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發現及政策建議

第二節 政策建議

國內與國際間存在著許多政、經議題與政策的發展,並隨時因政、經社會局勢改變 而調整,致使各地區與普羅大眾將被這些議題及政策所左右或衝擊,最終影響日常生活 及未來。因此,分析、瞭解政、經結構及政策的發展脈絡及運作方式,契合時勢發展趨 勢,強化競爭力,必將成為持續地方發展決策的不二法門,有鑑於此,透過本研究對大 林地區發展影響因素的探討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契合經濟結構發展趨勢,爭取主流化產業開發

評估現今的國際經濟發展結構,預料將持續維持以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

知識經濟(knowledge driven economy)及全球經濟科技化為主軸的三大經濟發展趨 勢,高科技化的知識經濟體系,使傳統產業的生產要素投入重要性減低,而先進知 識技術的投入所獲產值則相對提高,產品的流動進入了無國界的數位傳導時代,在 既有先進地區的市場技術壟斷下,以大林鎮目前傳統產業結構上技術的落差,如無 法結合國際經濟結構發展趨勢,設法積極引入以高技術導向的產業,就將在經濟全 球化的不平衡發展過程裏擴大與都會區發展的落差。

有鑑於此,大林鎮應積極整合台糖公司於大林糖廠原址成立的生物科技研發中 心,與嘉義縣政府於本地開發的大埔美智慧型工業園區(含香草藥草生物科技園區 及精密機械園區兩案)等高科技產業,由導入重要、創新性的新知識,累積轉化而 成高技術,藉以提升地方經濟產業結構,最終促進本地的產業升級,並以技術層級 較高的生物科技及精密機械工業等重點產業為未來發展重心,以契合國際經濟結構 發展趨勢,帶動地方產業競爭的新形態,與時俱進,引領本鎮邁入世界體系另一波 發展的序列之中。

二、運用大學學區培養高素質人才,發揮產、學合作力量繁榮地方經濟

世界經濟正走向以知識密集為主的研發領域,19 世紀工業革命的成功,由英國 所掌握的新技術,奠定其百年的世界霸權地位。掌握知識就等於掌握資源,人力資

本為維持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人力資本的提升正反應在地區發展的成長上,知識 經濟的來臨,使得技術專利、智慧財產權及科技能力領先的產業能維持競爭優勢,

於產品市場上居於領導地位。

大林鎮應有效運用地方工業區及生技中心設置的資源,結合本地南華大學學區 及毗鄰鄉鎮的教育學區,如民雄鄉的中正大學、嘉義大學、吳鳳科大學區及雲林縣 的雲林科大等學區之學術資源及科研人力,積極促進產、學合作,帶動地區關聯產 業的技術成長,完備產業發展條件,落實嘉義縣綜合發展計畫規劃本鎮成為「科技 與研發並重」的定位,形成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及群聚,以優質經濟環境吸引更多潛 力產業進駐,達到繁榮地方經濟效果,最終達成地方與產業及學術良性發展目標。

三、透過都市再規劃,擴大地方財源

大林鎮過去經濟產業發展,除歷史因素外,尚受限於政府農業及土地(農地)

保護政策影響,致迄今仍停留於農業產業,但隨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及國內糧食政策 的轉變,本鎮廣大的農業土地及資源,將成為本地未來產業競爭優勢。

因長期的自有財政來源短缺及上級政府亦因財政困難所能分配之補助款有限 等因素,本鎮可運用建設經費並不充裕,致使鎮內基礎建設及生活設施如非不足即 為缺乏維護導致破舊,除透過向上級機關爭取專案補助款外,其財政節流措施應在 有限預算支出下,妥善規劃地方基礎建設優先順序逐步達成,以較佳之各種公共設 施與公共服務,達到人民生活及肆應未來產業活動的需求。

財政開源上為達擴大收入,可透過計劃性的土地區段徵收或重劃手段,結合產 業投資活動推行大型都市計畫,將原本不需繳交地價稅的農業用地變更為建地或工 業用地等具有發展價值的開發區,並結合產業招商吸引工、商及服務業大量進駐,

由帶來的商機及人潮效益,充裕本地的房屋稅、地價稅及增值稅稅收來源,增加地 方財政收入,也藉由土地釋出的行動,達到地方發展的經濟效益,並從而增加本地 的就業機會與人民收入,促進地方再發展契機。

過去地方上的發展面臨許多不同問題,有來自地方產業發展、有來自上級資

源分配不均等各類因素,但最後造成的結果不外是地方生態破壞、人文發展停滯、

產業出走後的人口流失等種種困境,造成落後鄉鎮地方對進步地區更加依賴。因此 決策者未來應更審慎的評估政府遠程各項政策取向,在面對經濟發展、土地利用,

社會結構及環境保護等諸多複雜的問題上,考量納入「生活、生產、生態」的平衡 發展模式,規劃出地方永續發展的完整機制,包括人民對消費、就業、社會及環境 保護等的基本生活需求照顧,尤應避免斷續的短視計畫及政治、地方派系因素干 擾,以確保政策的延續性及執行力,使大林鎮成為一個兼具經濟產業發展及適合居 住的永續城市。

過去地方上的發展受派系團體的影響極深,角力的結果,常常導致鄉鎮施政的反覆,

或所獲資源的不均,究其原因多為利益分配問題,但受害者確是普羅大眾。(O2 訪談意 見)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文件(計畫)

內政部,1996,《台灣南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

嘉義縣政府,1997a,《嘉義縣綜合發展計畫》。

嘉義縣政府,2008b,《嘉義縣地區整體鄉村風貌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大林鎮期中報告 書》,嘉義,嘉義縣政府(境界設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嘉義縣政府,2008c,《嘉義縣地區整體鄉村風貌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民雄鄉期末報告 書》,嘉義:嘉義縣政府(境界設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二、政府統計資料

日據時期台南州,1919-1939,《台南州統計書》(缺 3、8 統計書)。

日據時期嘉義廳,1917-1918,《嘉義廳統計書(1-3)》。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1899-1944a,《臺灣總督府統計書(1-46 冊)》,(缺 19、21 冊)。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1912b(明治 45 年 2 月 25 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3450 號。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4、1916-1918、1920-1935、1937-1943a,《臺灣糖業統 計》。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7b(昭和 2 年),《臺灣糖業概觀》。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1907-1934,《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總務局,1935-1943,《臺灣常住戶口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2003、2008,《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行政院主計處,1980,《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灣地區各業職業別薪資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1992,《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嘉義縣》,第 18 卷。

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民國 40-85 年)》。

行政院臺閩地區農漁業普查委員會,1972,《中華民國五十九年臺閩地區農業普查報告—

嘉義縣》,第十四卷。

海關總稅務司署,1950-2008,《中國進出口貿易統計年刊(台灣區)》。

嘉義縣政府,1950-1967d,《嘉義縣統計年報》。

嘉義縣政府,1968-2008e,《嘉義縣統計要覽》。

嘉義縣政府大林戶政事務所,1946-2009,《年終統計表》。

嘉義縣政府民雄戶政事務所,1946-2009,《年終統計表》。

臺灣省政府農業普查委員會,1963,《中華民國五十年臺灣省農業普查報告—嘉義縣》。

臺灣省政府糧食局,1968-1993,《臺灣地區農村經濟概況》(缺 1970-1971)。

臺灣省糧食局,1961、1965、1967,《臺灣省農村經濟概況》。

臺灣糖業公司,1957-1987,《糖業統計年報》。

三、書籍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糖業手冊》,台北市: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台灣糖業前期發展史》,台南市: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 司。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台糖六十週年慶紀念專刊》。台南市:台灣糖業股份有 限公司。

西原雄次郎,1935,《新高略史》,東京:千倉書房。

段承璞、韓青海、翁成受、何其幗、趙玉榕、周翔鶴、林長華、張貽達,2003,《台灣 戰後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涂照彥,199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郭方、夏繼果、顧寧譯,2000,《近代世界體系》(第一卷~第三卷)(原書 Immanuel Wallerstein〔1974〕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III)。台北:桂冠。

陳明言,2007,《台灣的糖業(第一版)》,臺北縣:遠足文化。

臺灣新聞社,1919(大正 8 年),《臺灣糖業年鑑(第二卷)》。

劉萬來(譯),中村誠司、服部一馬、速水融(原著),2007,《近代日本糖業史上、下 冊(中文版一版)》,高雄:社團法人台灣糖業文化協會。

鄭贊育、劉萬來、黃嘉益、江瑞潤、李清輝,2007,《大林鎮庄頭地名考趣》,嘉義:大 林鎮地名普查小組。

四、期刊、報告

尤素芬,1993,〈由華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談臺灣地區關廠現象的產生(二)〉,《勞工之 友》,第516 期,頁 28-31。

田時雨、周學中,1975,<臺灣之製糖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 26 卷,第一期,頁 29-53。

胡克威,1984,<世界體系理論初探:學術傳承與基本論點>,《思與言》,第 21 卷,第 6 期,頁 588-613。

袁金和,1989,<台灣工業發展之經驗>,《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一期,頁 35-42。

莊淑姿,1997,〈香蕉產業對鄉村大眾化運輸產業發展的影響---以旗山地區為例〉,《農 業推廣學報》,第13 期,頁 83-116。

許嘉猶,1982,<世界分工與國家發展—世界體系理論的評介>,《思與言》,第 20 卷,

第1 期,頁 647-659。

郭文般(譯),Charies Wilber(ed)(原著),1984,<依賴的結構分析>,《思與言》,第 21 卷,第 6 期,頁 624-632。

陳欽賢、劉彩卿、林建仁,2006,<臺灣出口貿易、經濟發展與對外投資之變遷>,《臺 灣銀行季刊》,第57 卷,第四期,頁 61-75。

楊博智,2006,〈世界體系理論概述〉,《網路通訊社會學期刊》,第 55 期,頁 1-6。

詹景陽、陳淳斌,2004,〈安東尼•紀登士“結構一行動理論”之研究:兼論全球化與第三 條路的關係〉,《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2 期,頁 181-200。

劉小蘭、薛志文,2001,〈臺灣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以要素稟賦觀點分析〉,《臺灣銀行 季刊》,第52 卷,第三期,頁 102-123。

劉小蘭、薛志文,2001,〈臺灣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以要素稟賦觀點分析〉,《臺灣銀行 季刊》,第52 卷,第三期,頁 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