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共同體對數學學習成效的影響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學習共同體對數學學習成效的影響

本節主要探討學習共同體對數學學習成效的影響,將依「課堂發表」及「數 學作業」二個面向,探討研究對象在數學學習成效的影響情形。

一、學習共同體對課堂發表的影響

研究者以往主要以講述法進行數學教學,認為只要把概念說清楚、讓學生多 做練習,學生只要按著老師講的步驟去演算,就能把數學學好,然而在以學生為 主體的活動式、協同式學習課堂中,佐藤學引進了三個要素:在課堂中採取學生 的「活動」、基於小組「協同學習」的討論、交流種種見解的「分享表達」(黃郁 倫、鐘啟泉譯,2012),學生不只是參與課堂活動,進行協同學習的互動與對話,

還需要共同分享與表達。

(一)增進學生分享表達的意願

通常中、高學力的學生較常在課堂中發言,也比較能自然的分享表達自己 的想法,低學力的學生需要機會與鼓勵增進其表達意願,並透過引導與協助增 進其表達能力,S13 為班上數學補救教學個案生,數學篩選測驗結果為二年級 程度,以往在課堂上總是默默聽著老師講課,另一方面老師也很少讓學生發表 作法,但研究者從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學期間的歷程影片中,發現 S13 在全班分 享發表的時間,常常主動舉手想發言, S13 代表小組主動舉手回答 B 線與 C 線 互相平行的原因【影-0328】;另外 S13 在複合圖形單元發現小組的作法有誤,

當老師問小組錯誤在哪裡時,主動回答作法中加 8 的地方錯了,應該是減 16

【影-0418】,顯示 S13 經由分享討論的學習方式,給予他口語發表的機會之後,

發現 S13 展現出分享表達的意願,是以往講述式課堂少見的情景。

另一位學生 S7 為班上中學力學生,理解力不錯,卻常因粗心做錯而缺少 自信,實施學習共同體教學期間,從課堂影片中觀察到 S7 在課堂中主動分享 作法的情形,S7 與高學力的 S3 同組,他主動和 S3 對話與互動,討論畫出垂直 線的作法,並與 S3 共同代表小組把作法記錄在黑板上【影-0329】;另外在複合

圖形的面積單元,S7 在 S3 還未有解題作法之前,主動積極的在小組中發表他

S14 原本因為對學習概念不夠清楚,因此說不出解題的作法,在小組分享 的活動中,S14 在口語表達上產生困難,可貴的是 S12 透過協助 S14 搭學習鷹 架的方式,使 S14 從一知半解到懂得概念,並且能夠透過回答鷹架的問題理解 作法;對 S12 來說,從課堂影片和觀課記錄的歷程中發現,S12 在小組中總是 主動積極的參與討論對話,如今他的組織能力更向前跨了一步,在自己的能力 之上發展出提問的能力,達到自己「伸展跳躍」的學習,同時協助了同伴 S14 達到「伸展跳躍」的學習機會。

(三)激發學生思考發問的動機

學校的目的以及教師的責任就在於: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現每一 個孩子的學習權,當學習的主導權與責任是在學生身上時,學生會自然的在學 習中展現思考與不斷求知的動機。以往研究者以講述法為主進行數學教學,學 生跟著老師的架構模仿演算過程,無法建立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的習慣,而此 次學習共同體行動研究的歷程,從課堂影片中發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加,學 生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引發出延伸探究的動機,在課堂中主動發問求知。

在「垂直與平行」單元中,學生在探討平行的定義時引發延伸的問題討論,

S8 在學習平行的定義該節課下課時來找我,他畫出一張包含三條線段的圖形給 我看,問我這個圖形算不算是平行,這個圖形正好能檢視學生是否能掌握平行 的定義,於是研究者於上課時提出 S8 的問題請小組進行討論(如圖 14)。

圖 14 平行現象延伸討論圖

討論問題為圖中的 B 線與 C 線是否平行?為什麼?學生於討論後都認為 B 線與 C 線互相平行,因為這兩條線都垂直於 A 線,符合互相平行的線會垂直 於同一條線的定義,從 S8 提出的問題中,顯示 S8 思考了平行的定義之後,延 伸出對平行概念的理解,激發他進一步發問確認他所理解的平行概念。

同樣在「垂直與平行」單元,S4 提出他的疑問:

T:平行現象不一定只有 2 條直線,3 條、4 條、或是 5 條直線都有可能互 相平行,像是五線譜就是五條線互相平行的一個例子。

S4:可是五線譜只看到五條橫線,沒有證明這五條直線互相平行的那條垂 直線啊?

T:那麼這條垂直線我能不能畫出來呢?【影-0328】

S4 對五線譜是平行現象的疑問是:沒有看到證明平行的那條垂直線,可以 稱為互相平行嗎?學生對平行的概念停留在有看到垂直於同一條線,才能稱作 平行,透過進一步的探究,學生理解到當觀察直線是否互相平行的時候,若看 不到垂直於同一條線,則需要透過是否能畫出這條垂直線來判定是否為平行現 象。

接下來的課堂中 S1 也提出他對平行的疑問,S1 發問平行現象會有

或是 的情形,如果是直線傾斜 的情形有可能是平行嗎?(如 圖 15)。S1 提出的問題引發同學的回應,S3:不管兩條線角度是否傾斜,只要 是這兩條線垂直於同一條直線,就算是平行了。【影-0328】

圖 15 直線傾斜與平行的討論

透過學生多面向的提問中發現,學生逐漸對平行的概念延伸出更多元的想 法,從平行的定義、如何證明平行,到發現平行現象有不同的方向,學習共同 體的課堂中採取學生的「活動」、基於小組「協同學習」的討論、交流種種見解 的「分享表達」,促使學生從主動的學習中激發出思考發問的動機。

二、學習共同體對數學作業的影響

研究者從學生的數學作業中,以「繪圖」與「多元作法」兩個面向,來探討 學習共同體對數學作業的影響。

(一)透過協同學習使繪圖更正確

在「垂直與平行」單元,學生在學習單上畫出垂直線與平行線之後,請小 組中的學習夥伴用三角板互相檢查,垂直線的 90 度直角是否正確,檢查後請 學習夥伴簽名(如圖 16),透過協同學習互相檢視的方式,發現學生繪圖的正 確性提高。從學生的數學作業中對照協同學習前後的差異【作 S6-0330】,S6 在 協同學習前似乎未使用三角板的 90 度角來畫垂直線,因此角度並非直角(如 圖 17),S10 檢查後協助 S6 正確使用三角板畫出垂直線(如圖 18)。

圖 16 學習夥伴檢查簽名

圖 17 畫垂直線(協同前) 圖 18 畫垂直線(協同後)

畫出平行線在協同學習前後也出現差異【作 S5-0330】,S5 在協同學習前無 法掌握平行線的方向,畫平行線的步驟也有誤,S5 先畫出通過 A 點的線,才 畫出中間的垂直線(如圖 19),而畫出平行線的順序應該是先畫出與B 線垂直 的線,再畫出與其垂直通過 A 點的直線,S11 檢查後協助 S5 依照正確的步驟 畫出平行線(如圖 20)。

圖 19 畫平行線(協同前) 圖 20 畫平行線(協同後)

從學生的數學作業中發現,應用協同學習的方式畫出垂直線與平行線,能 使學生的繪圖更加正確,班上15 位學生透過相互檢查並協助修正之後,15 位 學生都能正確的畫出垂直線與平行線,協同學習前後畫圖正確題數數量變化如 圖21:

圖 21 協同學習前後畫圖正確題數數量變化圖 11

8

15 15

0 2 4 6 8 10 12 14 16

畫垂直線 平行線

正確題數

協同前 協同後

(二)透過分享表達使作法更多元

在「複合圖形的面積」單元,學生在小組中討論複合圖形面積的解題方法,

從學生的作業記錄中,發現學生透過多元想法的交流,對複合圖形的面積提出 不同的作法,題目與作法如下(圖 22):

圖 22 複合圖形的面積不同作法

應用個人作業協同化的方式,也就是經過小組共同討論出不同的解題作法 之後,學生個人將小組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各小組討論出的作法約 1~4 種,

整理學生記錄的作法數量如下圖(圖 23):15 人中有 13 人約為 2/3 的人數記錄 2 種以上的作法,8 人約為 1/2 的人數記錄 3 種以上的作法,2 人因不夠投入參 與討論只記錄一種作法,整體而言多數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與分享,獲得更多元 的意見和作法。

圖 23 複合圖形的面積作法數量人數圖 2

5

7

1 0

2 4 6 8

1種 2種 3種 4種

人數

作法數量

綜合學生在學習共同體歷程中學習成效的表現,從課堂發表的情形來看,透 過同儕間互相請教、對話省思的管道,能促發更多學習鷹架發生的可能(倪思穎,

2015)。協同學習中的對話與互動學習方式,給予學生較多分享表達的機會,從過 程中研究者發現學生其實願意在課堂中發表想法,只要給予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

不分低、中、高學力的學生都能以自己理解的概念提出意見;協同學習的關係也 能幫助同儕間增進口語表達的能力,組織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透過有層次的提問,

協助同伴搭建學習鷹架,互相都達到各自伸展跳躍的學習;協同學習以學生為主 體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透過同儕間、師生間的對話與互動,

建立主動學習與思考的習慣,並且引發延伸探究的動機,在課堂中主動發問求知。

從學生的數學作業來看,協同學習是小組進行的,就算學生不會做,或是教 師無法完全注意到學生學習的狀況,小組成員也會耐心的教導(謝惠萍,2014), 在此行動研究中,學生的幾何繪圖透過學習同伴間互相檢視與協助,都能把垂直 線與平行線畫得正確,在繪圖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同儕間及時的協助修正,比起 教師一一指導所花的心力還來得有效;協同學習討論與對話的方式,使學生透過 聆聽不同的意見,擴充對認知概念的理解,獲得更多元的想法。

從學生的數學作業來看,協同學習是小組進行的,就算學生不會做,或是教 師無法完全注意到學生學習的狀況,小組成員也會耐心的教導(謝惠萍,2014), 在此行動研究中,學生的幾何繪圖透過學習同伴間互相檢視與協助,都能把垂直 線與平行線畫得正確,在繪圖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同儕間及時的協助修正,比起 教師一一指導所花的心力還來得有效;協同學習討論與對話的方式,使學生透過 聆聽不同的意見,擴充對認知概念的理解,獲得更多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