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意涵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上的運用範圍也變得更加廣 泛,而本節將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要素與的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方式提出說明。

一、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

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教師可在適時的情境下將資訊科技融入 於教學當中,而課程的設計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 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其中,在追求知識的方法上,能有規劃、組織與實踐 的能力,並能運用科技與資訊,以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 習效率與生活品質,進而可以主動探究以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教育 部,2001)。從中可知,教師在課程的設計上必要時可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學生所學得的能力也可以運用科技資訊,來思考解決問題。而王全世(2000)從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有:

1. 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2. 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3. 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9

Eisenberg 與 Johnson(1996)指出,資訊科技對於教育的應用雖然具有舉足輕 重的地位,但若把資訊技能的應用獨立於學習活動之外,學生必然無法享受到利 用資訊科技所帶來的學習便利性,教師也將無法有效地利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

因此資訊教育並非是以一個獨立的科目存在,應該是以融入的方式,融合於各個 學習領域當中,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也將資訊教育議題融入學習領域納入,作為教 師在設計課程時的參考,

國內外學者皆有對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下定義,儘管其定義不盡然相同,但 其本質上有諸多重複,歸納分析各個學者的見解可分為幾個面向︰。

(一) 資訊融入教學是一種教學工具

教學工具之類型廣泛且眾多,根據不同教學理論所衍伸出來的教學工具也不 同,而資訊科技的產生,被許多教學者採用,並把資訊科技當作是一種實用教學 工具,Sprague & Dede (1999)認為科技整合是將科技視為課程的工具之一,以 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鄭振志(2004)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

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成為在 教室中的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延伸其義,資訊科技可以是一個方法,或是一 種程序。

善用科技的特性,可將原本資訊科技為一種教學工具的定義衍伸到整個教學 情境中,林宏隆(2005)資訊融入教學乃教師善用資訊科技工具之特性,進行教 學準備、展開教學活動、進行評量或以資訊科技營造學習者主動學習情境,以達 成教學目標之教學策略。藉資訊科技(如電腦、網際網路等)的強大功能作為輔 助學習的工具,由教師融入課程設計中,以達到讓學生具備基本資訊素養外,更 能利用各種資訊科技作為工具進行學習。

(二) 資訊融入教學能融入於課程當中

資訊融入教學並非單一學科,Dias (1999)科技整合應該是在融入、整合與無

10

間隙的方式之下進行,應用以科技以支援及延伸課程的目標,達成有意義的學 習。將資訊科技融入於學科當中可帶來更多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滿足教師與 學生在教學上與學習上的需求,Roblyer & Edwards (2000)對於科技在教育上的 運用指出,提供電腦相關配備與科技,將其融入教學中以滿足教育需求。認為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不但是國內未來教學的新型式,亦是全球未來教學的新趨勢。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強調的是整體的、整合性的,與課程、教學密不可分,若能 讓資訊科技成為日常學與學習的一部分,將資訊科技視為平常教學與學習的工 具,這時資訊科技就已經成功地融入教學。

王全世(2001)也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 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 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

(三) 資訊融入教學能輔助教師教學

資訊科技既然是一種教學工具,它便能輔助教師於教學工作上,以輔助教學 活動之不足,何榮桂(2002)認為在教學的歷程中,若能充分運用資訊或網路科 技做教學準備,教學資料的搜尋,學前或學後評量的設計等,以豐富個教學活 動,都是資訊或網路融入教學的一種實施方式。只要用資訊或網路科技介入教學 活動,無疑都是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

(四) 資訊融入教學能培養學生能力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正是是教育部所推行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希望透過 其科技來整合與運用資訊,以提升學習效果。張國恩(1999)認為教師運用電腦 科技於課堂教學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 探索與研究」的態度,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 學習」。而李端華(2004)資訊融入教學為教師在教學前、中、後期,適當地運 用資訊科技於課程、教材與相關活動中,以提昇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並培

11

養學生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各專家學者的看法,資訊科技是一種有利的教學工具,主要是融入課程 教學當中,適時地發揮它的功效,並輔助教師教學,對學生而言,那更是一種實 用的工具與技能,來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的特性,主動去探究所遇到的問題,

獨立思考並能解決問題。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要素

王全世(2000)在資訊融入教學之資訊情境中,列舉出九個向度,包括:教師、

學生、資訊管理人員、電腦教室、教室電腦、校園教學網路、Internet、數位教 材、教學軟體。如圖 2-1 所示:

圖 2-1 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王全世,2000。

12

由圖 2-1 可知,資訊融入並非只是單純將電腦帶入課堂並使用簡報上課即 可,而是師生一起的參與討論,藉由電腦、網際網路等工具,來作互動的、延伸 的、主動的學習。王全世也認為,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資訊科技在教學上是 一項不可缺少的工具,平常的學習活動都會用到;而在電腦輔助教學中,資訊科 技在教學上只是一個輔助的媒體或工具而已,學習活動中只會偶而用到。由此可 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擴及到的範圍,比單純使用電腦輔助教學所涉及到的範 圍還要來的廣的多。

Wang 與 Li (2000)認為,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為五個等級,從等 級 0 到等級 4 分別為:無、分離、補充、支援、整合(王全世, 2000):

1. 無(等級 0):教學中沒有使用任何的資訊科技;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未扮演任 何角色。

2. 分離(等級 1):資訊科技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資訊科技;資訊科技與其他 課程內容沒有連結,或連結性很低。

3. 補充(等級 2):師生偶而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學習;資訊科技在既有的教 學活動中視為補充的角色。

4. 支援(等級 3):在大部分學習活動中需要用到資訊科技;資訊科技在教學中 扮演著支援的角色。

5. 整合(等級 4):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使用資訊科技來教學與 學習;資訊科技被延伸地視為一項工具、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 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

由上可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達到整合的等級,教師可以再配合教學的 情況下,自然隨時地使用資訊科技來進行教學,學生也能從中獲得學習效果。

13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方式

教師在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上,在不同的情況下,所融入的元素會有 所不同,Moersch(1995)以教師在將資訊融入教學依「介入教學的程度」分為下列 七個層級(沈中偉,2008)︰

1.未使用(no use)︰教師的教學以傳統教學媒體為主,未使用到任何資訊科技。

2.覺察(awareness)︰僅在電腦教室中使用及操作電腦軟硬體。

3.探索(exploration)︰以資訊科技為工具來補充傳統的教學活動。

4.注入(infusion)︰讓學生利用資料庫、文書處理等軟體處理資料。

5.整合(integration)︰讓學生針對單一課程主題或問題綜合運用資訊科技。

6.擴展(expansion)︰學生能主動利用資訊科技去解決課程外的問題。

7.精進(refinement)︰學生能於日常生活中充份運用各程資訊科技。

此七個層級讓我們可以了解到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的程度,每位教師依照其運 用資訊科技的教學情形,分別被歸屬於不同的層級中,而教師甚至能影響學生運 用資訊科技,產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而張國恩(1999)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 式有三種方式,分別是:電腦簡報的展示、電腦輔助教學(CAI)軟體的使用以及 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電腦簡報的展示

簡報軟體可以結合多媒體做多變化的展示,但還須配合學習者的特性和需 求,其中,每一種媒體的展示都需包含教學意義,對老師須有輔助教學的功能,

對 學 生 需 要 認 知 理 解 的 效 果 。 簡 報 軟 體 使 用 過 多 或 太 複 雜 會 造 成 多 於 效 應

(redundant effect),多餘效應會使學習效果降低。

14

(二)電腦輔助教學(CAI)軟體使用

選擇適當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來幫助老師教學或學生課後學習,但前提是選 擇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要具有教學理論基礎,才能發揮教學效果,也才會有利學 生的學習。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

網路教材庫的內容有網頁化書本型態、網路化電腦輔助教學軟體、非同步論 壇和遠距教學。

摘自劉世雄(2005)的研究,他根據教師的課程設計,以及教師運用科技媒 材的程度,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分成三種,分別是教學資源模式,科技情境

摘自劉世雄(2005)的研究,他根據教師的課程設計,以及教師運用科技媒 材的程度,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分成三種,分別是教學資源模式,科技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