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生環境知識之相關研究

學生對環境知識的了解,不但反映了現行環境教育之成敗,亦呈現學生對環 境的基本意識、價值判斷及評價(王淑芬、洪肇呈、陳燕釗、黃朝恩,2002)。本 節將透過歷年來專家學者對「環境知識之定義與面向」、「學生環境知識表現現況」

以及「環境知識與相關人口變項之研究」三方面地了解國中生「環境知識」之現況,

以及探討影響環境知識表現的變項。

壹、 環境知識之定義與面向

本段將探討環境知識的定義與面向,以作為研究的環境知識論述基礎,以下依 學者對環境知識的面向,從單面向至多面向的順序整理如下。

單面向的研究有:王雅慧(2007)環境知識包含全球環境議題(溫室效應、臭 氧層破洞、聖嬰現象、酸雨)。

雙面向:余興全(1985)一般環境問題與臺灣實際環境問題的知識、純粹環境 問題的概念。王素貞(2004)將環境知識分為對生態學基本概念的認知、對環境問 題的相關認知與了解。

三面向:Hungerford 及 Volk 將環境教育分為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有關環境 議題的知識、與有關生態學與環科的知識(引自賴銀海、蕭伯紹);張子超、楊冠 政(1997)將國、高中學生對地球村議題的概念,整理出三面向:資源概念群:包 括自然資源與生物資源包含動物、植物、及生物等概念,且國中學生將生物是地球 村的一個主體。環境污染概念群:包括空氣污染、垃圾污染、臭氧層破洞、噪音污 染、水污染、酸雨人口問題、過度開發、和資源耗竭生物滅絕等概念。社會議題概 念群:包括立法、教育、文明、及科技。

四面向:蕭伯紹(2007)將環境知識應分為「一般環境知識」、「自然環境科學 知識」、「環境問題的知識」、「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定義環境知識是來自人類環境 的問題;是以系統知識建構,又依附環境教育議題來發展;是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 所成為環境教育議題的核心知識(蕭伯紹,2007)。

十面向:賴銀海(2005)環境知識是國小學生對環境相關議題的了解正確與否。

環境相關議題分為認識地球、生態保育、能源問題、資源回收、人口衛生 、噪音 問題、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空氣污染、有毒物質等十大項(賴銀海,2005)。

統整以上定義,教導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在解決環境問題,國中學生對地球村 議題的概念結構中,污染的議題佔 50%的比重(在 14 個概念中的 7 個概念),這個 現象說明著學生對地球村議題的認知,主要起源於環境污染的議題的概念(張子 超、楊冠政,1997)。

本研究者對環境知識的定義是學生對當今社會與全球所面臨的環境汙染問題 的相關知識,並將環境知識分為四構面:1、環境科學與溫室效應:包含環境科學 物質對大自然與人體的影響及溫室效應帶給全球的影響。2、環境汙染與生態:人 類對生態系互動的知識及所帶來的汙染問題。3、環境問題與政策:指人類對自然 環境的破壞及資源過度使用所產生的環境問題與人類提出相關對策的知識。4、水 資源與再生資源:日常生活中資源再利用的相關概念。

貳、 學生環境知識表現現況

余興全(1985)國中生的環境知識並不高,僅接近 60%及格標準,學生對環 境概念問題的知識優於環境實際問題的知識,部分國中生對環境實際狀況存有誤 解。靳知勤(1994)國中學生環境知識得分低僅 40%。陳思利(2002)學生環境 問題答對率僅 5 成。王素貞(2004)學童對環境概念知識尚稱理想,得分佔 71.9

%,對資源及地區環境現況的瞭解較不足。早期研究(1985〜2004 年)發現國中 生環境知識平均得分皆在 40%到 60%左右,而國小高年級生環知識平均得分皆在 60〜80%左右,國小環境知識方面表現可能優於國中生。國中生得分偏低,可能 當時國中教育階段無法提供足夠環境教學有關,也顯示出國中階段環境教育需求 的迫切性,且學生對實際或地區環境現狀了解,較為不足(王素貞,2004;余興 全,1985;靳知勤,1994)。

賴銀海(2005)學童之環境知識平均答對率為 84.13%表現良好。莊英慧、熊 召弟、耿筱曾、甘漢銧(2007)學童在水的知識理解層面答對率為 63.1%。王雅 慧(2007)國中兩校平均答對率 60%,顯示對於環境知識在全球環境議題方面有 一定的了解。蕭伯紹(2007)國中學生對環境教育知識現況在中等以上,一般環境 知識層面表現較良好約 85%,最差的自然環境科學知識也達 71%。魏鈺玲(2008)

學童環境議題知識分面,總得分率 82.2,表現良好。何穗青(2012)學童水資源 教育環境知識前測屬於中等程度。由上所述,近期研究(2005〜2012 年)國中生 環境知識平均達 6、7 成以上(王雅慧,2007;蕭伯紹,2007),有進步的趨勢,

可能因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環境教育,增進學校環保意識有關。

參、 環境知識與相關人口變項之研究

以下會分成「性別與學生環境知識相關之研究」、「年級差異與學生環境知識相 關之研究」、「地區差異與學生環境知識相關之研究」、「環境活動、環境知識資訊取 得來源與學生環境知識相關之研究」四部分作探究。

一、 性別與學生環境知識相關之研究

就性別變項的影響因素部份,國內認為性別對環境知識有顯著差異的研究,

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之研究,結果多半顯示環境知識表現有性別上之顯著差異,

例如年余興全(1985)研究發現男生對自然環境的知識高於女生、女生對社會環境 及規範環境的知識高於男生,且男生的環境知識優於女生,王雅慧(2007)、蕭伯 紹(2007)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以國小高年級生為研究對象之研究,結果大多 都顯示無性別顯著差異,如王素貞(2004)、江東佑(2002)、林國祥(2012)、

魏鈺玲(2008)等人的研究皆得此結果。

二、 年級差異與學生環境知識相關之研究

林國祥(2012)、徐永鑫(2004)皆認為環境知識的表現會隨年紀的增長而有更好 的表現。

三、 地區差異與學生環境知識相關之研究

依歷年研究結果,環境知識是否因地區而有所差異各研究看法各半,其中認 為地區對學生環境知識表現有所影響的研究有王財隱(2003)、王雅慧(2007)、

余興全(1985)、林國祥(2012);認為地區對學生環境知識表現無顯著差異的有 王素貞(2004)、鄒東明(2002),故地區是否對學生環境知識表現造成影響仍待 探討。

四、 環境活動、環境知識資訊取得來源與學生環境知識相關之研究

環境活動經驗是學生直接接觸戶外活動中與大自然的經驗,尤其學生接觸自 然的方式著重於身體生理層次(即視、觸、嗅、味和聽覺)的原始感受經驗,其次 亦包含大眾傳播媒體等科技新興的接收方式。因為孩子早期的環境活動經驗是重 要的,若能透過環境活動經驗,啟發其對於環境的高度感受、養成對環境的尊重 和價值觀,並在生活中採取環境行動(施佑霖,2004)。

(一)環境活動、環境知識資訊取得來源之現況

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環境資訊取得來源依序是電視、老師、報紙、學校及 父母。電視、報紙、廣播與雜誌經常名列前三名,表示傳統的傳播途徑受學生所 喜愛(徐永鑫,2004;鄒東明,2002;魏鈺玲,2008)。

而網路也不失為一個新的傳播途徑,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網路也成為 環保資訊的新興的主要來源之一,故大眾傳播媒體在提供環境知識上,具極重要 的地位,環境教育工作者應加以重視和利用(余興全,1985;徐永鑫,2004;鄒東 明,2002;魏鈺玲,2008)。

黃朝恩等人(2002)認為國中生獲得知識管道,主要來自學校,而李園婷

(2007)發現學生垃圾減量知識來源,以師長佔 92.6 排序第一,表示學校及師長 對於環境教育做了很多努力,在環保訊息傳播上扮演重要角色。

徐永鑫(2004)、莊英慧等人(2007)及魏鈺玲(2008)的研究結果,皆顯示 學生參與環保活動的機會偏低,且參加環保活動中,皆以學校舉辦的環保活動為 主要來源。雖然江東佑(2002)、余興全(1985)及郭育彰(2006)等研究看來,

學校的環境教育比重也不太高,不是多數學生環境知識的主要來源,但仍不失學 校教育對環境教育的意義或功能。由此可知,大眾傳播媒體、學校教育是學生環 保資訊的主要來源(徐永鑫,2004)。

(二)環境活動、環境知識取得來源與環境知識的相關之研究

以下研究王素貞(2004)、徐永鑫(2004)、莊英慧等人(2007)、鄒東明(2002)

皆肯定環境經驗活動有助於環境知識的養成。有部分研究顯示如:蕭伯紹(2007)

環境教育資訊來源為親師朋友的國中學生「環境行動策略的知識」得分較環境教育 資訊來源為電視影音的國中學生高;楊倍華(2008)以報紙雜誌為主要環境知識資

訊來源的有無對環境知識達顯著差異,顯示環境資訊來源對環境知識表現是有影 響的,而那些資訊來源對學生環境知識帶來影響,待日後研究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