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究影響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和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 與學習策略等重要變項的關聯。藉由探討學業表現知覺之相關影響因素,以利將 來提供輔導者、教育工作者或家長之參考,進而能直接且有效地幫助青少年改善 其學業表現。本章將分別說明本研究的動機、目的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現今社會以專業知識為導向,學生的學業表現良莠逐漸受到家長及相關教育 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何有效地增進學生的學業表現,遂成為教育當局和家長迫 切關心之議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傳承下,社會大眾普遍對教 育抱持高度期待,認為唯有不斷地接受教育洗禮才能真正擺脫貧困的生活,進而 邁向光明璀璨之康莊大道。時下,許多家長為了莘莘學子的將來,拼命地賺錢,

想盡各種辦法,希望讓孩子有著最佳的學習資源和環境;教育工作者用盡心思和 多樣的教學技巧,期望學生能吸收到完整且充實的知識;孩子為了爭取高分,辛 苦地於課後仍拖著疲憊的身軀去家教班補習,在在突顯他們想追求的是什麼!學 校及家庭乃影響學生學習和表現兩個舉足輕重的地方,也是孩子個人成長的主要 環境。對教育工作者而言,若能明瞭及掌握家庭及學校中對學生強而有力的作用 因子,將有助於學生提高學業表現,達成教育目標。無庸置疑地,家庭及學校就 是影響學生的社會化環境,乃形塑個體高度心智能力的社會情境(Forman, Minick,

& Stone, 1993;Tappan, 1998)。準而觀之,家庭互動與學業表現知覺,具有密切 的關係,值得進一步探討,而此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一。

然而,如何讓學生獲得高度的學習表現?這是許多教育工作者迫切想探知的 領域,亦有不少學者紛紛投入相關研究中,期望能找出有效提升學習表現之策

略。家庭除能提供每個成員心靈上及物質上的支持,家庭教育更影響人格發展及 價值觀建立甚鉅。由此可推論,家庭教育功能彰顯與否關係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 育的成敗,甚至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而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為人父母者對於本 身職責的體認與扮演無疑是關鍵。良好的管教方式和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將讓 雙方溝通零距離。因此,了解親子關係和父母管教態度如何影響的學業表現也是 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家庭教育是各種教育的起源,孩子的一生受父母的影響甚大,父母給的教育 是完整的,那麼孩子的將來便成功了大半。反之,如果父母所採取的教育方式是 殘缺的,那麼孩子的未來很可能就岌岌可危。家庭功能若彰顯,則父母和子女能 有較佳的情感聯繫,便易於溝通彼此的理想和希望,進而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知 覺。根據過去的研究不難發現,有許多問題少年的產生,都是因為家庭教育功能 不彰。家庭是一個互動的單位,家庭成員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有著相依互賴之連 結,也有著互為影響的網絡關係(賴孟足,2003)。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 身為國中教師,經常對學業表現知覺低落的學生進行輔導,在瞭解和探究的歷程 中,不難發現這些孩子大多來自於功能不彰之背景。然而,透過與家長溝通的過 程,亦深切地體現部分家長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教師與學校,殊不知其 身教及言教對孩子的學業及各方面之影響力亦無遠弗屆。

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青少年階段,同儕的影響力 有時超越家庭的影響力(連廷嘉,2004)。又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 社會」。教育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才能凸顯其意義。學校和社會環境必須融 成一體,才有價值可言。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活動歷程,同時也 是一種人際影響的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影響是雙向互動 的,師生之間是否有良好的互動關係與學習成效息息相關。再者,在教學中,教 師與學生為教學情境的兩大主體,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學習歷程,其中教 師可說是學生學習的推動者,因而,教師會透過其本身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在與 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影響學生行為與教學成效。教師在教學時,必然會透過語言、

文字、行為等媒介,不斷的與學生進行接觸與互動,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效果;這 種動態、連續的互動過程,在促進學生學習態度與情感的發展上影響深遠(黃明

月,1992)。Printrich 與 Schunk(2002)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教師會透過教學計畫、

進度、教室組織與管理以及學校人際去影響學生的學習。學校裏,良好的師生互 動對學生的學業表現知覺有助益,但不容忽視的是同儕間的互動,透過彼此的交 流和討論,更有助於各種觀念的釐清,進而更加提升其學業表現知覺。在國內外 許多研究亦指出低成就學生常因為得不到老師的協助,而選擇離開學校。由以上 之探究,不難看出,在學校中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師生互動抑或同儕互動都直接 或間接地影響到學業表現,此亦為本研究之動機之ㄧ。

再者,黃淑菁(2000)的研究也發現,教師對整體教學的掌握,影響到學生 的學習感受及學習動機;同時她又提及良好的學校人際,對於學生的學習動機具 正面的影響力。另外,Cunniff(1989)、Maehr(1990)以及 Meece 與 McColskey

(1997)等人的研究都指出,良好的學校人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動機。在 課堂上,有的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卻無精打采,甚至出現習得無助感,而後 者若沒有發現自己的其他學習能力,就會成為教室中無所事事的人。這些挫敗的 學生因為一再地惡性循環,失落感使學生被越教越迷惘,往往漸漸地埋沒了其他 智能。相對地,越對學習提不起勁,這對一個學習者來說,是永無止盡的摧殘。

理想的教學條件之一是使學生經常維持高度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雖然是學生自 身的學習條件,但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則與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有密切的關係

(葉和滿,2001)。由於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因此激勵 學生高度的學習動機,乃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當每一位學生均有極高的學 習動機時,便會努力去克服學習上所面臨的各種困難,進而增進其學業表現知 覺。因此,探討學習動機和學業表現知覺之關連也是本研究之動機之ㄧ。

諸多學者皆認為,在這個資訊與知識倍增的年代,單靠學校教育是無法將所 有社會知識全然傳授給學生。於是關乎「學習如何去學」的議題日漸受到重視。

這同時亦象徵著學者、教師們逐漸關注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如何運用適當的策略 或方法以達到有效的學習。選對了好方法,你將能一步登天、快速成功!而學習 策略是主動、自我導向的學習工具。它使學習者不僅了解怎麼學,並能進一步知 道如何學習的訣竅,運用適當學習技巧和方法,促使學習者能有效且成功地發揮

身在教育現場,深切地體悟到家長、學生及教育工作者對學業表現地關注和 用心。如果能夠清楚地知道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的重要影響因素,對症下藥,尋求 改善及提升的良好捷徑,將可讓相關人員事半功倍,並能多出更多休閒的時間,

及為國家締造更多優秀的人才。綜合上述幾點,研究者大膽地推測影響學業表現 知覺的重要變項包括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根基於前人的 研究結果,在合理的假設與推論下,預測其彼此間存在著某些關聯性,且其變項 間可能具有預測力,亟待研究者進行了解以及各因素之間的影響關係,以做為相 關工作者進行輔導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