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採立意取樣方式以失智症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為 研究對象,篩選符合收案條件且同意配合研究之主要照顧者,使用結構式問卷及 訪談進行資料收集,並向主要照顧者說明研究目的並且取得同意進行訪談以完成 問卷。

在研究樣本數估算方面,學者建議若要進行結構方程式模型分析,為使模型 參數估計有較穩定的結果,樣本數為 200-400 之間較為適當(陳、王,2012),

並且模型的觀察變數與研究樣本數比值應在 1:10~1:15 之間(Hair, Black, Babin, &

Anderson, 2010)。本研究設定統計檢力(power)為 0.8、顯著水準 α 值為 0.05,

模型共計有 18 個觀察變數,據此估算研究樣本數應為 270 名,考慮到實際收案 問卷的有效性與回收率,預計收取 320 名研究對象。另外,邱(2008)整理多篇 檢定力分析與樣本數估計之文獻,建議可使用 MacCallum、Browne 與 Sugawara

(1996)提出以近似誤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

指標判斷模型適配之類型作為決定樣本數,計算本研究模型自由度為 112,並依 據對照表查得檢力為 0.8 的非中央性參數(λ)是 42.276,再分別以精確適配

(RMSEA=0.05)、接近適配(RMSEA=0.08)與非接近適配(RMSEA=0.02)

的條件估算所需樣本數,依據邱(2008)對照表估計不同適配度條件之樣本數分 別為 310、120、200,因此本研究預計收取 320 位研究對象應能符合模型適配檢 驗的要求。

第五節 研究場所及對象

研究場所是在北部及中部地區的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神經內科門診之獨立 診間進行資料蒐集,配合醫院收案程序及神經內科醫師門診時間,研究者於收案 前先提出申請並通過該醫療機構「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後開始執行研

究。自民國 103 年 09 月至 105 年 2 月止,共招募 320 位參與者,剔除問卷遺漏 填答、反向題填答出現矛盾情況者 6 名後,得到有效樣本共 314 名。

本研究針對失智症的家庭主要照顧者為對象,需符合以下條件:

一、照顧的家人是由醫師診斷為失智症 二、主要照顧者年齡在 20 歲以上

三、能以國語、台語溝通,且同意接受訪問配合填寫問卷者 四、自覺負擔病患照顧工作的責任,並且已照顧 3 個月以上 五、與失智症患者存在親屬關係

研究對象的排除條件如下:

一、同時需要照顧其他患有生理或心理慢性疾病的家人 二、與病患為聘雇關係,如:家庭看護。

第六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一、失智症患者人口學 資料;二、照顧者資料人口學資料與照顧工作狀況;三、失智症患者疾病特性:

日常生活功能、神經精神問題;四、家庭功能量表;五、負向照顧評價量表;六、

照顧者自我效能量表;七、因應策略量表;八、憂鬱量表。各量表內容與特性分 別敘述如下:

一、失智症患者人口學資料:包含性別、年齡、婚姻等。

二、照顧者人口學基本資料與照顧工作狀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婚姻、教

育程度、宗教信仰、與患者的關係、照顧時間、目前健康狀況、自覺家庭經 濟狀況、與患者的親屬關係、與患者罹病前的感情狀況、目前與患者的感情 狀況、照顧工作是否有其他人輪替等。

三、失智症患者疾病特性:包括失智症類型、嚴重程度、日常生活功能、記憶與 行為問題。

(一)日常生活功能:使用 Mahoney 和 Barthel 於 1955 年所發展的巴氏量表

(Barthel Index)測量失智症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此量表由戴等人於 1988 年翻譯為中文版,包括十個項目:自我照顧能力七項(進食、個人衛生、

如廁、沐浴、穿脫衣服、大小便控制)與行動能力三項(移位、平地上行 走、上下樓梯),每一個項目分成二至四個等級,每一個等級為 5 分,總 分為 0 分至 100 分,0 至 20 分表示完全依賴,21 至 60 分為嚴重依賴,61 至 90 分為中度依賴,91 至 99 分為輕度依賴,100 分為功能獨立(戴,

1998)。

(二)神經精神量表:使用 Cummings、Mega、Gray 與 Rosenberg-Thompson(1994)

發展的神經精神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Scale, NPI),用於評估 失智症患者出現神經精神症狀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包括妄想、幻覺、激躁、

淡漠、焦慮、憂鬱、欣快感、易怒、食慾改變等十二項神經精神症狀,發 生的頻率是以 Likert 四分法測量,自 1 分(偶而)、2 分(時常)、3 分

(頻繁)至 4 分(非常頻繁);神經精神症狀的嚴重程度是以三個等級測 量,1 分為輕度、2 分為中度、3 分為重度;另外發生頻率乘以嚴重程度 代表此量表之總分、得分範圍為 1-144 分,量表的內在一致性為 0.72 至 0.78 之間。

四、家庭功能量表:採用 Greenberg、Monson 和 Gesino 三位學者於 1993 年發展 的家庭評估照顧者量表(University of Wisconsin family assessment caregiver

scale, UWFACS)。是以家庭系統理論為基礎,將家庭的運作當成一個照顧單 位,探究在照顧情境下家庭如何運作以滿足老人的需要。量表涵蓋家庭界線

(boundaries)、家庭過往經驗(family of origin experience)、角色(roles)、

主要照顧者受肯定(validation)、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等五個構面。

「界線」是指將家庭成員納入或排除參與照顧工作,以及是否尋求正式服務 體系情形;「家庭過往經驗」是照顧者和受照顧者生病前雙方關係的歷史背 景;「角色」則為家庭成員需要執行的照顧任務;「照顧者受肯定」是指家人 感謝、支持、欣賞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問題解決」是家庭解決和照顧有關 的能力,包括確認問題、討論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法。此量表是針對家庭照顧 的情境下所設計,問卷的構面與題目,較適用於評估家庭作為照顧體系的整 體功能,是否具有解決家庭問題的能力,探究家庭對於照顧者提供的協助與 支持程度,在照顧情境下家庭成員的角色分配,因此本量表適用於家庭照顧 老年失智病患的情境。該量表共 21 題,採 5 分法計分,1 分表示非常不同意、

2 分表示不同意、3 分表示普通、4 分表示同意、5 分表示非常同意。Greenberg 等學者(1993)針對 83 名主要照顧者測試量表的內在一致性,整體量表 Cronbach’s α 值為 0.85、各次量表則介於 0.56- 0.85 之間,林、歐、吳(1997)

翻譯為中文版家庭評估照顧者量表,並應用於國內長期照護機構中老人的主 要照顧者進行測試,內在一致性為 0.90。在本研究預試階段,發現「家庭過 往經驗」此構面的題目較難適用於目前的照顧情境,且研究對象較難理解題 目涵義進行填答,因此於正式施測階段刪除此構面的 5 題,剩下 16 題進行 評估。

五、負向照顧評價量表:採用 Given 等人於 1992 年針對 377 位失能病患、失智 老人及癌症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發展的照顧者反應評估量表(Caregiver Reaction Assessment, CRA),用以評估照顧者正向與負向的照護評價(Given et al., 1992)。原始量表有 40 題,研究者經探索性與驗證性的因素分析,修

訂問卷題數,證實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並萃取為 24 題、五個次概念,包 括因照顧工作導致活動被中斷、經濟問題、缺乏家人支持、健康狀況惡化以 及自尊感受。採 Likert Scale 五分法計分,1 分表示非常不同意、2 分表示不 同意、3 分表示普通、4 分表示同意、5 分表示非常同意,第 3、13、15、19 等四題為反向計分,以瞭解照顧者的評價感受,各次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介於 0.73- 0.85 之間(Given et al., 1992)。戴、唐(2006)翻譯為中文版,針對 114 位癌末病人之主要照顧者測量其正、負向照顧評價,五個次概念的內在一致 性為 0.75- 0.85。此量表廣泛應用於國內口腔癌、腸胃道癌症、居家失能者以 及癲癇病童之照顧者相關研究,均證實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因考量已 經使用家庭功能量表評估家人之間的支持狀況,故刪除「缺乏家人支持」次 量表 5 題;另外,本研究是在探討照顧者的壓力因應歷程,主要是針對負向 評價進行評估,故刪除「正向自尊」次量表 7 題,因此於正式施測階段本量 表為 12 題。

六、照顧者自我效能量表:採用 Steffen 等學者(2002)發展的照顧者自我效能 量表(The revised scale for caregiving self-efficacy),包括三個次量表:1.獲得 喘息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for Obtaining Respite, SE-OR)是衡量照顧者 對於請求協助的信心;2.回應病患干擾行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for Responding to Patient Disruptive Behaviors, SE-DB)是估計照顧者有效回應病 患行為的信心;3.控制沮喪想法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for Controlling Upseting Thoughts about Caregiving, SE-CT)為照顧者擺脫與照顧有關的負向 思考的信心。此量表除了瞭解照顧者處理患者問題行為的能力,也評估照顧 者認知和情感狀態的調節能力。量表共有 15 題,請照顧者根據最近的狀況,

在 0%到 100%的連續範圍內選擇其信心程度;百分比越高,表示其自我效能 越高;若題目設定不符合該失智症照顧者的照顧情境,可以填「N/A」,表示 該項目不適用。由於 Bandura(1997)認為自我效能為特定範疇,故本量表

的計分方式,為採取三個次量表分別計算,而不以總分計算。Au 等學者於 2009 年翻譯為中文版自我效能量表,並針對 134 位失智症照顧者進行施測,

三個次量表的內在一致性分別為 0.89、0.91 與 0.90(Au et al., 2009)。在效 度檢定方面,進行 Bartlett 球形檢定達到顯著水準(p< .05),三個因素的特 徵值(eigenvalues)分別為 6.14、3.03 和 1.83,並且 KMO 檢定的抽樣適當 性指數達 .84,三個因素累計可解釋 73.34%的變異量,分別為管理病人干擾 行為自我效能的 40.92%、獲得喘息自我效能的 12.21%以及控制不愉快想法 的 20.21%,顯示中文版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七、因應策略量表:採用 Nolan、Keady 與 Grant(1995)發展照顧者處理壓力的 評估量表(Carers' Assessments of Managing Index, CAMI),用以評估失智症 照顧者在照顧工作中遇到壓力時,採取因應策略的特性,以決定提供專業的 介入措施。Nolan 等學者以 Lazarus 與 Folkman 的壓力因應互動模式

(transactional model of stress and coping)為架構、經由文獻回顧以及進行 100 位以上照顧者深度訪談,並且對 266 位失智症照顧者進行施測後而制定,量 表有 38 題,包括三種因應策略類型:問題解決、改變對壓力情境的認知以

(transactional model of stress and coping)為架構、經由文獻回顧以及進行 100 位以上照顧者深度訪談,並且對 266 位失智症照顧者進行施測後而制定,量 表有 38 題,包括三種因應策略類型:問題解決、改變對壓力情境的認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