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研究學習領域的相關學者認為,研究和學業表現有關的因素,不能只侷限於 學習動機,因為學習策略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如劉靜宜 (2003)的研究指出,

除了學習動機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之外,諸如求助行為、和其他的學習策略等 因素,都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學業表現知覺。以下分別就學習策略的理論、學習策 略的分類和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說明之。

壹、學習策略的理論

一、學習策略的定義

策略(strategy)是由希臘字 strategia 來的,指的是個體用來協助本身處理、

整合、規劃事物的處理時,所運用之方法與原理,以達成某一特定目標。學習策 略就是俗稱的「學習方法」,泛指學習者用來從事知識的獲得、保留與提取的任 何行為與思考。它是「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因素

(張新仁,1989)。學習策略爲在教與學的歷程中,被學習者用來促進學習效果 的方法、活動、計畫及歷程,包含訊息編譯策略、情意策略、以及統合認知的監 控策略(陳裕方,2000)。由於學習策略是學習參與學習時的一種思考方式和行 為表現,所以,任何學習策略均可能對學習者的動機學習、情意狀態和選擇、獲 取、組織與統整新知的方法產生影響。

二、學習策略的理論

關於「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的定義,較早的學者傾向於以「後設認 知的歷程」去描述。如Weiner (1985)認為,所謂「學習策略」就是學習者使用所 有有助於知識的獲得、保持與記憶的行為及思考活動。「後設認知」則是個人反 省自我的認知過程和自我調適的能力。簡言之,就是說,一個人「知其所知及不 知」。他能省思自己在理解過程中學習狀況如何?自己在關連性問題的表現如何?

自己在解釋給他人理解時表現如何?

Kardash 與 Amlund (1991)對「學習策略」所下的定義,認為「有效學習乃 個體對各種重要策略的使用具有正面作用」或「在任何環境中,學習者用來增加 知識並發展知識的實際作為」,是所謂的「學習策略」。關於學習策略的分類,各 家說法不一,主要分類如下所述。

貳、學習策略的分類

在學習策略的分類方面,有的強調方法上的差別,如 Mckeachie(1987)與 Vermunt (1998)等人。有的強調在認知程度上的差別,如 Vermunt (1998)等。

Mckeachie (1987)的分類較為簡化,他將學習策略分成三大類:

(一)認知策略(演練、精緻化與組織)。(二)後設認知策略(計畫、監控與調 節)。(三)資源經營策略(時間管理、環境設置、自我效能與尋求他人協助)。 Mckeachie 的學習策略分類法,在教學目標上的評量較不容易。他的理論的 特別之處,是將「學習動機」自「學習策略」中獨立出來,認為「動機」應包含 有期望、價值與感受等內涵,然後和上述的學習策略交互影響,編制了所謂的「激 勵的學習策略問卷」(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Vermunt (1998)則提出學習策略應分為兩類,即(一)深層學習策略。(二)

表層學習策略。深層學習策略,乃源於學習者對課業內容的不瞭解,想滿足好奇 心,所以願意花較長的時間去閱讀、作重點整理、練習,而不做填鴨式的學習。

與前者表層學習策略不同的是,表層學習策略是強記重點但卻不求甚解。

Fisher (1999)提出學習策略乃藉由各種資訊的收集整理,再與原有的知識作 連結,所歸納整理出的東西是效果長久的、有條理的。

Holman (2001) 的研究,則分析出六個學習策略的因素。包括三個認知策 略:(一)外在的工作反應、(二)內在的工作反應與(三)複製及三個行為策略:

(一)人際尋助、(二)從現有的材料尋助及(三)實際的運用。他認為有效的 學習活動,應包括人際互動、自動的技巧及陳述性的知識學習三方面,他的行為 策略理論,事實上,已是自我調節學習理論中的求助行為策略,所以就其理論而 言,學習策略與自我調節學習之間,是密不可分的。

此外,Weiner (1990) 歸納學習策略為:(一)認知的學習策略策略。(二)

行為的學習策略策略。(三)自我調節的學習策略。其中認知策略是較接近表層 學習,而非意義導向的學習。強調表現勝於智力的精熟目標。

其他的研究尚有:Dansereau (1985) 認為自我調節學習可視同一種支持性的 策略(support strategies); Meece(1988)提出情緒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Pintrich

(1989)。他們同時考量的是如何維持動機、努力、免除焦慮並監控歷程 (Kanfer, Ackerman, & Heggestad, 1996)。根據 Warr &Allan 的說法,再加以詳述如下:

一、認知的學習策略(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根據Warr et al. (1998)說法,認知的學習策略包括演練、組織(定義、構圖 及編組)和精緻化(檢測新知識,從舊經驗中連結新知識)。其中「演練」的步 驟,是要重複個人所學的材料,這和教材本身的反應、變化或和其他教材作連結 無關,純粹是心理層面對訊息的重複反應(拷貝)的動作, 它仍然是原先的樣貌。

「演練」是表面趨近於學習,而不是意義導向的學習。此種說法,一如表現目標 導向的觀點,只是為求行動上合乎考試的作為而和學科上智力的專精無關 (Fisher & Padmawidjaja, 1999)。再進一步的「組織」,乃先鑑別問題的關鍵,再架 構心理組織(重組及聯結),進而選擇,並架構論題的摘要。所謂「精緻化」的 步驟,則為檢測內容,並在教材與原有的知識上,作心理上的連結。融入不同的 觀點,並經由教材訊息的線索去變化,並以此增加瞭解。

二、行為的學習策略(Behavioural learning strategies)

行為策略的內容則包括有向人際求助(interpersonalhelp-seeking)、向書籍資 源求助(seeking help from writtenmaterial)和實際運用(practical application)(Warr et al.,1998)。「向人際求助」是從他人獲得協助,其前提是,學習者能從協助的過 程中增加其對問題的理解力,而非只是經由單向的教學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書 籍資源」,如文章、實作、電腦或其他非社會資源的步驟獲得的資訊。類似於如 上所言的向人際求助,是自我產生的努力而非例行性的學習活動。「實際運用」

乃指透過實際的嘗試,以增加個人知識的步驟。經由實踐活動以增加理解,不同 於心理的活動(如認知學習策略)或和他人談話中所發現的新知識(人際求助或 書籍資源)(Warr et al., 1998)。

三、自我調節學習策略

三個行動控制歷程包括「情緒控制」,乃經由干擾焦慮,以免除焦慮並防止 失敗的想法產生的歷程控制。其次為「動機控制」,是要持續動機,並集中注意 力在學業上興趣的歷程控制。再者為「理解力的控制」,是不斷審視學習目標所 完成的程度,並在需要時更改學習行為的歷程控制。

Vermunt (1996) 則認為自我調節學習,應包含認知處理活動、情意處理活動 和後設認知調整活動三大類。其中認知處理活動及情意處理活動如上所述,而後 設認知內涵則包括引導、計畫、監控、測試、診斷、修正、評鑑和反省。

總之,關於學習策略的分類,各家說法分歧。學習策略的內涵,也超越認知 策略與後設認知策略的領域,更包括激發個體使用學習策略的動機因素,及確保 個體意向順利達成的資源經營策略與行動控制策略(向天屏,2000)。本研究擬 採 Pintrich 等人(1990)的動機學習策略量表中關於學習策略的分類,其分類為:

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及資源經營與努力策略三大類,其中所稱之學習策略乃 指以程炳林(1991)所編制之「學習策略」量表所測得的分數為代表,受試者在 各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愈常使用該學習策略,反之,則愈不常運用該項策略。

參、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

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黃稚雅(2003)的研究中指出國中學 生的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有相關。又盧青延(1992)國中補校學生的學 習策略與學業成就呈正相關。學習策略層面中以努力經營、同儕學習、時間與研 讀環境經營對學業成就的預測力較大。簡曉琳(2003)研究中發現國小高年級學 生的英語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對於英語學業成就,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蔡政忠

(2004)研究顯示研究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有正相關。因 而,由上之研究不難發現學習策略和學業表現知覺間為顯著正相關,所以本研究 乃將學習策略列為影響學業表現知覺之重要變項之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