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相關研究

研究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學者以及相關主題非常多,以下本研究在本節就學 生的背景變項及評鑑等向度,加以論述分析。

一、背景變項

國內外學者針對背景變項的研究相當多,以下試列舉學生性別、年級高低、

學生學科成績、必/選修因素、學期期望分數、班級人數、出席率等七項相關的研 究內容。

(一)學生性別

根據國內多位學者(陳正如,2005;林明佳,2004;陳珮軒,2000;陳榮山,

2002;張定貴,1999)的研究,學生的性別對教師教學的評鑑結果並沒有顯著的 差異。簡成熙(1989)更利用「多元迴歸分析法」試圖找出對學生評鑑的預測,

並投入了性別、班級別、自我概念、制握信念、學科喜好成度、成就動機等預測 變項加以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對學生評鑑結果的預測力影響並不顯著。

(二)年級高低

許多研究發現(林明佳,2004;張得勝,1997),學生對教師評鑑的分數與 其年級成正相關。依照Cerrito(2000)對Louisville 大學之文理學院研究發現,四 年級課程之評鑑分數最高,一年級課程之評鑑分數最低,且其結果是顯著的。也 有學者(廖欣楣,2000)研究結果正好相反,年級越高得分越低。還有的研究結 果顯示(陳榮山,2002;陳正如,2005),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與年級高低無顯著 差異。

(三)學生學科成績

學生學科成績與學生評鑑結果的相關性,有兩種不同的研究結果,一是呈負

相關的研究,另一是呈正相關的研究。持負相關研究結果的是Rodin在1972年以助 教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研究發現學科成績較差的同學求助於助教的機會較大,所 以對他們會有較高評價(楊筱慈,2000)。

相反的,在國外學者Frey(1973)、Costin (1978)、Centra(1977)和Cohen

(1981)的研究中都發現學生評鑑與學科成績之間具有高度相關,並支持學生評 鑑教師教學可以有效衡量教學效能(楊筱慈,2000)。

(四)必/選修因素

根據1999年張德勝針對花蓮師範學院所作的教學評鑑研究中發現,選修科目 班級幾乎都明顯高於必修科目班級;同時也認為,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對必修課的 興趣比選修課來的低。另外黃毅志及巫有鎰(2003)也有相同的研究結果,畢竟 選修課方面,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興趣、學習能力、或性向來選課,所以 也較能符合學生的上課需求及原先的期望,因而反應在教學評鑑分數上。

(五)學期期望分數

從社會心理學屬性理論(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attribution)中發現,因 個人行為產生的成功結果會導致對自我能力之正向肯定,而不成功的結果便會歸 咎於環境阻礙 ;故相對而言,學生獲得高成績可能被歸功於其自身的能力及努力 讀書的結果,而低成績可能就歸咎於老師差勁的教學。

張德勝(1999a)對花蓮師範學院的研究結果也發現,老師給分最低的那一組

(低於80分),在量表各層面,所獲得的學生評鑑分數亦顯著低於其餘給分較高 的各組,這個現象可能導因於教師的評分標準較高,要求較嚴格,所以學生所得 到的期末分數較低,因而對整個課程的滿意度就相對不高。另外一方面,也有可 能因為教師的教學成效低,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低落,學生因為對自己的成績 不滿意,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便有不高的現象。至於評鑑得分高的教師,可能因為 教學效能較好,學生的學習成效相對地也較佳,學生便給予教師較高的評鑑分數;

當然有的老師可能以「給高分」為手段,以期望學生能夠在評鑑分數上有「互惠」

的作用。

(六)班級人數

Kwan(1999)曾經將所取得的樣本分成四類,即班級學生人數低於20 人、21-41 人、41-60 人、60 人以上等分類,做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結果發現教授小 班級的教師比大班級的教師受到更高的評價(曾憲揚,2001)。鄧碧鶴(1997)

對選修體育課學生作調查,發現學生最希望的上課人數以21-30人為最,其次是 11-20人、31-40人、41-50人、10人以下,最低則是51人以上。

班級規模小,則師生的互動較高,老師也容易依不同的學生素質,予以個別 輔導,教學成效自然提昇。國內現今大學的班級規模傾向於大班級(30 人以上),

對於師生間之教學效能及研究而言,皆構成了無形的阻礙。

根據國立台東高中所編制的綜合高中課程手冊(2006)之選課須知記載,選 修科目之開班人數以20人為原則,選修人數未達20人之科目,得視實際需求另做 處理,惟開班人數不得少於15人。

由上述研究與現行教育情況來看,目前綜合高中選修體育課程中,依運動項目 種類選修課程之開班人數,屬於在眾多研究者評價較高的區間,由此顯示綜合高 中的師生互動關係應是較高的。

(七)出席率

張德勝(1999b)發現學生上課的出席率與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結果,呈現中 下程度的正相關。出席率越高的的班級學生,給老師的評鑑分數有越高的傾向。

這項研究也與Schlenker和Mckinnon(1994)的研究發現一致。

其他有關可能影響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各種因素及研究結果,依據張德勝

(2002)的綜合研究,列出教師因素、學生因素、科目因素及情境因素等四個因 素,更列舉23項背景特質,列表如下表2-4。

表2- 4 可能影響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各種因素及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張德勝(2002:82)。

二、評鑑的向度

對於教師評鑑之向度,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國外則以下列四個著名大 學教學評鑑量表著稱,包括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所 發展的SIR(Student Instructional Report)、美國堪薩斯州州立大學教職員評鑑和發 展中心(Center for Facult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所發展的IDEA(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學資源室 測量與評鑑組(Divis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Office of Instructional

Resources)所發展的ICES(Instructor and Course Evaluation Syatem)、Marsh(1981)

所發展的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SEEQ(Students’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Quality Instrument)等(張德勝,2002)。其測量之教學向度羅列於下。

1.SIR 共分為五大類:(1)教師投入度;(2)學生興趣與成就;(3)師生互動;

(4)課程要求;(5)課程組織

2.IDEA 分為五大類:(1)教學者的教學過程;(2)自評進步程度;(3)評定 課程的性質;(4)自評對本科的程度和行為;(5)學生的態度

3.ICES 分為:(1)教師整體;(2)科目整體;(3)內容整體;(4)課程經營;

(5)學習成效;(6)教師人格特質;(7)教室氣氛;(8)學生興趣;(9)

教學環境;(10)教師自編或設計。

4.SEEQ 分為十個項目:(1)學習價值;(2)教師的熱情;(3)組織與清晰;

(4)班級互動;(5)個別的友善;(6)涵蓋範圍的廣度;(7)考試與評分;

(8)作業與閱讀;(9)負擔與難度;(10)整體性評分。

除了國外發展的四大評鑑量表外,國內方面也有許多學者從事學生評鑑教師 教學的研究,如下表2-5)。另外,張德勝(2002)分析國內各師範院校的學生評鑑 教教師教學之評鑑工具內容,分為十二個類別:1.教學準備;2.教學內容;3.教學 方法;4.教學態度;5.學習評量;6.師生關係;7.專業知識;8.教師整體;9.科目整 體;10.教師自選;11.其他建議;12.學生自評。

綜合上述國內外研究發現,各學者的研究評鑑向度皆以教學準備、教學態度、

教學能力、班級管理、教學評量及整體教學滿意度等六個向度為最多,故本研究 試以教學準備、教學態度、教學能力、班級管理、教學評量及整體教學滿意度等,

做為教學評鑑的變項,以探討台東地區高中職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之結果。

表2- 5 國內學者的評鑑向度

量方式,提供教師教學改進的依據。

Masters(1978)在檢驗「學生觀察教師與教學技術評量表」(Student Oserv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Techniques)的優缺點時,發現中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的 判斷可以做出客觀、公正的選項決定,故學生的評鑑是可信的;另外,Veldman 和 Peck(1967)也發現中學生能正確地與一致地判斷教師的教學表現,他們認為學 生評鑑的優點之一,是學生利用平常各種機會觀察教學;而West(1990)更證實 中學生對有效教學行為的評鑑是正確的(馮莉雅,2002)。

基於上述國外學者證實中學生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可靠性,國內也 紛紛加入中、小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研究行列,如簡成熙(1989)、楊筱慈(2000)、

陳榮山(2003)、張德銳(1992a)、林明佳(2004)、戴佑全(2000)、張定貴(1999)

等,都支持著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評鑑量表所得來的結果,而大加肯定其有意提 昇教師教學效能之功效。

四、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的相關研究

學生評鑑體育教師並非是學生給體育老師打分數,而是希望透過學生評鑑教 師教學的過程中,進行雙方面的溝通,以瞭解學生對教師教學的知覺,進而達成 教學的預期理想目標。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協助體育教師能有 系統地蒐集學生對教學的認知與意見,進而提供教師作為教學的回饋。對於研究 方面,在大專院校已行之多年,故研究者試從下列幾項研究分述之。

(一)在大專方面

林恩賜(2004)在大專體育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中,建構了六大構面,

包括教學規劃與準備、教學實施與策略的運用、班級經營與學習氣氛營造、教師 進修與專業成長、溝通與合作及教學評量與回饋等,共計四十一題項。

黃欽永(1997)針對台灣大學「氣功與保健」課程,作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 研究,把評鑑項目分為語言表達、示範講解、課程內容、儀態行為、暗示溝通、

聲音訊息、專業知識、輔導補救、觀察互動及成績評量等十個向度,其中以儀態 行為、專業知識、觀察互動及示範講解等四項評價較高。另外,在教師教學和學 生成績的關係方面,研究顯示,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滿意度會隨著學生學期成績的 高低而改變。

姚漢檮(1989)以台灣大學桌球課程學生為對象,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 研究,研究結果以示範講解及課程內容獲得的分數較高。另外元湘(1992)也針 對台灣大學初級現代舞的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做研究,研究結果則以聲音訊息及示

姚漢檮(1989)以台灣大學桌球課程學生為對象,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 研究,研究結果以示範講解及課程內容獲得的分數較高。另外元湘(1992)也針 對台灣大學初級現代舞的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做研究,研究結果則以聲音訊息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