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動機理論及相關研究

壹、 動機的形成與概念

「動機」一詞是二十世紀初時,由心理學家開始使用,有學者這樣解釋:

「動機指的是一種假設性的構念,用以解釋引發個體表現有「目標導向之行為」

的起始、方向、強度及持續現象的內在狀態。它是促使個體從事各種活動的內 在原因,但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其存在,而是必須經由個體表現的行為間接推測 而得」。(引自金惠琳,2006: 8;林生傳,1999)。所以有學習動機的人能讓

自己專心一志、堅毅不拔,甚至能達到人文、體能、創意的最高境界。

伊旭塔.雷曼在他的著作「Motivation : wie Eltern ihr Kind unterstutzen konnen」

(賓靜蓀譯,2008:11-12)中很清楚的描述:「人腦內部組成動機系統核心的區域 位於腦部正中央,這個區域會在性行為、吸毒或吃巧克力時啟動,同時也負責一 些非立即的幸福感。掌控期待系統的腦部區域,同時也負責記憶、注意力、計劃 與操縱行動(如圖2-1)。另有兩個情緒中心都屬於期待系統,其中一個感覺控制區 位於大腦皮質層的視覺額葉皮質層,判斷喜悅、恐懼等感覺,這一區影響內在動 力;另一個為掌管情緒記憶的杏仁體,決定我們害怕什麼。這些情緒中心評估判 斷並回報那些好像很吸引人的目標。大腦額葉則支持動機循環裡的理性決定(如 圖2-2)。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能專心持久的做一件事,努力學習的獎勵愈大,

內在動力循環的啟動力也愈強。」如何去啟動這個內在動力循環是很重要的關鍵,

除了要給適當的刺激劑量之外,還需讓外在資訊與主導內在動機的情緒相結合,

讓動機獎勵傳導物質不斷記憶儲存,以產生想要的慾望,令此記憶而能迅速、持 久的影響神經元突觸的改變後,就形成了所謂的個別「動機模式」。

2-1 大腦內部剖面圖(採自王秀園,2004)

2-2 腦的組成(採自王秀園,2004)

貳、 認知學派的學習動機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 引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學習動機屬於心理性動機,

若是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則為外在動機;若受本身內在需求而產生的 話,則為內在動機(張春興,1994)。

過去有許多研究都曾經對學習動機進行過界定,雖然各研究者界定的角度略 有差異,但大致可將學習動機界定為「引起並維持學生自發從事課業學習活動的 內在動力」(劉政宏等,2005)。「在早期研究中,許多研究主要是由特定或單一角 度來界定與探討學習動機,如Crandall(1963)及 Crandall、Good 和 Crandall(1964)

主要由「外在環境後效強化」的觀點,來解釋學生學習動機的發展。McClelland、

Atkinson、Clark 和 Lowell 及 Maslow(1970)則傾向由「天生內在需求」的角度

對人類動機進行解釋。有些學者則注意到學生主觀認知歸因、評估或信念對學習 動機的影響,如Atkinson(1964)認為,個人成就需求高低需考慮重要性、成敗預 期兩方面之認知因素。另外,Weiner(1972)之自我歸因論(self-attribution theory)、

Bandura(1977,1986)之自我效能論(self-efficacy theory)、Dweck 與 Elliott(1983)

之學得無助論(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等,也都是由認知歸因、評估或信念 角度提出的動機理論」(引自劉政宏等,2010:373-374)。茲將幾個著名的動機理 論研究整理如下。

一. 成就動機理論

Atkinson(1964)提出成就動機理論,主張個體在從事某項工作時,會同時產 生「追求成功」與「避免失敗」兩種方向彼此相對的心理作用。前者是指個體表 現趨近目標或工作,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後者為個體設法從工作情境中逃脫,

以避免失敗的傾向,此種心理現象,即為「趨避衝突」。個體最後的行動會受到此 兩動機中較強者所支配;個人動機的強弱則取決於其面臨情境的認知。

二. 自我效能理論

Bandura(1977)強調人們具有自我組織、自我調整、前瞻的、反思的能力,

即人們雖然會受到外在環境而有所影響,惟其所擁有的原動力將使其有能力去選 擇、創造及改變其所處環境與周遭事物,而這種能促使個體產生連串行動的意圖 即稱之為「人類動力」(human agency)(Bandura,2000)。

而 Bandura 指出,人類動力可分為個人動力(personal agency)、代理動力(proxy agency )、團體動力(collective agency)等三種形式,且上述的原動力結構深深地 支配著人們的適應與改變。所謂「個人動力」係指個體藉由其行動而達成目標;「代 理動力」則是指當個人遭逢困難或面臨某項特定任務力有未逮時,個體將藉由具 有足夠能力的他人的行動代其達成目的;「團體動力」乃個體透過與他人的合作共 同努力以達成目標的共享信念。「而在上述原動力結構中,則以個人所覺知的效能

感最為重要,其將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目標設定、目標承諾、努力程度、面臨逆境 之有效因應及成就表現等」(巫博翰等,2007:50)。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是指個 人在某一領域中對於自己完成工作能力的信念,這種信念會影響個人對活動的選 擇、繼續努力與動機的堅持度,以及精熟的表現水準,換言之,影響行為出現的 因素,不只是增強作用造成的,還包括個人的自我知覺及自我效能的期待等因素 在內,個體對自己是否具備信心完成此一學習活動,是影響動機強弱的主要因素。

Bandura 進一步認為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通常有四方面(巫博翰等,2007;

Bandura,1986,1997):1.過去的成就表現:個體過去的成就表現是效能期望的最 可靠來源。2.替代經驗:當觀察到別人成功的過去及各種不同的成功模式,個體將 會獲取較多的效能訊息,且增強個人的效能感。3.口語的說服:由於口語說服使用 上的簡便,它被廣泛的用來改變人類的行為,但是,口語說服所引起的效能期望 可能比較微弱且短暫。4.情緒的激發:受到不良情緒如厭惡、焦慮等影響者,可能 會有較低的成功期望。

三. Eccles 的價値—期望模式

Eccles 的「價值一期望模式」(value-expectancy morel)乃是源自於 Atkinson 的成就動機模式。基本上,Eccles 的「價値一期望模式」乃是以知覺爲中心而建立 的,其基本假設是:直接決定兒童的價値、期望及行爲的不是事實的本身(如:

過去的成敗經驗),而是兒童對於事實的解釋。也就是說,兒童對於事實的知覺,

才是決定價値、期望及行爲的最重要因素。Eccles(1983)認爲,成就模式當中的 兩個重要成分,其一爲心理成分(psychological components),另一則爲發展成分

(developmental components)。「心理成分」可分爲期望與工作價値兩部分。期望 包含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能力的自我槪念、工作難度的知覺、他人期望的知覺、

因果歸因、制控信念。Eccles 認爲人和特定的工作整體的價値有三個成分的函數分 別是:「工作完成價値」、「工作的興趣或內在價値及工作」、「對於未來目標的效用

價値」;而此價値會被「性別角色認同」、「個人價値」、「成敗成本的知覺」及「情 感經驗」所調節。「發展成分」受到三個機制的影響,分別爲「角色模仿」、「社會 化者的期望」和「差異的經驗」。「角色模仿」的槪念是由「觀察學習」而來,「社 會化者的期望」包含兒童的評鑑回饋及因果歸因;而「差異的經驗」主要是由社 會化者提供(引自金惠琳,2006;林素花,2001)。

四. 成敗歸因理論

最早提出歸因論的並不是溫納,而是社會心理學家海德(Fritz Heider,1896)。

要點有二:將行為之發生解釋為情境因素使然者稱為「情境歸因」,將行為之發生 解釋為當事人性格因素使然稱為「性格歸因」。「按歸因論所解釋行為的對象而言,

除對別人的行為歸因之外,也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歸因。惟在對別人或對自己的歸 因傾向不同,解釋別人行為採「性格歸因」、解釋自己行為採「情境歸因」。」(張 春興,1994:310)。

溫納(Weiner,1985)的歸因理論係以學校教學情境為基礎,強調個體的成就 行為受到歸因歷程的影響,個人過去的成敗經驗及個人成就需求等,會影響個人 對成敗的歸因本質,且因為歸因向度的不同,進而影響到未來個人對成敗的期望、

對工作的努力程度及情緒反應外,個人對成敗的期望也會影響個人行為的表現及 選擇,因此,行為的結果歸因影響下一次的行為表現。為避免兩種歸因論之不同 被混淆故將溫納理論稱為「自我歸因論」,因溫納理論對行為的歸因偏重在對行為 結果成敗的解釋,故也稱之為「成敗歸因論」(張春興,1994:311)。溫納的自我 歸因論可分為「三個向度」與「六個因素」,三個向度分別是:1.穩定性:指當事 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 性。2.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繫於個人條件(能力、

努力、身心狀況)或外在環境。3.能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

在性質上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六個因素則是指「能力」、「努力」、「工作難度」、

「運氣」、「身心狀況」與「其他」等六項。

表2-6 溫納的成敗歸因論三個向度分析 溫納的成敗歸因論三個向度分析

歸因別

成敗歸因向度

穩定性 因素來源 能控制性

穩定 不穩定 內在 外在 能控制 不能控制

能力 ü ü ü

努力 ü ü ü

工作難度 ü ü ü

運氣 ü ü ü

身心狀況 ü ü ü

其他 ü ü ü

(資料參考:張春興,1994,P.314;溫納,1982)

五. 自我價值論

美國教育學家M. V. Covinton(1984)提出的「自我價値論」採取了「成就動 機論」中的理念,亦受到歸因論的影響,在性質上可視爲前人理論的補充,但在 理論取向上卻是從學習動機的負面著眼,企圖探討「學生不肯努力學習」的原因 爲何;因此,此理論在學校實際教學上甚具參考價値。

「自我價値論」的理論要義爲:1.自我價値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2.

個人視成功爲能力之展現非努力的結果。3.成功難追求改以逃避失敗以維持自我價

個人視成功爲能力之展現非努力的結果。3.成功難追求改以逃避失敗以維持自我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