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

第六節 照顧者壓力因應歷程模式分析

本研究壓力因應歷程模式經結構方程模式檢證,經過修正卡方值,並刪去變 項之間不顯著的關係後,整體模式適配度良好:在絕對適配度指標、增值適配度 指標及精簡適配度指標方面,均符合良好適配標準,表示假設理論模式與觀察資 料非常適配且相當簡約(邱,2000)。並且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測量變項的因素 負荷量均在0.5 以上,並且所有估計的參數都達顯著水準,且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 多在0.6以上(陳、王,2012),表示模式內在品質可接受。

但是在違反估計檢驗中,發現「負向照顧評價」對「因應策略」的徑路以及

「自我效能」對「因應策略」徑路的 C.R.值不顯著,代表有太大的標準誤,顯示 在本研究建構之壓力因應模式中「負向照顧評價」及「自我效能」都對「因應策 略」不具顯著影響力。此與楊、張(2012)以結構方程式驗證國中生的壓力因應 策略與憂鬱情緒的關係,結果發現自我效能會直接影響因應策略,自我效能亦會 透過因應策略間接影響憂鬱情緒的結果不一致,Nicholls 等人(2010)研究亦顯示 自我效能可用來預測壓力因應使用的頻率。另外,此結果也與 Lazarus 和 Folkman

(1984)的理論模式不符合,學者強調對壓力因應的認知評價是影響因應行為的 決定因素,有效的因應還包括對負面情緒和問題的處理能力,而且認知評價和因 應行為皆會受到環境和個人因素所互相影響,因此因應行為和其他因素(包括價 值觀、個人目標、承諾、信念等)之間尚存在待釐清的關係。本研究僅顯示照顧 評估與因應策略之間存在相關性,有可能是因為受到其他潛在因素影響,或是使 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有些研究將照顧評價作為依變項的調適結果進行分析(蕭、

邱,2011;戴、唐,2006),導致本研究無法敏感地區辨出自我效能與負向照顧 評價對因應策略的影響力,另外其他學者研究亦顯示較高的照顧自我效能在遭逢 困境時較能主動尋求問題解決,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因應能力以減輕照顧負荷,過 去學者大多是進行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間的相關性分析(蕭等,2007;Carbonneau et al., 2010;Cheng et al., 2013;Semiatin & O’Connor, 2012;Wu & Tang, 2009)。由

於自我效能的定義為判斷自已的能力足以去執行需要的活動,並能達到環境下的 需求所設定的目標,因此自我效能是否具有因應策略與憂鬱程度之間的調節效果,

這部份有待未來接續的研究進一步釐清自我效能、因應策略和適應結果之間的關 係。

本研究結果支持Lazarus和Folkman(1984)模式中「壓力源」對照顧者「負向 評價」的影響力,患者「神經精神症狀」愈嚴重,「照顧者的負向評價」愈高。

此與其他學者認為失智患者神經精神症狀愈有一致的結果(Huang, Lee, Liao, Wang,

& Lai, 2012; Kang et al., 2014; Makizako et al., 2009;Reed et al., 2014; Yu et al., 2015;

Zarit et al., 2010),顯示專業人員應協助並強化照顧者對於患者出現神經精神症狀 的處理能力,才能減少照顧壓力。

研究結果發現照顧者的「家庭功能」確實能預測「照顧者負向評價」、「照 顧自我效能」以及「因應策略」,當照顧者家庭功能愈佳時,負向照顧評價愈低、

照顧自我效能愈好、因應策略的幫助程度愈大,並且問題解決的功能影響力最大。

此與學者認為來自家庭成員的情緒性支持將有助於提高照顧者的生活滿意度和降 低憂鬱程度的結果相似;反之,若照顧者獲得的家庭支持不足,將會有較差的心 理健康和更大的負荷感受(Chan, 2010;Tew et al., 2010)。顯示在照顧者的壓力 因應歷程中,家庭成員提供的支持與肯定、問題解決功能對於照顧者如何評價壓 力、因應壓力情境的重要性,同時也呼應學者認為失智照顧者常因為擔心受到社 會對失智症汙名化或異樣眼光的影響(Liu et al., 2012;Gilbert et al., 2007),照顧 者不願意讓外人知道家中有失智患者,即使有需求,照顧者也會拒絕外界的幫助,

並且在訪談中照顧者大多表示很少從未參加與照顧者相關的支持團體,對於目前 政府提供失智症患者與照顧者的服務及資訊亦不甚清楚,因此如何加強家庭內在 資源的支持與協助似乎比提供外在的社會資源來得更為重要,專業人員應該注重 照顧者壓力對家庭系統的影響,以及家庭如何回應患者護理需求的持續變化,給 予照顧者足夠的協助,才能有較佳的適應結果。

本研究結果證實照顧者的「負向照顧評價」、「照顧自我效能」與「因應策 略」的有效性都可以預測「憂鬱程度」,而且解釋力達 65%,此相似於楊、張(2012)

的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愈高者,個體的憂鬱問題較少、並且壓力因應策略中多運用 情緒控制管理及以正向問題解決策略時,則較少出現憂鬱情形。當個體有憂鬱傾 向時,常會對自己、對外在環境及充滿悲觀負面的認知偏差。然而,自我效能係 指個人執行特定行為表現的信心程度,因此,個人的自我效能高低與情緒的反應 有密切關係。因應策略在壓力因應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由照顧者在評估不 同的壓力來源時,經由思考評估過後產生的反應,而反應可經由各種不同的方式 讓照顧者得以適應或調節當下的壓力情境(陳,2011),若照顧者採取有效解決問 題的因應行為,將對身心健康有較好的調適結果。而且本研究的結構模型顯示健 康影響是負向照顧評價影響力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失智長者不受控制的問題行為、

不願意配合照顧工作,以及因疾病引發的情緒問題,都會使照顧者不知所措,並 產生無力感,長期累積的疲憊會影響照顧者的睡眠品質或生活作息,照顧者大多 優先考慮患者的照顧問題卻忽略自己的健康,造成健康負荷過重。其次,研究發 現控制沮喪想法效能與處理干擾行為效能對於照顧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最大,照顧 者不瞭解失智病程變化以及缺乏有效處理患者問題行為的技能,又沒有適當管道 獲得協助,這些挫折會讓照顧者較難提供有效的照顧,而感到沮喪。在訪談中許 多照顧者經常詢問的問題包括不同失智階段的症狀會出現哪些改變、各種問題行 為和精神症狀的處理方式、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與患者的溝通相處、行為問題及 情緒問題的照顧技巧等等,都是照顧歷程中持續面臨的挑戰。最後,問題解決因 應對於因應策略有效性影響力最大,也代表著照顧者能正面的看待照顧問題,尋 求有效的方法解決之,長期的照顧工作與經驗讓照顧者已能摸索出一套獨特的處 理策略。拜目前大眾媒體與科技之賜,較年輕的照顧者大多會主動搜尋一些疾病 相關資訊,家屬之間也會建立網路群組,對患者情況進行即時通訊,亦能增強家 庭的情感支持與連結。因此若能避免因為照顧工作導致健康狀況變差,將能減少 照顧者對於照顧情境的負向感受,強化照顧者對於患者問題行為的處理能力,減

少對患者問題行為的負向悲觀想法,多採用問題解決的因應策略,將可以降低憂 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