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元詩興始:元好問、趙孟頫

第一節 元好問的詩歌述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結合上一章的分析可知,這段論述中對於元詩的分期與指標詩人為:第一階段,

中統至元(含)以前的時期(約莫六十年),指標詩人為元好問;第二階段,元 貞皇慶時期(約莫二十年),指標詩人為趙孟頫;第三階段,延祐天曆時期(約 莫十五年),指標詩人為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第四階段,至正年間(含 此前的至順至元約莫四十年),指標詩人為楊維楨。從這段分期論述中,可以明 顯地看到每個階段推舉的詩人與元詩發展的緊密度,這裡的推舉,是建立在顧嗣 立給予詩人於元詩發展上的定位。也就是說,這些被推舉出來的指標詩人,正是 元詩所以能累積正面成果、往前發展的關鍵,是他們的詩歌成就牽引著、推動著 元詩的發展,故而自能成為每個階段的指標詩人。對顧嗣立來說,這裡所推舉的 指標詩人即是元詩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詩人,他們在每個元詩發展的階段中發揮了 巨大的影響力,使得顧嗣立給予其不凡的文學史定位。是以涉及本文研究主軸的 本章及第四、第五章,便以〈楊維楨小傳〉作為分析顧嗣立《元詩選》看待元詩 觀點與視角的主要材料,藉由深入研究顧嗣立如何述評這些指標詩人的詩作,以 及賦予其的文學史定位,來掘發、闡釋顧嗣立看待元詩的視角與建構元詩史的脈 絡。

本章將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置於同一個進程,作一章來談,是因為根據上一 章的分析可知,顧嗣立在〈楊維楨小傳〉中並沒有明確指出第一階段的時間點,

僅以「中統至元而後」來標示有一個「中統至元以前」的時期存在,而顧嗣立據 以為分野的根據則是蒙古政權完成大一統建立元朝;這代表對顧嗣立來說,即使 在小傳裡說元詩之興是始自第一階段的元好問,但到了第二階段才是一個帝國真 正完備的起點,是以這兩個階段實可置於同一個進程來看。可說,顧嗣立在這裡 所標示出的是,元詩從元好問到趙孟頫這一個過程裡,都是在一個興始的階段,

特別是都還在洗去前朝餘習的氛圍中。因此以下將就元好問與趙孟頫這兩位指標 詩人,探析顧嗣立在《元詩選》中側重詩人哪方面的成就,以致於斷定詩人之於 元詩發展過程中的定位。

第一節 元好問的詩歌述評

元詩發展第一階段內,涵蓋了元代政權滅金、滅宋到完成大一統的歷程,正 是金、宋、元交接的跨代之際,文學因而隨著政治的更迭亦有所交接,而呈現出 過渡與轉換階段常有的混沌狀態。這個元詩初期的混沌狀態,在後來的元人看來 即是所謂「金宋餘習」的殘留,此「餘習」為金詩的「尚號呼」、「粗豪」,以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宋季之詩的「骫骳」、「衰苶」213,可知此一混沌狀態大致而言為負面的詩歌風格 所籠罩。而顧嗣立於〈楊維楨小傳〉的分期論述裡指出,於此混沌中為元詩首先 拉開序幕的詩人即為由金入元的元好問,所謂「元詩之興,始自遺山」,在〈袁 桷小傳〉亦云「元興,承金宋之季,遺山元裕之以鴻朗高華之作振起於中州。」

214由此可以看到,顧嗣立將元好問視為元詩發展第一階段的指標詩人,其動機即 來自於顧嗣立認為元好問是開啟元詩的第一人,因此,仿照《中州集》與《列朝 詩集》按時編排體例的《元詩選》,在排序上便將元好問列為元詩第一位,收錄 了 445 首詩,約為元好問傳世詩作總量的三成五215,而此收詩數量居《元詩選》

全集之冠。然則元詩之興,何以是始自元好問?顧嗣立對於元好問的詩歌成就有 何具體的述評,以致於元好問在《元詩選》中得此定位?這可以由《元詩選》裡 的〈元好問小傳〉看起,小傳中是這麼評價元好問的詩歌特色的:

先生天才清贍,邃婉高古,沈鬱太和,力出意外。巧縟而不見斧鑿,新麗 而絕去浮靡。雜弄金碧,糅飾丹素,奇芬異彩,動蕩心魄。以五言為雅正,

而出奇於長句。雜言樂府不用古題,新意特出。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

216

顧嗣立這段述評大半參考自郝經的〈遺山先生墓銘〉,用了許多篇幅來述評元好 問的詩歌特色,不過大致上可以歸納為兩點來談,以下分別闡述。

一、邃婉高古,沈鬱太和

首先,小傳稱讚元好問「天才清贍」,卓絕的才能使詩作豐厚繁複卻能不流 於混濁失去清新,整體來說,元好問詩作的風格即可說是「邃婉高古,沈鬱太和」。

「邃婉」,指的是詩意的深邃與幽微,因為詩作表達的是詩人內在深處的性情,

213 蘇天爵〈書吳子高詩稿後〉說:「我國家平定中國,士踵金、宋餘習,率皆粗豪衰苶。」歐陽 玄〈周此山集序〉:「宋金之季詩人,宋之習近骫骳,金之習尚號呼,南北混一之初,猶或守其故 習。」見[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 2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14 冊,頁 495。

214 [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頁 593。

215 元好問傳世詩作,根據清代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例言〉中,針對所使用的康熙 46 年華希 閣刊本的統計,共有 1285 首,見[金]元好問著、[清]施國祁箋注:《元遺山詩集箋注》(台北:

廣文書局,1973)。而據羅鷺在《《元詩選》與元詩研究》的考察,顧嗣立選錄元好問詩作的別集 底本為《遺山先生詩集》二十卷本,另以《遺山先生文集》二十卷本為參校,而華希閣刊本屬於 四十卷本的系統。(頁 178)因此此處所使用華希閣刊本的統計數據,亦可視作顧嗣立所觀覽到 的元好問詩作總量。

216 [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頁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呈現出來的內容當為沉著而幽微曲折的情思。而所謂「高古」,是指元好問這些 吟詠性情的「邃婉」詩作,能夠有別於當時注重修辭的作品,而使整首詩於境界 可上達《詩經》的風雅,帶有復古遺風。217「沈鬱太和」,同樣指的是詩意、內 容上的特色,「沈鬱」一詞,出自杜甫用來述評揚雄、枚皋賦作的「沈鬱頓挫」218, 相對於「頓挫」指向外在的修辭手法,「沈鬱」是指內容上表現出來的深沉、深 刻之思219,因此這裡的「沈鬱」義近於上一句的「邃婉」,都是指歌詠性情的內 容,容易擁有深邃而令人深刻的省思,加深詩意的厚度與蘊藉。然吟詠性情反映 出來的深沉之思,若無所節制則容易失去平和,而元好問的詩作便是能在歌詠性 情的同時,以婉曲和緩的語詞來表達,故云「沈鬱太和」。內容上既是吟詠深邃 幽微的性情,表達上又以和緩婉轉以不失平和的手法,則詩作藉由詩意真正展現 開來的力道,自然地會落於表層詩意之外,蘊藏在言外之間,遂道元好問的詩作 乃是「力出意外」。

總而言之,顧嗣立這幾句述評,點明與讚賞的是元好問以吟詠性情為詩的作 詩理念與表現,而這是根據元好問自身所闡明的詩學觀。元好問在〈楊叔能小亨 集引〉即清楚地表達,以吟詠性情為詩並且不可失去溫柔敦厚的詩學觀點:

詩與文特言語之別稱耳。有所記述之謂文,吟詠性情之謂詩,其為言語則 一也。唐詩所以絶出於《三百篇》之後者,知本焉爾矣!何謂本?誠是 也。……故由心而誠,由誠而言,由言而詩也,三者相為一。情動於中而 形於言,言發乎邇而見乎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雖小夫、賤婦、孤臣、

孽子之感諷,皆可以厚人倫,美教化,無他道也。故曰不誠無物。夫惟不 誠,故言無所主,心口别為二物,物我邈其千里。漠然而往,悠然而來,

人之聴之,若春風之過馬耳。其欲動天地,感神鬼,難矣。其是之謂本。

217 顧嗣立〈元好問小傳〉多節錄與濃縮自郝經的〈遺山先生墓銘〉一文,其中「天才清贍,邃 婉高古,沈鬱太和,力出意外」此段評論文字一字無改,因此此處「高古」的解釋參考了郝經的 詩學論述,其中以〈與撖彥舉論詩書〉以下此論為主要依據:「詩之所以為詩,所以歌詠性情者,

只見三百篇爾。秦漢之際,騷賦始盛,大抵怨讟煩冤,從諛侈靡之文,性情之作衰矣。至蘇、李 贈答,下逮建安,後世之詩始立根柢,簡靜高古,不事夫辭,猶有三代之遺風。至潘、陸、顏、

謝,則始事夫辭,以及齊梁,辭遂盛矣。至李、杜氏,兼魏晉以追風雅,尚辭以詠性情,則後世 詩之至也,然而高古不逮夫蘇、李之初矣。至蘇、黃氏而詩益工,其風雅又不逮夫李、杜矣。蓋 後世辭盛,盡有作為之工而無復性情,不知風雅。」從論述可以得知,「簡靜高古,不事夫辭」

詩作即帶有《詩經》的遺風,換言之,如同《詩經》注重內容的歌詠性情而非專注於外在的文字 修辭,則便是帶有《詩經》遺風的高古意味。見[元]郝經:《陵川集》卷 24,頁 393。

218 杜甫〈進雕賦表〉:「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見[清]

董誥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卷 359,頁 1614。另可參考張安祖:〈杜甫

「沉鬱頓挫」本義探原〉(《文學遺產》2004 年第 3 期)一文的闡釋。

219 劉歆〈與揚雄書從取方言〉:「非子雲澹雅之才,沈鬱之思,不能經年銳積,以成此書。」見

[清]嚴可均輯、任雪芳審訂:《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卷 40,頁 2707。又《漢 書.揚雄傳》:「默而好深湛之思。」見[漢]班固:《漢書》卷 87,頁 14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唐人之詩,其知本乎,何温柔、敦厚、藹然、仁義之言之多也?幽憂、憔 悴、寒饑、困憊一寓於詩,而其阸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者,故在也。至 於傷讒疾惡,不平之氣不能自掩,責之愈深,其旨愈婉,怨之愈深,其辭 愈緩。優柔饜飫,使人涵泳於先王之澤,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220

元好問首先說明,有韻之詩與無韻之文是「言語」化為書面的兩種形式,「文」

是「有所記述」的載體,內容偏向紀錄與敘述眼睛所見的事件;而「詩」,則是

「吟詠性情」下的產物,內容主要在反映人心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所謂「吟詠 性情」,即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一連串的行為,「吟詠性情」所要書寫下來

「吟詠性情」下的產物,內容主要在反映人心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所謂「吟詠 性情」,即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一連串的行為,「吟詠性情」所要書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