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者個別差異、學習動機及自我決定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者個別差異、學習動機及自我決定理論

包含式教學為一種讓學生達到自我實現的教學方式,對於現今人本主義抬頭 的教育潮流之下,我們更應該正視學習者的個別差異,以及了解學習者的能力激 發其學習的動機,並且進一步探討學生的自我決定動機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本節 就學習者的個別差異、學習動機以及自我決定理論針對以下幾個面向加以探討。

一、人本主義

早在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抬頭,在教育上就主 張發展個性,提倡個人自由,而杜威 (Dewey, 1933) 很早就主張教育要重視個別發 展,他建議教學的內容要包括目標、意涵和前後關係,這三樣要素都要以學生的 經驗為基礎的,於是以學生為主的人本思想開始萌芽。

人本主義教育的目的和包含式教學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是強調以學生個體 為出發點,強調學生應該發展自我尊重、欣賞他人的情懷,並且做到適性發展、

能力取向的目標。不過人本主義最常遭人詬病的是其所謂的愛的教育常常會流於 放縱教育,所以,在實施包含式教學之前應確實的去找出影響學生學習的原因為 何,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為何,才能設計出適合每一位學生的課程。

張春秀 (2000) 認為自我實現取向希望學生能擁有自信心、積極的自我概念、

瞭解自我,進而自我設定目標、自我決定和反省動作表現的能力。而且在自我實 現的體育課程中,不僅是精通運動技巧與體適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身體活 動所帶來的樂趣,珍愛參與活動的感受,學會自信與溝通的能力,才是自我實現 的目標所在 (陳文祥,2006) 。Mosston 包含式教學的課程設計是將自我實現的精 神應用在體育課程上,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的標準,讓學生自我 評估自己的能力,然後努力的去克服困難、挑戰自我,透過不斷的挑戰自我讓學 生明白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先有努力才有好的結果,並使學生了解即使失敗了,

也要為這樣的結果負責與反省,Mosston 包含式教學希望透過如此的課程設計幫助

26

不同能力的學生成長。

二、個別差異的教育概念和個別化教學

個別差異一詞在三民書局所編大辭典中之解釋為:心理學名詞。因受遺傳、

環境、學習及成熟諸因素之不同影響,人與人之間在觀念、思想、態度、興趣、

性向、智能及行為上所具有的差異。五南圖書所編纂之教育百顆辭典則把個別差 異稱之為個性差異,指的是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而國立編譯館所編 纂的教育大辭書則針對個別差異下了定義:意指個體在生理及心理特徵方面之不 同,更強調在教育歷程中,了解及評鑑學生的個別差異作為因材施教的原則,成 為重要的課題。吳萬福 (1992) 認為,教師應考慮學生能力差異,以及在教學時應 注意如何才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或期望等問題。

而個別化教學即是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所擬定進行的一種教學策略,林寶山 (1992) 認為個別化教學是指在大班級教學情境下,為了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學習 特性,所採取的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陳玉枝 (1996 ) 認為個別化教學強調學生自 我控速、自己選擇能力、個別評量的一種模式,試圖移轉教學活動的重心,將學 習的主體歸給學生,而教師只扮演學習輔導者的角色,故可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和能力。陳文祥 (2006) 指出,讓個案學習自己安排上課的節奏、上課的場地、上 課的活動、上課的器材,養成自主的能力,透過自我決定的培養,可以對於自己 的行為自行規畫、提升自我負責的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正視個別差異的存在,並且去運用不同的教具、難 度或標準來教授不同能力的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並朝向適性化學 習、個別化教學的方向努力。為了達到讓每一個人都能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 課程時,應該要考慮到不同程度的學生,訂定不同的難度標準,讓不同能力的學 生練習時也能產生成就感。陳文祥 (2006) 發現課程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時,學生 們會興奮的從事練習活動,他們會很期待老師所設計每一站的教學內容,從他們 上課的表情就可以感受出學生們的心情,甚致會有學生捨不得下課,想要繼續練

27

習運動下去。

所以教師們千萬不要存有求方便快速的心態,把體育課當成是技能訓練,對 學生們的要求一致,以單一的標準進行教學,忽略了學生們真正的需求;學生才 是教育的主體,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享受運動的樂趣,重視自己在體育課中的表 現,喜歡上體育課才是每一位教師應有的責任。

三、學習動機及自我決定理論

美國前教育部長 Terrel Bell 強調:「在教育中有三件事一定要記得:第一就是 動機,第二仍是動機,第三還是動機。」 (Maehr & Meyer, 1997) 。由此可見,在 教育現場中,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 習動機 (learning motivation) 在五南圖書公司所編之教育百科辭典的解釋為直接 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願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 習者起著推動作用。張春興 (1994) 則稱「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 持學習活動,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而吳萬福 (1992) 提出,學生隨著年齡增大,討厭體育課的比例亦隨之增加。為此,不能不 重視合理有效的體育教學,其次,在體育教學時若不考慮學生身心發展所引起的 變化而給予適當的指導,絕對無法期望學生從事自發自主的學習活動 (邱奕銓,

2004) ,只有當學生真正喜歡體育課且是出於自願去學習時才會產生真正的學習。

從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的滿足來探討動機的產生,認為人的行為即 在於滿足這些生理需求,唯有先滿足這些生理的基本需求後,才能促進生理的成 長與發展。持這派想法的學者有二,可追溯到 Freud 於 1914 年及 Hull 於 1943 年 所提出的驅力理論 (drive theory) 。相較於 Freud 與 Hull 著重於生理需求的滿足,

Murray 於 1938 年提出心理需求理論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著重於心理需求 的滿足,認為需求會激發人們去從事任何的行為,唯有滿足心理的需求才能促進 心理的發展與健全 (Patrick et al., 2007) 。因此人們行為的動機在於滿足這些心理 需求。而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是 Deci and Ryan (1985) 參考許

28

多動機理論的觀點而提出的,此理論認為自我決定的涵意是指個體對於他們的動 作和行為所能體驗到自主性或是具有選擇權的程度,而不是被外在事物控制或壓 迫。也就是說,能依自己的選擇從事活動的個體會以自我決定的程度來控制自己 的行為。

Mithaug (1993) 在探討自我調整理論 (self-regulation theory) 的同時提出自我 決定的五項內容:

1.人們的選擇是基於他們的需要。

2.人們的選擇引導他們的行為。

3.人們選擇挑戰的事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興趣和考驗他們的能力。

4.當嘗試去達成他們的目標時,人們是具創造力的。

5.人們藉由處理各種不同的狀況來來展現自己的能力。

而 Field and Hoffman (1994) 認為自我決定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並指出 自我決定是受到了個人變項 (如個人價值、知識及技能) 和環境變項 (如做選擇的 機會、他人的態度) 的影響,進而建構出自我決定的模式。這個模式具有下列五個 過程:分別是瞭解自己 (know yourself) 、評估自己 (value yourself) 、計畫 (plan) 、 行動 (act) 和體驗結果並學習 (experience outcome and learn) 。Field 等人強調,個 體必須先透過自我瞭解和自我評估之後,開始計畫,執行計畫而行動,最後體驗 行動的結果獲得經驗,並從結果中學習調整未來整個自我決定的模式。而這個模 式對高中生階段的學習是很重要的。Deci (1971, 1975) 認為個體的行為受到了內在 動機和外在動機所影響。所謂內在動機是指個體在沒有報酬或限制的情況下,由 於本身的興趣或喜好,自願去從事行為的驅力;外在動機是指個體為了達成某一 目標或為了獲得獎賞而從事活動的驅力。另外,內在動機會受到「自我決定的知 覺」和「對自我能力的知覺」 兩個知覺歷程的影響。如果個體覺得自己可以主導 活動過程,又覺得自己有能力勝任,則從事活動的內在動機較強;反之,若個體 覺得從事活動時失去自主權,另一方面又感受不到能力展現的機會,則內在動機

29

會降低。Deci and Ryan (2002) 提到自我決定理論是一個整合的理論,是由認知評 價理論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有機整合理論 (organismic intergration theory) 、因果導向理論 (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 和基本需求理論 (basic needs theory) 等四大主軸所構成,在認知評價理論及因果導向理論中, 「環境」 被視 為一個重要的變項,若能營造一個自主性支持的氣候,則將有助於外在動機之產 生並維持及提升內在動機。其次,認知評價理論與基本需求理論,強調 「基本 心理需求」 的重要性,主張若基本心理需求獲得滿足,則個人將持有較高的自 我決定動機,且會感到較快樂及幸福。

綜上所述,自我決定理論融合了個體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基本需求,更透過外 在動機以及內在動機的影響來探討個體作決定的行為模式,而高中學生正處青少 年階段的末期,是銜接青少年與成年之間的關鍵時期,Field and Hoffman (1994) 也 提出自我決定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受到了個人變項,包括個人價值、知識 及技能,還有環境變項,像是做選擇的機會、他人的態度影響等,教師如能在這 成長的關鍵時期設計一個充分支持學生自主性的學習情境,給予其依照自己價值

綜上所述,自我決定理論融合了個體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基本需求,更透過外 在動機以及內在動機的影響來探討個體作決定的行為模式,而高中學生正處青少 年階段的末期,是銜接青少年與成年之間的關鍵時期,Field and Hoffman (1994) 也 提出自我決定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受到了個人變項,包括個人價值、知識 及技能,還有環境變項,像是做選擇的機會、他人的態度影響等,教師如能在這 成長的關鍵時期設計一個充分支持學生自主性的學習情境,給予其依照自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