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省思

由於本研究囿於個人研究。因此仍有一些研究上的限制與未盡之處:

一、 研究範圍

由於與「好」相關的主題相當廣泛,本文僅作語義、句法、篇章和語 用的研究,其中重疊式部分,僅由「好」重疊式延伸,以篇章和語用角度 提出AA 重疊式在不同句法位置產生程度上的變化之理據,本文嘗試探討 此程度上的變化和對比焦點、主觀量與預期值的關聯,然而,其中部分牽 涉說者的預期值,有時較不容易判斷重疊式是否傳達「心中預期值」與「結 果事實」或「心中負面預設值」之間的落差。因此,此處仍須有更多的後 續研究。

此外,語用部分,本文僅探討「好」的核心語用功能以及「好」句式 與間接言語行為之間的關係,而尚未跨足探究包含「好」的詞彙,諸如「還 好、好在、只好……」等,本文認為此等與「好」合成的詞彙仍有寬廣的 討論空間。

二、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和語料蒐集,問卷調查採非機率取樣,

大部分的受試者皆為由本文藉由同學、親友的推薦介紹願意接受測試的受 試者,問卷樣本量40 份作為本文教學建議的前測。再者,本文所蒐集之「好」

的書面語料筆數,亦從數以萬計的語料庫中僅蒐集各語料庫的前300 筆左 右,而為了彌補書面語料的不足,本文亦蒐集口語語料,然而,對於口語 語料,本文盡可能從電視節目、口語性強的小說和平日人們的交談中獲得。

本文認為若能提高蒐集的數量,將能使研究數據和結果得到更堅實的支持。

三、 教學建議

本文根據本研究所得出的結果,檢視四套教材對於「好」的介紹內容,

並一一提出建議與可添增的教學內容。此外,並將「好」句式運用於教學 教材練習中。然而,本文認為若能透過實際的試教過程來驗證其可行性及 教學成效,將更具說服性。因此,本文的教學建議與啟示僅提供華語教師 作為一個參考,是為缺憾。

四、 未來研究展望

「好」的研究層面相當廣,本文建議日後的研究可朝包含「好」的詞 彙,諸如「還好、好在、只好……」等方向進行研究。此外,針對重疊式 部分,期以更多不同的視角和驗證方法進行後續研究。在實證研究的方法 上,包括問卷和語料的蒐集,能更廣泛且提升樣本數量。再者,教學建議 方面,盡可能將教學建議經實際教學活動後做進一步修改與調整,以能提 高真實可行性與教學成效,如此,便能提供華語教師更為明確的教學方向 與建議。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聲樹(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2005)。《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方梅(1995)。〈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段〉,《中國語文》,(4),279-288。

王力(1947)。《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書局。

王力(1980)。《漢語史稿(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主編(2000)。《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國書局。

王東海、張志毅(2007)。〈現代漢語詞匯語義共時研究的歷時、歷史視角〉,《江 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33-39。

王楚蓁(2008)。《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臺北:國立台灣師大華研所 碩士論文。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1986)。《現代漢語頻率辭典》。北京:北京語言 學院出版社。

刑福義(2001)。《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永生、嚴世清(2001)。《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 版社。

曲阜師範大學編寫組(1998)。《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杭州:浙江印刷集團 公司。

朱德熙(1980)。《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藍生(2005)。〈「VP 的好」句式的兩個來源〉,《中國語文》,(5),387-398。

何兆熊(2002)。《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兆熊(2005)。《語用學文獻選讀》。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冉永平。(2002)。《語用學概論(修訂本)》。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主編(2006)。《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

育出版社。(冉永平、莫愛屏和王寅編著)

吳凌非(2002)。〈論「了1」和「了2」〉,《語言研究》,(1),23-27。

吳福祥(2005)。〈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徵〉,《中國語文》,(6),483-494。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92)。《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呂彥菁(2005)。《現代漢語疑問詞「什麼」的教學語法》。臺北:國立台灣師大 華語文教學研所碩士論文。

李立成(1999)。〈自指的「的」字短語〉,《語言教學與研究》,(3),73-84。

李宇明(1996)。〈論詞語重疊的意義〉,《世界漢語教學》,(1):10-19。

李明懿(2008)。〈論連詞與副詞的區分標準以引出目的之「好」與「以便」為例〉,

《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237-245

李秉震、王立偉(2007)。〈簡論「好不好」〉,《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

51-52。

李勁榮(2006)。〈形容詞重疊式的量性〉,《學術交流》,(1):142-146。

李泉(2001)。《漢語語法考察與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晉霞(2005)。〈「好」的語法化與主觀性〉,《世界漢語教學》,(1),44-49。

杜道流(2004)。〈與「多(麼)、太、好有關的感嘆句」〉,《語言研究》,24(3),

52-56。

李曉琪主編(2003)。《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曉琪等(1997)。《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家煊(2005)。〈「語法化」研究綜觀〉,《漢語語法化研究》(吳福祥主編),1-18。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臺北:文鶴出版社。

邵敬敏(1996)。《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邵敬敏(2007)。《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朱曉亞(2005)。〈「好」的話語功能及其虛化軌跡〉,《中國語文》,(5),

399-407。

侯學超(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封國欣(2000)。〈話輪轉換與話題轉換〉,《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4),41-44。

洪慎杏(2008)。《現代漢語複句分類與關聯詞語教學--以「而」為例》。臺北:國 立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所碩士論文。

徐芝穎(2005)。《漢語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語法研究與教學排序-以 韓籍學習者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師大華研所碩士論文。

馬真(2004)。《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馬景侖(2002)。《漢語通論》。南京:江蘇古籍。

張尹琼(2005)。《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博士 論文。

張玉春(2001)。〈釋「好」〉,《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5-87。

張示祿(1992)。《古代漢語》。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亞軍(2000)。《副詞與限定描狀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崔建斌(1999)。〈論語用學中的「言語行為理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3):

67-71。

張國憲(1996)。〈形容詞的記量〉,《世界漢語教學》,(4):33-42。

張國憲(2000)。〈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典型特徵〉,《中國語文》,(5):447-458。

張國憲(2006)。〈性質、狀態和變化〉,《語言教學與研究》,(3):1-10。

張敏(1997)〈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的角度看漢語重疊現象〉,《國外語言學》,2:

37-45。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誼生(2006)。〈試論主觀量標記「沒、「不」、「好」〉,《中國語文》,(2):127-134。

畢永峨(1994)。〈「也」在三個話語平面的體現:多義性與抽象性〉,《功能主義 與漢語語法》,79-93。(胡壯麟譯)

莊舒文(2002)。《時相與時態的搭配關係》。臺北:國立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 所碩士論文。

許丕華(1996)。〈「好V」式討論〉,《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80-82。

許言(1999)。《現代漢語目的句關聯詞及教學語法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師大 華語文教學研所碩士論文。

許餘龍(2002)。《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五云(2001)。〈「好、容易、難」修飾動詞〉,《面向 21 世紀語言問題再認識》,

249-257。

陳光(2008)。〈對現代漢語形容詞重疊表輕微程度的重新審視〉,《語言教學與研 究》,(1),35-41。

郭志良(1999)。《現代漢語轉折詞語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忠(2008)。〈「V 完了」和「V 好了」的替換條件及其理據—兼談「終結圖示」

的調控和補償機制〉,《中國語文》,(2),120-128。

陳怡靜(2004)。《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初探》。臺北:國立 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所碩士論文。

陳昌來(2000)。《現代漢語句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俊光(2007a)。〈漢語三個特殊結構的功能探討〉,《2007 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 會暨研討會集》,327-348。

陳俊光(2007b)。《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滿華(2007)。《漢語事實的描寫與考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瑾(2003)。〈古漢語多義詞的學習與掌握〉,《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3),26-28。

彭伶楠(2005)。〈「好了」的詞化、分化、虛化〉,《語言科學》,(3),74-80。

曾小武(2003)。〈近代漢語裡特殊的「好N」「好V」〉,《漢語學報》,(6),194-197。

湯廷池(1986)。〈國語語法與功用解釋:兼談國語與英語功用的對比分析〉,《師 大學報》,(31),437-469。

湯廷池、湯志真(1997)。〈華語情態詞序論〉,《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論文集:

語文分析組》,177-197。

解惠全(1987)。〈談實詞的虛化〉,《漢語語法化研究》(吳福祥主編 130-151)。

北京:商務印書館。

靳洪剛(2004)。〈語言定式教學法在中文習得和中文教學中的作用〉,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39(1),45-62。

熊金星(2005)。〈「好+V」與「好好+V」〉,《湖南科技學院學報》,(12):182-183。

趙元任(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丁邦新譯)

趙聰(2006)。《應答詞「是、對、行、好」的話語功能分析》。吉林:延邊大學 碩士論文。

齊滬揚(1994)。〈「X 是 X」句子中副詞的作用及連續統模型的建立〉,《語法研究 與語法應用》(邵敬敏主編),72-83。

劉丹青(1986)。〈蘇州方言重疊式研究〉,《語言研究》,(1):7-28。

劉丹青、徐烈炯(1998)。〈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中國語文》,

(4):243-252。

劉月華(1989)。《漢語語法論集》。北京:現代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辰誕(1999)。《教學篇章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怡君(2007)。《現代漢語委婉言語之語用策略及語言形式—以台灣地區為例》。

臺北:國立台灣師大華語文教學研所碩士論文。

劉虹(2004)。《會話結構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2005)。《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鄭貴友(2002)。《漢語篇章語言學》。北京:外文出版社。

盧卓群(1997)。〈助動詞「要」漢代起源說〉,《古代漢語研究》,(3),45-48。

錢乃榮(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魏妙純(2006)。《漢語抱怨言語之母語和中介語對比分析—兼談美籍華語學生的

魏妙純(2006)。《漢語抱怨言語之母語和中介語對比分析—兼談美籍華語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