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分為六個部分:學習態度的內涵、學習態度的意義、影響學習態度 之因素、學習態度的層面、學習態度的測量、學習態度量測工具。藉此以了解學 習態度之概念。

壹、學習態度的意義

當態度的對象為學習事物時,其對學習方面所抱持之態度,稱之為「學習態 度」(張文淵,2005)。廣義的學習態度,可以是包含學生的學習方法、行為、動 機,尚應包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環境所表現出的行為。學習會因人對環 境的態度而有所不同,因此學習不只是個人本身的事(鄭耀嬋,2004)。柯正峰

(1989)認為學習態度是一種有結構、有組織的複雜認知體系,亦是「準備行動 的行為傾向或心理狀態,其組成包括認知、行為、情感三成份,態度的對象是指 涉及學習事物,如讀書情形、學習計畫、準備考試等關於學習方面所抱持的態度」。

學習態度的重要在於良好的態度、學習意願,並且對於社會技巧的養成、人 際關係的經營也有幫助,甚至可以幫助學生持正向的看法來面對事物(林清財,

1986)。許文定(2002)認為,學生對學習情境好、惡程度,往往影響學習效率 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習者傾向於喜好與參與,往往是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相反 的,使學習者退卻、拒絕學習,則是消極的學習態度。張文淵(2005)也指出,

若學生所持的學習態度為正向積極的,則對於學習事物將全力以赴,反之,則學 習意願將降低。

從上述學者專家的論述中可獲知,學習態度是後天經驗累積習得的,是對學 習環境中人、事、物的內在預備狀態,屬於心理層次的一種,能夠指示學習行為 的方向,亦是在學習活動歷程中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要有積極、正向的態度,讓學生能擁有喜好學習的態度,因為態度擁有「影響外 在行為」之特性,若能使學生學習態度改變,讓學生具有正向、積極之學習態度,

對於學生之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及表現都能產生正面的影響。

良好的學習意願、態度,能幫助學生持正向的看法來面對事物,亦能幫助社 會技巧的培養、人際關係的經營,這也是學習態度之重要所在(林清財,1986)。

許文定(2002)認為,學生對學習情境好、惡程度,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與 學習效率,學習者傾向於喜好與參與,則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反之,使學習者

退卻、拒絕學習,則是消極的學習態度。

張文淵(2005)也指出,對於學習事務將全力以赴的學生,所持的學習態度 為積極的、正向的,反之,則降低學習意願。

擁有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傾向於喜好學 習。態度具有「影響外在行為」的特性,假設能改變學生的態度,讓學生擁有正 向、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行為與表現都能夠產生正向的影響。

貳、學習態度的內涵

學習態度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相當的多,不同研究 根據該研究之目的,對於學習態度的研究範疇也提出不同的觀點,以下呈列不同 的研究與專家提出的學習態度之範疇:

Entwistl and Cowell(1971)指出學習態度之內涵應包括:學習方法、動機、

學習注意力、考試技巧。袁天行(1977)提出學習態度包含:學習方法、學習興 趣、記憶方法、注意力的集中、考試方法、作業方法等。張新仁(1982)認為學 習態度所包含的範圍非常廣,包括:個人對學校課程的態度、對學習的態度、對 學校的看法、對自己的態度、對同學的態度以及對教育價值的態度。

張德銳(1994)表示學習態度包括:上課的態度、對課程的態度、考試態度、

準備功課之情形以及閱讀範圍的意見;此外,對學校的態度應該包括:對校園的 態度、對學校活動的看法、對學校儀式的態度與對學校的認同。鄧運林(1992)

認為學習態度指學習者對於學習環境或學習活動,所持的正向或反向之評價或情 感。其中所指的學習態度,主要包含了時間管理、努力經營和學習習慣。

秦夢群(1992)認為學習態度分為兩類:一是對於學習環境的態度,二是對 於課業學習的態度,前者所指周圍環境變數(如同儕間的人際關係、教師任教態 度等)所造成學生主觀的看法,後者為學生對於所學的動機及興趣。

綜合以上學者與研究對學習態度之觀點,不同研究因研究範圍之差異,對於

學習態度所構成的因素各不相同。茲將學者於研究學習態度時,歸納了三種對學 習態度內涵之分類方式:

一、依「態度的 ABC 模式」分類:

(一)情感成分:學習意欲、學習環境、學習動機、學習慾望、時間管理、主動學 習。

(二)行為傾向成分:上課方法、學習方法、讀書和筆記的方法、學習過程、課業 學習、記憶和思考的方法、考試技巧、準備考試、努力經營、應考方法、讀 書策略、學習課程。

(三)認知成分:自我概念、學習計畫、學習目標。

二、依「態度的對象」分類:

(一)對教師的態度。

(二)對學校的態度:學習環境。

(三)對自我的態度:自我概念、讀書和筆記的方法。

(四)對同儕的態度。

(五)對課程的態度:學習方法、上課方法、記憶和思考的方法、讀書和筆記方法、

課業學習、學習過程。

(六)對讀書的態度:學習計畫、學習目標、學習慾望、學習意欲、主動學習、

學習動機、學習過程、時間管理、學習環境、努力經營。

(七)對考試的態度:準備考試、時間管理、應考方法、考試技巧。

三、依「內在架構和外在架構」分類:

(一)內在架構:讀書和筆記的方法、自我概念、學習計畫、學習目標、學習慾望、

學習意欲、主動學習、學習動機、努力經營、時間管理、學習環境。

(二)外在架構:學習過程、上課方法、讀書和筆記的方法、課業學習、時間管理、

記憶和思考的方法、準備考試、應考方法、考試技巧。

就實際而言,在學習態度的不同層面會彼此互相影響,並非各自成獨立的變 項,而且在學習態度的不同層面之下,還能再細分更多不同的次層面與構面,在

不同研究中探討的學習態度架構,隨著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故以上分類 的方式並非絕對,仍需根據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而論。

根據以上文獻,將這些層面進行歸納,並分類為四個層面:自我概念、學習 慾望、學習計畫與學習習慣,針對此四個層面一一進行文獻的探討。

叁、學習態度的層面

此部份將探討學習態度的四個層面:自我概念、學習慾望、學習計畫與學習 習慣,分述如下:

一、自我概念

以人格心理學的觀點而言,自我概念(Self-concept)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佔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以個人的人格為中心,而另一方面影響個體的行為 表現(李麗香,2004),自我概念發展於二十世紀初,是人格理論中非常重要的 一部份,也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主要關鍵,與其相關的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對自我 概念的研究,都有相當的貢獻。在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學派、行為學派與人本學 派皆談到自我(莊榮俊,2002)。

(一)自我概念的涵義

自我概念(又稱「自我觀念」)簡單來說,自我概念就是個人主體自我對客 體自我的看法(張春興,1994)。張春興(1994)將學生的自我概念定義為:「學 生在身心成長及學校生活經驗中,對於學業成就、自己身心特徵以及社會人際關 係等各方面所持的自我評價與綜合性知覺」,包括了意志、認知和情感三種心理 成分。

弗洛依德從潛意識與性驅力的角度來探討自我,提出自我的架構包括:本我

(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是依循快樂原則、自我是依循現實原 則、超我是依循道德原則進行運作的,三者間互相爭奪能量、彼此衝突。是個體 能知覺、經驗、選擇、想像、計畫和記憶的主體。以此認為「自我是自己所感受、

知覺與思想為一個人者」(引自王藝蓉,1996)。

張春興(1989)認為自我概念為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之總和,其中包括:

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慾望、興趣的了解、個人對處理事物的經驗、個人與 別人和環境間的關係,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評價與認識等。社會學家庫里(Cooley)

認為自我概念是經由「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而形成。每個人對他人而 言都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個人透過和他人的互動,進而設 想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再投身於他人的角度來反觀自己的行為,而形成其對自己 的評價及看法(引自白博仁,1999)。

Hamachek(1987)認為個人對自己擁有積極正面的自我概念,顯示個人接納 自我、喜歡自我、重視自我並認同自我價值。反之,擁有消極的自我概念者,無 法肯定自己、容易自暴自棄、不喜歡自己並且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張春興(1994)

提出學生的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間具有相關關係,並認為兩者之間可能互為因 果,表示自我概念可能影響學業成就,學業成就也有影響自我概念的可能。

莊榮俊(2002)認為自我概念是主觀產物,是個體對自己的意見、看法、價 值判斷與態度的綜合整體。黃小真(2003)指出自我概念也是一種概念性的心理 結構,指個體對自我與外在環境以及內在自我的互動之下,而產生的主觀感受與 認知,受到重要他人與過去經驗的影響,進而形成個體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二)自我概念的次層面

學者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對於自我概念的涵蓋層面,而有諸多不同的論點:

羅傑斯(Rogers,1951)認為個人的自我觀念中,除了包括對自己心理特徵的 看法外,更包括了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包括和別人相較之下的以及自覺的優劣)

與身體特徵(美醜強弱)的正面或負面評價。

與身體特徵(美醜強弱)的正面或負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