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過程中非形式推理之變化情形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六節 學生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過程中非形式推理之變化情形

本研究所進行社會性科學議題之討論主題為「你贊成或反對『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

嗎?」在研究教學第九節上課之前,讓學生思考並寫下其對於「你贊成或反對『保護原始山 林,不作開發』嗎?」議題之第一次立場及理由(表4-6-1,附錄B7),接著進行環境開發與 保育山林之讀寫活動及以小組或全班討論方式讓學生對於該思考議題有進一步釐清概念的機 會,使其對於原始山林開發之利弊得失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思考。第十一節上課之後,讓學生 第二次思考並寫下其對於「你贊成或反對『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嗎?」議題之立場及

理由(表4-6-2,附錄B9),課程進行至第十二節時進行公聽會,融合角色扮演,各組扮演好 自己負責的角色,清楚表達各角色所持立場,並且每位學生填寫公聽會發言紀錄單,並請學 生在公聽會結束後第三次寫下其對於「你贊成或反對『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嗎?」思 考議題之立場及改變的理由(表4-6-3,附錄B11)以及要求各組完成一份「行動白皮書」,

其內容需包括該組所代表的角色、聽完公聽會後個人所持立場及是否改變立場的理由,以及 全體組員經小組討論活動後最終之抉擇,表達各組最後持何立場及理由(表4-6-4,附錄B12)。

壹、學生第一次立場表達及理由

在教學活動第九節上課之前,研究者讓學生進行「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之第一次 議題思考並請學生寫下其立場及理由(附錄 B7),全班 34 人中有 33 人贊成、1 人反對,而 s37 雖表示贊成『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但其理由「如果不作開發至少可以當森林遊樂 區,可以欣賞大自然美。」卻隱含了些「開發」的想法。研究者將學生對於議題贊成或反對 的理由加以分類並以計次方式整理歸納其理由如表 4-6-1。

(一)贊成『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之理由,研究者分成以「人類」為考量、以「生 物」為考量、以「環境」為考量、以「山坡地」為考量、保護大自然等五類。其中,以「人 類」為考量之類別有 9 次,「s3:住在上面的人也就可能因為土石流而失去生命」、「s23:我 覺得這樣對山和住在山上的人很不公平」、「s25:什麼災害一來,又造成財產、人命損失」; 以「生物」為考量之類別有 8 次,「s4:可能會造成許多珍貴稀有的動物愈來愈少,甚至造成 許多物種滅絕」、「s14:特有種的動物或植物,因為開發,結果滅亡了」;以「環境」為考量 之類別有 16 次,「s5:也可以讓山區空氣更加新鮮」、「s16:可以有新鮮空氣讓我們呼吸健康」、

「s8:使得許多動物被迫搬家」、「s34:這些可憐的動物會習慣不住在家的感覺嗎?」;以「山 坡地」為考量之類別有 24 次,「s25:難道不能種可以抓穩地基的樹嗎?」、「s28:樹會保護 大自然,砍太多會造成土石流」、「s30:如果要開發的話,會破壞水土保持」;保護大自然之 類別有 11 次,「s15:台灣才可以維持『福爾摩沙』這個稱號。」、「s36:可以讓下一代看到

原始山林的面貌及裡面的動物、植物」。

s30、s33、s35)

以「人類」

s15、s22、s25、s33)

8

(11.76%)

0

造成很多污染,如空氣、

噪音等(s5、s7、s14、

s16、s28、s29、s37)

以「環境」

破壞水土保持(s6、s21、

s25、s30、s32、s33)

維持自然生態環境(s2、

s9、s13、s26、s27、s29、

s32、s35、s36、s37)

保護大自然

台灣才可以維持「福爾摩 沙」這個稱號(s15)

11

(16.18%)

0

貳、學生第二次立場表達及理由

教學活動至第十一節,完成活動三「環境的開發與維護」課程之後,研究者讓學生進行

「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之第二次議題思考並請學生寫下其立場及理由(附錄 B9),全 班 34 人中有 18 人贊成、16 人反對,而 s35 雖然表示贊成『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但 其理由中提到「我覺得真正需要的東西才建。」這隱藏了「建設」二字,是否也意味著「開 發」呢?

進行第11節課程「成功的開發」,給學生觀看有關開發成功的實例及讓學生多方了解原始 山林開發的好處,主要目的是針對「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的問題給學生不同思考面 向,以免學生對於「土石流」負面印象過於深刻,而導致完全侷限在反對開發的思維中。

影片觀賞完後,讓學生們討論發表開發原始山林的好處,結果發現學生有許多人是頓時知 道「原來開發也有這麼多好處」的感覺。(教師課後札記960503)

研究者將學生對於議題贊成或反對的理由加以分類並以計次方式整理歸納其理由如表 4-6-2。

(一)贊成『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之理由,研究者分成以「人類」為考量、以「生 物」為考量、以「環境」為考量、以「山坡地」為考量、保護大自然等五類,以「人類」為 考量之類別有 2 次,「s27:也許會造就人的傷亡或失去性命」;以「生物」為考量之類別有 5 次,「s8:可以讓小動物繼續存活下去」、「s36:使其保有原始特有物種」;以「環境」為考量 之類別有 9 次,「s24:動物就會沒地方住」、「s28:有很多的樹可讓大自然的空氣更新鮮」; 以「山坡地」為考量之類別有 8 次,「s8:山坡地也不會破壞」、「s16:可以很少發生土石流」;

保護大自然之類別有 7 次,「s4:造成食物鏈亂掉」、「s35:保護原始山林的動、植物才是做

重要的」。

(二)反對『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之理由,研究者分成以「人類」為考量、以「山 坡地」為考量、保護大自然等三類,以「人類」為考量之類別有 15 次,「s14:沒有開發道路,

運輸就不方便」、「s21:也可以讓當地的就業機會變多」、「s34:不但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增 加收入、吸引大量觀光客」;以「山坡地」為考量之類別有 8 次,「s3:只要開發是適度的不 要太過分的開發就好了」、「s34:我們可以做適度的開發」;保護大自然之類別有 8 次,「s3:

開發後不但拉近人與動植物的距離,還能讓我們更輕易的看見原始山林的風貌」、「s25:開闢 遊樂區可以增廣見聞,讓人類更加親近大自然」。

比較第一次與第二次學生對於『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之立場,第一次議題思考全 班 34 人中有 33 人(97.06%)贊成、1 人(2.94%)反對,第二次議題思考全班 34 人中有 18 人(52.94%)贊成、16 人(47.06%)反對,前後兩次立場改變者為 s2、s3、s6、s7、s12、

s13、s14、s15、s21、s22、s25、s26、s29、s33、s34、s38 等 16 人。第二次表達「贊成」

立場的理由在以「人類」為考量之類別上百分比從 13.24%減少至 6.45%,以「生物」為考量 之類別上百分比從 11.76%增加至 16.13%,以「環境」為考量之類別上百分比從 23.53%增加 至 29.03%,以「山坡地」為考量之類別上百分比從 35.29%減少至 25.81%,保護大自然之類 別上百分比從 16.18%增加至 22.58%。而第二次表達「反對」立場的理由比第一次增加了「保 護大自然」的類別,其百分比為 42.86%,另外以「人類」為考量之類別上百分比從 50%減少 至 35.71%,以「山坡地」為考量之類別上百分比從 50%減少至 21.43%。無論是贊成或反對『保 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的學生,其以「人類」為考量之類別在百分比上第二次皆比第一次 要低,在以「生物」為考量、以「環境」為考量、保護大自然三類別上的百分比則皆是增加 的,表示學生在經過教學活動後較能關懷生物、週遭環境、以及大自然的生態,而在立場之 理由的表達上更能具體明確,也較多樣化、層次也提升了,學生對於『保護原始山林,不作 開發』之立場不再是僵化的刻板印象,認為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才是所謂的「標準答案」, 學生們開始能條件式的說理,敢說出其所持立場和理由。

或許是學生知道了開發的的不同影響層面,不再只是「開發造成土石流」的觀念,因此在

s21、s25、s34)

增加交通便利(s14、

s15、s21)

增加觀光客(s21、s34)

增加收入(s15、s34)

會造就人的傷亡或失去 性命(s27)

增加人們休息的去處

(s25、s29、s34)

以「人類」

s10、s23、s36)

5

s16、s24、s31、s36)

9

(29.03%)

0

造成土石流(s5、s16、

s28、 s31、s32)

以「山坡

s13、s22、 s26)

造成食物鏈亂掉(s4)

拉近人與大自然的距離

(s3、s7、s22、s25、s26)

開發森林遊樂區(s5、

s13、s22、s25、s34)

保護

參、公聽會

教學課程進行至第十二節公聽會,融合角色扮演,全班分成六種角色,主要有當地居民、

ㄧ般社會大眾、投資業者、政府官員、環境保護團體、山坡地,各角色依據「保護原始山林,

不作開發」之思考議題來作立場及理由的陳述,其表達方式不拘,各角色亦需接受其他人的 提問。教學者安排發言順序及發言時間,各小組自行決定發表的形式,發表舞台設立在班級 講台上。研究者根據教學錄影觀察、學習單、公聽會發言紀錄單、以及學生個別訪談資料等 四項資料來源,將其情形做重點描述。

(一)當地居民

贊成「保護原始山林,不作開發」,其理由是「我們這裡有稀有的物種會造成"大滅絕"。」、

「如果開發的話,會讓空氣品質更差。」、「如果開發的話,會使溫室效應的問題更嚴重。」、

「如果開發的話,會使原始山林原始風貌消失。」、「如果不開發的話,會使災害變少。」。 發表扮演角色所持立場後,接受其他人的提問,並須立即回答:「s13:不開發,如果沒 有經濟利益怎麼辦?」,「我們會種植一些蔬果以維持生計。」;「s5:世界人口愈來愈少要怎 麼辦?」,此話一出引來哄堂大笑……「這與這個議題有關嗎?」;「s12:你們要怎麼去買東 西?」,「我們會去山下用以物易物的方式……」,「s10:那不是很不方便嗎?要花幾個小時 啊……」,「……總比發生土石流好呀!」;後來似乎招架不住,該角色說:「...因為我們不是 全部組員都是贊成,所以找了一些開發成功的例子給大家分享。」此時全場笑了,都覺得該 角色未確立好自己所持立場,似乎有點兒混亂了。「s15:如果開發又能不發生土石流,那你 們還會反對開發嗎?」,「我們只是不想讓原始山林風貌改變原來的樣子。」「我們擔心開發會 影響空氣品質」「s5:有人生病要到大醫院怎麼辦?」,「會請當地居民懂醫療者先做處理再送 至大醫院。」(教室教學錄影 070517)

從公聽會發言記錄單發現,14 位反對「當地居民」的說法,他們認為開發不一定會造成 空氣品質變差,認為既然有稀有物種,就應該讓現代人容易看到,開發才能增加工作機會。

s1:開發不一定會造成空氣品質變差,開發適度也不一定會變得更嚴重。

s16:可交通便利,工作機會很多。

s33:如此一來就毫無經濟利益了,且只要別過度開發也可以使災害變少。

s33:如此一來就毫無經濟利益了,且只要別過度開發也可以使災害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