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從環境行為的相關研究將分「環境行為之重要性」、「環境行為之定義 與面向」、「學生對環境行為的現況」、「學生的環境行為與相關人口變項相關之 研究」四段作說明。

壹、 環境行為之重要性

以學校實施環境教育而言,就是要學生於生活中實踐環境保護行動,方能解 決環境問題與防範環境問題的發生,然而胡子陵(2008)研究顯示學校教育對於國 小高年級學童環境行為有較強之正面解釋力。學校教育的潛在課程影響又比正式 課程更為深遠,更說明學校教育影響學生環境行為之重要性。因此,推動環境保 護教育,學校賦有重任,教師及家長之身教與境教能產生潛移默化之影響,藉著 同儕間相互學習,可促成學童良好的環境行為(胡子陵,2008;賴銀海,2005)。

貳、 環境行為之定義與面向

「行為」是人類表現在外在的活動歷程,人類的一切行為皆來自內心之需要所 驅使,因此人類內在需求所表現的一切活動歷程就是行為(鄒東明,2002)。

本段將依環境行為面向數,探討個研究學者對環境行為的定義與面向內涵。

單面向:Peyton 將環境行為定義為個人或團體想要解決某一環境問題所表現 的行為。」(引自鄒東明,2002)。四面向:鄒東明(2002)將環境行為分成市民 行動、親身力行行動、經濟行動、生態行動。五面向:賴銀海(2005)採用 1976 年 Hungerford 與 Peyton 的定義環境行為是個人發動以解決環境問題的行為。並

指個人或團體採取法律行動或加強環境法律執行,以解決環境問題,如訴訟、強 制命令等。政治行動:藉遊說、投票或競選等政治行動以達成某種環境的目的。

這種政治行動對政府所做的環境決策會產生重大影響,有以下三種政治行動,遊 說、投票、競選活動。但因顧及研究的對象為國中小學學生,所受之教育難有政 治行動,故僅採用說服、消費行動、生態管理及法律行動四項環境行為來設計「環 境行為量表」(引自賴銀海 2005)。

綜上所述,根據本研究的精神,研究者採用賴銀海的定義與構面,並且自行重 新定義環境行為是學生為改善生活周遭環境問題,所採用的策略行為。個人將環境 行為分三構面,其看法分述為說服與環保行動:指為環境問題對親朋好友所做的溝 通行動,通常能以理性訴求,陳述事實的理由使人信服,或用情緒性言詞請求改 變某種行為。例:勸戒家人不抽菸,不燃放鞭炮等行動,並以拒買汙染商品,增 進消費者保育行為。例:購買綠色商品或自備環保袋。生態與減碳:指學生自身 為維護現有生態系所採用的實際行動,以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為目的。如:資源 回收再利用、愛護小動物、節能省電等。道德與法律:指學生採取法律的行動或 加強環境法律的執行以解決環境問題,如控訴、反映環境違規事件(公共場所亂倒 垃圾)、關心環保相關法規等。或基於道德要求自己或別人共同遵守環境保護相關 的公民行為。

參、 學生對環境行為的現況

從環境行為方面表現有些研究結果對學生環境行為持樂觀態度,認為學生在環 境行為表現良好,且大部分學生希望為環境盡力,而積極去實踐環保的行動,如 徐永鑫(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環境行為方面,滿分 4 分,整體學生得分 3.39 分,表現尚好,其各面向表現高低順序為消費者行為>生態管理>說服行為。胡 子陵(2008)學童之環境行為表現良好,以生態管理表現最佳,其次為說服行動、

消費行動。

但也有其他研究持較不樂觀的態度,認為學生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偏少,分 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待加強(楊倍華,2008)。持類似看法的有王素貞(2004)

學童的環境行動力偏弱,得分僅占總分之 52%。魏鈺玲(2008)環境行為方面,

滿分 4 分,整體僅得 2.79 表現欠佳。本研究樣本的學生表現會如何,是否在不同 面向上會有程度上的差異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

肆、 學生的環境行為與相關人口變項相關之 研究

以下會分成「性別與學生環境態度相關之研究」、「年級與學生環境行為相關 之研究」、「地區以及學校環境教育活動與學生環境行為相關之研究」三部分作探 究。

一、 性別與學生環境行為相關之研究

性別對環境行為無顯著差異的研究的有鄒東明(2002)性別與環境行為間無顯 著差異。施佑霖(2004)在環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上,性別則無顯著差異。有顯 著差異的研究則有王素貞(2004)不同性別(女>男)、環境行動技能達顯著差異。

徐永鑫(2004)學童的環境行為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女>男)。林建輝(2008)

高中學生之環境永續發展技能得分女高中生得分顯著高於男生。楊倍華(2008)參 與環境問題的行動能力,在性別上具顯著差異,男生表現優於女生。

由上可知,認為環境行為有性別上顯著的研究較多,且女生環境行為顯著高於 男生為結論的篇幅較多,值得探討與研究。

二、 年級與學生環境行為相關之研究

年級與環境行為的研究結果,王素貞(2004)在環境行動技能上,不同年級(6 年級>4 年級)達顯著差異。施佑霖(2004)在環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上,年級 別(6 年級>5 年級)達顯著差異。胡子陵(2008)五年級學童環境行為優於六年 級,亦即年紀小者其環境行為較佳。曾敬明(2008)青少年希望為環境盡力而提出 環保的行動,有和諧關係想法的青少年,比例由國小階段到高中階段漸增。朱香齡

(2011)做環境教育融入戶外教學準實驗研究後,發現國中生環境行動方面比高中 生顯著。林國祥(2012)學童的環境行為不會因為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以上研 究結果除胡子陵、林國祥的研究結果外,大多研究結果皆肯定年級越高環境行為越 好,但目前尚無跨國中小學階段的量化研究,僅有跨階段質性研究結果,故值得探 討。

三、 地區以及學校環境教育活動與學生環境行為相關之研究

傳統的環境教育計畫,企圖整合環境問題與學科的架構,側重介紹知識。相 形之下,有關學生了解環境的方式所知甚少,環境教育應該讓學生從環境教育活 動中,探索和挑戰中獲得環境經驗,故更應該透過環境教育活動加強行動和經驗的 結合。因此,環境教育活動對環境行動的養成非常重要(曾敬明,2008)。

地區與環境行為的研究結果,鄒東明(2002)居住地與環境行為間無顯著差異。

王素貞(2004)在環境行動技能上,城鄉學童間無顯著差異。施佑霖(2004)在環 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上,縣市別(台北市>台北縣)學生間達顯著差異。莊英慧 等人(2007)學校所在地、居住地會影響學童水資源保育行為。胡子陵(2008)學 校教育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行為具有正面的影響,且學校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 童有較強之解釋力。林國祥(2012)學童的環境行為會因地區(屏東市>枋寮鄉)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何穗青(2012)實驗組班級在實施國小水資源環境教學活動之後,在行為之後 測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班級,其教學效果顯著。由上述研究結果地區行對學生環境行 為的影響各半,而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對環境行為的影響是肯定的。

第五節 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