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曾榮華 博士. 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 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王柏竣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2)

(3)

(4)

(5) 謝. 誌. 研究所求學生涯中,一路上有許多貴人相助,讓我得以完成此論文之著作, 十分感恩每個幫助我的人。 論文之所以能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曾榮華老師,老師在繁忙的研究之 餘,能不厭其煩的指導我論文的寫作,給我諸多建議,並細心地找出錯誤,也給 我一個明確的方向,要不是老師的勉勵與驅策,還真無法完成此論文,真的很感 謝老師的協助。此外,也要感謝口試委員賴志峰教授與陳盛賢教授,在論文口試 計畫與口試時,給予明確、具體且詳細的建議,使本論文臻於嚴謹與充實完整。 感謝同校教師清宏老師,感謝他協助我統計方法的指導,並給予建議,解決 我各種難題,也感謝同一組口試的宛妮,能互相討論論文,同時也感謝坐在同桌 的老師淑玲和靖雯,時時給予我勉勵。而任教兩班可愛的學生,謝謝你們配合老 師教學,讓我能教學順利。更不能忘記的就是中教大夜課程所 100 級的同學,你 們都是我研究的好伙伴,有共同目標的諍友,永遠不會忘記我們一起討論、一起 做報告和一同戶外教學的那段時光。 最後,將本論文獻給我最愛的家人,感謝父母親的栽培與陪伴,也感謝姐姐 和妹妹的支持和爺爺奶奶的關懷,在此表達我最由衷的感謝!. 王柏竣 謹致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6) 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 度影響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資訊融入英語教學之成效,並探討學生在教學之後 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及反應,希望提供國中教師未來在運用資訊融入於英語 教學上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樣本取自台中市某國中二年級兩班共 61 名學生 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實施「資訊融入英語教學」 ,控制組實施「一般傳統講述教學」 。 研究時程為期八週,研究中對兩組學童的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進行前後 測,探討資訊融入英語教學是否會影響學童的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將蒐集 的資料分為量的分析和質的研究兩部分進行探討,統計解釋採單因子共變數分 析,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要如下: 一、 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成就測驗表現上無顯著差異;實驗組高分組學生 與控制組高分組學生在成就測驗上無顯著差異;實驗組低分組學生與控制組低分 組學生在成就測驗上則呈現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態度測驗上呈現顯著差異;實驗組高分組學生與 控制組高分組學生在態度測驗上則無顯著差異;實驗組低分組學生與控制組低分 組學生在態度測驗上呈現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學生大多對「資訊融入教學」提升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持正面肯 定的看法,並認為其對學習有助益,並能產生學習興趣。 I.

(7) 最後,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師、教育單位、及 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資訊融入教學、英語學習成就、英語學習態度. II.

(8) Th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ttitudes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Instruction on Junior High Students Adviser: Jung-hua Tseng Graduate student: Po-chun W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instruction on second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attitudes and responses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study is based on nonequivalen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are 61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classe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The teaching method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T instruction strategy,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y. Both groups accepted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and “English attitude test” compiled by the researcher as pretest and posttest. Aft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SPSS 12.0,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ccep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ir opinions on the IT instruc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 found between two different groups on the higher English achievers, but found on the lower English achiever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III.

(9) tes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 found between two different groups on the higher English achievers, but found on the lower English achievers. Most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instruction. They also reckon that they can benefit from it and develop their interests in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study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teachers, the official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with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instruction, academic performance, learning attitudes. IV.

(10) 目 次 目 次 ............................................... V 表 次 ............................................. VII 圖 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意涵 ...................................................... 9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理論 ............................................ 19 第三節 國中英語之教學 ............................................................ 28 第四節 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 35 第五節 資訊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5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5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5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59 第六節 實施流程 ........................................................................ 68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3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 73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 81 V.

(11) 第三節 實驗組學生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回饋 ............................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99 第二節 建議 .............................................................................. 101 參考文獻 ........................................... 103 一、中文文獻 ........................................................................... 103 二、英文文獻 ........................................................................... 108 附錄 ............................................... 112 附錄一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試題............................. 112 附錄二 英語學習態度量表..................................................... 114 附錄三:學生對資訊融入之感受問卷................................... 116 附錄四:教學流程 ................................................................... 118 附錄五:訪談內容 ................................................................... 122. VI.

(12) 表 次 表 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16 表 2-2 資訊科技融入學科的應用範圍、工具與方法……….………..17 表 2-3 電腦軟體融入教學過程的應用方式……….………..…………18 表 2-4 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之相關研究……….………..…………44 表 3-1 資訊融入教學之準實驗設計模式……………….………….….54 表 3-2 教學單元設計………………….…………….…………………..56 表 3-3 各組參與人數表……………….……….…………….………….58 表 3-4 實驗組與控制組高、低分組學生前十次英語定期評量平均成 績…………………………………………………………………………59 表 3-5 英語學習態度預試分量表題號………………………………....61 表 3-6 英語學習態度預試量表專家內容效度分析……………………62 表 3-7 英語學習態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65 表 4-1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74 表 4-2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4 表 4-3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75 表 4-4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76 表 4-5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7 表 4-6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77 表 4-7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79 表 4-8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9 表 4-9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習成就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80 表 4-10 英語學習態度量表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81 表 4-11 實驗組和控制組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 要…………………………………………………………………………82 表 4-12 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成績之調整後平均數………………...82 VII.

(13) 表 4-13 英語學習態度量表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84 表 4-14 實驗組和控制組高分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 分析摘要…...………………………………………….…………………84 表 4-15 高分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成績之調整後平均數…….…..85 表 4-16 英語學習態度量表之迴歸同質性檢定摘要….……………..…86 表 4-17 實驗組和控制組低分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之共變數 分析摘要 …………………….……………………………………….…86 表 4-18 低分組學生英語學習態度量表成績之調整後平均數………..87 表 4-19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一題………………. 89 表 4-20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二題………………..89 表 4-21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三題………………..90 表 4-22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四題………………..91 表 4-23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五題……….……….92 表 4-24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六題………….…….92 表 4-25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七題………….…….93 表 4-26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八題………….…….94 表 4-28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九題………….…….95 表 4-27 實驗組資訊融入教學回饋問卷調查︰第十題………….…….95. VIII.

(14) 圖 次 圖 2-1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 ................................... 12 圖 2-2 態度的基本體系.................................................................... 40 圖 3-1 研究架構................................................................................ 51 圖 3-2 實施流程................................................................................. 68. IX.

(15)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研究相 關的名詞作解釋與界定,再提出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章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背 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社會處於資訊爆炸的狀態,資訊技術和數位科技大大改變人類舊有 的習慣,為了因應處理日漸增多的資訊訊息,3C 產品也不斷地推層出新,創造現 代人所需的東西,現已發展到一個極致,科技的使用愈來愈普及,從政治、經 濟、到教育各方面都需要藉由資訊科技的輔助來提升其深度和廣度,科技產品的 普及性可見一斑。 教育部(2001)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指出,以「資訊隨手得,主 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身」為資訊教育的願景。在校園裡,也不斷地 在軟體或硬體的建置上接投入相當多的經費來經營,而在課堂上,教學也慢慢地 從以黑板文字為主的教學模式進階至利用電腦多媒體來輔助教學。隨著全球網際 網路的普及,透過網路線電腦可與多媒體相互結合,達到超媒體的效果,使得透 過電腦來進行教學的效率與效果大增。因此,當資訊科技已經普遍於我們日常生 活中的情況下,教育勢必也得做調整,以符合現今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的趨勢,而 非墨守成規沿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國外學者 Dias (1999) 常用電腦整合教 學、科技整合或整合科技於教學(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來強調資 訊科技運用於教學的重要性,並將科技整合視為課程統整的重要議題。可知國外 相當重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這樣的改變, 觀看國內,教育部也自 1997 年開始推動為期 10 年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 1.

(17) 畫,除了增加基礎的資訊設備,如電腦教室的普及外,也進行在職教師進行培訓 資訊相關課程、資訊教學推廣以及教師的資訊能力培養。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運用 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使教材、教法及教學媒體多元化,改善傳統教學模式與制 度,建立啟發式、互動式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效益(教育部,2001)。依據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來看,各學習領域在必要時可使用電腦作為輔助學生學習之工具, 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研究的能力。九年一貫課程總目標強調能力的開 拓,以因應社會的變遷,且電腦輔助教學是突破我國傳統班級教學、適應學生個 別差異、提升教學品質的有效途徑之一(董家莒,2000)。 人與人之間所需相互的交流就是溝通,語言正是溝通的工具之一,而「地球 村」的概念早在多年前就已蔚然成行,英文在其中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不 管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國際交流,都會以英語當作重要媒介,英語的重 要性溢於言表,這也是為何國內近幾年來積極在國內促使全民提升英文學習活 動,全民英檢、多益測驗的分數也是各大企業和中小機構在遴選優秀人才的參考 指標之一,在教育方面,台灣自九十學年度起於小學正式施行英語教育,顯示出 我國對英語教學的重視。英語教育一直以來為政府與家長的重視,然而在學校大 多為一般傳統教室教學,主要的教學內容仍是老師講解文法規則、闡釋對話與閱 讀內容,而學生只是默默地坐在台下聽講,缺少師生間的互動,部分學生可能覺 得索然無味,或者因為聽不懂的情況下,放棄學習英文,造成教師在教學上的困 擾與挫折。 事實上,語言的學習是需要靠大量語言接收,廣泛地接觸語言的形式,透過 語料的輸入及大量的練習,才能有效果,Goodman(1986) 認為,語言教學若要 成功,語言與情境是不可脫離的,教師若能在傳統的教材講述及教室裡的學習之 外,額外於適時的情境下於教學活動中融入資訊多媒體,透過媒體素材,營造出 一個真實語言使用的活動中,並提供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多元的學習管 2.

(18) 道來學習,同時能讓學生增加英語學習的機會。 現今我國目前英文科教學的方向逐漸改變,在早期傳統的聯考體制之下,英 語考題著重於閱讀與書寫,尤其是辨別文法的正確性更是考試內容的重點,也因 此造成英語教師會將教學重點放在文法的習得,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存在於教學 現場中,而英語能力中的聽與說這兩大能力,這造成大部分的學生無法把英文當 作一個工具來使用,而單單把英文當作一個學科來學習,因此,英文無法成為帶 得走的能力,而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英語的理念轉變為:在國小階段以聽說 為主,國中階段則以聽說讀寫並重,一改過去傳統聯考下只著重讀寫的方向,進 而強調基本英語溝通的能力、英語興趣的提升,及對本國與外國文化俗之認識, 這正好是一個轉變的契機。 然而,在研究者於國中任教英語科五年當中,從教學現場發現種種問題,並 沒有特別感受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帶來的改變,學生英語程度仍然不一。現在由 於是常態編班,學生能力並沒有經過篩選,以致於學生在英文學習成就上雙峰現 象十分明顯,成績好同學在英語學習方面經常是獨善其身,能不斷精進向上提 升,英語學習成就較差的學生,難以法進步,傳統的講述教學法能維持一定的績 效,但在全班授課下,對於全班學生的學習成就的提升仍有改善的空間,因此, 研究者冀望藉由有別於傳統的教學法,試著去改善多年來所面對的問題,以提升 學生英語學習成就,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研究者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曾經嘗試於課堂上適時使用電腦簡報軟體來輔 助英語教學,結果觀察到學生上課學習的態度有所改變,他們對課程內容更顯得 有興趣且期待學習,並且比以往更願意參與討論課堂教材內容,經過此次的經驗 後,研究開始思索:在資訊融入的教學理念下,運用資訊多媒體融入教學,是否 能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英語雙峰現象為教師教學的難題之一,也是研究者本身亟欲改善的其中一個 3.

(19) 問題,觀察班上屬於低成就學習的學生,對於英語學習上展現不出熱情,被動的 學習英語下,不論學習成就與態度無法獲得提升,而學習成就較佳的學生往往也 是為了獲得理想的考試成績而學習,真正對學習英語有興趣的學生不在多數,一 旦對英語失去興趣,其學習成就與態度也可能與之退步,因此研究者欲瞭解,跳 脫傳統講述教學法的窠臼,試著透過不同的教學法,是否能提高高成就與低成就 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成就與英語學習態度,以解決研究者所面臨的困境,此乃本研 究的動機之三。 因此研究者想利用資訊科技進行資訊融入英語教學,除了希望能提升學生的 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外,也欲探究實施資訊融入教學後,學生的實際學習感受, 以作為日後研究者教學設計之參考,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比較使用傳統講述教學法與 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二學生學習之英語學習成就,並探討學生對於資訊融 入教學的學習態度與看法,希望藉由此次的研究,提供予課程相關者,與國中英 語教師在教學上之參考。.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者想藉由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達成下列研究 目的: (一)瞭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 (二)瞭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不同學習成就之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 就之影響。 (三)瞭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 4.

(20) (四)瞭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不同學習成之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 之影響。 (五)瞭解實驗組學生對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後之感受。. 二、待答問題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者擬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瞭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為何? (二)瞭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不同學習成就之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 就之影響為何? (三)瞭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之影響為何? (四)瞭解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不同學習成之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 之影響為何? (五)瞭解實驗組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之感受為何?.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本節說明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之定義有三,分別是資訊融入教學、英語學習 成就與英語學習態度,說明如下:. 一、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也就是教師實施各學科教學時,運用資訊科技相關設 備,如電腦設備,網際網路與多媒體,協助教學準備、配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 主動學習,以提升教學效果與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方式。 本研究之資訊融入英語教學是指運用數位化之英語教材,透過投影設備,於 5.

(21) 教室進行英語教學,以創造多元、彈性與適性化之教學環境。. 二、英語學習成就 英語學習成就乃是指學習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英語學習過程後,於英語學習 成就測驗上所表現出來的成績水準。 本研究所指的英語學習成就係指學生在研究者自編的英語學習成就測驗上的 得分,做為本研究英語學習成就上的指標,其得分愈高,表示其在英語學習成就 愈佳,反之則學習成就愈低。. 三、英語學習態度 態度含認知、行為及情感三成分。認知是由評價的信念所構成,表現於有思 想或理智的個人對事物瞭解情形;行為則指個人對態度對象所採取的一種可觀察 覺知的實際行為反應;情感乃是個體對所屬之環境、人、事、物,表示好惡的情 緒反應。 本研究所指的英語學習態度係指受試者在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問卷中之得分情 形,在英語學習態度量表中得分愈高,表示其英語學習態度愈好,反之則學習態 度愈差。.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在顧及原有學校編班制度之下,本研究未採取隨機的方式選取研究對象,採 取準實驗研究法,本研究為配合教學活動之安排與進行,研究過程中有許多不可 控制的因素,本研究擬定以下的研究範圍與可能產生的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6.

(22) 一、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包括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以下分別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與研究內 容做論述。.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台中市某國中兩個國二班級。兩班之編班方式以入 學智力測驗成績與學科測驗成績結果,依照高低順序採用 S 型男女混合常態編 班。由於現實狀況的限制,採用方便抽樣,因而選定研究者任教的兩個同一年級 的班級為教學實驗對象,選取一個班為實驗組,進行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學;另 一班為控制組,進行一般傳統講述教學。. (二)研究內容 研究的教學單元因教學進度及教材的考量之下,範圍選取國中二年級下學期 英語科翰林版教材,本研究所探討的內容,在於運用資訊融入教學下,對學生的 學習成效的影響。. 二、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包含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以下分別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與研究內 容可能產生的研究限制做論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中市某國民中學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因實際教學上的困難, 研究對象無法隨機抽樣,因此研究者於所任教學校之任課班級中,選取二年級之 兩個班級為研究樣本。兩班共計 62 名的學生,其中一班,接受資訊融入英語 教 7.

(23) 學,而另一班採用傳統講述教學,此研究結果僅能推論到相似的樣本,不宜過度 推論。.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依據不同教學法(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傳統講述教學法)規劃課 程,由於受限學校進度,採用國中二年級下學期教材中的其中四課作為教學內容, 教學實驗時間為二個月,本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教學實驗,教學完成後,實施 研究者自編之英語學習成就測驗與英語學習態度後測,以檢視教學成效,而本研 究之實驗設計配合研究變項、資料蒐集與成效評量方法的獨特性產生推論的限 制,故本研究結果之推論有其侷限性。. 8.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分五節,一開始研究者先說明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再探討資訊融入 教學的立論基礎;再針對現在國中英語的教與學狀況做分析;並說明學習成就與 學習態度的意義,最後再列舉資訊融入於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作為輔佐此篇論 文之參考。.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意涵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上的運用範圍也變得更加廣 泛,而本節將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要素與的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方式提出說明。. 一、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 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教師可在適時的情境下將資訊科技融入 於教學當中,而課程的設計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 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其中,在追求知識的方法上,能有規劃、組織與實踐 的能力,並能運用科技與資訊,以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 習效率與生活品質,進而可以主動探究以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教育 部,2001)。從中可知,教師在課程的設計上必要時可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學生所學得的能力也可以運用科技資訊,來思考解決問題。而王全世(2000)從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有: 1. 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2. 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3. 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9.

(25) Eisenberg 與 Johnson(1996)指出,資訊科技對於教育的應用雖然具有舉足輕 重的地位,但若把資訊技能的應用獨立於學習活動之外,學生必然無法享受到利 用資訊科技所帶來的學習便利性,教師也將無法有效地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 因此資訊教育並非是以一個獨立的科目存在,應該是以融入的方式,融合於各個 學習領域當中,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也將資訊教育議題融入學習領域納入,作為教 師在設計課程時的參考, 國內外學者皆有對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下定義,儘管其定義不盡然相同,但 其本質上有諸多重複,歸納分析各個學者的見解可分為幾個面向︰。. (一) 資訊融入教學是一種教學工具 教學工具之類型廣泛且眾多,根據不同教學理論所衍伸出來的教學工具也不 同,而資訊科技的產生,被許多教學者採用,並把資訊科技當作是一種實用教學 工具,Sprague & Dede (1999)認為科技整合是將科技視為課程的工具之一,以 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鄭振志(2004)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 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成為在 教室中的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延伸其義,資訊科技可以是一個方法,或是一 種程序。 善用科技的特性,可將原本資訊科技為一種教學工具的定義衍伸到整個教學 情境中,林宏隆(2005)資訊融入教學乃教師善用資訊科技工具之特性,進行教 學準備、展開教學活動、進行評量或以資訊科技營造學習者主動學習情境,以達 成教學目標之教學策略。藉資訊科技(如電腦、網際網路等)的強大功能作為輔 助學習的工具,由教師融入課程設計中,以達到讓學生具備基本資訊素養外,更 能利用各種資訊科技作為工具進行學習。 (二) 資訊融入教學能融入於課程當中 資訊融入教學並非單一學科,Dias (1999)科技整合應該是在融入、整合與無 10.

(26) 間隙的方式之下進行,應用以科技以支援及延伸課程的目標,達成有意義的學 習。將資訊科技融入於學科當中可帶來更多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滿足教師與 學生在教學上與學習上的需求,Roblyer & Edwards (2000)對於科技在教育上的 運用指出,提供電腦相關配備與科技,將其融入教學中以滿足教育需求。認為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不但是國內未來教學的新型式,亦是全球未來教學的新趨勢。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強調的是整體的、整合性的,與課程、教學密不可分,若能 讓資訊科技成為日常學與學習的一部分,將資訊科技視為平常教學與學習的工 具,這時資訊科技就已經成功地融入教學。 王全世(2001)也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 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 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 (三) 資訊融入教學能輔助教師教學 資訊科技既然是一種教學工具,它便能輔助教師於教學工作上,以輔助教學 活動之不足,何榮桂(2002)認為在教學的歷程中,若能充分運用資訊或網路科 技做教學準備,教學資料的搜尋,學前或學後評量的設計等,以豐富個教學活 動,都是資訊或網路融入教學的一種實施方式。只要用資訊或網路科技介入教學 活動,無疑都是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 (四) 資訊融入教學能培養學生能力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正是是教育部所推行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希望透過 其科技來整合與運用資訊,以提升學習效果。張國恩(1999)認為教師運用電腦 科技於課堂教學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 探索與研究」的態度,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 學習」。而李端華(2004)資訊融入教學為教師在教學前、中、後期,適當地運 用資訊科技於課程、教材與相關活動中,以提昇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並培 11.

(27) 養學生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各專家學者的看法,資訊科技是一種有利的教學工具,主要是融入課程 教學當中,適時地發揮它的功效,並輔助教師教學,對學生而言,那更是一種實 用的工具與技能,來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特性,主動去探究所遇到的問題, 獨立思考並能解決問題。.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要素 王全世(2000)在資訊融入教學之資訊情境中,列舉出九個向度,包括:教師、 學生、資訊管理人員、電腦教室、教室電腦、校園教學網路、Internet、數位教 材、教學軟體。如圖 2-1 所示:. 圖 2-1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王全世,2000。 12.

(28) 由圖 2-1 可知,資訊融入並非只是單純將電腦帶入課堂並使用簡報上課即 可,而是師生一起的參與討論,藉由電腦、網際網路等工具,來作互動的、延伸 的、主動的學習。王全世也認為,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資訊科技在教學上是 一項不可缺少的工具,平常的學習活動都會用到;而在電腦輔助教學中,資訊科 技在教學上只是一個輔助的媒體或工具而已,學習活動中只會偶而用到。由此可 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擴及到的範圍,比單純使用電腦輔助教學所涉及到的範 圍還要來的廣的多。 Wang 與 Li (2000)認為,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為五個等級,從等 級 0 到等級 4 分別為:無、分離、補充、支援、整合(王全世, 2000): 1. 無(等級 0):教學中沒有使用任何的資訊科技;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未扮演任 何角色。 2. 分離(等級 1):資訊科技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資訊科技;資訊科技與其他 課程內容沒有連結,或連結性很低。 3. 補充(等級 2):師生偶而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學習;資訊科技在既有的教 學活動中視為補充的角色。 4. 支援(等級 3):在大部分學習活動中需要用到資訊科技;資訊科技在教學中 扮演著支援的角色。 5. 整合(等級 4):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 學習;資訊科技被延伸地視為一項工具、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 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 由上可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達到整合的等級,教師可以再配合教學的 情況下,自然隨時地使用資訊科技來進行教學,學生也能從中獲得學習效果。. 13.

(29)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方式 教師在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上,在不同的情況下,所融入的元素會有 所不同,Moersch(1995)以教師在將資訊融入教學依「介入教學的程度」分為下列 七個層級(沈中偉,2008)︰ 1.未使用(no use)︰教師的教學以傳統教學媒體為主,未使用到任何資訊科技。 2.覺察(awareness)︰僅在電腦教室中使用及操作電腦軟硬體。 3.探索(exploration)︰以資訊科技為工具來補充傳統的教學活動。 4.注入(infusion)︰讓學生利用資料庫、文書處理等軟體處理資料。 5.整合(integration)︰讓學生針對單一課程主題或問題綜合運用資訊科技。 6.擴展(expansion)︰學生能主動利用資訊科技去解決課程外的問題。 7.精進(refinement)︰學生能於日常生活中充份運用各程資訊科技。 此七個層級讓我們可以了解到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的程度,每位教師依照其運 用資訊科技的教學情形,分別被歸屬於不同的層級中,而教師甚至能影響學生運 用資訊科技,產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而張國恩(1999)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 式有三種方式,分別是:電腦簡報的展示、電腦輔助教學(CAI)軟體的使用以及 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電腦簡報的展示 簡報軟體可以結合多媒體做多變化的展示,但還須配合學習者的特性和需 求,其中,每一種媒體的展示都需包含教學意義,對老師須有輔助教學的功能, 對學生需要認知理解的效果。簡報軟體使用過多或太複雜會造成多於效應 (redundant effect),多餘效應會使學習效果降低。 14.

(30) (二)電腦輔助教學(CAI)軟體使用 選擇適當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來幫助老師教學或學生課後學習,但前提是選 擇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要具有教學理論基礎,才能發揮教學效果,也才會有利學 生的學習。.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網路教材庫的內容有網頁化書本型態、網路化電腦輔助教學軟體、非同步論 壇和遠距教學。. 摘自劉世雄(2005)的研究,他根據教師的課程設計,以及教師運用科技媒 材的程度,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分成三種,分別是教學資源模式,科技情境 模式,和科技整合模式,如表 2-1 所示,不同的教學模式所應用層面與策略各不相 同,所適用的學習活動也不同,端看教師的需求決定要使用哪種,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模式。. 15.

(31) 表 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 名稱. 資訊科技在教 學中的角色. 適用的學習活 動. 教師、學生與科 常用的教學策 技三者互動角色 略. 教學資 源模式. 提供教學資 補充教學素材 教師教學,科技 操作與練習、 源,輔助教師教 不足之處,擴展 輔助,學生被動 教導式媒體、 學 其學習經驗 舉例示範與呈 現媒體. 科技情 境模式. 提供學生完成 學習任務的情 境. 專題型、問題型 學生與科技互 需要探究教學 動,教師協助 的教材內容. 科技整 合模式. 提供數位科技 遠距的功能整 合融入教學過 程中. 培養學生與他 教師、學生與科 合作學習、討 人交流、突破時 技角色動態轉變 論、整合式學 空限制的學 習系統 習;以及考慮依 自我進度學習. 探究教學、問 題解決、情境 模擬、遊戲式 學習. 註:取自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頁 30) ,劉世雄,2005, 屏東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根據上表,資訊科技在教學扮演的角色不同,影響到的層面也不同,學生的 學習活動、教師的角色和教師在課堂上所使用的教學方式與策略,都會因教師在 資訊科技所融入的方式有所改變。 為了使教師能夠將資訊科技融入成為教學工具,溫嘉榮(2003)提出了資訊 融入教學的十種模式,這十種模式在其應用的範圍、使用的工具與方法都不同, 如表 2-2,這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再那麼地抽象,提供給教師在不同的教學場合 有更具體的作法。. 16.

(32) 表 2-2 資訊科技融入學科的應用範圍、工具與方法 應用範圍. 工具. 方法. 教學大綱提示. Power point、Front page、 多媒體演示、作業題目 WWW. 補充教材. Internet. 資料蒐集、課堂提示. 學生自學教材. Front page、WWW、ASP 適性化教材. 師生互動. E-Mail、Net Meeting. 師生溝通、問題解答、同 儕學習、線上討論. 線上測驗與評量. WWW、ASP. 供學生課後練習,了解學 生學習成就,作為教學之 回饋. 虛擬教室. Internet. 跨校跨國的學習互動或 網路合作學習. 競賽活動. Internet. 提供學生發揮創作園地 大規模活動辦理. 學生作業. PC Office. 學生利用電腦做作業及 利用電腦學習. 班級及學生資料. Excel、Access、ASP. 學生基本資料管理. 親師溝通. E-Mail、Web. 家庭聯絡簿. 註:取自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溫嘉榮,2003,教育研究月刊。. 17.

(33) 不同於上述的方式,劉家賓(2002)由電腦軟體應用在不同教學階段的層面 去分析探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過程的應用方式,教師在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當中 時,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不同層面,提升到教師能使用的教學實務,他將教學 過程分成四個方面,分別是:教學準備的應用、在課堂教學活動的應用、教學角 色關係的應用及教學評量的應用,並根據他的分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過程 的應用方式。如表 2-3 所示:. 表 2-3 電腦軟體融入教學過程的應用方式 教學過程. 應用方式. 說明. 教學準備的應用. 文書處理工具 多媒體工具. 如文書處理軟體 如簡報、繪圖、影音編輯 等軟體的應用 如visual Basic、ASP、 CGII、JAVA等. 程式設計工具 課堂教學活動的 應用. 多媒體應用方式. 輔助教學軟體的應用 套裝軟體的應用. 網際網路的應用 教學角色關係的 應用. 以教師為中心 以科技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 18. 如互動式多媒體、教室電 腦配合電視、電腦教室廣 播教學、單槍投影機 如CAI軟體 如 office 的文書、簡 報、資料庫、試算表軟體 及繪圖、影音編輯軟體等 如教材內容的傳遞、師生 溝通、師生創作的支援等 教師是演講者或是協助 者 科技是教學傳遞工具或 是家教工具 學生為建構者或是探索 者 (續).

(34) 教學過程. 應用方式. 說明. 教學評量的應用. 多元評量的實施. 實作評量、學生自我評 量、同儕評量、檔案評量 等. 註:取自國中教師應用資訊科技之實務與層級,劉家賓,2002,臺北市: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綜合以上所述,資訊融入教學是教師使用多元的資訊科技素材,輔助教學工 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或者是學生本身的需求,進行不 同的調配,並運用不同的程度進行資訊融入教學,不但能使教學多樣化,在評量 上也能更多元,並且能讓教師、學生與資訊科技這三者之間的角色關係,彼此相 互連結,以達成教學成效。.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理論 資訊融入教學,其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習者學習的成效,教學者可運用資訊 融入教學,建立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給學習者,然而,許多軟體設計及開發只重 電腦的技術層面,而忽略了應用學習與教學理論(沈中偉,1995) 。因此,教師在 運用資訊融入教學時,應參考各種學習與教學理論,整合成一個型態,讓學習者 能達成學習成效的目標。以下分別就建構主義理論、情境學習理論、凱勒的動機 理論、與合作學習理論,說明理論和資訊融入教學的關連。. 19.

(35) 一、建構主義理論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知識的建構,建構主義的核心是學習者從他們的生活經驗 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意義(Fosnot, 1996; Steffe & Gale, 1995),建構主義式的 教學被國內的學者所重視並加以實施。在語言方面,九年一貫課程中英語學習領 域綱要中提到,教學應儘量由意義的建構出發,先處理整體的理解與表達,交代 情境、目的、對象後,再進行較局部的語言成分的練習,語言的整體和局部應並 重,由此可見,語言的學習由學習者主動的去建構是極其重要的。 Piaget 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對於建構主義的立論基礎有相當大影響力(Fosnot, 1996; Von Glasersfeld, 1996)。Piaget 在其認知心理學理論提到同化(assimilation)、 調適(accommodation)等在學習上的概念,Piaget 認為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 斷遭遇到外界環境的刺激,這些外來的刺激會使學童本身的認知基模產生不協調 的現象,為了解決此問題,人的頭腦便根據舊有的知識去解釋這些外來的資訊, 並整合進原有的基模或認知結構當中,這過程,就稱為「同化」。若原來的知識 體系解釋這類資訊產生不協調甚至有矛盾的情況時,此時,人腦會修正自己原先 的基模或認知結構,並加以重新詮釋這類的外來資訊,這歷程,就稱為「調適」。 當同化與調適兩者之間不斷相互作用並協調整合時,學童的認知結構便會不斷的 修正與改變,並讓其有所成長。這些論點輔佐了建構主義的理論,在此過程中, 個體能主動建構知識,並透過與環境交互作用,逐漸發展認知運作的方式與已學 習的知識。 除了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外,Vygotsky(1978)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也被視為 是建構主義的重要立論基礎之一。Vygotsky 強調社會文化是影響學童認知發展的 重要因素。他強調語言的發展和認知的發展之間的關係,語言發展幫助學童認知 思維之間的關係時,重視學童的自我中心語言的重要性(鍾鳳嬌,1999),此種. 20.

(36) 兒童自我中心語言,是調和其思維與行動,從而助益認知發展的重要因素。 Vygotsky 認為:人類的知識可分成兩種,一種是源自於個體本身對環境的覺知及 與父母、同儕互動後所產生的「直觀、質樸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受到語言、文 化和其他個體的影響;另一種則是經由正式教學活動所產生的「學科知識」(Fosnot, 1996; West & Pines, 1985)。Vygotsky 提出可能發展區的概念,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有兩種水準,一種是真正發展水準,就是說學生本身就已經建立的現有水準;而 另一種則是學生的潛在發展水準,意思是說經由教師或其他教導者去引導並解決 問題的過程,可讓學生達到更高一層次的水準,也就是說,介於自己實力所能到 達的水準與經別人給予協助之後可能的水準的這一段區間就稱之為可能發展展區 (ZPD),而協助對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亦即他人所給予兒童的協助的過程,就稱 之為鷹架作用(Scaffolding)。教師或其他教導者在提供鷹架之前,必須先知道學 習者是否有足夠的先備知識,以協助學生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鷹架可能是任何 工具或教學策略,但重要的事它必須具備有互動的功能才能達到其效果。 儘管 Piaget 和 Vygotsky 提出的理念並不完全相同,但他們所提出的概念仍對 建構主義有極大的影響力,部分建構主義的學者所提出的主張和論點都可以看見 他們的影子,Perkins(1991)提出了建構主義的四個基本原則: (一)知識是根據個體的認知主動建構而成。 (二)建構的方式是由「同化」和「調適」而得。 (三)學習是一種發明的有機過程,而非是累積的機械過程。 (四)知識的形成是學習者和他人互動磋商而形成之共識。 而國內學者周文忠(1999)歸納建構理論,提出幾個論點,他認為理想的教 學環境應符合幾個原則: (一)學習必須是學習者主動參與過程。 (二)必須能提供學習者吸收新知識概念的環境,以建立更豐富的知識基模。 21.

(37) (三)學習內容必須反應社會的真實問題。 (四)增進學習者知識建構過程中的自我認知。 (五)提供學習者合作學習的環境。 (六)符合學習者個別的差異。 林生傳(1998)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教學理念如下: (一)教學是激發學生建構知識的歷程。 (二)教學設計旨在安排具有啟發性的學習情境。 (三)教學發展活動以協商、對話的方式進行,評量應採用多元動態的方式。 (四)課程是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結果所建構的知識。 (五)學習的過程重於學習結果,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必也不可能相同。 (六)學生為教學情境中的主角,教師是教學的輔助者、詮釋者,而不是知識的 傳授者。 由上述可知,建構主義者主張學習者不是被動地等待被知識所填滿,而是主 動去搜尋、建構意義,注重教學的過程及情境的設計,讓舊有學習經驗與新學到 的概念相互結合。資訊教育所應用的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正是實現建構主義學 習環境的理想認知工具(邵曉明,2002)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可以不斷 思考並設計以建構主義的概念下的學科學習環境,讓學生能主動建構其知識的概 念。. 二、情境學習理論 近幾年來,在認知學習領域中的「情境學習」 (situated learning) 頗受到關注, 講求身歷其境的學習概念,而「情境教學」也是根據近代認知心理學所發展出的 一種教學模式,其基本假設是為了讓學生可以直接在真實情境下或是在模擬真實 22.

(38) 情境之下去學習。情境教學的理念,最早由 Brown, Collins 及 Duguid 在 1989 年一 篇名為「情境認知與學習的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 論文中所提出。 情境學習的概念在於強調學習者在知識所發生的場所或應用於真實的環境當 中學習,經由學習者主動的去探索並操作以建構出知識的概念,學習者才能應用 所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從情境教學的論點來看,學習的發生乃是學習者與學習 情境間持續不斷的互動歷程,學習者也藉由此情境間的互動來運用所習得的知識 和技能。此外,教師在安排情境式的學習環境時,除應用於各種可能情況的環境 外,也要考慮是否有符合學生的先備知識,並引導學生能夠學習遷移、做有意義 的連結。 情境認知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有以下幾點特點(鄭晉昌,1995):. (一)重視情境中學習 強調教學應創造一個學習環境,讓學習者自活動中不斷的操弄,豐富其對知 識詮釋的能力,自不同的情境中體驗知識所蘊含的抽象意義,以情境學習為主的 教學方式則強調經驗學習情境以實際活動為主,學習者可以自「角色扮演」的活 動中獲得知識的使用與情境相關知識的關聯。. (二)提倡整合式的學習 情境學習的認知學習觀點重視知識之間的連結,也就是整合式教學或協調式 教學。新知識的學習不僅透過實際的情境,也透過與其他相關知識的連結而獲得 意義。因此在整個學習中,學習者不只是主動的發現問題,同時也必須學習連 結,協調不同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學習者所獲得的知識將不是單一的知識而是整 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39) 美國 Vanderbilt 大學的認知科技群曾在情境認知(situated cognition)理論的基 礎 下 , 結 合了 電 腦科技 及 多 媒 體素 材 ,提出 了 「 錨 式情 境 教學法 」( anchor instruction),它是一種補足情境學習的教學方法,提供情境好讓學生可以解決複 雜且真實的問題。 Young (1993)也提出情境學習設計的四大任務:. (一)選擇情境 情境學習的大原則為選擇一系列的情境,需要學生能夠「偵查」出複雜且實 際的問題。. (二)提供鷹架支持 學生需要積極地產生出問題和想出解決方案,使他們能夠「縱橫交錯知識的 全景」。. (三)確定並支持老師的角色 在情境化的學習,學生學習不同的知識來源,老師的責任是不斷評估學生和 環境的互動,並引導學生注意情境的重要性。. (四)情境學習的評量 Young 指出幾點對情境學習評量的看法:評量的方法應著眼於「學習的過程、 感知、問題解決」上,評量必須是一個整合、隨時可以進行和無縫的學習環境, 同時,也必須提供重要的反饋給教師和學生。. 24.

(40) 三、動機理論 學生的學習成就和本身的學習動機有很大的關聯,若學生本身沒有學習動 機,那麼他(她)在學習上可能意興闌珊,無心上課,反之,若學生有學習動機, 那他(她)在學習上會的較積極,甚至有探究精神,學習成就相對的也就會提高, 因此,動機與學業成就及學校的學習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其與能力共同為學習 精緻化的兩大因素(Dole & Sinatra,1998)。 Keller (1983)認為動機是指人們所做的一種選擇,什麼樣的目標跟經驗想 要達成或是避免,以可以是一個人的努力的程度。而依據張春興(1996)對動機 定義,他認為動機是為一種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致該一活動 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至於「學習動機」則是指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 習活動,並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林清山(1997) 指出互動本身就具備有動機性,而充滿互動性的多樣化教學方法與策略便是影響 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 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為教師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課題,而凱勒將學習心理學有關 動機理論的研究結果,與教學設計模式整合,提出學習動機、教學設計與學習成 果的關係,提出了 ARCS 動機模式,ARCS 動機模式正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 前 提 下去做設計的 ,ARCS 分別是指引起注意 ( attention) 、切身相關 (relevance) 、建立信心 (confidence) 與感到滿足 (satisfaction)。Keller 認 為學習者個人因素如:個人動機、對自己的期望、個人知識、技能、需求等,以 及環境因素,如:包括動機策略的設計與管理、學習過程與成果的設計與管理, 這些都將影響學生的學生願意努力的程度和行為表現以及學習成果。以下將 Keller 的 ARCS 動機模式應用於資訊融入教學,能有以下特點:. 25.

(41) (一)引起注意 引 起注 意就 是要 吸引 學生的 關注 並激 發出 學生對 學習 的好 奇心 ,Keller (1984)在他的理論中提出了三個策略來說明如何引起學習者的注意,這三個策 略分別是:感官的吸引、問題的探究及用變化維持,若應用於運用資訊融入教學 的課程當中,可利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呈現教材,如使用圖片或影片來引起學生的 注意,並使他們維持一定的興趣。. (二)切身相關 讓舊經驗與新知識相互結合是為了要造就有效的學習遷移,因此,老師在設 計課程時,需考慮學習者的先備知識、需求、動機和興趣,讓他們覺得所學習的 課程和自己是習習相關,並能與過去經驗相互關聯,Keller 提供三個概念策略來 引起學習者的注意,這三個策略分別為似曾相似、目標導向及過程導向,就是在 說明切身相關這個概念,教師將教材知識和學生自身結合,可大大提升學生的學 習動機。. (三)建立信心 信心是一種相信願望或理想必能實現的心理,亦是引發對成功的期望與正面 態度,因此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該依據教材難易度來編排,依據學生的起點行 為,逐漸加深加廣,循序漸進,才能讓學生學習上能感受到成就,避免學生遇到 過多的挫折而對學習喪失自信心,Keller 也提出三項策略來建立學習者信心,分 別是學習必備的條件、成功的機會及操之在我。讓學生能肯定自己的學習,並能 達到對成功的期望。. (四)提供滿足 課程的教授旨在期望學生能在完成學習之後能得到自我滿足感,Keller 提出 了三項概念策略,希望學習者在學習之後能獲得一定的滿足感,此分別是:自然 26.

(42) 的結果、正向的結果及維持公正。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應該讓學 生有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習的結果呈現並分享給其他同儕,而教師也可在適時 適當的機會給予學生鼓勵,並能夠公正的給予學生評價,當學生能夠滿足其成就 感之後,學生可以以增進自我效能為目標繼續學習,並應用所學,對增進學習效 果有很大的幫助。 利用 Keller 的 ARCS 理論應用在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上,教師可利用網際網 路資源及多媒體資源,如圖片、動畫、音效、短片等視覺刺激來引起學習者的注 意力及好奇心,以提升學習成效。. 四、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是一種組織異質性學生的學習小組,將不同能力、性別、興趣、及 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安排於同一小組,並給予不同的職責任務。因此,合作學習 教學法能善用不同學生不同的能力,來彼此互相幫助,同時也可以增進人與人的 溝通與接觸,增進社會性技巧,並在小組中,學習成長。 Nijhot & Kommers(1985)提出合作學習是一種在一起學習的活動方式,鼓勵 彼此討論,擴展思考和期望以引導更高層次的認知,刺激學生多元化的發展。而 Slavin(1995)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它能適用於大部分 的學科及不同的年級。在這種環境下,能用合作學習的方法組織複雜、有趣及開 放性作業,一但此過程達到完全內化後,即成為學生獨力發展過程中之一部份。 林生傳(1992)則把合作學習當作是一種分組教學設計,它把教育學、社會 心理學、團體動力學等結合起來,主要是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互相支 持,去進行學習;並善用小組本位的評核及組間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來增進學 習成效。其目的在使學習活動成為共同學習的合作活動,其成敗關係到整個團體 27.

(43) 的榮辱、休戚與共。 合作學習理論可與資訊科技相互整合,以增加其效果,曾振富(2000)提出 了合作學習在網路學習環境的意義,亦即教師可結合資訊科技的功能與合作學習 的特點相互整合,所產生的特點如下: (一)透過網路與其他參與者溝通互動,學習不再孤獨,不但提昇寬廣的學習內 容,也促進個體在社會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二)學習者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透過即時與非即時的方式,和網路上的同儕 或專家討論,使學習變得更容易。 (三)透過網路科技的協助,可以與眾人分享學習歷程與成果,以增進社會互動 的發展。 (四)在網路科技的環境下,合作學習更能提昇學習效果,藉由網路互動與超越 時空的溝通,拓展學習領域,建構終身學習的環境。 從上可知,資訊科技給予學習者很多的機會去解決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而網路環境的環境更可彰顯合作學習的效果,透過資訊科技的輔助,環境環境下 的討論、互動與回饋,都給予學習者一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成長,且資訊的 獲得不再侷限於教師。而合作學習是學習者自己和同儕彼此共同努力去學習,學 生努力去學習,建立和同儕之間的關係,並能積極且正向的建立出學習態度,這 都是合作學習的好處。. 第三節 國中英語之教學 由於英語在商業界、學術領域上具有較大影響力,英語儼然成為國際共通的 語言,全世界將英語做為一種外語或第二語言的使用人口約 3 至 5 億,英語是最 普遍作為外語來學習的語言,而在台灣,英語學習的風氣也十分興盛,英語補習 28.

(44) 班林立,莘莘學子也為準備全民英檢和 TOEIC 投入大量的時間鑽研。而在國民義 務教育階段,英語科的教學也變得十分重要。以下將探討英語教育等相關文獻, 以進一步瞭解國中英語教學的實施現況、困境與建議。. 一、以英文做為第二外語的困境 母語習得是在很自然的情境中進行完成的,孩童在這種自然的母語環境中逐 漸建構語言,並發現其規則。然而,在我國,英語並非我們的母語,而是第二外 語,缺少了以英文做為母語的環境,外語的學習者在學習新的語言並非如此容 易,沈添鉦(1998)提出外語的學習者在學習新的語言時所面臨不利的學習條件: (一)學習者已經會使用另一種語言來進行溝通,因此學習新語言的動機與需求 比較低。 (二)接觸的語料太少,學習者大多只在學校課堂中練習,生活中並沒有太多聽 或說外語的機會。 (三)缺乏以外語進行溝通的社會互動情境,缺乏瞭解和練習語言的機會,讓學 習外語更加困難。 (四)缺乏友善、支持性的外語學習氣氛,因為外語學習大都在學校教室中進 行,師生或同儕之間的關係不像親人般密切,再加上考試壓力,因此容易產生學 習壓力,而導致學習情緒和動機更加低落。 從上述的不利的學習條件可知,當一個以英文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的學習者在面臨這種學習環境中時,教育工作者需給予適當的教 材教法來協助他們在從事外語的學習。. 29.

(45) 二、國中英語教學之課程目標 英語科是九年一貫課程的正式課程,以下從九年一貫課程中英語教學的理 念、教學現場遭遇的困境和學者的建議,探究國內英語的教學現況。. (一)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的內容、特色與理念 英語課程的實施,為配合政府國際化的政策,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政府推 動各個階段的英語教育,加上社會各界的殷切期盼,英語教學遂規劃九十四學年 度起提前至國小三年級開始實施。英語科課程分為國小及國中二階段︰第一階段 為國小三至六年級。而第二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第一階段強調聽、說的學 習,讀、寫的活動則是適時融入課程,自然體驗語言的不同形式。第二階段除了 持續地培養基本聽說讀寫的能力外,更強調英語的實際運用,發揮其工具性功 能,藉以吸收新知、幫助個人身心發展。(教育部,2006) 施玉惠及陳純音(2003)指出,九年一貫英語教學強調運用溝通式的英語教 學方式,而其活動類型依難易度可區分為三類型: 1.「機械式練習」 學生藉著抄寫、複誦、代換等方式,不斷地練習語言字彙和結構,進而達到 語言學習的純熟。例如,單字代換練習和吟唱歌謠韻文皆屬於機械式的語言練 習。 2.「有意義式練習」 學生需要經由辨識或排序來完成老師所給予的學習任務,例如學生根據圖畫 或文章內容來回答問題,以進行有意義的語言練習。 3.「溝通式練習」 學生需要具備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也就是「應用」能力,學生透過討論或 角色扮演的方式練習語言,把所學到的語言字彙和結構,應用在接近真實生活的 30.

(46) 情境下,去溝通與交換訊息。 除了溝通式的英語教學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的特色外,從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綱 要中發現還有其他的特色與基本理念(葉錫南,2002;教育部,2006): 1.. 以溝通式教學法為原則,兼採其他教學法的優點。 溝通式教學法主張語言學習的目標並不在於語言知識的獲得,而是在於具備. 良好的溝通能力,其目的是希望學習者能夠在適當的情境表達自己,透過對話的 過程來有效傳達訊息。 2.. 強調溝通能力的培養,而非侷限於文法知識的學習。 傳統的文法教學過度強調文法的正確性,這是學生怕犯錯而不敢開口說英. 語,導致很多學生只會讀和寫,九年一貫希望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當教師在 設計教學活動課程時,應給予學生足夠的練習機會來練習「說」的部分,並能使 用英語表達。 3. 教學時兼顧語意表達的流暢與語言形式的正確,比重依學習階段的不同適度調 整,Yalden(1987)提倡應兩者兼顧,教學者應隨著學生所能掌握的語言形式,如 發音、字彙、句型等在數量上和嫻熟程度增加之後,再要求語言使用的流暢性。 4. 由培養學習興趣出發,逐漸進入語言能力的訓練。 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的目標為: (1)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 (3)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之認識。 教師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希望學生能藉此引發出對英語學習濃厚的興趣, 並能有效學習。 5. 國小階段以聽、說能力的培養為主,讀、寫為輔,國中階段則聽、說、讀、寫 並重。 31.

(47) 國小階段,學童在說英語時,能模仿正確的發音,且國小學童敢說敢講,口 語練習機會較多,而到國中階段,除了國小著重的聽、說外,也重視讀、寫,並 為未來必備所需實用的技能做準備。 6. 善用各種教具及教學媒體 為了使英文課程活潑生動,九年一貫英語課程鼓勵教師可使用各式各樣的教 具以及教學媒體等,學生透過身體的感官接觸到這些視覺效果,有助於他們在英 語科的學習。 7. 多元化的評量方式 傳統的教學大部分著重在單一的紙筆測驗,可能造成教師在評量學生會產生 誤差,九年一貫課程希望評量學生學習成效時能採用多元化的評量方式,讓學生 有機會表現自己的英文能力,或學習得一段歷程,教師可以用較客觀的方式來評 量學生的學習結果。 從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綱要的特色與理念可知,國中英語教學包含了一般生活 中溝通語言,著重帶著走的能力,並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願意學 習,此外,也將課程內容和不同的文化做連結,使學生有國際觀。配合教師在教 學時設計出活潑多元的教材教法,讓學生喜歡學習並能有主動學習的態度。. (二)國內資訊教育的發展 資訊教育被列為是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在資訊爆炸的時 代,擁有具備運用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運用資訊科技 工具可以快速地取得資訊,並能提高個人的學習效能與工作效率,結合資訊科技 與人類社會相關的議題,為學校資訊教育的中心主題。(教育部,2006) 而相關多媒體素材正好是實現情境教學的有效工具,不但能模擬真實情境, 而且也能透過精心設計過的軟體,發展出一套與能與實際情況結合的教材,能引 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但可以反省學習過程,也能讓學生在 32.

(48) 循環執行中,接觸更多意外的可能 (李咏吟,1998)。 除了上述特點知外,也可讓學生在饒富聲光效果的互動情境,無形中消化簡 易或艱深的材料。目前蓬勃發展的教學媒體正是電腦相關科技,如人工智慧、光 碟科技、互動軟體及虛擬實境 (陳怡靜,計惠卿,1997)。 多媒體素材可應用於情境教學外,國內學者鐘邦友(1994)也提出了運用電 腦超媒體的特性來進行情境式模擬教學方式,所謂的超媒體(Hypermedia)是以 多媒體方式呈現資訊,並 還允許使用者視實際的需要去修改或重組知識網路,因 此,超媒體能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快速而準確地搜尋儲存的資料,並能有效激發主 動思考及意見交流。超媒體常應用在教育與訓練方面, 教師可視個人的教學需 求, 修改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而 學習者也可自行建構或重組本身的知識 網路達成學習效果。 電腦超媒體具有下列優點(鐘邦友,1994): (一) 電腦超媒體可以提供聲音、圖片、動畫影片等,使用者介面多元的管道模 擬真實情境。 (二) 超媒體可將情境事件情節濃縮表現,或刻意安排較不易的情境。 (三) 超媒體以電腦科技模擬人類記憶的結構,他的節點與鏈結反映我們認知結 構中,概念與節點的關係。 (四) 以超媒體的模擬情境為基礎,將使用者透過人機介面與模擬情境互動,將 吸收超媒體節點提供的資訊來建構學習者本身的知識。 從上可知,情境教學是可以充分運用電腦超媒體的特性來進行情境式的模擬 教學,這種模擬身歷其境的學習使學習者彷彿置身於真實情境當中,豐富其學習 的樂趣。. 33.

(49) (三)資訊科技在英語教學上的運用 英語學習環境有賴教師的設計與經營,資訊科技的融入可被視為幫助英語教 學的方法之一。Shrum & Glisan (2000)在比較各種語言學習理論後,認為促進語 言的習得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在課堂中給予學習者六種有利的要素來使他們培養 溝通能力: 1. 提供可理解的目標語(target language)輸入。 2. 提供具有互動性的環境讓學習者能夠運用語言來進行社會、語言以及認知上的 練習。 3. 提供學習者能使用目標語做語言的協商,而老師或其他指導者可以從旁協助。 4. 提供學習者機會,用目標語進行交談。 5. 讓學習者從事有目的、有意義的對話或學習任務。 6. 能塑造不具威脅的環境並鼓勵學習者來表達自我。 透過教師的引導,加上老師所運用的英語學習活動,剛好是目前教學現場上 最需要的元素,而 Shrum & Glisam 所提出的六個要素,可以給英語教育作為增加 教學之效能所做的參考。 資訊融入英語教學能夠輔佐這六個要素提升教學效果,運用電腦超媒體可以 提供聲音、圖片、動畫影片之整合等,並模擬真實情境,再依據學生的學習策略 作調整。結合資訊設計一個語言學習情境應用於教學上有下列幾項特質 (Bulter-Pascoe & Wiburg, 2003): 1. 能提供具有互動溝通的活動,並且有可以真實交談的對象, 2. 能提供可理解的語言形式。 3. 有助於認知能力方面的發展。 4. 可給予任務導向及問題解決的教學活動。 5. 提供輔助幫助語言上的學習發展。 34.

(50) 6. 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動自發。 7. 幫助學生聽說讀寫之相關語言技巧的發展。 8. 運用多種模式,支持不同的學習風格及策略。 9. 能促進合作學習。 10. 符合學生在情意上的需要。 11. 能幫助母語及目標語言的學習。 12. 給予合適的回饋及評量。 除了資訊融入結合有上述的優點外,Beatty(2003)也認為,經過設計的教材 透過電腦,能給予學習者回饋並幫助他們於語料的使用,並能從中學習字彙、表 達技巧及增進語言認知。如此,透過資訊融入於英語教學,改變了原本的教學模 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結合超媒體和同儕間主動的參與、互動,能呈現更豐富的 情境,稱家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 因此,融入資訊科技的元素進行英語教學,將有助於學生學習,溝通式的學 習情境模式、英語文法與對話的練習、和能與人際互動的學習活動,將因為超媒 體的融入和同儕深度的參與,而獲得全新的風貌,所展現的教學內容,是一個更 豐富的情境呈現、有趣而非機械化的練習、並且具有人性化的角色對談,這些種 種,都有助於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 第四節 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教師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所包含的因素有很多,本節將針對學習成 就與學習態度的內涵加以說明。. 35.

(51) 一、學習成就與評量 學習成就是能直接展現出學習者所習得的知能,而教師如何判斷學習者的所 習得知能與學習效果,最簡便的方式就是透過評量,以下將說明學習成就與評量 類型的定義與內涵。. (一) 學習成就的定義與內涵 學習成就是教師在施予學生測驗或評量時,可以直接感知到學生學習狀況的 一種方式,Brown, Campione & Day(1981)認為學習成就是經由正式課程、教學設 計之特殊教育經驗所獲得的知識、理解能力和技能,是個體經由特定的教學而獲 得的某些訊息和精熟的某些技能,所展現出來的成果表現。而張春興(2003)則 認為「成就」是指個人的先天遺傳基礎,加上後天環境努力學習的成果,使得個 人表現在某方面的實際能力。 廣義的學習成就是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紀錄資料(如作業、平時測驗、期 中考試、期末考試等) ;狹義的學習成就是指各學科的成績,或各學科綜合後的平 均學期成績(余民寧,1987;2006)。張春興(2000)把成就做為個人或團體在行 動之後,能夠成功地達到所欲追求的目標,在這過程當中,個體在某個領域(如 某一門學科)達到某一種成功的水準或程度。由上可知,學習成就是透過教師的 教學活動與教學過程,經由一定的流程、教材,以及各種形式的學習經驗後,所 獲得的知識、理解和技能。. (二) 評量的定義與內涵 學習成就的好壞,需要有工具作為衡量的標準,評量便是教師在經過一段時 間教學過後最常使用的工具,郭生玉(1998)認為學習成就就必須從評量的結果 瞭解學習成就,他指出,在學習活動告一段落之後,對學習者實施各種可能型態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corporating creative and academic writing elements and strategies into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deepe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writ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中國語文教育 > 中國語文教育- 教學 資源 > 中國語文(中學)-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