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三節 學校效能理論

一、學校效能的定義

學校的目標較抽象、籠統,不似企業可以用營業額、財務報表等確實的資訊 來衡量其是否具有績效。但是在現今環境之下,社會大眾尤其是家長對於學校教 育的要求高,且在各種內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學校必須積極的推動教育改革,那 麼學校效能的好壞與否,就成為考核學校是否能達成教育目標的指標。當前學校 教育最大的挑戰,就是該如何提升教育品質,提供最佳的學習機會,以激發學生 學習潛能,確保學生有效學習,並達成教育目標;國內教育改革的措施中,也大 多以追求卓越、品質、效率和公平為主要目標;在我國教育白皮書中,教育品質 的提升,更成為我國跨世紀建立教育願景之目標。揣此,要建立起有效能的學校,

實在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有效能的學校能提供學生最佳的學習機會,也是教 育改革的真諦。

Purkey、Smith(1983)認為一個有效能的學校不應只表現在智育一項,應經由 校長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課程與教學、學校文化和價值等層面,使學校具有普 遍而共同的多元特性。

方德隆(1985)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為達成目的而產生的預期效果,具有許 多普遍而同時的特性。

Cheng(1996)認為學校效能是指當學校輸入在固定的情況下,一個學校可能發 展學校功能到最大極限的程度。

Young(1998)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表現於提振教師工 作士氣及學生學業成就的程度。

27

吳清基(1990)提出效能是強調組織資源運用所達成目標的程度,重視實際產 出與期望產出的差距,是組織目的的導向。

吳清山(1992)認為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包括學生學習成就、

校長領導、學校氣氛、學校文化和價值、教學技巧和策略、教師專業成長和社區 家長的支持,因而能夠達成學校的目標。

劉春榮(1992)提出學校效能是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促進教學效果、強化行 政效率、滿足師生需求、促進教育成長和成就學生良好表現的預期結果。

張德銳(1995)認為學校組織的實際表現,包括學校組織目標的達成、外部環 境的調適、學校資源的獲得和兼顧組織成員的需求等。

蔡素琴(1997)所謂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包括校長的 領導、學生學業成就、學校組織氣氛、學校文化與價值以及教職員發展。

周崇儒(1996)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能達成其預定目標的程度,包括行政領導、

學校氣氛、學校文化與價值、參與溝通、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工作滿意、教職 員發展和學生學習表現等。

吳宗立(1997)認為學校效能是指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滿足成員需求,發揮 行政績效和促進組織永續發展的程度。

洪啟昌(2000)認為學校效能是學校為了達成教育目標而產生教學、行政上預 期的結果,同時它具有多元層面的特性。

吳清山、林天祐(2008)認為有效能的學校指不論在行政領導、課程發展、教 師教學、學生學習、環境設備、學校文化以及社區方面,都要表現出良好績效才 符合。

28

洪經綸(2009)學校效能指的是學校透過組織運作的歷程,達成辦學的理念和 目標的程度。

李勇緻(2011)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透過策略性組織運作,有計畫、有系統 的整合內、外在教育資源,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以強化行政品質、教師教學、

學生表現,同時滿足組織成員需求和尋求社區認同,並達成其預訂之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茲將中、外各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整理成表 2-6:

表62-6 學校效能的定義表

學者 學校效能的定義

Purkey、Smith(1983) 有效能的學校應經由校長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課程與 教 學、學校文化和價值等層面,使學校具有普遍而共同的多 元特性。

方德隆(1985) 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為達成目的而產生的預期效果,具有許 多普遍而同時的特性。

Cheng(1996) 學校效能是指當學校輸入在固定的情況下,一個學校可能 發展學校功能到最大極限的程度。

Young(1998) 校效能是指學校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表現於提振教師工 作士氣及學生學業成就的程度。

吳清基(1990) 學校效能是強調組織資源運用所達成目標的程度,重視實 際產出與期望產出的差距,是組織目的的導向。

吳清山(1992) 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包括學生學習成就、

29

校長領導、學校氣氛、學校文化和價值、教學技巧和策略、

教師專業成長和社區家長的支持,因而能夠達成學校的目 標。

劉春榮(1992) 學校效能是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促進教學效果、強化行 政效率、滿足師生需求、促進教育成長和成就學生良好表 現的預期結果。

張德銳(1995) 學校效能指學校組織的實際表現,包括學校組織目標的達 成、外部環境的調適、學校資源的獲得和兼顧組織成員的 需求等。

蔡素琴(1997) 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包括校長的 領導、學生學業成就、學校組織氣氛、學校文化與價值以 及教職員發展。

周崇儒(1996) 是學校能達成其預定目標的程度,包括行政領導、學校氣 氛、學校文化與價值、參與溝通、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

工作滿意、教職員發展和學生學習表現等。

吳宗立(1997) 學校效能是指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滿足成員需求,發揮 行政績效和促進組織永續發展的程度。

洪啟昌(2000) 學校效能是學校為了達成教育目標而產生教學、行政上預 期的結果,同時它具有多元層面的特性。

林天祐(2009) 有效能的學校指不論在行政領導、課程發展、教師教學、

30

學生學習、環境設備、學校文化以及社區方面,都要表現 出良好績效。

洪經綸(2009) 學校效能指的是學校透過組織運作的歷程,達成辦學的理 念和目標的程度。

李勇緻(2011) 學校效能是指學校透過策略性組織運作,有計畫、有系統 的整合內、外在教育資源,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以強化 行政品質、教師教學、學生表現,同時滿足組織成員需求 和尋求社區認同,並達成其預訂之教育目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

學校效能具有多元層面的特性,所以學校效能其定義或研究層面,各學者眾 說紛紜,而其理論模式至今仍未有定論。

Seashore(1983)認為學校效能應有目標模式、自然系統模式和決定歷程模式三 種。

Hoy、Miskel(1987)則認為學校效能有目標模式、系統資源模式以及統整模 式。

吳清山(1989)認為學校效能的理論模式分別為目標中心模式、參與滿意模式 及自然系統模式三種。

劉春榮(1992)認為學校效能有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意模式、

決定歷程模式四種。

吳宗立(1997)就將學校效能模式分為目標中心模式、系統資源模式、參與滿

31

32

33

(二)系統資源模式

系統資源模式強調學校是屬開放動態系統而非屬封閉靜態系統,學校與其所 處的環境會因為資源的交流而互相依存。學校是否有效能,乃是決定於學校在其 所處的環境中是否取得了有利的地位,並藉以獲得學校所需要的資源。當學校達 到一個規模之前,所面臨的需求是很複雜的,所以,無法以少數的項目來訂定學 校的目標(梁永增,2008)。

黃東城(2009)提出系統資源模式,必須由制度、團體、成員的三個層面社會 系統,而且學校在面對環境之下的各種需求是很複雜的。

(三)參與滿意模式

參與者滿意模式是以學校成員的利益與滿足來衡量學校的效能,認為只改善 學校的靜態結構是不足以使學校發揮其最高效能,需同時改善學校成員的問題,

因學校是由學校成員所匯集而組成的,所以,學校的活動必須使學校成員獲得滿 足。Barnard 認為人之所以貢獻其心力於組織,主要原因是組織能給他最大的滿 足,故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必先確定其成員的滿足。

黃東城(2009)參與者滿意模式的效能高低是以學校能否滿足成員的各種需求 而定,效能的指標已由客觀的學校教育目標改為學校成員、學校事務參與者的主 觀評量,但由於參與者的層次不同,其需求意有所差異。

(四)統整模式

統整模式為了使學校效能更具有意義,在時間層面、多樣化成員、多元化規 準均是其考量的因素。統整模式以更廣泛的理論架構來定義學校效能的品質,學 校組織的統整模式在「投入→轉化→產出」的運作過程中,設定組織效能規準,

結合時間、組成分子兩層面,是其學校效能的理論。

34

吳培源(1994)認為統整模式主張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但同時具有目標導向 的特性,因此目標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動態性質,組織需要不同的組成分子,所 以,組織目標需要同時考量各種參與者的需要,同時兼顧組織與個人的需求。

(五)自然系統模式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強調學校要努力爭取校外民眾的支持與肯定,以避 免被環境淘汰,自然系統模式認為學校若能得到民眾的肯定,或是在環境中得以 生存下來,即可稱為有效能學校,此模式特別注重學校的公共關係。

(六)決定歷程模式

決定歷程模式認為學校透過系統整合與目標達成的協助,就能發展出蒐集資 訊資料與獲得資源的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是可觀察或可評量的,因此,重視的是 過程而非結果。

Steers(1977)認為在學校運作中過程中,應該以減少障礙,解決問題為目的,

使各種障礙降到最低,最終能將問題解決,就可以增進學校的效能。

三、學校效能的全面品質管理模式

在知識經濟爆炸的時代下,其實沒有哪一種模式可以完全解釋學校效能的呈

在知識經濟爆炸的時代下,其實沒有哪一種模式可以完全解釋學校效能的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