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模式與策略

Qualifications 和 Curriculum Authority(1998)提到教育不應該保護孩子遠離成人社會生 活中的爭議,而是應該讓他們學習能夠利用知識明智地處理爭議問題,更能顧及到道德方面 的問題,並以寬容的態度面對爭議問題。而Dewhurst(1992)也認為學生無論在學與否都將 會面臨道德兩難的問題,因此學校必須協助學生掌握具有價值的問題,學習對於真實生活作 思考判斷而且更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任。

由於社會性科學議題涉及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以及意識型態之爭,內容相當地複雜,若想 要使國小學童瞭解社會性科學議題,並進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以講述式教學法並不 太合宜,因此許多學者針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提出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模式以進行相關的研究。

Oulton 等人(2004)主張對於社會性科學議題之教學主要有六個重要特質:

(1)社會中不同團體對於爭議性議題持有不同的觀點。

(2)觀點的來源不是基於資訊不同的設定就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詮釋相同的資料。

(3)對世界觀點不同,則其解釋就不同。

(4)不同世界觀來自於個人不同的價值系統。

(5)爭議性議題不能依賴推理、邏輯、實驗來解決,情感問題也須考量進去。

(6)蒐集更多的有用資料或許可以解決爭議性議題,也就是強調蒐集資料的重要性。

大部分具爭議的事件不是以簡單合乎邏輯的論證就能被輕易解決,在教學情境中常能因 一個合理化的方法就能解決一個問題,但真實生活並非如此(Ashton & Watson, 1998);也 就是說教學是非現實的,過份單純化的道德兩難問題會使學生忽略了真實情境是複雜的,經 常會是在各方面都會有不良因素出現(Kibble, 1998)。因此教導社會性科學議題時,教師須 認知到擁有不同世界觀就會有不同的觀點,更須體認到介紹許多不同觀點給學生是進行社會 性科學議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之ㄧ。Oulton et al.(2001)更是針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提 出建議,以三個立場來加強教師教學方法之基礎:(1)焦點(focus)應放在忠於事實且具 合理性及推理性;(2)議題之平衡觀點(balanced view)需呈現;(3)教師立場應保持中 立(neutral)。也就是說,要讓學生能真正理解為什麼解決爭議是件很困難的事,光靠忠於 事實是不夠的,教師須訂定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區別出理由之合理與否、事實、情感以及更 能找出強有力的科學證據。

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學習尊重證據、容許不確定性,鼓勵擁有開放的心胸、能欣賞在特 別的解釋事例中之可能的限制(Lock & Ratcliffe, 1998),並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對 於主題能有平衡的觀點以及能採取合理之立場;然而,教師教學要維持很好的平衡觀點是很 困難的,要完全無偏見、公正地去做教學更是不可能的,例如對於欲呈現之教學資料,教師 必須先做主觀的判斷,因此,不同於教師個人觀點的資訊可能較不易被教師收納,因此可能 會造成對學生具有吸引力的相對資料會短少或增多。儘管如此,教師從事社會性科學議題教 學時仍應努力做到「忠誠的公平(committed impartiality)」,提供學生不同面向的論證,

但是不分享自己的看法(Kelly, 1986),惟有教師立場維持中立,上課時不強加自己個人主

觀意見在學生身上,學生才能自由的針對該議題擁有屬於自己的看法。

Oulton, Dillon 和 Grace(2004)提到科學教育鼓勵學生,有利於其成為未來的公民:(1)

採取正向和實際的科學觀點,解決當前共有的潛在衝突。(2)培養經過反思的批判技能、評 論、論證。(3)減少學生被動接受觀點。(4)認知科學是暫時性的。(5)發展學生蒐尋更 多資訊之意願及能力。(6)提供較佳論證,包含適當的哲學及倫理觀點。當然要達到前述之 成果必須要使用適當的方法來教導社會性科學議題。

壹、常用SSI教學法

Oulton et al.(2004)指出角色扮演(role-play)、模擬(simulation)、辯論(debate)

等是SSI教學法中常用的,以下本研究綜合Oulton et al.(2004)及謝明學(2003)相關研究,

將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教學法整理並作簡要敘述:

(1) 角色扮演(role-play)及模擬(simulation)

透過角色扮演及模擬可以提供學生機會探索其他人的不同想法,當然更能刺激引發辯論

(debate),辯論搭配角色扮演可以提高個人理解,透過表達自己意見和其他人論證,

學生可以產生移情(empathy)作用(Sadler & Zeidler, 2004b),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其他 人的觀點,換句話說,活動進行過程中,學生飾演議題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必須能夠表 達角色的信念,充分維護角色的立場,並且在議題情境中能做出同理心反應(Trowbridge

& Bybee, 1996),能刺激學生容納新的資訊,改變其世界觀,且不會忽略了情感部分的 觀點;然而,Geddis(1991)指出此兩種教學法皆需耗費相當多的時間給學生做準備,

因為道德兩難的本質含有情感成分,當我們太早要求學生表達立場時,個人立場很容易 會因合理的論證而有所改變。

(2) 課室討論(class discussion)

是一種能有效鼓勵學生探索社會性科學議題,並避免獨裁態度的教學法,引導課室討論 之技巧主要以「最佳案例(best case)」及「擇一觀點公聽會(fair hearing of competing

views)」為原則;Harwood 和 Hahnu(1990)認為若討論活動要成功,教師自己須投 入許多時間來為教學做好準備,也須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籌備討論活動之相關事宜,

即教師與學生皆要訓練討論技巧,更重要的是進行有資料依據之討論能增加新知而不僅 是無知的交換(exchange of ignorance),當然令人擔心的是社會上呈現在學生面前 的討論行為亂象以及電視脫口秀的不當言詞,會增加課室辯論的有效進行(Clark, 1992)。Solomon(2001)說討論(discussion)不像論證、辯論,倒是比較像是引導 自我反思及價值澄清。換言之,讓學生經歷「討論的過程,明白爭議中的兩難,以及各 種證據的評估、不同觀點的釐清」等,才是更值得重視的面向(林樹聲,2004a)。

(3) 辯論(debate)

學生經常被要求針對某個議題思考自己的想法並做抉擇,而令人擔心的是如果讓學生太 過匆促形成個人意見,如此一來這便是一個有問題的教學法,因為這表示學生的想法只 是簡略的基於自己個性或對該議題之原有瞭解罷了,何況要求小學生對於成人爭論不休 的議題做抉擇是不公平的。因此,如前所述,辯論可以搭配角色扮演,將自己放入其他 角色中,以他人的觀點來批判該議題,使學生可以產生移情(empathy)作用,可以提 高個人之理解程度。教師可以運用辯論、討論二個方法引領學生進入議題的衝突情境,

讓學生在經歷辯論或討論的過程中,漸漸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在學生做決定或表決之 前,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因為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推理技能及回饋,其能獲得概念 或者是使其概念改變(Frazer, 1986; Lawson, 2003)。

(4)心智電影(mind movies)

藉由想像投射,要求國小學生在他們的心裡把故事變成電影,像故事一樣,他們畫出圖 並且發展視覺之記憶技能(Leat, 2000)。教師從報紙,雜誌,網際網路文章等處仔細挑 選一段文章,並且讀給給學生聽,要學生想像文章中的情境。這些文章可提供當作課室 討論(class discussion)的基礎,藉此可以讓學生開始對議題有更深入的感受。另一 種方式是使用影片或照片刺激議題的討論,首先將照片遮住只露出一小部分或僅揭示一

小段影片,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照片或影片中發生什麼事,之後再完整呈現照 片或影片,而最後讓學生比較最初與班級活動最終的印象及感想。

(5)批判性事件(critical incidents)

常被Nott 和 Wellington (1995)使用並且成功幫助教師傳達他們的科學本質信念。這些 事件是真實教室情境的描述,能幫助學生欣賞與表達他們自己及其他人對議題的觀點。

學生被要求表達出面對一個事件情境時,他們想要(would)做什麼、可以(could)做 什麼、應該(should)做什麼,也就是學生發表對於議題之反應觀點(a reactive perspective)、贊成活動觀點(a pro-active perspective)、倫理道德觀點(an

ethical/moral perspective)。學生的反應有助於讓教師瞭解他們在爭議性議題本質上 的觀點, Crick(2001)也指出多問令人感到棘手的問題,希望能增進覺察的方面,而 不是被儲存式知識所拖延著,也就是說從事爭議性議題更能有助於學生發展其批判探究 的技能。

(6)做決定遊戲(decision-making game)

利用此法帶領小朋友討論社會性科學議題,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藉由蒐集證據資料、判斷 證據的可信度,並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以做出合理的決定。做決定是非常實用的生活技 巧,它能夠幫助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Frazer, 1986)。

(7)個案研究

訓練學生作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分析,讓學生熟悉類似議題的處理原則。學生經歷蒐集、

整理、呈現資料,繼而作出最後的結論(Agne, 1986)。

(8)實地考察

學生進入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現場,針對涉入議題的相關人、事、物作訪談及考察,尋求 問題的第一手資料,以獲得最真實的觀點(Carlson, 1985)。

貳、其他相關教學法

Oulton et al.( 2004)另外還提出了其他能提昇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方法:

(1)聚焦於「爭議的本質」和「爭議性議題」;也就是說人們意見不一致是因為有不同的世 界觀,科學的價值和限制,政治理解,權力等。

(2)刺激學生認知到人們在議題上之立場觀點,會受到他們世界觀的影響。

(3)強調教師和學生對他們所持立場之反思的重要性,並且承認這是避免因缺乏批判性反思

(3)強調教師和學生對他們所持立場之反思的重要性,並且承認這是避免因缺乏批判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