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二節 教師自我效能理論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二章共分成第一節社會支持理論、第二節教師自我效能理論、第三節學校 效能理論,分述如下:

第一節 社會支持理論

一、社會支持的定義

社會支持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指的是自我可以察覺到、感受到或實際接受 到來自他人的協助或關懷。

Caplan(1974)首先提出社會支持是個人從與他人的互惠關係中,所獲得的精 神情緒、認知與物質上的回饋。

Thoits(1986)認為社會支持是由家人、鄰居、朋友、同事或親戚等重要他人,

所提供的的因應協助,例如情緒上的協助、工具性的協助、訊息性的協助。

井敏珠(1991)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在情緒上、

實質上或訊息上所獲得的支持、回饋,使個體增進適應問題的能力。

吳宗立(1992)在教師社會支持方面的定義,指個體透過社會互動而使周遭的 人提供情緒、實質、訊息上的支持與回饋。

劉榮哲(2003)認為社會支持乃個人面對壓力、挫折、悲傷或困難時,在所處 的社會網路中,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尋求情緒上或實質上的幫助以及支持的 一種互動模式。

蔡孟蒨(2004)針對餐旅群實習生的研究中,指出社會支持是指實習生在實習 期間所獲得來自家人、朋友、同事、老師以及上司的支持幫助。

8

9

間所獲得來自家人、朋友、同事、老師以及上司的支持幫助。

潘依玲(2004) 面對所處情境中的壓力事件時,為了滿足其心理、物質上的需 求,以人際互動的形式所得到的支持力量。

陳月如(2009) 透過他人提供心理及生活上的相關支持,來減緩面對壓力的反 應,進而保持較佳的身心適應狀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歷程,也是個人的主觀 感受,在互動的歷程中,個人可以感受到被他人關懷、被他人重視等,並從中獲 得情緒、物質上的支持,進而減輕個人在面對問題或處理問題時的壓力。

二、社會支持的類型

社會支持也可分為工具性支持以及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指實際具體的協 助,例如給於金錢資助或提供所需資源等。而情緒性支持則為社會心理功用的支 持,例如以同理心表示關懷。

Capian(1977)把社會支持當成在團體中個人從正式關係裡,獲得情緒精神上、

知覺上與物質上的支持。

House(1981)也提出社會支持的效果模式,認為社會支持的效果主要有兩種,

其一為主要效果或稱為直接效果,指社會支持能直接增進個體的身心健康,減輕 壓力對人的負面作用,不論是否處於壓力之下,社會支持對個體有正面的效果;

其二為緩衝效果,指社會支持扮演緩衝壓力的角色,個體藉由社會支持,減緩壓 力對個體所造成的影響,間接對身心健康及生活產生正面的效果。認為社會支持 主要分為下述三類:

10

一、工具性支持:就是對被支持者提供行動、物質或其他直接的幫助。

二、情緒性支持:就是對被支持者,提供者給予愛、關懷、同情和了解。

三、訊息性支持:就是溝通訊息或當受支持者面對困難情境時,給予忠告、個人 的回饋及改善環境的訊息。

李金治(2002)在對大學生所進行的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研究中發現,大學生 獲得社會支持的類型分為三種,分別為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訊息性支持,

且其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獲得情緒性與訊息性支持較多者,其身心狀況較好。

蔡孟蒨(2004)將社會支持分成四個種類,分別為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

訊息性支持和評價性支持。

朱惠玲、康書函、謝文輝(2006)針對大學生實施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問卷調 查,其社會支持類型也採用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及工具性支持作為調查的類 型。

陳月如(2009)在海外實習生的研究中,將海外實習生獲得的社會支持分為情 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訊息性支持作為其研究的類型。

綜合上述學者所述,本研究將各學者在社會支持的類型上彙整如表 2-2 所 示。

表22-2 社會支持類型表

學者 社會支持的類型

Capian(1977) 精神上的支持、物質上的支持、知覺上的支持。

House (1981) 工具性的協助、情緒上的協助、訊息性的協助。

李金治(2002) 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及訊息性支持。

蔡孟蒨(2004) 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和評價性支持。

11

朱惠玲(2006) 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及工具性支持。

陳月如(2009) 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訊息性支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經上述統計,多數學者均採用情緒性支持、工具性支持、訊息性支持三大類 型。

三、社會支持的來源

人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多數人一般,國小教師也需要社會 支持,家人、配偶、同事、朋友可以在需要時出手幫忙。經由與他人互動而獲得 實質或精神上的協助,不但能緩和壓力對生理及心理所造成的負面衝擊,也可增 進個人生活適應。

邱文彬(2001)認為社會支持的來源有很多,最主要來自家人,其次是同學。

李金治(2002)認為學生可以從老師那接受到訊息性、情緒性與工具性的支 持。

蔡孟蒨(2004)提出在訊息支持獲得方面,主要來源依序為老師、上司、同事、

家人、朋友;在工具支持獲得方面,主要來源依序為同事、老師、朋友、上司、

家人;在情緒支持獲得方面,主要來源依序為老師、上司、同事、朋友、家人。

朱惠玲(2006)認為在面對壓力時,以家人所提供的訊息性支持最多。

陳立真(2008)認為實習機構的教導者能夠傾囊相授,讓學生感到受益匪淺的 訊息性支持。

陳月如(2009)將同學、朋友、家人、學校、老師、主管、同事、顧客共八種 來源作為餐旅系海外實習生的社會支持來源。

12

綜上各位學者所述,在教師的工作場域中,研究者在本研究問卷第二部分的 教師社會支持量表中,將重要他人的社會支持來源分為「直屬長官的支持」,例 如校長、主任;「同儕同事的支持」,例如同學年群的老師、學校職工;「親友 家人的支持」,例如家庭成員、工作場域外的友人,等三個構面。

四、社會支持與背景變項研究

(一)性別:

王成榮(2003)認為女性在社會支持的需求上較男性高;洪玲茹(2002)、簡聰洲 (2005)發現性別與社會支持無關,不同性別在社會支持層面上未有顯著差異。

(二)年齡:

李新民(2004)發現不同年齡的幼教老師社會支持有顯著性差異;洪玲茹(2002)、

王成榮(2003)、陳慧芳(2005)認為不同年齡在社會支持層面上未有顯著差異。

(三)職稱:

張佩娟(2003)發現,社會支持因職稱而有所不同;洪玲茹(2002)、簡聰洲(2005) 卻發現社會支持不因職稱而有所不同,兩者間無顯著差異。

(四)最高學歷:

謝菊英(2001)、王成榮(2003)、簡聰洲(2005)、陳慧芳(2005)均發現社會支持不因 最高學歷而有所差別;洪玲茹(2002)則發現有顯著差異。

(五)學校規模:

張佩娟(2003)發現學校規模愈大,則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愈高。

13

五、社會支持的研究結果

Folkman、Lazarus(1985)認為有力的社會支持可以協助減少個人的壓力情緒,

鼓勵其控制環境及提供解決方法,因此對個人的健康具有中介影響角色。

黃國彥、李新鄉、吳靜吉(1994)則認為社會支持是人在面對各種發展危機化 解的力量,人則是社會支持的最大資源,社會支持不但可以減少負面的情緒和焦 慮,更可使人產生新力量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張尚文、胡海國、葉英堃(2007)提出許多研究指出社會支持系統對個人心理、

生理健康的後果有密切的關係。從全面性社會支持網路構造,可測量個人社會統 合的程度,其對個人健康有正面效力是因為良好社會支持系統可使個人情緒穩定,

提高自我肯定、信心、社會參與,導致對處理壓力的能力增強之故。

鄭照順(1996)認為社會支持對生活壓力而言具有緩衝作用,可保護個體免於 各種壓力的負向效應、增加個人因應能力、增進生活適應、促進身心健康的功效。

社會支持包括下述三類:

一、社會資源:如學校、社團、教堂。

二、個別的社會網路:如同學、朋友、同事。

三、重要關係人:如家人及重要他人。

陳源湖(1997)提出個體遭遇壓力事件時,若無社會資源的緩衝,一定會對個 體直接造成衝擊,使得個體緊張,影響身心健康;反之,若有社會資源的提供,

則能達到壓力緩衝的效果,並做出最好的調適。

謝菊英(2001)對社會支持概念的歸納如下:

一、社會支持是一種互動的關係,以人際關係為基礎。

二、社會支持需經由回饋歷程,才能增進適應力,化解危機。

14

三、社會支持的方式以情感支持、工具支持、訊息支持為主。

四、「人」是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需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范傑臣(2002)也指出透過社會支持,可以加強個人在情緒、認知、判斷與自 我認同的建立。以心理層面來看,社會支持對於個人的正面思考、情緒紓解、壓 力釋放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李新民(2004)社會支持有客觀取向及主觀取向兩種解釋及分析取向:

一、客觀取向:從社會人際脈絡去分析解釋可以運用的各項社會協助與支持,包 括家人的一般性支持、專業支持及同儕支持,由此可以瞭解不同社會支持來 源對工作的支持與協助。

二、主觀取向:社會支持對個人各項實際的支持與協助,包括心理健康的助益、

解決難題等,以此向度瞭解社會支持的功能。

朱惠玲(2006)指出經由社會互動的歷程中,不同的支持網路,提供各種不同 的社會支持類型與功能,包括情緒、尊重、訊息、工具性支持等功能,具有對壓 力的緩衝效果及增加個人的因應能力。

邱欣怡(2007)認為教師社會支持是教師透過社會互動,取得人際互動網絡中,

他人所提供的情緒性、實質性的協助與支持,以滿足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需求,

並提升其適應教學環境、解決困難的能力。

綜上所述,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均顯示個人若獲得較高的社會支持,都呈 現出正向的結果。

15

第二節 教師自我效能理論

教師自我效能是以社會學習論的創始人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作為基礎,

教師自我效能是以社會學習論的創始人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作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