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對主題課程知識變化之分析

壹、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量化資料分析

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共有 26 題,如表 4-1-1 所示,總量表平均分數前測為 0.653,後測 為 0.842,顯著性 0.000,顯示學生在教學活動前後對於主題課程的知識程度進步幅度是達顯 著水準的(p<.05),其 d 值為 1.448>0.8 達強度效果量,即「土石流發生」教學模組能有 效提升學生對於主題課程的知識程度。而總量表信度前測為 0.72,後測為 0.77。

表4-1-1 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分析

向度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test 顯著性 d 值 前測 0.657 0.239

A.土 石 流 的 定 義

( A1-A6) 後測 0.877 0.185 6.437 0.000 1.048 前測 0.833 0.221

B.土石流的成因

(B7-B12) 後測 0.917 0.194 2.851 0.007 0.407 前測 0.462 0.154

C.土 石 流 的 特 性

( C13-C19) 後測 0.794 0.173 9.340 0.000 2.060 前測 0.685 0.148

D.土石流的防範

(D20-D26) 後測 0.794 0.162 3.772 0.001 0.714 前測 0.653 0.136

知識總量表

後測 0.842 0.129 12.819 0.000 1.448 註:(1)N=34;(2)p<.05

另就各分量表分別述之(見表4-1-1):

(1)A「土 石 流 的 定 義 」分量表平均分數前測為0.657,後測為0.877,p=0.000<.05 達顯著差異,總分量表d=1.048>0.8達強度效果量(effect size),顯示學生在接受 研究教學前對於土石流的定義是不清楚的,概念是模糊的,雖然生活中藉著報章雜誌或 新聞媒體常接觸到「土石流」三個字,但是事實上對它卻未有深入的認識,而僅止於名 詞的聽聞。但是,經過「土石流發生」教學活動後,學生對於土石流的定義之認知即有 顯著的成長(p=0.000)。

(2)B「土石流的成因」分量表平均分數前測為0.833,後測為0.917,提升了0.084,

達顯著差異(p=0.007<.05),總分量表d=0.407>0.2達輕度效果量,顯示學生在接受 教學活動前對於土石流成因最原始的概念原本就不差,研究者認為應與傳播媒體的普遍 報導有關,致使成因的判斷有些原本就存在生活常識中,所以即使經過教學後,學生在 概念上的成長也相當有限,但在此教學成效卻不宜忽視。

(3)C「土 石 流 的 特 性 」分量表平均分數前測為0.462,後測為0.794,p=0.000達顯著

差異(p<.05),總分量表d=2.060>0.8達強度效果量,顯示在教學活動前學生對於土 石流的粗淺認識,較無法深入了解其特性;而經過教學後,學生對於土石流特性有了進 一步的認識,但是對於某方面的概念學生可能吸收程度不如研究者預設,以致後測平均 數0.794在土石流之四個向度中屬於偏低的。例如C15第15題「土石流的流動特性,是( ○1 表面流速快,底面沉積下來 ○2 表面流速快,底面流速慢 ○3 表面流速慢,底面流速快 ○4 表面或底面流速並無差異 ○5 不 知 道 )」,該項觀念教學者已透過講述及實驗甚至影片觀 賞來進行解說,但是似乎學生的學習成效也僅達平均數0.53,不過相較於前測平均數 0.18已提升了0.35,是為正向提升的教學成效。

(4)D「土石流的防範」分量表平均分數前測為0.685,後測為0.794,p=0.001達顯著 差異(p<.05),總分量表d=0.714>0.5達中度效果量,顯示在接受教學活動前學生對 於土石流防範的觀念都有一定的原有觀念,教學過程中雖能將其某些觀念導正,但是要 能改變其所有看法事實上是沒有那麼容易,此由學生偏低之後測平均數為0.794可以得 見;研究者認為這與個人的價值觀有其相關性,每個人的價值觀與其家庭背景或長期所 處的環境有關,價值觀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的。

為了能更清楚看出學生在研究教學前後「土 石 流 的 定 義 」、「土石流的成因」、「土 石 流 的 特 性 」、「土石流的防範」四個向度的成長情形,研究者將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四個分量表 前、後測平均數畫成折線圖。由圖 4-1-1 知,在教學前,學生在土石流知識之四個向度上依 前測平均數高低排列為:土石流的成因>土 石 流 的 定 義 > 土石流的防範>土 石 流 的 特 性 ; 經過 SSI 教學模組後,學生在土石流知識之四個向度上依後測平均數高低排列為:土石流的 成因>土 石 流 的 定 義 > 土石流的防範=土 石 流 的 特 性 , 而 由 圖 4-1-1 中也 顯 示 學生在

「土 石 流 的 定 義 」、「土石流的成因」、「土 石 流 的 特 性 」、「土石流的防範」等土石流知識皆 有所成長,其中以「土 石 流 的 特 性 」向度成長幅度最大。

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各分量前、後測折線圖

0 0.2 0.4 0.6 0.8 1

A.土石流的定B.土石流義

的成因C.土石流

的特性D.土石流的防範 分量向度

平 均 數

前測 後測

為了更清楚表達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在前、後測之答對率,研究者將問卷之答對率分成 高、中、低三等級,答對率不低於 0.7 者為高度答對率、答對率在 0.7 至 0.4 間者為中度答 對率、答對率低於 0.4 者為低度答對率(見表 4-1-2)。從表 4-1-2 得知該班學生在土石流議 題知識問卷之前測時,全班答對率即呈現出偏高的狀況,僅 A2、A6、C14、C15、C19、D20、

D25 共 7 題之答對人數未達班級人數二分之ㄧ,即答對率<0.50,而研究者擬於稍後探討;

儘管如此,整份問卷後測答對人數相較於前測仍是增加的,且前述 7 題之答對人數呈現出高 成長(後測增加答對人數≧10),惟 B11、C18、D26 等三題是例外,B11 答對人數由 32 人仍 維持 32 人;C18 答對人數由 29 人仍維持 29 人;D26 答對人數由 28 人減為 26 人,有關 B11、

C18、D26 三題,研究者擬置於稍後再做探討。而就 26 題的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中,平均每 位學生答對題數前測為 16.97 題,後測為 21.88 題,每位學生平均答對題數增加了 4.91 題,

顯示在經過研究教學後,教學對象對於土石流議題的認知方面是為正向提升的,學生在土石 流議題知識上是呈現進步的。

圖 4-1-1

表 4-1-2 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前、後測答對人數及答對率之對照表 註:(1)N=34;(2)粗體題號為前測答對率<0.5之題目,共7題;

(3)答對率(X)分為高(X≧0.7)、中(0.7>X≧0.4)、低(X<0.4)三等級列表;

(4)A→「土石流的定義」、B→「土石流的成因」、C→「土石流的特性」、D→「土石流的防範」

就單題而言:

【一】前後測答對率未有差異及降低的單題(對照表 4-1-2、表 4-1-3),

(1)前後測未有差異,d=0.00 的有 B11 及 C18 兩題,B11 之平均數 0.94,答對人數維 持 32 人,顯示了某一定程度學生對於水或物品會往下移動,甚至愈陡峭的地方愈易往 下衝的概念原本就算清楚,而班級內也難免有一些學生的學習成效原本就低落,所以即 使經過教學也難以再獲致更高的平均數。C18 之平均數 0.85,答對人數維持 29 人,研 究者認為與 B11 的影響因素雷同,其多半因素也與班級組成份子有關,某一部份較低學 習成效的學生對於土石流的基本定義其概念是模糊的,而隨之又須將土石流定義運用於 對土石流特性認知方面,如此一來便產生某方面的概念學生可能依舊無法吸收,研究者 認為此部份與 A「土 石 流 的 定 義 」分量表及 C「土 石 流 的 特 性 」分量表的分析結果吻 合,畢竟「應用」是屬於較高學習層次的。

(2)D26 後測答對人數較前測減少 2 人,前測平均數 0.82,後測平均數 0.76,降低了 0.06,其 d=-0.146<0.2 僅有微效果量,p=0.325>.05,未有顯著差異,顯示 D26 後測 平均數雖然下降了,但其影響在可以忽略的範圍之內。

表4-1-3 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單題分析(一)

前測 後測 前測

分數等級

後測

分數等級 題號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test 顯著性 d 值 高 高 B11 0.94 0.239 0.94 0.239 0.000 1.000 0.000 C18 0.85 0.359 0.85 0.359 0.000 1.000 0.000 D26 0.82 0.387 0.76 0.431 1.000 0.325 0.146 註:(1)N=34;(2)p<.05;

(3)平均數(M)分為高(M≧0.7)、中(0.7>M≧0.4)、低(M<0.4)三等級列表;

(4)A→土石流的定義;B→土石流的成因;C→土石流的特性;D→土石流的防範

向度 題號 題目

土石流的成因 B11 坡度越陡,物體的下滑力量(○1 愈大 ○2 愈小 ○3 有時大有時小 ○4 沒有影響 ○5 不知道)

土石流的特性 C18 土石流所以造成嚴重的災害,主要原因在於(○1 帶來大量的水 ○2 使溪水暴漲○3 土石流 流動時大量的土砂、礫石等一齊流下 ○4 發生當時產生的巨大聲響 ○5 不知道)

土石流的防範 D26 為了減少土石流的危害,較好的方式就是(○1 將山坡地一次剷平 ○2 進行造林 ○3 築堅 固擋土牆 ○4 多挖幾條排水溝 ○5 不知道)

【二】前測答對率未達 0.5 的單題(對照表 4-1-2、表 4-1-4),

(1)研究者認為學生在研究教學前,雖對於土石流有著不差的概念,但對於 A「土石流 的定義」、C「土石流的特性」、D「土石流的防範」等三個面向有較多模糊或錯誤的概念,

以致在表中所列 7 題之答對率偏低。但經過教學活動,後測之答對人數皆呈增加之勢,

A2 從 16 人增為 26 人,A6 從 16 人增為 30 人,C14 從 1 人增為 27 人,C15 從 6 人增為 18 人,C19 從 0 人增為 25 人,D20 從 8 人增為 10 人,D25 從 12 人增為 24 人;除 D20 僅增加 2 人外,其餘 6 題皆增加超過 10 人。再則,從表 4-1-4 中得知,A2、A6 之答對 率由中度提升至高度,C14、C19、D25 之答對率由低度提升至高度,C15 之答對率由低 度提升至中度,D20 之答對率雖然仍維持在低度,但是由表 4-1-4 知其前後測平均數是 增加的,表示學生在接受教學前對於土石流之隸屬型態、土石流之流動特性及在何處堆 積、土石流與土石流災害之辨別等概念較缺乏,但經過教學,學生之學習成效除 D20 未 達顯著外,其餘皆是顯著的(p<.05);這也說明了本研究教學對於學生在「土石流的 定義」、「土石流的特性」、「土石流的防範」三個單元概念上是頗具教學成效的。

(2)其中C19在前測時甚至沒有人答對,答對率為0.00(表4-1-2、表4-1-4),後測答 對人數增加了25人,平均數提升為0.74,d值為2.357>0.8達強效果量,顯示在教學前 學生在「土石流的特性」面向之認知「土石流發生後,大範圍之沖積扇會在哪裡形成?」

是空乏的,但經過教學後學生之學習成效是呈顯著差異的(p=0.000<.05)。

(3)D20答對人數由8人增為10人,在教學之後答對率依然未過0.5(表4-1-2、表4-1-4); 前測平均分數0.24,後測平均分數0.29,d=0.134<0.2僅有微弱影響量,p=0.571>.05 未有顯著差異,表示經過教學後,學生在「土石流的防範」面向之認知的學習成效是沒 有顯著差異的。依據前述結果,研究者認為除了與學生個別道德價值觀部分不易改變

外,學生在高層次思考方面能力較為低落也是原因之ㄧ。

(4)平均數(M)分為高(M≧0.7)、中(0.7>M≧0.4)、低(M<0.4)三等級列表;

向度 題號 題目

【三】前、後測皆屬於高度答對率的單題(對照表 4-1-2、表 4-1-5),

(4)平均數(M)分為高(M≧0.7)、中(0.7>M≧0.4)、低(M<0.4)三等級列表;

向度 題號 題目

B12 土石流的發生不包含哪一個因素?( ○1 地質因素 ○2 降雨的因素 ○3 人 為 的 開 發 利 用

除B11、C18、D26三題已於前文【一】討論,其餘十三題中C13、D23二題d值為0.1550.113 小於0.2,未達輕度效果量; A1、A4、B7、B8、B9、B10、B12、C16、D22、D24等十題之d

除B11、C18、D26三題已於前文【一】討論,其餘十三題中C13、D23二題d值為0.1550.113 小於0.2,未達輕度效果量; A1、A4、B7、B8、B9、B10、B12、C16、D22、D24等十題之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