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現代化理論

從歷史觀點著眼,世界的現代化腳步發端于西歐地區,然後向歐洲其他地區和北美 洲傳播。20 世紀伊始,分別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也都陸續開始了現代化進程,

因此,初期理論觀點,是由西歐和北美產生的制度和價值觀,從17 世紀以後向歐洲其 他地區及18 世紀向世界其他地區的一個傳播過程研究。

「現代化理論」盛行於1950~1960 年代,起源於美國與西歐國家,是一個以進化模 式(evolutionary model)解釋不同發展階段的理論。由於二次大戰後許多地區及國家為「戰 後重建」或「獨立建國」的迫切需要,藉由仿效與接受西方世界援助及發展技術,以達 到促進社會現代化的目標,而促成此一思潮興起。

現代化理論有兩個常見的論點:

一、線性的進化論

認為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本質上並無不同,「落後」是所有發展的共同的起 步點,把發展當成一個有先後順序的連續過程,在此同一個過程中,落後國家只是 較先進國家晚起步。它們只須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資本,便能趕上發展之列。

二、落後源自於內部問題

基於傳統與現代的二分法觀點,先進國家的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是發展的基 礎。落後國家必須摒棄與之相違的制度和文化習慣,才能循序漸進的現代化。

這派理論學者認為,區域的發展動力源自社會本體內部,其發展為單軸線的 一個過程,舉凡世界各國都位於這單一的發展軸線上面,僅是所處位置前後的不同 而已,例如先進國家(如歐、美等國)就是位於領導地位的軸線前緣部位,而第三 世界的開發中國家,便落後於軸線的末端,這些國家的發展問題,在於社會內部的 傳統阻礙了現代化,他們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分工專門化、都市化、經濟高成

長化。因而提出因應的解決方法就是徹底毀棄傳統,採用西方先進國家的發展模 式,人民教育的普及,並建立現代化的價值觀,把傳統的權威人格轉變為改革、創 新的人格,輔以資金、技術援助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成長。

現代化理論包含了兩個重點不同的研究途徑,其一是強調發展乃是一個國家 社會結構的分化演進,另一個途徑,則強調發展來自社會成員思想的轉變,亦即民 眾現代性的提升。(李吉,2008:181)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發展於本質上並無任何不同,只是透過分化與整合的一 個循序過程,於總體層面上追求整個社會結構在性質上有更細部專業的分化及更有 效的整合,於是在漸進發展的過程中將使社會中複雜程度演進的更加有系統。換言 之,一個發展程度較高的現代化國家,其社會結構的分化情形也將更加的細緻。

另外現代化理論認為發展的因素探尋,必須由傳統進入現代化的關鍵處著 手,並從觀察社會組成之基本個體的角度來進行,而非自社會總體結構的大層次來 看,這些因素必須是在人們的價值取向中找答案。也就是說只有當社會成員在思想 觀念和行為態度上都能普遍接受現代化的新觀念並揚棄掉舊習慣,才能有效建立一 個現代化的社會體系。也因此就是現代化的國民誕生後,才會產生一個全新的現代 化國家。

此一理論的主要兩種研究途徑其著重的層面雖然不同,但基本上都視發展為 一個具有先後次序的連續過程,西方先進的國家與第三世界落後的區域及國家仍都 位於同一過程中,只是處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區位上而已。

如果把區域的發展,依過程區分成「傳統」與「現代」兩個時期,在由傳統 進入到現代化的過程中,貧困落後的地區其傳統性社會對於現代化而言,就要藉由 社會結構的調整進行分化演進;及民眾在其擁有思想觀念的自我薰陶進化,符合現 代化人格的素質。因此,現代化理論對於低度開發國家於追求現代化發展的過程,

首重於內發性的變遷,也就是潛在性的內部因素改變的影響,這種以演化觀點為主 的現代化理論成為二十世紀各國發展的主流觀點。

莊淑姿(2000:16)於臺灣鄉村發展類型之研究一文中,就各學者對現代化 不同的詮釋及看法,歸結共同看法有以下4 點:

1、 發展動力是社會內生的。

2、 人們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和信仰決定社會類型是屬於傳統社會或現代社會;價 值觀轉變是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前提要件。

3、 所有社會發展的目標都是朝向一個高度分工分化的社會結構、高經濟成長的目 標前進。

4、 現代化的推力是在西方社會形成的,但在非西方社會則可以藉由引入的方式,

學習現代化國家的思想觀點與價值觀。

蔡佩芬(2009:33-34)在地方開發與交通建設關係的研究中,就北宜高速公路對 宜蘭縣發展為案例探討中,認為宜蘭開發的過程,因北宜高速公路的建設,為宜蘭縣與 台北縣兩個地區發展帶來雙贏的效果。同時也發現現代化理論過分避開國家或社會發展 過程中,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過程,認為發展是國家或社會內部自主性的行動,而輕忽了 外在的因素。而先進與落後地方的二分法,只能代表一種單純的抽象意義,因為無論地 區的先進與落後,實際上他都擁有豐富多樣的各個層面,而不是絕對性的。

現代化理論的立論假設,是世界擁有一張共同的藍圖,我們估且稱之為共同的歷 史,而西方先進世界是這個歷史藍圖的先驅者,世界其他的國家或地區都將沿著這個藍 圖規劃的道路而向前邁進,發展著同樣的歷程。

但是,現代化理論觀點於1960 年代後期受到來自拉丁美洲的依賴理論嚴厲的批判,

認為這是個有缺陷的觀點。因為由拉丁美洲國家的發展經驗中不難發現,先進的國家透 過控制及資源搾取而越來越富有,越不發達的國家則因資源被掠奪而越顯貧乏更無力發 展,兩類型國家之間並沒有歷史發展的共同點,因為先進國家只是將不發達國家視為廉 價勞工看待並壓榨,先進國家會在較落後的國家或地區投資,但其生產過程中的盈餘及 所得資源都歸於投資者所獨有。而落後國家的本土經濟則在整個過程中為外來資本所控

制或消滅,反而降低了日後產業的自主發展性。不發達的國家終將跟不上“現代化”的腳 步,只能一昧的“依賴”先進國家。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科學界當道理論為以帕深思為首的結構功能學派,使得 發源其時的「現代化理論」在理論預設、觀察角度都深受其影響,而著重於社會橫斷面 的結構分析,較少解釋社會縱剖面向的變遷過程,基本上,現代化理論結合了進化論、

結構分化及擴散等觀念,從進化論的觀點,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會一再經歷轉型的挑 戰,由傳統而現代。發展方式是不斷的積累、持續與單線的,因此建構出社會變遷的二 分法類型,亦即「傳統」與「現代」之分。

而現代化論者強調現代化是發展的主要起源,相對的傳統文化卻是發展落後的絆腳 石,明顯的將走向西方化視為是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此種具意識型態及民族優越感的解 釋現代化觀點,存在著高度爭議性,且傳統與現代的二分法,對社會進行的分類太過簡 單及籠統,這種二分法對社會發展分類,無法進一步驗證出社會本身的差異性,因此產 生對現代化理論的批判。

現代化理論過分簡化了發展的模式,更缺乏對歷史結構的考量,暨忽略了社會階級 關係與互動的歷史過程,也否認了發展和低度發展的實際現象,這個觀點的基本問題 是,過度的將變遷視為線性的、目的論的和反歷史的發展過程(宋鎮照、李明龍,1994:

137)。

許嘉猷(1982:647)認為,現代化學派強調制度的安排、文化的價值,以及人口 性質等內部的變數,為經濟發展或低度發展的要素。而持不同看法的世界體系理論則看 重所處世界經濟分工位置的外在因素,及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的結合,如經濟生產者之 間的合作關係,為導致經濟發展或落後的主因。認為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或未發展並非是 獨立的關係,而是在一個〝世界經濟〞的整體分工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此外,宋鎮照、李明龍(1994:138-139)也指出,現代化理論還忽略了擴散效果 的負面影響。現代之體制、價值和科技,可能未必能一體適用於各個發展不同的環境結 構上。例如,現代化科技主要是用來進行資本密集的工業以解決先進國家勞力短缺的問

題,而將其引進到第三世界未發展或低度發展的國家,便有將犧牲掉有效使用剩餘勞工 的可能性產生,致使無法提昇勞工生產效率,並且產生嚴重的失業潮,造成國家問題,

更因此阻礙了長遠的發展,所以未必適合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需要,因此,這些措施與制 度很難在不考慮所處區域的社會結構及歷史環節下完全一成不變的套用。

其次,現代化理論對國家機關角色解釋的缺陷,就在於將之視為國家現代化自主性 的代理者。但卻忽略了描述其如何引導國家的發展。同時,現代化論者也忽略了外在的 政治與經濟依賴關係,以及對內在结構和價值形成的衝擊影響問題,也就是說現代化理 論並未注意到國際秩序結構制約的影響力。

其次,現代化理論對國家機關角色解釋的缺陷,就在於將之視為國家現代化自主性 的代理者。但卻忽略了描述其如何引導國家的發展。同時,現代化論者也忽略了外在的 政治與經濟依賴關係,以及對內在结構和價值形成的衝擊影響問題,也就是說現代化理 論並未注意到國際秩序結構制約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