 年代內生成長理論,將人力資本視為維持中長期經濟成長的動力之一。

Schultz(1961)把人力資本之內涵分為:教育、工作經驗、健康保健與遷徙等四個 部分,前三項為累積人力資本的途徑。其中教育包括正規教育、職業訓練(on thejob training)與成人教育等,其中以正規教育為最具代表性且最易量化之人力資本指 標,而Simon(1998)發現人力資本與都會區的成長,有正面顯著的相關;在此都 會區和城市資料中,發現都市間或都會區間有人力資本擴散的現象(林盛輝,2000: 芳菁,2002:107)。

25 光復後,隨著國際糖價高漲,糖業成為當時熱門產業,臺灣糖業黃金時期,糖廠員工與眷屬不但享受 配給宿舍,還能免費搭乘台糖小火車等優惠,其福利及待遇與同時期公務人員優渥許多,稱的上一份令 人羨慕的工作,因此形成當地居民均搶著「攬(抱)會社的大煙囪」現象(江芳菁,2002:109)。

改善,有多餘薪資提供子女就學等種種有利因素,以1951 年起高等教育培育時間 12 年之推論,至 1962 年大林鎮高等教育受教人數已大幅提高至 233 人,民雄鄉為 189 人,均提高 1 倍有餘。

目前有好幾間大學在民雄,都連在一起,要就業就學都很方便,有初中、高中、大學,可

以說很多間,對於工業區就業這些人子弟要就學都很方便。(M2 訪談意見)

除前述國內教育環境開始活絡,地方產業發達促使居民所得增加等因素外,國 內經濟結構伴隨國際經濟體系的轉變,臺灣於世界經濟分工角色逐漸邁入技術層次 較高之產業,其所需之人力素質亦大幅提升,不再如一級產業般著重於體能上的勞 動,對技術知識的要求亦較高,因此人力素質的提升也於無形中增長,地方受高等 教育人數,大林鎮由1970 年的 346 人提高至 1980 年的 1698 人,民雄鄉則為 1970 年的310 人提高至 1980 年的 1682 人,由此可知,產業的發達將促使地方人力素質 的提升,並再投入職場中,創造更高的產值,形成一良性的循環。

工業區的設置會有它人才培養的需要,有些資方老闆會認為能於當地取才的話,應該是最

方便的事,配合產業營運屬性在就近的學校相關科系中甄才,或是需要什麼樣的專才,委請當

地學校教育培養(建教合作),是不是就可以一方面培育人才,並造就到地方,因為就會創造

出就業機會。(O1 訪談意見)

另外地方人力素質的提升,除內部動力外,外在因素亦佔很大原因,如民雄鄉 原為傳統之農業經濟型態,其教育程度就居民之職業需求上要求不高,但經濟部工 業局1973 年在民雄鄉頭橋地區設置頭橋工業區,投入製造業及機械機具的生產,

另外地方人力素質的提升,除內部動力外,外在因素亦佔很大原因,如民雄鄉 原為傳統之農業經濟型態,其教育程度就居民之職業需求上要求不高,但經濟部工 業局1973 年在民雄鄉頭橋地區設置頭橋工業區,投入製造業及機械機具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