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壹、資料蒐集

本研究資料的蒐集有6個來源:

(1)5個量表:分別為「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學習土石流議題信心問卷」、「小 組合作技能量表」、「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環境態度量表」,在教學前、後 各測驗一次,進行統計分析以蒐集量化資料。

(2)學生學習單: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配合活動進行依序讓學生填寫,以蒐集質性資料,

瞭解學生非形式推理的情形。

(3)個案學生訪談記錄:在教學活動中期、後期對個案學生進行訪談,以深入瞭解學生 對於該活動課程之想法與獲益程度。

(4)教師課後札記:教師在教學活動後撰寫教學札記,以作為研究輔助資料。

(5)教學錄影資料:研究者於每節課全程進行錄影,以記錄學生之學習活動情形。

(6)課程回饋問卷:在教學課程結束後,要求學生填寫以利瞭解學生對於課程之感受與 收穫。

貳、資料分析 一、量化分析:

將教學活動前後所有蒐集到的量表資料,利用SPSS 12.0中文視窗版之統計套裝軟體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進行各項統計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之平均數、標準差

將5個量表分別算出各量表前、後測的平均數、標準差,以平均數、標準差呈現學 生總量表、各分量表與單題得分的情形。並且將課程回饋問卷量化資料部份也以 此統計法來呈現喜歡程度與幫助程度之情形。

【二】成對樣本t 檢定

分析學生在接受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之前、後,分別統計分析5個量表之總量表、

各分量表與單題的平均值之差異情形,以及分析前、後測間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效果量(effect size)d 值檢驗

用以分析學生在接受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之前、後,其5個量表分別之總量表、各 分量表與單題之差異情形,以呈現教學結果對學生是否具有效果;而在課程回饋 問卷量化資料部份,則進行各學習活動對於學生幫助程度與喜歡程度的效果量檢 驗,以期瞭解學生對於各學習活動之感受。

再則,有關效果量(effect size)的部份,本研究乃採用Cohen(1992)的 效果量觀點,這是Cohen修改多位學者看法後所提出來的,也就是本研究運用d值 來研判「土石流發生」之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模組教學成效的影響效果量。Cohen 認為t-test主要在探討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之間的差異程度,而effect size則是 探討實驗結果的相對強度,其優點在能針對不同研究中自變項之影響量來做比 較。本研究參照Cohen的d值衡量標準,分述如下:(1)當d>0.8,表示該實驗方 式對實驗結果具有強度效果量;(2)當d>0.5,表示該實驗方式對實驗結果具有 中度效果量;(3)當d>0.2,表示該實驗方式對實驗結果具有輕度效果量。

【四】以庫李信度求「土石流議題知識問卷」之信度,以Cronbach α係數求各量表及各 分量表的信度。

總而言之,研究者希望對於SSI教學模組之教學成效能全面性掌握,因此將研究對象在主 題知識問卷、信心量表、小組合作學習技能量表、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環境態度量表等5 種量表的前、後測得分以及回饋問卷中「喜歡程度」及「幫助程度」的部份分別進行成對樣 本t檢定和d值運算,以了解SSI教學模組對於全體研究對象之教學成效。並且為了更清楚看出 研究對象在教學前後的學習成效變化,因此將其前、後測的得分平均數畫成折線圖。

(一)5個量表:做完測驗後,整理輸入數據資料,利用SPSS 12.0 中文視窗版之統計套裝軟 體進行各項統計分析,進行解讀,以期瞭解研究對象在經歷SSI教學模組的 教學活動後,在主題知識、信心、小組合作學習技能、自然科學習動機、環 境態度的改變情形。

(二)回饋問卷:對於學生所填寫「喜歡程度」及「幫助程度」的部份,整理並輸入數據資 料,也藉由SPSS 12.0 中文視窗版之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希望由數 據中能解讀出學生對於教學內容及活動的喜歡程度為何並且知曉學生認為 課程內容對於他們的幫助有多少。

(三)學習單:上課前或課程上完後施測,由於是全班統一施測,所以回收率百分之百。學 習單經由回收後,研究者先做整理,配合待答題目進行歸納及概念計次。

二、質性分析

研究者將蒐集到的資料分為兩種方式處理:一種是原始或轉譯的資料,依類別、時間順 序編排,也就是資料編碼(coding),此為資料分析的核心工作;另一種是用來整理分析、

歸納詮釋的資料,將兩種資料相互交叉比對、檢驗,以利研究者在撰寫研究報告時能夠做正 確且綜合性的分析,進而對其做出詮釋。若有疑問或不確定的部份,研究者會盡速找時間與

該研究對象進行確認,以得知研究對象的原始想法。

(一)學習單:透過學習單可引導學生蒐集資料或完成問題的探討,也可以將學習活動中與 同學之間的互動記錄下來,因此透過學習單,研究者可以比較並分析研究對 象在學習活動中有關非形式推理的變化,並能配合各量表來做質性資料分析 的參考依據。

(1)資料整理:學習單回收後,逐張檢視,確定學生是否皆作答。

(2)資料編碼:為提高資料搜尋使用的便利性,以及研究倫理與客觀性,研究者將資料進行 編碼,編碼方式如附錄B1-學習單第n題s01(第一碼英文字母B代表學習單;第二 碼流水號代表學習單次序;第三碼英文字母n代表流水號;第四碼英文字母s代表 學生,第四、五碼為流水號)。

(3)登錄:研究者將欲研究之學生學習單上相關資料逐一輸入電腦成為電子檔。

(4)歸納分析:依學習單順序逐步分析學生所填寫的內容,並將學生的想法加以歸納分類、

統計概念次數,將結果以人次比及百分比的書面資料呈現,藉以進行分析探討。

(二)個別晤談:分為低中高各3位學生,晤談之後研究者將晤談之錄音用電腦繕打轉成逐字 稿,以便於日後研究者做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1)轉譯:為了完整呈現個別晤談的過程,研究者將晤談的情形以錄音、錄影的方式記錄下 來,並將訪談內容轉譯成逐字稿。

(2)資料編碼:將每份晤談資料編成6碼,編碼方式如IH1s01(第一碼英文字母I代表晤談資 料;第二碼英文字母H代表高成就、M代表中成就、L代表低成就;第三碼數字1 代表第一次訪談,數字2代表第二次訪談;第四碼英文字母s代表學生,第五、六 碼為流水號),為方便資料搜尋使用,同一研究對象的晤談資料編碼後二碼與學 習單的資料編碼後二碼相同。

(3)分析比對:將個別晤談的資料與其所填寫的學習單進行比對,以期能更加深入了解學生 的想法。

(4)歸納詮釋:將個別晤談資料歸納整理後,綜合學習單的分析結果予以討論和詮釋,藉以 了解學生對於土石流發生議題的相關概念改變。

(三)回饋問卷:

(1)資料整理:問卷回收後,逐張檢視,確定學生是否皆作答。

(2)資料編碼:如同學習單處理模式,研究者將資料進行編碼,編碼方式如附錄C-回饋問卷 第n題s01(附錄C代表回饋問卷,n代表題號,s代表學生,末二碼為流水號),

同一研究對象的回饋問卷編碼後二碼與學習單的資料編碼後二碼相同。

(3)登錄:研究者將欲研究之學生回饋問卷上相關資料逐一輸入電腦成為電子檔。

(4)歸納分析:分析測驗量表中的數據,再舉出回饋單中的學生填寫內容,以作為呼應或舉 證。

參、信度、效度 一、信度

(1)引用文獻說明相關概念。

(2)透過量表、學習單、回饋問卷及個別訪談等多方面的資料收集,做到相互校正的功能。

(3)低推論描述,多使用現場資料以及引用當事人書寫及談話內容,避免研究者主觀意識的 介入。

(4)研究者進行個別晤談時,使用錄音、錄影的方式記錄資料,並儘快將訪談內容轉譯成逐 字稿,以避免記憶的過程產生錯誤或誤解。

二、效度

(1)研究者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

(2)研究者盡量使用受訪者能了解的詞彙及語法。

(3)交叉檢核資料,將受訪者所填寫的學習單及回饋問卷與個別晤談資料相互對照,以確定 受訪學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