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將以三小節陳述,第一小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小節研究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們為了追求舒適、優渥、便利的生活,以及注重科技與技術上的進步,而濫 用地球資源,用掠奪或寄生的方式生活,卻傷及地球的自然演替。為了滿足人類 的慾望,無止境的開發資源,不擇手段的迫害大自然,因而導致地球能量的失 衡,造成風災、水災等災害的規模日益劇增(汪靜明 2000)。近年來南部因 88 水 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與財務的損失。此外,農田栽種時,農藥與肥料的使用雖 帶來可觀的農產量,相對地也造成許多生物的滅絕,如螢火蟲、河川的優養化及 造成人民的疾病。為了讓人類能長久在地球環境中永續發展,我們需要推行環境 教育,希望能啟發人類的善良,愛惜環境、尊重生命、強調敬天與大自然共存共 榮的精神,有助於人們了解人在自然環境教育中的角色與對環境的影響,改變生 活的思維,以及面對環境問題時採取預防或善後處理的環境行動(汪靜明 2000)。

理查‧洛夫在他的著作《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提及上一代的童年是在自然中 度過,現今孩子卻與自然逐漸疏離,導致「大自然缺失症」,因此出現注意力不集 中、憂鬱、過胖等文明疾病,只要多親近大自然,這些症狀就有機會得到改善,

為人類的生存與安全及促進身心靈的健康,環境教育有推行的重要性(曾敬明,

2008)。

汪靜明(2000)定義「學校環境教育」是學校的教師,配合學校課程、校園管 理或環境議題,針對教職員工生推動環境教育相關活動。因次推行環境教育,就從 學校教育做起,老師是學校環境教育的主要推動者,環境教育的實施引導並不是單 就教師觀點來假設孩子該知道或相信什麼,而是先融入孩子的文化成為老師意識的 一部份,基於孩子對環境的了解,再做引導,藉由老師的言行影響孩子,把老師所 要傳達的環境教育理念內化成孩子意識的一部份,培養學生對環境的覺知與關懷,

提升環境相關的知識技能,進而對環境負責,實際用行動來改善環境(許芳瑜,

2006;曾敬明,2008)。

基於環境教育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與安全及影響人們身心靈的健康,而教師又有 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責任,加上因本人擔任 101 學年度衛生組長職務,其一業務就

1975 年國際會議制定《貝爾勒憲章》,揭示環境教育目標在培養人或群體環境 知識、態度、技能、評估及參與,此六項能力作為各國推動環境教育之參考。1984 年余興全的研究也認為環境教育的任務在增進學生的環境教育知識、培養正確態 度,以期望在環境行為上能維護環境與謹慎的處理環境問題(王鑫,1999)。2011 年我國行政院環保署頒布了《國家環境教育綱領》其政策長期目標在培養國民了解 環境倫理,增進環境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重視環境,採取各項環境行 動,以達永續發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5)。綜合上述可知環境教育最終目的在 培養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而學生是否提升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亦代表學校環 境教育成敗,故研究者希望透過研究了解想了解綠色學校環境教育方案下是否有助 於學生環境知識、態度及環境行為的建立,最後找出環境知識、態度及環境行為間 相對應的關係,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環境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者為因應政府的政策與工作上需求以及環境教育 與學生的環境知識、態度、行為是否有密切關係等……。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擬 定所要研究的目的與問題,以下將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分兩段做說明。

壹、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項:

一、 了解目前臺南市國中小學綠色學校的參與度現況與臺南市國中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 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上之現況。

二、 在不同背景變項下(性別、學校地區、環境資訊來源、學校環境教育宣導活動形式與 頻率、戶外活動的頻率以及綠色學校的參與度)對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 上的差異情形。

三、 探討國中小學生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上的預測性為何,以做為日後學校 推動環境教育做為參考。

貳、 研究問題

一、 探討國中小學 5〜8 年級學生對環境知識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

二、 探討國中小學 5〜8 年級學生對環境態度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

三、 探討國中小學 5〜8 年級學生對環境行為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

四、 了解目前臺南市各國中小學綠色學校的參與度現況及綠色學校的參與度對學生的 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是否有關係?

五、 探討學生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上是否具有相關性與預測性?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各國中小學綠色學校環境教育方案下,臺南市國中小 學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上之現況及探討其相關性,其主要的研 究變項為綠色學校、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做名詞定義並說明研究的 範圍與限制。

壹、 綠色學校環境教育方案

綠色學校環境教育方案是指臺南市政府教育局為使國中小學校落實九年一貫 環境教育課程,所訂定的《臺南市國中小學推動綠色學校伙伴實施計畫》,本研究 中所指的綠色學校範圍限定為 102 學年度之前登錄綠色學校伙伴網路網站,成為 綠色學校計畫一員的學校。

貳、 環境知識

本研究者對環境知識的定義是學生對當今社會與全球所面臨的環境汙染問題 的相關知識,並將環境知識分為四構面:一、環境科學與溫室效應:包含環境科學 物質對大自然與人體的影響及溫室效應帶給全球的影響。二、環境汙染與生態:人 類對生態系互動的知識及所帶來的汙染問題。三、環境問題與政策:指人類對自然 環境的破壞及資源過度使用所產生的環境問題與人類提出相關對策的知識。四、水 資源與再生資源:日常生活中資源再利用的相關概念之知識。

本研究所稱之「環境知識」的操作型定義,係指填答者在「臺南市環境教育方 案與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之問卷」第二部分的得分。得分愈高者,

代表其「環境知識」愈正向;反之得分愈低,則代表其「環境知識」愈負向。

參、 環境態度

本研究主要探討學校環境教育對學生環境態度的影響,因蕭伯紹(2007)對於 環境態度的定義與本研究者期望學生能獲得的環境態度相符,故以蕭伯紹(2007)

定義做為研究基礎。

本研究者將環境態度定義為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懷情感、信念、價值觀以及人 類與環境之間共生共榮的觀念,進而對環境有關事物產生敏感度與關切感,衍生出 學生在環境中存在的責任和角色的看法,為學生願意參與環境保育行動的動機為基 礎,將蕭伯紹環境態度的六個構面,分別為環境污染、生態保育、資源問題、環境 永續、環境問題、環境技能的態度合併成「重視汙染與保育」、「環境問題與政策」、

「環境技能與行動」、「環境永續與經濟衝突」四構面。

本研究「環境態度」的操作型定義,係指填答者在「臺南市環境教育方案與學

肆、 環境行為

研究者採用賴銀海(2005)的定義與構面,並且重新定義環境行為是改善生活 周遭環境問題,所採用的策略行為。環境行為分三構面,分述如下:

一、 說服與環保行動::指學生為解決環境問題對親朋好友所做的溝通行動,通常能以理 性訴求,陳述事實的理由使人信服,或用情緒性言詞請求改變某種行為。例:勸戒家人 不抽菸,不燃放鞭炮等行動,並拒買非環保商品,以增進消費者保育行為。例:購買綠 色商品或自備環保袋。

二、 生態與減碳:指學生自身為維護現有生態系所採用的實際行動,以維護良好的環境品 質為目的。如:資源回收再利用、愛護小動物、節能省電等。

三、 道德與法律:指學生採取法律的行動或加強環境法律的執行以解決環境問題,或基於 道德要求自己或別人共同遵守環境保護相關的公民行為。如:控訴、反應環境違規事件

(公共場所亂倒垃圾)、關心環保相關法規等。

本研究「環境行為」的操作型定義,是指填答者在「臺南市環境教育方案與學 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之問卷」第四部分的得分。「環境行為問卷」得 分愈高,代表其「環境行為」愈正向;得分愈低,其「環境行為」愈負向。

伍、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方面:僅限於 102 學年度之前登錄綠色學校伙伴網路網站,成為綠色學校計 畫一員的臺南市公立國民中小學 5〜8 年級學生,無法對其他縣市學生做推論。

二、 研究內容方面:內容僅以文獻探討與問卷所蒐集之資料做研究探討,並提出建議與結 論。

陸、 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研究者礙於時間、經費及人力上的限制,僅以研究者所服務的臺南 市作為取樣範圍,故研究結果無法推論於其他地區。

二、 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所採用的問卷調查法,其填答者可能受填答當下情緒、態度 或因防衛心理等因素影響填答,因此對問卷內容有所保留或造成偏差,在測量上可能有 誤差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