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照顧者的因應策略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六節 照顧者的因應策略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

因應是一種調節壓力反應的重要因子,是為了疏解壓力而在認知、情緒和行 為上所採取心理及行為的反應,尤其在面對照顧困境與挑戰所伴隨的情緒問題,

若能採取適切的因應方式,將有助於解決問題。本節分別從因應的概念、因應策 略的類型與相關研究加以探討。

一、因應的概念

Lazarus 與 Folkman(1984)認為因應是一種動態的歷程,涵蓋認知、行動、

評價與再行動等步驟,是壓力事件開始發展後,因應想法(coping thought)和因 應行為(coping behavior)的改變,並將因應定義為:「當個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

面對超出個人能力範圍或本身資源的內外在需求及衝突時,持續改變認知與行為,

以處理要求所做的努力」。因應可用於事先預防或是事後處理問題,尤其是當個體 認知察覺衝突的情況時,企圖去採取策略來緩和衝突的心理歷程。Di Mattei 等學 者(2008)定義因應是:「個體在面臨生活壓力事件和衝突時,藉由改變認知或行 為,去掌控、克服、忍受和減少壓力所帶來身、心衝擊或影響」。張(2006)定義 因應是指個體遭遇困難或是心理挫折時,個人嘗試採用不同策略以克服困難或化

解挫折的心理與行動歷程。而因應策略(coping stratage)與因應方式(coping style)

同義,包括思想與行動,是有目的的意識行為,用以解決困難及減低焦慮。

Lazarus 認為因應是一種不斷認知改變和行為努力的歷程,其壓力因應互動模 式強調壓力與因應的認知評估過程。強調因應是個人主觀知覺以及對壓力事件的 解釋,具有兩大功能:(一)改變壓力或危機的情境:可以藉由改變情境本身或改 變個人對壓力環境的反應而達成,此類功能稱之為改變的功能(change function);

(二)管理壓力或危機的情境:個人嘗試去控制或管理思想、情緒或生理反應,

而不以任何方法去改變情境,稱之為管理的功能(management function)。因應行 為會隨著情境的不同呈現動態性的變化,這些歷程並非是完全直線的順序,任何 一個歷程的結果會改變前進的順序,造成重複地循環,例如經評估為威脅的壓力,

而個體採取有效的因應策略,因此改變了人與環境的關係(pers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這樣的改變使個體有了新的評價,而又產生新的因應方式,如此循 環下去。若因應的努力無效時,將產生不良之適應結果,如此一來,會減損個人 的因應資源,相對地增加對壓力的易受傷害性(vulnerability),進而引起個人生活 上更多的壓力事件(Folkman et al., 1986)。

在因應的觀察和測量上,關心的是個人在面對某特定情境時,真正的所思所 為,而不是在一般情境時慣常的所思所為。因此,在因應的研究議題上,應著重 情境的特殊性,必須先瞭解個人所要因應的情境是什麼,才能做因應的評估。

Lazarus 和 Folkman 將因應區分為:問題焦點(problem--focused)及情緒取向

(emotional-focused),個體在面對壓力事件會同時交互運用這兩類因應方式,如 果能有效因應壓力,短期可調節情緒反應、減少心理壓力,長期則可改善個人的 健康狀況,並可提升社會功能。「問題取向」的因應是以改變造成困擾的問題或情 境為主,著重改變個體與環境的關係,藉由行動直接處理問題,改變環境中的壓 力來源以排除或緩解威脅,主要目的是減少因為壓力源引起情緒反應的影響,對 於心理健康也有長期正向的效益(Huang, Sun, Yen, & Fu, 2008;Pearlin, Mullan,

Semple, & Skaff, 1990;Roelands, Oost, & Depoorter, 2008)。問題取向的因應策略包 括積極主動處理問題、設法消除壓力情境、對問題或情境進行分析、找出最有利 的狀況、增加能力或資源、向專家或親友尋求支援或建議等方式。而「情緒取向」

的因應則是以對事件直接的情緒反應為主,改變對壓力情境原本的認知評價,著 重減輕或降低壓力事件對個體情緒的衝擊,運用心理防衛機轉,調整壓力事件對 情緒所造成的影響,達成主觀認知的改變,但客觀的環境與現實問題並未改變

(Barbosaa et al., 2011;Di Mattei et al., 2008)。情緒取向的因應策略包括讓自己和 壓力情境隔離,拒絕承認問題的存在,出現努力壓抑、向其他人訴苦、讓自己轉 移焦點、消極認命、自我放棄或是暴飲暴食、大吼大叫等肢體或語言的發洩。Nolan、

Keady 與 Grant(1995)發展照顧者壓力因應的評估量表,將照顧者的壓力因應策 略區分為問題解決因應策略:解決問題或是直接採取行動,以處理或緩減照顧的 壓力事件;改變認知因應策略:屬於情緒取向的因應方式,在情緒-認知層次努力 改變個體如何看待壓力事件;處理壓力結果因應策略:當個體認為壓力事件不能 直接處理或無法重新評估時,以避開壓力情境或防衛性方式處理。研究指出,解 決問題和改變認知因應策略與處理壓力結果因應相比,較能帶給照顧者更大的幫 助,並且照顧者通常傾向於使用多重合併的因應策略來面對逆境(Barbosa et al., 2011;Figueiredo, Gabriel, Jácome, & Marques, 2014)。

Lazarus和Folkman(1984)認為當個體相信自己具備足夠資源以應付壓力情 境,或環境要求是可以改變時,個體就會傾向採取問題焦點的因應方式以處理壓 力源所帶來的問題。若個體認為無法採取任何行動改變壓力情境時,便傾向採取 情緒問題焦點因應方式,著重負向情緒的緩解,透過認知或行為去控制由壓力情 境所引發的情緒反應,而非直接去改變客觀的情境。一項針對運動員的研究結果 顯示,自我效能愈高者,愈傾向採用較多的問題取向壓力因應策略(Nicholls et al., 2010)。

二、照顧者的因應策略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

在照顧者的研究中,因應通常被視為重要的中介因素,使用因應策略的差異 可以解釋,為什麼照顧者面對相似的照顧問題但呈現不相等的傷害,為什麼有些 照顧者的處境似乎比別人好,但他們的生活情況可能更不容易,個人採用哪一種 因應策略的動機與資源的可利用性有關(Pearlin et al., 1990)。Lazarus 和 Folkman

(1984)討論家庭成員在照顧情境中使用的因應策略,會運用來自家庭內部和外 部的因應資源,內部的因應資源為家人支持以及照顧管理的知識,社會網絡支持 或正式可用的資源被劃分為家庭的外部資源。家庭成員的因應經驗往往影響照顧 負荷的感受以及生活品質,照顧者與家庭成員和患者之間的正向關係可以減輕照 顧負荷,由家庭接收的任何支持,可增加因應策略的有效程度,能緩解負荷感受 的壓力(Magliano, Fiorillo, De Rosa, & Malangone, 2005)。Papastavrou 等學者(2007)

對家庭照顧者負荷做的研究結果,照顧負荷較高的家庭成員傾向於採用情感取向 的策略,例如逃避策略,如果沒有結合問題取向的策略,往往與高負荷感受有關。

Chadda, Singh, & Ganguly(2007)探討精神疾患的照顧者使用因應策略與負荷之間 的關係,結果顯示照顧者較常使用問題解決與尋求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較少使用 逃避式的因應策略,並且觀察到照顧者負荷程度與尋求社會支持、逃避式因應策 略呈現顯著正相關,意味著越常使用逃避式因應及尋求社會支持策略的照顧者,

其感受到的負荷程度越高。Ekwall 與 Hallberg(2007)指出對照顧工作越滿意的照 顧者,越常使用問題解決因應策略。

因應的有效性對照顧者心理健康和負向情緒有顯著的影響,有效的使用因應 策略可以減少負荷並達到家庭的穩定,足夠的資源能減少負荷的感受並且促進家 庭的調適,研究顯示家庭負擔和因應策略是家庭調適的主要預測因素(Van Der Voort, Goosen, & Van Der Bijl, 2007)。有使用因應策略的照顧者,會經驗到較少的 負荷、感覺健康較佳以及感到安適(Andren & Elmstahl, 2007;Di Mattei et al., 2008;

Papastavrou et al., 2007)。研究者認為照顧者採用因應策略類型與性別及文化的差

異有關,女性使用更多情感取向的策略,如祈禱疾病消失、沒有尋求支持的積極 行動、悲傷和一廂情願的想法等;而男性使用較多問題取向的策略,包括尋求資 訊和社會支持,其照顧負荷也較少(Baker & Robertson, 2008;Ekwall & Hallberg, 2007;Ekwall, Sivberg, & Hallberg, 2007;Nolan et al., 2002;Papastavrou et al., 2007)。 使用問題取向的策略能有較好的情緒調適,較能有效解除壓力;使用情感取向因 應策略的照顧者,情緒的調適能力較差,且負荷較嚴重(Roelands et al., 2008);但 也有研究者認為短時間內採取情感取向的因應策略較有效,因為若壓力情境無法 改變時,人們會先調適自己的情緒,然後才有能力解決問題(Cooper, Katona, Orrell,

& Livingston, 2008;Yeung, Lui, Ross, & Murrells, 2007)。被動的因應方式與負荷較 高有關,使用逃避型的因應策略顯示有更多的憂鬱症狀和人際衝突(Shah et al., 2010)。Ekwall 與 Hallberg(2007)對照顧工作越滿意的照顧者越常使用問題解決 因應策略。Fitzell 與 Pakenham(2010)針對直腸癌照顧者的壓力因應研究發現,

問題解決與逃避的因應策略與照顧者的憂鬱及焦慮達到顯著正相關。

在一項以照顧者壓力模式預測白血病患童母親的憂鬱程度之研究中,問題取 向的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呈現顯著負相關;而情感取向的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則 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情感取向的因應策略是壓力源與憂鬱程度之間的間接影響 因素(Demirtepe-Sayg & Bozo, 2011)。但是,根據 Cooper 等學者(2008)針對失 智症患者家屬追蹤一年的縱貫性研究發現,情感取向和問題取向的因應策略均與 照顧者負荷及更差的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使用較少的情感取向策略和較多的 問題取向策略,可中介一年後照顧者負荷和焦慮之間的關係。在適配的結構方程

在一項以照顧者壓力模式預測白血病患童母親的憂鬱程度之研究中,問題取 向的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呈現顯著負相關;而情感取向的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則 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情感取向的因應策略是壓力源與憂鬱程度之間的間接影響 因素(Demirtepe-Sayg & Bozo, 2011)。但是,根據 Cooper 等學者(2008)針對失 智症患者家屬追蹤一年的縱貫性研究發現,情感取向和問題取向的因應策略均與 照顧者負荷及更差的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使用較少的情感取向策略和較多的 問題取向策略,可中介一年後照顧者負荷和焦慮之間的關係。在適配的結構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