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變化之分析

壹、自然科學習動機量化與質性資料分析

本量表有 44 題,可分成三大部份來做探討,第一部份自然科學習動機共分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主動學習策略(Active Learning Strategy)、科學學習價值(Science Learning Value)、表現目標導向 (Performance Goal)、成就目標(Achievement Goal)以及學習環境誘 因(Learning Environment Stimulation)等六個向度來做測驗,共計 35 題;第二部份有 8 題 對於上自然課的「態度(Attitude)」做測驗,以及第三部份有 1 題就「上自然課的意願」來 讓受試者填寫。

表 4-4-1 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分析

向度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test 顯著性 d 值 前測 3.954 0.503

A. 自我效能

後測 4.038 0.481 0.927 0.361 0.173 前測 3.382 0.721

B .主動學習策略

後測 3.739 0.627 2.908 0.006 0.536 前測 3.606 0.748

C.科學學習價值

後測 3.982 0.728 3.035 0.005 0.518 前測 4.191 0.713

D.表現目標導向

後測 4.020 0.675 1.145 0.260 0.247 前測 3.329 0.780

E.成就目標

後測 3.924 0.698 4.073 0.000 0.815 前測 3.118 0.727

F.學習環境誘因

後測 3.642 0.566 3.984 0.000 0.818 前測 3.568 0.512

總量表 後測 3.876 0.423 3.805 0.001 0.665

註:(1)N=34;(2)p<.05

第一部份:

研究者整理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 35 題之學生填答結果,以 SPSS 12.0 中文視窗版之統 計套裝軟體進行各項統計分析,得到總量表前測平均數 3.568、後測平均數 3.876,提升了 0.308(見表 4-4-1),顯示在教學活動後學生之自然科學習動機有正向提升;d=0.665>0.5 達中度效果量以上,顯著性 0.001(p<.05)達顯著水準,顯示學生在社會性科學議題「土 石流發生」教學活動前、後對於自然科學習動機方面是達到顯著差異的,且此教學活動對於 提升學生之自然科學習動機具有中度效果量。

為能清楚看出學生在研究教學前後在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主動學習策略(Active Learning Strategy)、科學學習價值(Science Learning Value)、表現目標導向 (Performance Goal)、成就目標(Achievement Goal)以及學習環境誘因(Learning Environment Stimulation) 等六個向度的成長情形,研究者將自然科學習動機六個分量表前、後測平均數畫成折線圖。

由圖 4-4-1 與表 4-4-1 知,經過 SSI 教學模組後,學生在「自我效能」、「主動學習策略」、「科 學學習價值」、「成就目標」及「學習環境誘因」五個向度皆有所成長,其中以「成就目標」

向度成長幅度最大,「自我效能」成長幅度最小;而從折線圖中清楚可見學生在「表現目標導 向」方面,其後測平均數低於前測平均數。

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各分量表前、測之折線圖

一、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見表 4-4-2)

(1)「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自然科相關知識之學習能力的把握,

還有獲得好成績及面對學習挑戰之信心(Tuan, Chin & Shieh , 2005)。A「自我效能」分量 表平均分數前測為 3.954,後測為 4.038,後測平均數提高了 0.084 分,總分量表 d=0.173

數仍屬偏高的得分(最高得分為 5 分),且 p 值皆大於.05 未達顯著差異,d 值較大者也僅為

(3)A1、A2…表示前測平均數;AA1、AA2…表示後測平均數

(4)A2、A4、A5;A6、A7 為反向題,在計算分數時已轉換為正向分數。

二、主動學習策略(Active Learning Strategy)(見表 4-4-3)

(1)「主動學習策略(Active Learning Strategy)」是指在進行自然科學習時學生主動採取 的學習策略,如查詢相關資料、聯結新知識與舊經驗、在碰到難題時能主動和同儕討論或請

教老師…等(Tuan, Chin & Shieh, 2005)。由表 4-4-1 得知,B「主動學習策略」分量表平 均分數前測為 3.382,後測為 3.739,後測平均數提高了 0.357 分,總分量表 d=0.536>0.5 達中度效果量,顯著性 0.006(p<.05),顯示學生前、後測在主動學習策略方面之差異是達 顯著水準的,而教學活動對於學生「主動學習策略」是具中度效果量的。

師:當你遇到問題時,怎樣去解決

IM1s16:去圖書館找資料,或課本上找(教學中訪談-070416)

師:跟你在學自然課,例如,你跟同學的學習關係,以前跟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IH2s05:以前都不會小組討論啊,現在都會小組討論。

師:嗯∼那你碰到問題的解決咧?的態度,以前跟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IH2s05:以前都∼只會去問老師,然後現在都去查、自己查。

(教學中訪談-070416)

師:例如跟同學之間的學習關係啦,或是你主動學習的狀況

IM2s36:我~~以前不會~~看到問題…看到問題那就看過!啊不會就不會理他~~然後

~~~然後~~恩…上自然課完~就會我會比以前更認真聽 師:會比以前更認真聽~恩~~還有呢?你碰到問題?

IM2s36:我碰到問題我會跟小組人~~~小組的~~~~同學商量和解決這各問題

(教學後訪談-070612)

(2)由表 4-4-3 得知,第 9 題後測平均分數提升了 0.56,p 值為 0.016<.05 達顯著水準,

即經過教學後學生在學習自然課的新知識時,會比以前更試著去與其舊有知識經驗做相互聯 結;第 13 題後測平均數增加了 0.5 分,p=0.015<.05 亦達顯著水準,顯示出教學活動後,

當學生寫錯自然科答案時,會更努力去了解寫錯的原因。

(3)而除了第 9、13 題之外,其餘 6 題 p 值>.05,皆未達顯著差異,但是第 10、11、12、

14、15 題之後測平均數皆大於前測平均數,且 d 值皆大於 0.2,表示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 動對於此等子題皆具有輕度效果量,即學生在接受教學後,關於上自然課時,有觀念不懂時 我會再努力去弄懂,會去找相關資料、會找老師或同學討論來幫助自己了解;在學習自然課 的過程中,會想要去瞭解所學到的知識之間有沒有相關的關係;當所學的觀念,與以前所了 解的觀念有差別時,會試著去弄懂兩者之間有何不同。而第 8 題雖然 d 值為 0.1<0.2,僅有 些微效果量,表示在學習新的自然課知識時,會想要去了解這些新知識的學生並沒有增加太

多。

(3)B8、B15…表示前測平均數;BB8、BB15…表示後測平均數

三、科學學習價值(Science Learning Value)(見表 4-4-4)

(1)「科學學習價值」是指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對於科學價值的體認,例如對於科學知 識的各方應用等(Tuan, Chin & Shieh, 2005)。C「科學學習價值」分量表平均分數前測為 3.606,後測為 3.982,後測平均數提高了 0.376 分,總分量表顯著性 0.005(p<.05)達顯 著水準,顯示經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後,學生對於「科學學習價值」的體認有顯著成 長,而 d=0.518>0.5 達中度效果量,也表示教學活動對於學生體認「科學學習價值」方面 具有中度之影響力。

IL1s28:…保護環境…珍惜大自然,…愛護校園…不砍樹。(教學中訪談-070416)

心是很重要的。 CC20 3.88 1.094 註:(1)N=34;(2)p<.05

(3)C16、C17…表示前測平均數;CC16、CC17…表示後測平均數

四、表現目標導向 (Performance Goal)(見表 4-4-5)

(1)參閱 Tuan, Chin 和 Shieh (2005),「表現目標導向」顧名思義即說明了學生成就感之 建立來自於表現比同學好、得到好成績、同學認為我很聰明、老師重視我等社會性比較行為。

D「表現目標導向」分量表平均分數前測為 4.191,後測為 4.020,後測平均數降低了 0.171 分,顯著性 0.260>.05 未達顯著水準,顯示教學活動未讓「表現目標導向」產生明顯之傾向 改變。而總分量表 d=-0.247<0.2,未達小效果量,故可忽略其影響。顯示學生在「表現 目標」方面並不因為教學活動的進行而有所改變,學生依然保有著自己原本的一套想法。

(2)D「表現目標導向」分量表中各子題第 21、22、23、24 題之 t 考驗皆未達顯著水準,即 p 值皆大於.05,表示教學後學生在參與自然課活動的目的並無明顯改變,但是此四題之後測 平均數皆比前測降低,d 值最大僅具輕度效果量,故學生較在乎得到好成績及想要表現比同 學好,此與該校位居都會區且重視成績有關,該校家長普遍重視學業成績,因此在此氛圍下 求學之學生自然而然會重視成績;而以效果量 d 值大小依序來看,學生參與自然課活動的目 的依次序為「為了表現比同學好」、「為了得到好成績」、「希望老師重視我」、「為了讓同學認 為我很聰明」,其中「為了表現比同學好」為最大值,即最多學生認為上自然課是為了要比其 他同學表現更好。

表 4-4-5 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之「表現目標導向」前、後測統計表

題號 題目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顯著性

(雙尾) d 值 D21 3.91 1.083

D21 我參與自然課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得到好成績。

DD21 3.62 1.101

1.153 0.257 0.273

D22 4.24 0.890 D22 我參與自然課的活動主要是為了表現比同學好。

DD22 3.94 0.952

1.618 0.115 0.324

D23 我參與自然課的活動是為了能讓同學認為我很 D23 4.50 0.663 0.206 0.838 0.044

聰明。 DD23 4.47 0.706 D24 4.12 0.977 D24 我參與自然課的活動是希望老師重視我。

DD24 4.06 1.205

0.229 0.820 0.054

註:(1)N=34;(2)p<.05

(3)D21、D22…表示前測平均數;DD21、DD22…表示後測平均數

(4)D 分量表「表現目標導向」為反向題,在計算分數時已轉換為正向分數。

五、成就目標(Achievement Goal)(見表 4-4-6)

(1)「成就目標」不同於「表現目標」之表淺學習動機,乃是指自我實現之較深層的學習動 機,其成就感來自於真正習得新技能、能解決難題時、對課程或題目練習越做越有信心時等 管道(Tuan, Chin & Shieh, 2005)。E「成就目標」分量表平均分數前測為 3.329,後測為 3.924,後測平均數增加 0.595 分,t 考驗達顯著性差異(p=0.000<.05),顯示在經過社會 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後,學生在「成就目標」方面的傾向是明顯成長的;其總分量表 d=0.815

>0.8 達強度效果量,顯示學生在「成就目標」上的反應是直接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與 同學或老師的互動良好,甚至獲得老師同學們的肯定,進而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這符合了 小組合作技能量表中「B 溝通」分量表 d=0.945,「C 個人和團體的成長」分量表 d=0.847 皆 達強度效果量相當符合。

(2)在單題第 26 題「在學習自然時,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時候是,當我對自然的課程或題 目練習越做越有信心的時候。」前測平均數 3.74,後測平均數 4.21,平均數提高了 0.47,

其顯著性雖未達顯著水準(p=0.054>.05),然其 d 值為 0.484>0.2 接近 0.5,表示教學活 動對於學生成就感來自於「練習越做越有信心的時候」之影響程度為近乎中度影響量。

(3)就第 25、27、28、29 等四題而言,其 p 值皆小於.05 已達顯著水準,表示經過教學後,

學生在此等「成就目標」上是呈明顯進步的,即學生在接受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後對於以下 之「成就目標」傾向有顯著的成長:考得很好、解決一個難題時、想法被老師接受、想法被 同學認為是對的時候。繼而藉由 d 值的判讀得知,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對於學生成就感來源 之影響程度大小依序為「自己的想法被老師接受」、「考試考得很好時」、「對自然課程或題目 練習越做越有信心時」、「想法被同學也認為是對的時候」,影響程度排序在最後者為「解決一

個難題時」。

(3)E25、E26…表示前測平均數;EE25、EE26…表示後測平均數

六、學習環境誘因(Learning Environment Stimulation)(見表 4-4-7)

(1)指出「學習環境誘因」為學生在學習自然科之過程中,對於教學者所營造之課室氣氛的

(1)指出「學習環境誘因」為學生在學習自然科之過程中,對於教學者所營造之課室氣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