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學習成效之相關探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熟悉或喜歡的事物引起學習興趣和集中注意力,對於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應會有 所助益。

第三節

學習成效之相關探究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為探討公民科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對國中生學習成效 的影響,希望藉由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提升國中生公民科的學習成效,故本節 將先闡述學習成效的定義,再說明影響因素及其衡量的指標,以作為本研究學習 成效衡量之基礎,發展本研究學習成效測驗之內容。

學習成效的定義

學習是一段持續性的心理歷程,是一種經由活動或經驗促使行為產生較為持 久或改變的歷程(張春興、林清山,1989)。賈馥茗(1995)認為學習是全部的 心理歷程,開始時的心理狀況和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況,將可決定學習的結果。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Gagn'e 在西元 1985 年亦曾提出,學習是指人的心理傾向和能 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且不能把這種變化簡單地歸結於生長過 程。這種內在的變化不能觀察,必須通過外在的行為,通過作業或表現的變化來 推論學習的發生(引自邵瑞珍、皮連生,1989)。黃政傑(1998)進一步劃分:學 習是經轉化環境刺激為習得知心能力的認知歷程;學習成效是一種經由練習而使 個體在行為上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故學習成效是一段學習歷程的表現,是推論學習發生的具體依據,王宗斌

(1999)主張學習成效是指在學習的動作告一段落之後,對學習者實施各種類型 的評量測驗,由評量測驗的結果便可瞭解到學習者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度多寡。

鄭明韋(1999)也指出學習成效是指學習者於參與學習活動一段期間後,在某種 形式之評量上的表現。就評量的時間而言,有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就評量 的工具劃分,有正式的、標準化的成就測驗,有由老師或學習者非正式、主觀的 認知;以學習成效的指標來說,可能是成就測驗上的得分或學業成績,也可能是 某種行為上的改變。一般所謂學習成效,即某種學習活動一段期間後,對參與學 習者所進行某種型式的評量及學習活動所達成的效果。

由上述可知,學習成效是衡量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或結束後的學習成果,通 常會利用評量的方式以具體了解學習活動帶來的效果,本研究即是以成就測驗

「國中公民學習成效測驗」作為評量,以瞭解實驗組學生在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 後是否能增加學習成效。

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學習成效是衡量學習者成果的指標,也是教學品質評估中主要的項目之一,

會受到學習型態、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等因素影響,所以許多學者紛紛探討個人 特質或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張泰榮,2006),茲將學者們對於學習成效 影響因素的見解整理成表2-6,並闡述如下。

吳武典(1971)認為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通常可從學習材料的因素,學習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法的因素、學習者個人的因素、學習環境的因素與教學的因素等方面加以分析。

郭生玉(1973)將影響學業成就的原因,除去智力因素外歸納為四大類:(1)心 理因素:如個人的人格適應、動機、態度與學習習慣等。(2)生理因素:如規律、

聽覺等機能的障礙以及一般健康狀況等。(3)社會的因素:如家庭背景、父母職 業、教育程度、教育態度及社區的文化價值等。(4)教育的因素:如教學方法、

課程與教材等。McVatta (1981) 將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分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

教材、師生互動與學習者特質五個層面。Scheetz (1986) 則指出班級大小、課程、

教師特質、評量方式等都會影響學習成效。

黃光雄(1990)探討影響教學成敗的因素,將過程中影響品質的因子分為內 在和外在兩種類型:內在因子,是教學活動本身內的的因素,最主要包含教學者 與學習者,教學者方面如教學意願、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是否適宜,也牽涉著學 習者方面如學習動機、先備經驗、身心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種種相關因素。

外在因素則分為:物理環境、校內社會環境:、校外社會環境、行政環境四大類。

林建平(1997)也把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類,不同於 前述的是,內在因素是個體本身的學習,如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外 在因素是個體以外的因素,像是學校和家庭二面向。

陳李綢(1991)則是特別探討低成就學生,認為造成學習成效低落有三大要 素:(1)學校因素:如教材或課業的難度或份量、引起動機、教師期望等。(2)

家庭因素:如家庭環境、父母的管教方式、父母期望、家庭經濟等。(3)個人因 素:如人格適應不良、學習態度消極、自我觀念傾向消極、不良同儕團體的影響 等。余民寧(2006)也提出學生個人背景、學生家庭背景、教師教學背景、學校 管理背景、政府教育政策五個模型,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效,彼此間也互相 影響。楊基銓(2012)將與學習成效有關的因素大致分為教學、教師、學生和環 境等四個層面。另外,詹秀雯、張芳全(2014)在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 究結果則發現家長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學習態度都對學 業成效有正向影響。

張清濱(2000)認為影響教學成效的因素有課程、教材、教法、學生、教師、

家長、環境、設備等,以教師的影響最為深遠。但自Coleman、Campbell、Hobson、

McPartland、Mood、Weinfeld 與 York (1988) 於西元 1966 年在《教育機會均等 報告書》(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 中提出家庭因素對學業成效的影 響大於學校因素以來,國內外許多研究在分析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時,如林俊瑩、

吳裕益(2007)都指出家庭社經地位有絕對的影響,學生學習態度也都對學生學 業成就有很重要的影響。

歸納上述,過去的研究雖然從不同角度探討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但大致可 以歸納為學生、教師、學校和家庭四種因素。在學生個人因素上,學者多認同學 習動機、學習態度等,會影響到學習成效;在教師因素上,學者多認為教學方法、

教材和課程影響最大,其他尚有教師教學意願、教學理念等的探討;在學校因素 上,學者首重學校氣氛、班級風氣的考量,也有學者提出校內行政的影響;在家 庭因素上,學者則多認為家庭社經背景對學習成效影響較大,另有學者提出家長 管教、參與,甚至所在社區的文化價值等,都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 6 學者對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之探討

學者 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吳武典(1971) 學習材料、學習方法、學習者個人、學習環境

郭生玉(1973)

1. 心理因素:個人人格適應、動機、態度與學習習慣 2. 生理因素:規律、機能障礙、一般健康狀況

3. 社會因素:家庭背景、父母職業、教育程度、教育態度、

社區文化價值

4. 教育因素:教學方法、課程、教材

McVatta (1981) 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師生互動、學習者特質 Scheetz (1986) 班級大小、課程、教師特質、評量方式

黃光雄(1990)

1. 內在因子

(1) 教學者:教學意願、教學目標、教學方法

(2) 學習者:學習動機、先備經驗、身心狀況、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 2. 外在因素

(1) 物理環境:天氣、硬體設備

(2) 校內社會環境:學校氣氛、同儕互動、班級風氣、師 生相處

(3) 校外社會環境: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社區參與、大眾 傳播媒體

(4) 行政環境:教育制度、學校制度、考試制度、升學制 度、校內行政

陳李綢(1991)

1. 學校因素:課業難度或份量、引起動機、教師期望 2. 家庭因素:家庭環境、管教方式、父母期望、家庭經濟 3. 個人因素:人格適應不良、學習態度消極、自我觀念傾

向消極、不良同儕團體

林建平(1997) 1. 內在因素: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學習動機 2. 外在因素:學校、家庭

張清濱(2000) 課程、教材、教法、學生、教師、家長、環境、設備 余民寧(2006) 學生個人背景、學生家庭背景、教師教學背景、學校管理

背景、政府教育政策

楊基銓(2012)

1. 教學層面:教師是否進行有效教學

2. 教師層面:個人特質、教學風格、教學理念 3. 學生層面:認知理解能力、先備知識、學習動機 4. 環境層面:文化、教室、學校

詹秀雯、張芳全

(2014)

家長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學習態 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學習成效的衡量指標

學習成效是指當學習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所得到的成長、效果,或是 是否達到教學者所預先設定的目標(張春興,1996)。所謂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單元教學之前,對學生學習結果可能達到某種程度的設想,教師在擬定教學目標 時,首先應考量學生要學些什麼?及要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陳李綢、郭妙雪,

2000)。教師如能以代表學生行為分類的理論作為其訂定行為目標的參考架構,

才能發展出較理想的教學目標(李咏吟、單文經,1997)。是故一般教學目標會 以美國心理學家 Bloom (1956) 所提的教學目標層次為依據,將學生的行為類別 分為認知的 (cognitive) 、情意的 (affective),和動作技能的 (intellectual) 三種類 型,其中每一類別之下又細分為許多小分類,說明如下。

(一) 認知領域

Bloom 將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六類,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

評鑑,細分如下(引自陳李綢、郭妙雪,2000):

1. 知識:指學生能記憶一些事實性的知識,分成:(1)個別或特定事物的知識;

(2)處理個別知識的途徑或手段的知識;(3)某一領域普遍和抽象的知識。

2. 理解:指學生對教材涵意的認知,能夠懂得教師口述、講解及教材文字所表達 的意思。

3. 應用:指學生能將學到的抽象之事實應用於特殊或具體的情境之中。

4. 分析:能將訊息加以分析與解釋,使人更能理解其涵意。包括對元素、組織、

4. 分析:能將訊息加以分析與解釋,使人更能理解其涵意。包括對元素、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