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串流各種聲光影音,結合靜態與動態的簡報式電子教科書,其結果也不宜推論至 其他種類,如PDF 檔案形式、配合電子閱讀器或行動載具的電子教科書類型。

第二節 研究設計

研究架構

為瞭解公民科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的影 響,依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以及文獻探討分析結果,將以準實驗研究法,

施行公民科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的實驗設計。

在教學實驗前,實驗組和控制組先進行「國中公民學習動機量表」、「國中 公民學習成效測驗」的前測評量,以明瞭兩組學生在國中公民科學習動機和學 習成效的起點行為。經過教學實驗後,再施予「國中公民學習成效測驗」和

「國中公民學習動機量表」的後測評量,以探討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學習動 機和學習成效在教學實驗後之改變,並檢視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業程度、

資訊科技使用程度)的學生,在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其學習動機和學習成 效的影響差異。茲將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整理如圖3-1,並說明如下:

(一) 自變項

1. 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與否

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與否分成兩大面向,實驗組採用「公民科電子教科書融 入教學」,公民科電子教科書如前述,為康軒出版社提供給教師搭配紙本教科書 所使用的電子教科書,檔案格式為PPT 簡報,以電腦為載體,由教師操作,搭配 投影機播放給學生觀看。其內容完整承襲課文,內有紙本教科書中的課文整理、

學習重點、漫畫公民、充電站、課本圖片、Think、動動腦、課後閱讀、課本附錄,

並有其他互動功能,融入教學時間為每節課堂上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不另外 以作業形式或課後評量呈現;控制組則維持「傳統板書輔以講述教學」,為國中 教學現場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意即教師使用講述教學法,輔以板書教具講解紙 本教科書。

2. 學生性別

本研究之受試學生,將依據生理性別區分為「男生」、「女生」兩組,探討不 同性別在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的差異情形。

3. 學業程度

本研究之受試學生,將依據前一學期國中公民科總成績,區分成高、中、低 三組能力水準,分數排名在組內前27%,為「高分組學生」;在組內後 27%,為

「低分組學生」;其餘46%則為「中分組學生」。藉此探討不同學業程度能力的學 生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上的差異情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資訊科技使用程度

本研究之受試學生,將依據資訊科技使用程度,即平均每日使用訊科技電子 產品上網總時數,分成:「每日未滿50 分鐘」、「每日 50 分鐘以上,未滿 100 分 鐘」、「每日 100 分鐘以上,未滿 150 分鐘」、「每日 150 分鐘以上,未滿 200 分 鐘」、「每日200 分鐘以上」五組,此分類係依據教育部(2015)學生網路使用情 形調查報告訂定。

自變項

教學實驗

依變項 1.電子教 科書

融 入 教 學 與 否

(1) 實驗組:實施公民 科電子教科書融入 教學

(2) 控制組:維持傳統

板書輔以講述教學 1. 學習動機後測:

國中公民學習動 機量表後測分數 2. 學習成效後測:

國中公民學習成 效測驗後測分數 2.學生性別 (1)男生、(2)女生

3.學業程度 (1) 高分組 (2) 中分組 (3) 低分組 4.資訊科技使

用程度

平均每日使用智慧型 手機、平板或電腦等 資訊科技電子產品上 網的總時數。

控制變項 共變項

1.授課教師 2.授課範圍 3.授課時數 4.授課地點 5.評量工具 6.起點行為

1. 學習成效前測:

國中公民學習成 效測驗前測分數 2. 學習動機前測:

國中公民學習動 機量表前測分數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依變項 1. 學習動機後測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均接受自編之「國中公民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本 研究之國中公民學習動機量表由研究者參考吳靜吉和程炳林(1992)所編製之「激 勵的學習策略量表」、彭月茵(2002)所編製之「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量表」、

顏至瑩(2011)所編製之「國中地理科學習動機問卷」編製而成,將以量表所得 的分數作為公民學習動機之衡量依據,分數越高則代表動機越高,反之,分數越 低則代表動機越低。教學實驗過後,將進行公民學習動機量表後測,與前測互相 比較,瞭解學習動機之差異。

2. 學習成效後測

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均接受自編之「國中公民學習成效測驗」前、後測,本 研究所採用的國中公民學習成效測驗為研究者自編的成就測驗,題目是以106 學 年度康軒版社會(公民)課本第四冊第一課為前測範圍,第四冊第二課為後測範 圍來發展試題內容,同時研究者參考 106 年康軒出版社配合課本課程的題庫,依 據教學經驗自編而成,並且製作雙向細目表,作為內容效度的考驗依據(郭生玉,

1973)。將以測驗所得的分數作為公民學習成效之衡量依據,分數越高則代表成 效越高,反之,分數越低則代表公民學習成效越低。教學實驗過後,將進行公民 學習成效測驗後測,與前測互相比較,瞭解學習成效之差異。

(三) 控制變項

為了降低自變項以外的其他變項,對實驗結果可能造成的影響,本研究採取 以下的方式,掌控可能的干擾變項。

1. 授課教師

本研究之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教學者,均由同一位教師進行教學,教學者背景 為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科系畢業,教學年資五年,過去已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經驗,

在公民教學和資訊素養上具備一定專業水準。

2. 授課範圍

本研究之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授課範圍相同,均使用經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 審核通過之康軒版國中社會(公民)課本第四冊「法律與生活」,課程內容為第 一課至第二課,課名為:法律的基本概念、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故兩組學生 的課程內容相同。

3. 授課時數

本研究之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授課時數相同,依據該校106 學年度第二學期八 年級社會領域公民科課程計畫,上述授課範圍的教學時間為六週,每週1.5 節課

(單週1 節課,雙週 2 節課),每節課 45 分鐘,共計 9 節課,故授課時數相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授課地點

本研究之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授課地點皆為原班級教室,為良好教學環境,班 級教室內除課桌椅、講桌等基本設施外,皆有電腦、單槍投影機、音響,使實驗 組可以播放公民科電子教科書進行教學實驗。

5. 評量工具

本研究的實驗組與控制組為依據智力測驗排列S 型常態編班的班級,但為了 確認在實驗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起點行為接近,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將先接受

「國中公民學習動機量表」和「國中公民學習成效測驗」的前測評量,以瞭解兩 組學生間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的差異情形,教學實驗後,兩組學生再進行「國中 公民學習動機量表」和「國中公民學習成效測驗」的後測評量,以探討教學實驗 後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是否有差異。故兩組學生皆採用同 一份學習動機量表和相同的學習成效測驗作為評量工具。

6. 起點行為

為了降低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學生在實驗前就已存在的公民學習成效差異,

因此調閱了上學期的公民科總成績,以統計軟體SPSS 分析,從教學者任教的八 個班級中挑選四班總平均成績最為接近者作為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實驗。

(四) 共變項

在實施教學實驗之前兩組均接受公民學習動機量表和學習成效測驗的前測。

為排除學生原先的能力差異,本研究以學生公民學習動機量表和學習成效測驗的 前測為共變量,進行組內迴歸同質性考驗來加以統計控制。

研究假設

依據上述研究架構及本研究目的,本研究假設敘述如下:

H1: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對國中生公民學習動機有顯著差異。

H2: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對國中生公民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

H3: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對不同性別、學業程度、資訊科技使用程度之國中 生,公民學習動機量表後測成績有顯著差異。

H3-1 融入電子教科書教學後不同性別國中生公民學習動機有顯著差異。

H3-2 融入電子教科書教學後不同學業程度國中生公民學習動機有顯著差異。

H3-3 融入電子教科書教學後不同資訊科技使用程度國中生公民學習動機有 顯著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4: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對不同性別、學業程度、資訊科技使用程度之國中生,

公民學習成效測驗後測成績有顯著差異。

H4-1 融入電子教科書教學後不同性別國中生公民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

H4-2 融入電子教科書教學後不同學業程度國中生公民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

H4-3 融入電子教科書教學後不同資訊科技使用程度國中生公民學習成效有 顯著差異。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實驗研究法,以公民科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探討其對國中生學習 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工具為「國中公民學習動機量表」與「國中公民學 習成效測驗」,藉由量表與測驗了解研究對象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採用準實 驗法,以不等組前後測方式,探究公民科電子教科書融入教學後,學習動機和學 習成效的差異情形。

實驗法是指經由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或操作一定的條件,製造出一種研究 所需要的情境,在這個特定的情況中觀察研究人類的社會行為變化,而揭示某種 因果關係(葉至誠,2000)。周文欽(2004)指出實驗法是控制「混淆變項」,操 弄「自變項」,以觀察「依變項」隨著自變項變化情況的歷程。而因為依變項是

實驗法是指經由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或操作一定的條件,製造出一種研究 所需要的情境,在這個特定的情況中觀察研究人類的社會行為變化,而揭示某種 因果關係(葉至誠,2000)。周文欽(2004)指出實驗法是控制「混淆變項」,操 弄「自變項」,以觀察「依變項」隨著自變項變化情況的歷程。而因為依變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