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教師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所包含的因素有很多,本節將針對學習成 就與學習態度的內涵加以說明。

35

一、學習成就與評量

學習成就是能直接展現出學習者所習得的知能,而教師如何判斷學習者的所 習得知能與學習效果,最簡便的方式就是透過評量,以下將說明學習成就與評量 類型的定義與內涵。

(一) 學習成就的定義與內涵

學習成就是教師在施予學生測驗或評量時,可以直接感知到學生學習狀況的 一種方式,Brown, Campione & Day(1981)認為學習成就是經由正式課程、教學設 計之特殊教育經驗所獲得的知識、理解能力和技能,是個體經由特定的教學而獲 得的某些訊息和精熟的某些技能,所展現出來的成果表現。而張春興(2003)則 認為「成就」是指個人的先天遺傳基礎,加上後天環境努力學習的成果,使得個 人表現在某方面的實際能力。

廣義的學習成就是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紀錄資料(如作業、平時測驗、期 中考試、期末考試等);狹義的學習成就是指各學科的成績,或各學科綜合後的平 均學期成績(余民寧,1987;2006)。張春興(2000)把成就做為個人或團體在行 動之後,能夠成功地達到所欲追求的目標,在這過程當中,個體在某個領域(如 某一門學科)達到某一種成功的水準或程度。由上可知,學習成就是透過教師的 教學活動與教學過程,經由一定的流程、教材,以及各種形式的學習經驗後,所 獲得的知識、理解和技能。

(二) 評量的定義與內涵

學習成就的好壞,需要有工具作為衡量的標準,評量便是教師在經過一段時 間教學過後最常使用的工具,郭生玉(1998)認為學習成就就必須從評量的結果 瞭解學習成就,他指出,在學習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對學習者實施各種可能型態

36

的評量測驗,由這些評量測驗的結果可瞭解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的成就。而簡茂 發(1996)認為評量乃是經由測量而獲致量化的資料,在經由這些比較正確的數 字性資料,進行精細而深入的分析與研判,當更能符合科學客觀性的要求。莊明 貞(1997)表示評量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學習成就、分析教學得失、改進教學 技巧,具有診斷學習困難、進行補救教學及個別化安置等功能。

簡茂發(2002)指出學習成就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而測 量學生學習成就的工具,便是成就測驗,又稱為教育測驗或學科測驗。根據據測 驗實施的時機、 目的,解釋和功能等因素,會有不同的實施方式,茲分述如下(郭 生玉,2002; 張春興,2003):

1. 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用於教學歷程中途實施的,如中、小 學的定期評量;而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則是指用於教學結束後之評 量,如基測、會考等,總結性評量與形成性評量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偏重於發 現學習困難和改進教學,而是較注重在學生成績等級的評定,以及確定學生學習 的精熟程度。

2. 常模参照評量與標準參照評量

常模參照評量(norm-referenced evaluation)指測驗的結果,根據其在團體中 的相對位置加以解釋者;標準參照評量(criterion-referenced evaluation)則是指以 預先訂定的標準為依據,據以評定期學業成就。

3. 最佳表現評量與典型表現評量

最佳表現評量(maximum performance evaluation)是指以測量受訪者的最佳表 現為目的;典型表現評量(typic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不在評量受訪者能力的

37

高低,而是評量其是否具備某種典型行為。

4. 安置性評量與診斷性評量

安置性評量(placement evaluation)指在教學之前為了解學生對學習新知識應 具備之基本條件的評量;診斷性評量(diagnostic evaluation)則是指對經常表現學 習困難的學生所做的評量。

李坤崇(2001)的認為教學上所使用的評量,有下列功能:

1. 依據評量,收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行為的資訊。

2. 依據教學目標、參照團體標準與學生努力,來分析教師教學績效以及學生學 習表現。

3. 依據學生的學習表現與需求,評估學生特殊性向與能力,以提供適切的安置。

4. 瞭解學生的學習潛能與學業成就,以判斷其努力程度。

5. 診斷學生學習、情緒或人際關係困難,做為個別輔導與補救教學的依據。

6. 提供教師教學效率回饋,做為教師改進教學計畫、教學方法、教材、師生關 係、教室管理、教學情境佈置、教學進度的掌控…等項之參考。

7. 提供學生學習表現回饋資料,及早覺察學習問題,以增進學生自我瞭解。

8. 提供學生學習表現評量資料,做為課程與教材評鑑、教師教學與輔導、學校 教 育品質評鑑、教育行政決策評鑑以及父母管教或溝通之依據。

評量的功能不僅幫助教師考查學生的成績,瞭解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成 就,做為補救教學及個別輔導的依據,也可以作為改進教學方法及提高教學成效

38

的參考。對教師而言,學生的成績是最常被使用於評定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量化 依據,除了可以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工具外,還包括學校與家長溝通學生 學習狀況的工具,而且是最容易被瞭解的一個指標,清晰的傳達了學習成果與目 前的能力狀況(吳毓瑩,1996)。對學習者而言,可以從自身的學習成就之表現,

察覺自己的學習狀況是否有需要改進或加強之處。

二、學習態度

教師在觀察學習者從事學習活動時,可以從他們的外顯行為加以判斷他們學 習的過程,同時從他們的心理因素納入教師的考量,態度就是一個良好的指標,

以下說明學習態度的定義與內涵。

(一) 學習態度的定義

學習態度是由態度延伸出來的詞彙,在定義學習態度之前,可先從態度下去 做探討,根據張春興(1997)的定義,態度是一種內在的狀態,是個體對人、對 事、對周圍的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此種傾向可由各體 的外顯行為去推測,但態度的內涵並非單指外顯行為,一般認為態度包含認知、

情感與行為三種成分。的實際行為反應。

1. 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

指個體對所屬之環境、人、事、物,表示好惡的情緒反應,並有愉快或不愉 快的屬性。

2. 認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由評價的信念(evaluative beliefs)所構成,表現於有思想或理智的個人對事

39

物瞭解情形,帶有善惡、好壞、利害之屬性。

3.行為成分(behavior component)

指個人對態度對象所採取的一種可觀察覺知。

而態度的定義,所包含的面向包含認知、行為、情感三方面,這三方面,成 為態度的基本體系,如圖 2-2 所示。

圖 2-2 態度的基本體系,Lorce,1976。

國內外的研究者也對態度下不同的定義,Fishbien 與 Ajzen(1975)認為態度為 對標的物與標的物的行為之正向或是負向的評價;而 Weinstenin(1982)認為學習態 度包含動機、時間管理、焦慮、專心、訊息處理、選擇等。近代社會心理學家葛 萊特曼(1995)則認為態度是一種穩定的心智狀況,代表對一些理念、物體或人 的看法。葛樹人(1996)以為個體對其環境中的人(包括個人與團體)、事(如問 題、事件、政策)、或物(如組織、制度、商品)所抱持的一種有組織性和一致性 的心理趨向,足以對這些刺激現象做出評價性的反應。

40

從以上可知,態度是心理的感受,所影響的層面很廣,不僅應想一個人對事 物的看法,也影響他們因對事物的不同喜好所產生出的不同行為表現。而學生的 學習態度正是影響學生對學科的不同喜好所產生出的不同行為表現,Towel(1982) 認為學習態度,如讀書技能、方法等是一種潛在的課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習態度是對指導者、教材與一般學習情境作贊成或反對的傾向,亦可分為積極 與消極兩種,而其中積極的態度便包括興趣與動機,而秦夢群(1992)則是把學 習態度分為對課業的學習態度與對學習環境的態度,對課業的學習態度包括學生 對所學的動機與興趣,對學習環境的態度則指周圍環境的變數所造成學生主觀的 看法。因此學習態度對學習者本身的信念影響範圍很大。

(二) 學習態度的內涵

張新仁(1982)將學習態度界定為學習者對於學習活動或學習環境所抱持的 正向或是反向的評價或感情,以及積極行為或者是消極應付的行為傾向,他認為 學習態度的內涵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對學校課程的態度、對學校環境的態 度、主動學習等。

態度分為正向態度和負向態度,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在學習上才能顯得積 極。朱敬先(1986)認為良好的學習態度應具備以下 6 項條件:

1. 明確的學習目標

2. 高度的學習興趣且積極而持久的參與學習 3. 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4. 講求學習方法的選擇與創新

5. 尋求理解與組織並將所學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6. 維持良好的學習與善用學習資源,包括所有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及社會資源。

41

而張春興(1994)認為學習態度指的是使用包括閱讀、筆記、摘要、記憶、

預習、問題解決、利用時間等學習方法或學習習慣的狀態或行為,良好的學習態 度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並且可以增進學業成就。

Tandichova(1995)以及 Thames 與 Reeves(1994)均表示學生的學習態度會取決 於其對於學校所給予的教材是否感到興趣而產生變化,學生對教材有興趣會產生 正向的學習態度,反之,若對學校教材缺乏興趣,則可能會產生負向的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並非一個人先天上就已經決定好的,而是經由後天環境所影響所產生的 不同態度,因此,學習態度是可以被塑造的,教師可以透過適當的教材教法,培 養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

雖然專家針對學習態度各有自己的的定義,但基本上皆肯定積極正向的學習

雖然專家針對學習態度各有自己的的定義,但基本上皆肯定積極正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