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影響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影響因素之研究"

Copied!
1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連廷嘉 博士

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影響因素之研究

研究生:林敏慧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

(2)
(3)
(4)

謝誌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連廷嘉博士的費心指導,使本論文得以完成;從研究架 構的確立、理論觀念的釐清,至論文完成後的斧正與修飾,皆蒙恩師戮力指導,

促使資質駑鈍的我,茅塞頓開、獲益匪淺!師恩浩蕩,永誌於心。此外,感謝成 功大學程炳林教授慷慨提供問卷內容予以應用至本研究方向,俾使本研究結果益 發豐富、多元,感激之情實筆墨難以形容!

論文口試期間,承蒙口試委員鄭承昌博士、連廷嘉博士以及巫有鎰校長不吝 指正與建議,使本研究更加嚴謹,在此致上最高的敬意。亦要感謝東大教研所的 梁教授忠銘、黃教授毅志、蔡教授東鐘、鄭教授燿男在這兩年的求學期間細心的 指導與所上的栽培與協助。

感謝研究所同學瑛真、小藍、玟伶、雅鈞、淵豪、敏鳳、雯雯、冠萩、昕翰、

介文在緊要關頭及時伸出援手,讓我度過最危急的時刻。感謝摯友小孟、芳旻、

曉玲、玉娟、培斌、魯君、佳惠、彥緯、珍足不時的加油打氣,讓我重新燃起信 心。

此外,完成本論文的幕後功臣不勝枚舉,諸如各縣市協助完成本研究問卷的 教育界先進們、教研所中給予鼓勵、建議、助益的學長姐以及學弟妹們、工作崗 位上大力支持的長官、同事…由衷的感謝!

最後,藉著這個機會,我要感謝父母、哥哥與弟弟無盡的愛、支持和鼓勵,

因為您們,我才有機會完成論文這項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創舉」!

敏慧 謹致於 九十六年七月

(5)

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影響因素之研究

作者:林敏慧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學系所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影響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和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 與學習策略等重要變項的關聯,以提供教育工作者或家長之參考,進而能幫助青 少年改善其學業表現。本研究以全國 1120 名國中學生為樣本,分成北中南東四 區,採分層比例叢集抽樣,以班級為單位,使用的研究工具計有連廷嘉所編之父 母管教態度量表、親子關係量表、學校人際量表、學業表現知覺量表及程炳林所 編製之學習動機量表、學習策略量表。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和迴歸 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女性、九年級、父親教育程度高者,其管教態度 傾向於民主。(2)女性、父親教育程度高者,在家庭互動總層面及資源經營策略 會較優。(3)女性、七年級及九年級、母親教育程度高者,在學校人際關係上傾 向於親密。(4)父親教育程度高者,孩子在學習價值、學習動機總層面、後設認 知策略及學習策略總層面上較為優異。(5)父母親教育程度高者,孩子在親子關 係層面、學習期望層面及認知策略使用上較為優異。(6)九年級、父母親教育程 度高者,其學業表現有較高的傾向。(7)國中生的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 機、學習策略、學業表現知覺彼此具有顯著相關。(8)國中生的學習期望強、後 設認知策略使用頻繁、親子關係親密、資源經營策略使用頻繁對學業表現越有預 測力。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人員及家長參考。

關鍵詞: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業表現

(6)

A Stud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in-Hui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variables inclusive of family circumplex, school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consultants, educators and parents are proposed to hopefully improv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s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The instruments applied in the study are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 scale” by Ting-Chia Lia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cale”, “school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scale”, “academic performance scale”,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by Biing-Lin Cher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scal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applied are one-way ANOVA,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 1)For ninth-grade female students with highly-educated fathers, the rearing attitude of fathers tend to be democratic; 2)For females with highly-educated parents, the overall family interaction and resource-managing strategy are superior; 3)For seventh-grade and ninth-grade female students with highly-educated mothers, their school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tends to be close; 4)For students with highly-educated fathers, the performance is superior in learning values, learning motivation, meta-cognitive strategy and learning strategy;

5)For students with highly-educated parents, they exhibit better parent-child relation, learning anticipation and cognitive strategy; 6)For ninth-grade students with higher-educated parents,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superior; 7)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family circumplex, school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8)The better a junior-high school student exhibits in learning anticipation, meta-cognitive strateg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resource-managing strategy, the more predictive it is to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parents are proposed.

keywords: family interaction, school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y, academic performance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庭互動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11

第二節 學校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14

第三節 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16

第四節 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22

第五節 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 機與學習策略上的差異………...……….. 57

第二節 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業表現相 關情形…………...……….. 82

(8)

第三節 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對學業表現的

預測情形…………...………..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93

第二節 結論……...……….. 97

第三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8

附錄一 同意書………. 118

附錄二 同意書………. 119

(9)

表目次

表 2-5-1 國內學業表現之背景因素相關文獻整理……….…………. 29

表 3-3-1 95 學年度分區母群國中生學生人數及預計取樣之學生人數……. 40

表 3-3-2 全國性常模樣本人數分佈表... 40

表 3-4-1 學習價值分量表……….. 47

表 3-4-2 學習期望分量表……….. 48

表 3-4-3 測試焦慮分量表……….…. 48

表 3-4-4 「學習動機正式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9

表 3-4-5 認知策略分量表……….. 51

表 3-4-6 後設認知策略分量表……….. 52

表 3-4-7 資源經營策略分量表……….. 53

表 3-4-8 「學習策略正式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3

表 4-1-1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58

表 4-1-2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整體及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 4-1-3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59

表 4-1-4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整體及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9

表 4-1-5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 及標準差……….. 60

表 4-1-6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整體及各層面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61

表 4-1-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 及標準差表……….. 62

表 4-1-8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整體及各層面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63

(10)

表 4-1-9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學校人際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3

表 4-1-10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學校人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 4-1-11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學校人際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4

表 4-1-12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學校人際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 4-1-13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校人際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5

表 4-1-14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學校人際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 4-1-15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校人際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6

表 4-1-16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學校人際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 4-1-17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7

表 4-1-18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68

表 4-1-19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9

表 4-1-20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69

表 4-1-21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 及標準差……….. 70

表 4-1-22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71

表 4-1-23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 及標準差……….. 72

表 4-1-24 為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及各層面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72

表 4-1-25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學習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73

表 4-1-26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學習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73

(11)

表 4-1-28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學習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75

表 4-1-29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習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 及標準差………...………... 76

表 4-1-30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習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76

表 4-1-31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習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平均數 及標準差………...………... 77

表 4-1-32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習策略整體及各層面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78

表 4-1-33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79

表 4-1-34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 4-1-35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80

表 4-1-36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 4-1-37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81

表 4-1-38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81

表 4-1-39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之平均數及標準 差……….. 81

表 4-1-40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82

表 4-2-1 家庭互動與學校人際的相關摘要表……….………. 82

表 4-2-2 家庭互動與學習動機的相關摘要表……….………. 83

表 4-2-3 家庭互動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摘要表……….……. 84

表 4-2-4 家庭互動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摘要表………... 85

表 4-2-5 學校人際與學習動機的相關摘要表……….. 85

(12)

表 4-2-6 學校人際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摘要表……….. 86

表 4-2-7 學校人際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摘要表……….. 87

表 4-2-8 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摘要表……….………. 87

表 4-2-9 學習動機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摘要表………..… 88

表 4-2-10 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摘要表………..…… 89

表 4-3-1 國中生學習期望、後設認知策略、親子關係、資源經營策略對學 業表現知覺之多元逐步廻歸分析摘要表………..……… 90

(13)

圖目次

圖 3-1-1 研究架構………. 37

(14)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影響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和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 與學習策略等重要變項的關聯。藉由探討學業表現知覺之相關影響因素,以利將 來提供輔導者、教育工作者或家長之參考,進而能直接且有效地幫助青少年改善 其學業表現。本章將分別說明本研究的動機、目的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現今社會以專業知識為導向,學生的學業表現良莠逐漸受到家長及相關教育 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何有效地增進學生的學業表現,遂成為教育當局和家長迫 切關心之議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傳承下,社會大眾普遍對教 育抱持高度期待,認為唯有不斷地接受教育洗禮才能真正擺脫貧困的生活,進而 邁向光明璀璨之康莊大道。時下,許多家長為了莘莘學子的將來,拼命地賺錢,

想盡各種辦法,希望讓孩子有著最佳的學習資源和環境;教育工作者用盡心思和 多樣的教學技巧,期望學生能吸收到完整且充實的知識;孩子為了爭取高分,辛 苦地於課後仍拖著疲憊的身軀去家教班補習,在在突顯他們想追求的是什麼!學 校及家庭乃影響學生學習和表現兩個舉足輕重的地方,也是孩子個人成長的主要 環境。對教育工作者而言,若能明瞭及掌握家庭及學校中對學生強而有力的作用 因子,將有助於學生提高學業表現,達成教育目標。無庸置疑地,家庭及學校就 是影響學生的社會化環境,乃形塑個體高度心智能力的社會情境(Forman, Minick,

& Stone, 1993;Tappan, 1998)。準而觀之,家庭互動與學業表現知覺,具有密切 的關係,值得進一步探討,而此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一。

然而,如何讓學生獲得高度的學習表現?這是許多教育工作者迫切想探知的 領域,亦有不少學者紛紛投入相關研究中,期望能找出有效提升學習表現之策

(15)

略。家庭除能提供每個成員心靈上及物質上的支持,家庭教育更影響人格發展及 價值觀建立甚鉅。由此可推論,家庭教育功能彰顯與否關係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 育的成敗,甚至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而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為人父母者對於本 身職責的體認與扮演無疑是關鍵。良好的管教方式和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將讓 雙方溝通零距離。因此,了解親子關係和父母管教態度如何影響的學業表現也是 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家庭教育是各種教育的起源,孩子的一生受父母的影響甚大,父母給的教育 是完整的,那麼孩子的將來便成功了大半。反之,如果父母所採取的教育方式是 殘缺的,那麼孩子的未來很可能就岌岌可危。家庭功能若彰顯,則父母和子女能 有較佳的情感聯繫,便易於溝通彼此的理想和希望,進而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知 覺。根據過去的研究不難發現,有許多問題少年的產生,都是因為家庭教育功能 不彰。家庭是一個互動的單位,家庭成員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有著相依互賴之連 結,也有著互為影響的網絡關係(賴孟足,2003)。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 身為國中教師,經常對學業表現知覺低落的學生進行輔導,在瞭解和探究的歷程 中,不難發現這些孩子大多來自於功能不彰之背景。然而,透過與家長溝通的過 程,亦深切地體現部分家長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教師與學校,殊不知其 身教及言教對孩子的學業及各方面之影響力亦無遠弗屆。

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青少年階段,同儕的影響力 有時超越家庭的影響力(連廷嘉,2004)。又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 社會」。教育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繫,才能凸顯其意義。學校和社會環境必須融 成一體,才有價值可言。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活動歷程,同時也 是一種人際影響的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影響是雙向互動 的,師生之間是否有良好的互動關係與學習成效息息相關。再者,在教學中,教 師與學生為教學情境的兩大主體,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學習歷程,其中教 師可說是學生學習的推動者,因而,教師會透過其本身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在與 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影響學生行為與教學成效。教師在教學時,必然會透過語言、

文字、行為等媒介,不斷的與學生進行接觸與互動,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效果;這 種動態、連續的互動過程,在促進學生學習態度與情感的發展上影響深遠(黃明

(16)

月,1992)。Printrich 與 Schunk(2002)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教師會透過教學計畫、

進度、教室組織與管理以及學校人際去影響學生的學習。學校裏,良好的師生互 動對學生的學業表現知覺有助益,但不容忽視的是同儕間的互動,透過彼此的交 流和討論,更有助於各種觀念的釐清,進而更加提升其學業表現知覺。在國內外 許多研究亦指出低成就學生常因為得不到老師的協助,而選擇離開學校。由以上 之探究,不難看出,在學校中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師生互動抑或同儕互動都直接 或間接地影響到學業表現,此亦為本研究之動機之ㄧ。

再者,黃淑菁(2000)的研究也發現,教師對整體教學的掌握,影響到學生 的學習感受及學習動機;同時她又提及良好的學校人際,對於學生的學習動機具 正面的影響力。另外,Cunniff(1989)、Maehr(1990)以及 Meece 與 McColskey

(1997)等人的研究都指出,良好的學校人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動機。在 課堂上,有的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卻無精打采,甚至出現習得無助感,而後 者若沒有發現自己的其他學習能力,就會成為教室中無所事事的人。這些挫敗的 學生因為一再地惡性循環,失落感使學生被越教越迷惘,往往漸漸地埋沒了其他 智能。相對地,越對學習提不起勁,這對一個學習者來說,是永無止盡的摧殘。

理想的教學條件之一是使學生經常維持高度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雖然是學生自 身的學習條件,但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則與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有密切的關係

(葉和滿,2001)。由於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因此激勵 學生高度的學習動機,乃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當每一位學生均有極高的學 習動機時,便會努力去克服學習上所面臨的各種困難,進而增進其學業表現知 覺。因此,探討學習動機和學業表現知覺之關連也是本研究之動機之ㄧ。

諸多學者皆認為,在這個資訊與知識倍增的年代,單靠學校教育是無法將所 有社會知識全然傳授給學生。於是關乎「學習如何去學」的議題日漸受到重視。

這同時亦象徵著學者、教師們逐漸關注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如何運用適當的策略 或方法以達到有效的學習。選對了好方法,你將能一步登天、快速成功!而學習 策略是主動、自我導向的學習工具。它使學習者不僅了解怎麼學,並能進一步知 道如何學習的訣竅,運用適當學習技巧和方法,促使學習者能有效且成功地發揮

(17)

身在教育現場,深切地體悟到家長、學生及教育工作者對學業表現地關注和 用心。如果能夠清楚地知道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的重要影響因素,對症下藥,尋求 改善及提升的良好捷徑,將可讓相關人員事半功倍,並能多出更多休閒的時間,

及為國家締造更多優秀的人才。綜合上述幾點,研究者大膽地推測影響學業表現 知覺的重要變項包括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根基於前人的 研究結果,在合理的假設與推論下,預測其彼此間存在著某些關聯性,且其變項 間可能具有預測力,亟待研究者進行了解以及各因素之間的影響關係,以做為相 關工作者進行輔導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乃在於了解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影響 的因素。國中生的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差異情形如何?

為提昇學業表現知覺所使用的有效策略究竟為何?在在都吸引著研究者迫切想 去探索這之中的奧妙關係。

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其在家庭互動、學 校人際、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上是否有差異情形?進而探討家庭互動、學校人 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其學業表現知覺之間的相關情形如何?各主要變項是 否能夠預測學業表現知覺?

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臚列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家庭互 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上的差異情形如何。

(二)了解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業表現知覺之相關情 形。

(三)檢驗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對學業表現知覺之預測力。

(四)根據文獻資料及研究結果,針對國中生對學業上的學習策略與方法,

提供具體建議,以促進學業表現知覺提昇。

(18)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依據前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問題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家庭互動、學校 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1-1.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家庭互動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1-2.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學校人際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1-3.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學習動機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1-4.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學習策略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1-5.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學業表現知覺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二、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彼此之間的相關 情形如何?

2-1.家庭互動與學校人際的相關情形如何?

2-2.家庭互動與學習動機的相關情形如何?

2-3.家庭互動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情形如何?

2-4.家庭互動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情形如何?

2-5.學校人際與學習動機的相關情形如何?

2-6.學校人際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情形如何?

2-7.學校人際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情形如何?

2-8.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情形如何?

2-9.學習動機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情形如何?

(19)

2-10.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情形如何?

三、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對學業表現知覺的預測情形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相關主要名詞有「國中生」、「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

「學習策略」以及「學業表現知覺」六項,茲分別闡釋如下:

壹、國中生

依《國民教育法》第二條規定:「凡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

第三條規定:「國民教育分為二階段,前六年為國民小學教育,後三年為國民中 學教育。」因此,本研究所指「國中生」是指十二歲至十五歲就讀台灣所屬國民 中學七、八、九年級之學生而言。

貳、家庭互動

互動行為,指個體與特定他人或是特定一群人之間的互動模式與相處狀態,

而家庭的互動行為是以在家庭中實際所表現的行為模式來加以探究(李清茵,

2003)。家庭互動的定義包含家人間的界限性質、家庭與外界的關係、角色結構、

權力結構、問題解決能力、家庭規則、溝通模式及情感的投入與表達等(陳玉屏,

2003)。在本研究中所稱之家庭互動主要包含父母管教態度和親子關係兩部份。

父母管教態度乃指父母親管教子女的行為方式(連廷嘉,2004)。親子關係指家 庭中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人際關係,包括相互信任、情感交流、獨立和 友誼交往(王淑娟,1994;連廷嘉,2004;薛雪萍,2000)本研究所稱之家庭互 動乃指受試者在連廷嘉(2004)所編制的「父母管教態度量表」和「親子關係量 表」所得分數之高低情形,得分越高,表示家庭互動越良好。

(20)

參、學校人際

學校人際係指學校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學校人際與學校依附有關。學 校依附乃青少年對學校的依賴與認同程度,取決於個人與老師、同儕與學校之間 的感情連結(Gottfredson & Hirschi, 1990;連廷嘉,2004)。本研究所稱之學校人 際包含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乃指受試者在連廷嘉(2004)所編制的「學校人際 關係量表」所得分數之高低情形,得分越高,表示學校人際關係越良好。

肆、學習動機

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並導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 一種內在歷程(林清山、張春興,1993)。學習動機則是指個體從事學習活動時 的心理傾向而言。本研究所稱之學習動機,是以 Pintrich, Smith 和 Mckeachie

(1989)所編製的「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簡稱 MSLQ」, 經程炳林(1991)修訂之「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中的「動機問卷」,所測得的 分數為代表,得分越高,表示學習動機越良好。程氏修訂之動機問卷包含三個成 分,分別為期望成分、價值成分和情感成分。所謂「期望成分」是指學習者對某 一特定工作的成功期望而言,該成分包括1.自我效能 2.期望成功及 3.控制信念三 個分量表。「價值成分」是指學習者對某一特定學習工作的整體價值感而言,該 成分包括:1.內在目標導向 2.外在目標導向及 3.工作價值三個分量表(程炳林,

1991)。「情感成分」則是指學習者對於學習工作的情緒反應而言,以測試焦慮量 表的1.認知干擾與 2.情緒化的得分為代表。因而學習動機可分成三個層面,分別 為學習動機中的價值成分,簡稱「學習價值」、學習動機中的期望成分,簡稱「學 習期望」、學習動機中的測試焦慮成分,簡稱「測試焦慮」。

(21)

伍、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y)是學習者在從事學習活動時所用的方法和行 為,這些方法和行為會影響個人的選擇、建構、統整和貯存等編碼歷程 (Weiner, 1990)。本研究所稱之學習策略,是以 Pintrich、Smith 和 Mckeachie (1989)所 編製的「MSLQ」,經程炳林(1991)修訂之「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中的「策 略問卷」,所測得的分數為代表,受試者在各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愈常使用 該學習策略,反之,則愈不常運用該項策略。程氏修訂之策略問卷包含三個成分,

分別為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和資源經營策略。所謂「認知策略」是指對學習 事物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編碼、積極建立外在聯結及建構其內在聯結,進而對事物 提出質疑及驗證,該成分包括:1.演練策略 2.精緻化策略 3.組織策略 4.批判思考 策略。所謂「後設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從事一項學習活動時,設定學習目標、

選擇學習策略,該成分包括:1.計劃策略 2.監控策略 3.規範策略。所謂「資源經 營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從事學習活動時,對於環境及可利用資源的經營(引自程 炳林,1991,頁 19),該成分包括:1 堅持策略 2.他人支持策略。

陸、學業表現知覺

學業表現知覺係指在學校內的課業學習反應及其結果,也就是學業成就,包 括基本的課業技巧、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符合自己需求或符合他人期待(Shaffer, 1999;連廷嘉,2004)。本研究所稱之學業表現知覺乃指受試者在連廷嘉(2004)

所編制的「學業表現知覺量表」所得分數之高低情形,得分越高,表示學業表現 知覺越良好。

(2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國中生學業表現知覺影響因素之探討研究」,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時間與區域

本研究之時間自民國九十五年九月起至九十六年四月止,以台灣地區國中為 研究地區。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為顧及個人隱私與 權益,研究者對於受訪者均採匿名方式處理。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地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的背景變項為 自變項,以學業表現知覺為依變項,分別探討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

學習策略各變項彼此之間的差異情形。

四、研究內容

此部分的係以文獻分析與實徵研究兩部分加以闡述如下:1.文獻分析部分,

係蒐集相關之文獻資料,經由整理分析與歸納後呈現,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根據 與參考依據。2.實徵研究部分,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資料蒐集之方式,研究者係 針對台灣地區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編製問卷進行調查。

(23)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設計上力求嚴謹;在資料蒐集及分析上力求客觀及明確。但在 時間、經費有限及囿於研究者本身能力,仍無法免除以下的限制:研究區域上的 限制、研究主題上的限制、研究結果誤差的可能性。另外,本研究中問卷調查之 實施,以郵寄、親自送達或委由學校轉發等方式交由國中生自行填答,故研究者 無法一一控制受試者填答時的情境,是故有可能產生誤差存在。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 知覺之間的關係,並關心國中生在不同性別、年級、及父母教育程度的背景下,

其在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上的差異情形。再根據學業表現 知覺結果,探討上述變項的預測力如何。所以本章乃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資料,

整理出以下五節的相關研究,作為後續研究之依據。本章的內容依序為第一節為 家庭互動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二節為學校人際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三節學習 動機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第四節為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五節為學業表 現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一節 家庭互動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家庭互動乃在研究家人間的界限性質、家庭與外界的關係、角色結構、權力 結構、問題解決能力、家庭規則、溝通模式及情感的投入與表達等內容(引自陳 玉屏,2003,頁 15)。因此,本節將探討家庭互動的定義及其相關研究,茲分別 敘述之。

壹、家庭互動的定義

互動係指人們受到那些和他們進行正面互動的人所吸引。互動能幫助我們掌 握世界,亦即掌握現實和獲得個人的酬賞。因為別人能和我們相互合作,印證我 們的信仰態度,並幫助我們正確地看待這世界,也幫助我們發現與他人的聯結關 係,享受聯結感和歸屬感。如此,使得我們與別人互動愉快,會進一步促進喜歡

(引自莊耀嘉、王重鳴譯,2001,頁 457-458)。家庭為人類的避風港,家庭裡任

(25)

何成員都可以從中得到生活需求的滿足和心靈的慰藉。在傳統社會裡,家庭能夠 滿足多變需要的社會組織,舉凡生育、傳宗接代、經濟保障、教育、宗教、娛樂,

以及心理慰藉等,幾乎都依賴家庭的提供。家庭之所以在中外社會都存在,並受 到重視,是因為它具有許多的功能,可以滿足人類的不同需要。而家庭互動乃是 家庭成員中彼此的認知與情感溝通、回饋的歷程。國內外的行為研究均發現,家 庭因素中父母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徐百儀,2002;連廷嘉,

2004)。因此,本研究以父母管教態度與親子關係作為家庭互動的評鑑工具,並 論述如下。

一、父母管教態度

由於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子女一出生到這世 上時,便提供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等子女慢慢長大,父母又教導子女學習道德 方面的規範,使其具備良好的社會行為。所以父母不僅是子女的照顧者、規範者,

更是子女們成長歷程中學習的楷模。父母對子女而言,是具有關鍵性作用的重要 他人,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對子女的影響最為遠大(李雪禎,1996)。

二、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詞,它於家庭中的功能亦是自然而然形成 的,家庭中當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親子關係就逐漸產生。所以,親子關係指 的是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透過互動所產生的一種人際關係,包含互相信任、情感交 流、獨立和友誼交往(王淑娟,1994;連廷嘉,2004)。換言之,親子關係是家 庭互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廣義來說,親子關係是指父母對子女教養態度與親子 之間的心理反應。即強調每一個體在家庭中都能有獨特的互動狀況,家庭的功能 不在於權威,而在於互助合作,每一個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建立美滿家庭,並教 育好子女,促進親子互動。可見,親子關係的良好與否,非但關係個人日後更廣 泛的人際關係與社會關係發展,亦影響日後的健全人格發展(Moye, 1991;胡博 惇,2005)。

(26)

貳、家庭互動的相關研究

針對家庭互動的部份,分別探究其和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業 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以便能更清楚地看出其彼此之間的關連性。家庭互動與學 校人際的相關研究,楊錦雲(2004)研究中顯示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態度、同儕關 係與正負向事件解釋風格間有典型相關存在。且徐美鳳(2004)的研究中亦指出 學生親子關係與人際互動關係部分有顯著相關,其中以自我孤獨感及同儕友誼關 係與親子關係相關性最高。又家庭互動與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唐建雄(2004)

的研究中指出父母教育態度不同的高職學生,在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 層面上,皆有顯著不同,積極父母教育態度型態之高職學生得分最高。林燕伶

(2006)研究中亦指出國中學生的家庭環境、人格特質與獨創性思考對於自然科 學習動機,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再者,家庭互動與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黃稚 雅(2003)的研究中指出國中學生的家庭教育資本與英語學習策略有相關,而家 庭教育資本亦為家庭的一個相關因素,故知家庭互動與學習策略是相關的。

另外,家庭互動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中外皆有研究指出,親子互動 與學業表現知覺有關係(周玉慧和吳齊殷,2001;黃稚雅,2003;羅國英,2000;

潘玉鳳,2002;蔡政忠,2004)。Cunniff(1989)便提到父母皆採低監控的學童,其 學校表現最差,並且在攸關學習的勝任感上也較低。而高支持且低衝突的親子互 動,則對青少年的課業成績具有推動的助力(周玉慧、吳齊殷,2001)。至於羅國 英(2000)則以國中一、二年級學生的學業表現知覺為研究主題,發現其學業成就 愈高,母親的教養行為愈少,親子衝突愈降低。黃稚雅(2003)的研究中指出國 中學生的家庭教育資本及英語學習策略對其英語學業表現知覺有顯著預測作 用。蔡政忠(2004)研究顯示國中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表現知覺有正相關。

Linney 與 Vernberg(1983)研究發現較高學業表現知覺的學生,較可能有積極 關注及參與的家長;父母參與的活動越多,子女的學習成就越高。Forsyth(1990)

發現家長參與的學生閱讀成績,顯著高於家長未參與或參與較少的學生。父母親 的教育態度、期望、管教方式、教育參與程度、教育投入、文化資本等,亦因階 層之不同而有差異,與家庭社經地位有極大之關係(陳正昌,1994;陳建州,2000;

(27)

楊肅棟,1998;戴麗芬,1990),而這些因素與子女之學業表現知覺有顯著相關。

由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父母的管教態度和親子關係為家庭互動的重要 依據,且根據相關研究指出父母管教態度和親子關係能有效預測學業表現知覺,

因而本研究乃採用家庭互動為預測學業表現知覺之重要變項之ㄧ。

第二節 學校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學校是介於家庭和社會之間的環境,個人的學業表現知覺往往會受到學校教 育的影響,而學校教育中,最常接觸到的不外乎同儕和師生的互動關係。因此,

本節將探討學校人際的定義及其相關研究,茲分別敘述之。

壹、學校人際的定義

人際,顧名思義為人和人之間的接觸。學校人際及代表著學校中的各個成員 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互動和接觸。在學校中的成員大多數為學生和老師,因此,

本研究以師生互動與同儕互動作為學校人際的評鑑工具,並論述如下。

一、師生互動

所謂「互動」,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彼此接觸一段時間、透過語言、表情、

動作及其他溝通方式,彼此影響而產生行為改變之形式。學校及班級中的成員為 學生和老師,所以可知師生互動即為學生和老師透過感官和非感官的形式所進行 的一種溝通方式。若由互動的情境而言,師生互動可能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兩人互 動、小團體間的互動、以及教師和整個班級成員的互動形式。從生物中所特有的 一種行為模式,此種行為模式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制宜,也根據個人不同的人 格特質、反應而有不同回應(林美智,2000)。綜言之,師生互動即是教師與學 生彼此間認知與情感的交流及回饋的歷程。

(28)

二、同儕互動

關於「同儕」的意義,學者們有不同說法,但意思相近。其在韋氏字典的定義 是:與別人有相同立足點的人;發展心理學家們認為同儕是同等地位或至少在目 前以相似的行為複雜程度運作的個體。同儕互動指的是指兩個人以上的成員其彼 此年齡相仿、具同等地位、價值與要求一致、有共同相似行為的人,藉由身體互 動、心理互動等反應的交互作用,使個體彼此相互影響(吳亞紘,2004)。同儕 互動在國中階段扮演著重要角色,不但是國中時期的重要任務,也對其將來發展 具有強大功能,並影響其日後人際適應及社會能力的發展。

貳、學校人際關係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

針對學校人際關係的部份,分別探究其和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業表現知 覺的相關研究,以便能更清楚地看出其彼此之間的關連性。

學校人際與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許淑婷(2003)研究中亦發現國一學生科 學學習動機、創造傾向與師生互動對科學創造力的影響之相對權重關係中,以「創 造傾向」與「師生互動」之權重較重。此外,黃鈺雯(2003)研究指出教學態度、

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之間具有相關,且民主型師生互動可有效預測學生的學習動 機。再者,學校人際與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李旻陽(1991)研究指出學業成績 與師生互動有顯著的正相關。而學校人際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陳致嘉

(1993)研究發現智力、家庭社經地位、偏愛、民主、班規、組織混亂、目標導 向、滿意、成功態度、老師態度、焦慮等變項,可預測男女合班學生之數學學業 成就。

從以上得知,師生間的關係和諧及同儕間的相處融洽,都會直接或見間地影 響到學業表現知覺。因而本研究乃試著將師生互動和同儕互動歸併為學校人際,

並試著探討學校人際是否為學業表現知覺之重要影響因素。

(29)

第三節 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行為是內在心理歷程的外在表徵,而當行為相同時,內在的心理歷程未必一 樣,探討行為背後的心理歷程之所以重要,乃在於唯有了解個體的心理歷程,才 可協助個體朝向目標邁進時,進而保持積極的動力,促使個體達成目標。而本節 所探討的學習動機即為學生在從事學習時的一重要的心理歷程,國內外對學習動 機已有不少的研究及文獻,以下分別就學習動機的意義、學習動機的理論和學習 動機的相關研究說明之。

壹、學習動機的定義

所謂「動機」( motivation),乃是一種促使個體進行各種行為的內在動力,

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

(張春興,1991)。因此,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學生學習活動,並趨使該學 習活動朝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至於學習動機分類上,大致可區分 為內在學習動機和外在學習動機。學習者因內在需求而產生對學習目的自發性,

就是一種內在學習動機;凡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動機即為外在學習動 機。

由於動機是人類複雜的心理特質,關於動機的概念也相當紛雜,因此各學者 所提出的動機解釋莫衷一是。但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面向,其一為生理性動機,是 乃指個體因身體上的生理變化而產生內在需求,從而引起行為的動機,如:飢餓、

渴等;另一則為心理性動機,是指引起個體各種行為的內在心理因素,如:好奇 動機、探索動機等。

在課堂上,可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可歸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學生對所有的學 科活動都有學習動機,另一種是學生只對特定學科有學習動機,Brophy 在 1987

(30)

年對此情況提出看法,他稱第一種學生具有「一般性學習動機」(general motivation to learn),此類學生對所有學科活動都有學習動機;而第二種學生則具有「特定 性學習動機」(specificmotivation to learn),此類學生只對特定學科具有學習動機。

此外,多年來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們對學習動機的理論解釋各有不同,行為 主義心理學派將學習的產生視為是外在因素控制的歷程,而不重視學習者心理上 的自主性,對於學習動機的理念,則是運用強化原則對外在行為增強,以塑造所 欲塑造的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將動機視為人性成長發展的基本內在原動力,

因此學習動機主要是探討個人的內在動機;認知心理學派則認為,學習動機乃是 個人對學習事物的一種看法,以及因看法而產生求知的需求。本研究所指的學習 動機,乃歸屬於心理性動機,專指個體在進行學習活動時的所引發的內在動力。

貳、學習動機的理論

本節欲介紹與本研究關係密切的動機理論,包括測試焦慮理論及Pintrich 的 學習動機理論,藉此說明本研究所指的學習動機之意涵及其理論的基礎。

一、測試焦慮理論

「焦慮」可能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及恐懼等交織而成的負面 情緒狀態 (張春興,2003)。這種混雜了許多情緒之主觀、不愉快的情感狀態,

主要是源於個體受到威脅。有關測試焦慮的研究,早在1950年代初期,Sarason 與其同僚在耶魯大學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始進行歷經數十年的研究,產生了許 多的理論,包含習得焦慮驅力理論、認知—情緒成分、注意力方向理論及訊息處 理缺陷等理論(余民寧,1987)。對測試焦慮的解釋,提出了干擾論的說法,認 為在評量的壓力情境下,高考試焦慮的個體較容易產生與工作無關的反應,因而

(31)

干擾了應有的反應,使個體應有的表現水準降低。測試焦慮歷經多年的研究,產 生了許多理論,各有不同的主張,但可歸納出三個較一致的看法(程炳林,1991): (一) 測試焦慮乃在考試情境中才會發生,因而本質上它比較屬於特殊焦慮,同 時會受情境影響。(二) 測試焦慮可分成憂慮或認知干擾,以及情緒化等兩個層 面。前者指個人在面對考試情境時,其認知方面的表現,如擔心考試結果不理想、

或負面的學業預期等。後者則指個人在面對考試情境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如 心跳加速、頭暈、胃腸不舒服、惶恐等。(三) 影響學業表現的因素可能是認知 干擾而非情緒化反應。亦即,具有較高測試焦慮者在面臨考試的壓力情境時,可 能較易產生與工作無關的反應或思考,而干擾其對既有訊息的檢索與回憶,因而 導致表現失常。

綜上所述,測試焦慮理論假定是強調焦慮情感的產生對成就表現的影響都使 是發生在測驗的情境中,也就是學習者在課堂上,最常對測驗感到焦慮,而使得 焦慮感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活動,降低學習者的實力。

二、Pintrich 的學習動機理論

Pintrich 等人(1989)綜合各種學習動機理論,以及後來的相關研究後,認 為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包括價值、期望與情感等三個主要的動機成分。

(一) 價值成分

構成學習動機中的價值成分,主要指的是學習者對於從事一項工作的理由,

及其對於該工作之重要性和價值信念。在價值成分中,包含了學習者的目標導向 與工作價值信念。

1.目標導向

目標導向又可區分成內在目標及外在目標導向兩種。具有內在目標導向傾向 的學習者,會為好奇、興趣、挑戰、精熟等因素而從事學習活動。換言之,內在

(32)

目標導向之學習者是想讀書而讀書;而有外在目標導向傾向的學習者,會因外在 設定的價值觀或準則,如誇獎、讚賞、鼓勵等因素而從事學習活動(Dweck, 1986;

Harter, 1981)。Pintrich認為學生可能不是只具備內在目標導向或外在目標導向的 其中一個,而是可能同時擁有內外在目標導向,於是將內在目標導向與外在目標 導向同時納入其學習的動機模式中。

2.工作價值

至於工作價值則包含了三個成分:個人對工作之重要性的知覺、工作的興趣 價值、工作的效用價值(程炳林,1991)。工作價值的重要性知覺成分,指的是 學習者對某一學習工作的認為其有多麼重要之知覺,該種知覺與學習者的目標導 向有密切的關係,同時也可能隨著目標導向而改變,學習者對工作重要性的知覺 與其對該工作的堅持及選擇有密切的關聯。工作的興趣價值乃學習者對於某一學 習活動的喜愛程度或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工作的效用價值,乃是 取決於工作學習者是否有助益的知覺而定,可能與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選擇與參 與有密切關聯。

(二) 期望成分

在期望成分中,主要包括了學習者的控制信念、自我效能及期望成功的信念。

1.控制信念

指學習者對學習的成敗歸因方式之信念。當其內在控制信念強者較易將學習 上的成敗歸因於如努力、能力等個人因素。而外在控制信念較強者,則較易將學 習上的成敗歸因於如運氣、機會等非人為所能操控之因素。

2.自我效能信念

主要是指學習者在進行特定的學習活動時,對於自己表現能力的信念。自我 效能信念強者,會有較高的成功期望及堅持;反之,則將導致學生消極、焦慮、

不想努力及放棄。

(33)

3.期望成功信念

期望成功信念是指學習者在某特定的學習活動中,對於成功(或失敗)機 率的把握。此信念對於學業成就、工作堅持以及工作選擇會有很大的影響。

(三) 情感成分

該動機理論的情感成分主要是包含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情緒反應,如:測試焦 慮,以及藉由自我價值或自尊而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綜合Pintrich等人的動機理論模式,其基本假設是:對於活動中持有高 度的成功期望者,比較會積極投入活動中即使在遇到挫折時,也會堅持下去,而 不輕易放棄。同時,價值與期望的成分會產生關聯作用,進而影響個人對於活動 的參與度。關於學習動機方面的研究,已由早期著重個體外顯行為的研究,轉移 到認知取向學習動機的研究。認知取向的動機,主要集中在行為成就此一議題 上,其中自我知覺,包括制握信念、目標理論、自我效能等,都是認知取向動機 欲研究的重心。而Pintrich等人的動機理論,即綜合了上述的各學習動機理論,

認為在學生學習歷程中,包含三個主要的動機成分。第一、學生對於學習工作的 重要性和價值的信念,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為價值成分。第二、學生對於自己完 成一項工作的能力或技巧的信念,為期望成分。第三、學生對於某項學習工作的 情感或情緒反應,為情感成分。因此本研究運用由程炳林所發展出來的問卷,探 討國中生的學習動機所呈現出來的樣貌,其中包括價值成分及期望成份,冀由該 理論所提到的各影響向度中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参、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學習動機的提升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均對此一 議題進行探究,時至今日,有關學習動機的文獻相當多,而研究的範圍亦十分廣 泛,無法一一詳列,茲整理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研究文獻,分述於下。

(34)

一、在學習動機的類型方面,從其研究文獻(Lee,1989;李嘉祥,1999;黃 淑菁,2000)中可得知,學生學習動機類型可區分為內在、外在、逃避性、選擇 性、破壞性行為型、無學科學習動機、不穩定的學習動機、被激發的學習動機等。

二、有關性別與學習動機的研究,大部分研究(Pintrich&De Groot, 1990;

張蕊苓,1991;游淑燕,1987;程炳林,1991;魏麗敏,1996)指出學習動機有 性別上的差異,但差異並不大。此外,仍有一些研究(Skaalvik, 1997;胡金枝,

1994;張芝萱,1995)顯示不一樣的結果,發現男女的學習動機無性別差異存在。

三、有關年級與學習動機的研究,張春興(2001)提到,就學生學習動機的 強度而言,一般的情況為自小學一年級起,學習動機的強度隨年齡的升高而降 低。Covington(1984)的研究也發現,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有降低的趨勢。程 炳林(1991)以 MSLQ 對國中小學生為進行施測,結果發現,不同年級的受試 者在內在目標導向、外在目標導向、工作價值、自我效能、期望成功及情緒化上 都有顯著差異,且都是國小學生顯著優於國中學生。由以上的研究結果,可看出 學習動機可能有隨著年級的增長而下降的情形。

四、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賴香如(2004)研究發現高高屏地區 後期中等教育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有顯著正相關。曾美華(2004)研究也 指出我國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呈正相關。又黃靖雄(2006)研究亦發 現高中職汽車科學生在汽車工業英文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呈現顯著正相關。因 而,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間是存在高相關,因而此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若能尋 求增進的方法,對兩者之間都是有助益的。

肆、學習動機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

在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方面, 由Newman(1989)、Pintrich(1989)、

Pintrich 與De Groot(1990)、Pokay 與Blumenfled(1990)、余民寧(1987)、吳 淑珠(1998)、吳靜吉與程炳林(1993)、盧青延(1992)等學者的研究中,可發 現不論小學、中學或大學,學習動機中的內在目標導向、工作價值、自我效能、

(35)

期望成功、控制信念等對學業成績都有正面影響,且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具有顯 著相關。然而在測試焦慮方面的研究剛好相反。吳淑珠(1998)、王福林(1991)、

Pintrich 和DeGroot(1990)、黃淑娟(2002)的研究顯示,學習動機與學業表現 知覺間具有顯著的相關。再者,唐建雄(2004)的研究中發現就讀不同類科的高 職學生,在學習動機整體層面上達顯著差異;在生涯期望自我肯定及職業期望分 量上亦達顯著差異;學業成就亦有顯著不同。研究中顯示學生在學習動機之工作 價值、自我效能與學業表現知覺成正相關。陳皇戎(2004)研究發現學業成績因

「學習動機」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又盧青延(1992)研究中發現國中補校學 生的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呈正相關。在簡曉琳(2003)研究中亦發現國小高年級 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對於英語學業成就,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學習 動機層面中以期望成功、外在目標、工作價值、內在目標對學業成就的預測力較 大。以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習動機是影響學業表現知覺的重要因素,學習動機與 學業表現知覺有顯著相關,因而本研究將學習動機納入影響學業表現知覺之重要 變項之ㄧ。

第四節 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研究學習領域的相關學者認為,研究和學業表現有關的因素,不能只侷限於 學習動機,因為學習策略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如劉靜宜 (2003)的研究指出,

除了學習動機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之外,諸如求助行為、和其他的學習策略等 因素,都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學業表現知覺。以下分別就學習策略的理論、學習策 略的分類和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說明之。

(36)

壹、學習策略的理論

一、學習策略的定義

策略(strategy)是由希臘字 strategia 來的,指的是個體用來協助本身處理、

整合、規劃事物的處理時,所運用之方法與原理,以達成某一特定目標。學習策 略就是俗稱的「學習方法」,泛指學習者用來從事知識的獲得、保留與提取的任 何行為與思考。它是「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因素

(張新仁,1989)。學習策略爲在教與學的歷程中,被學習者用來促進學習效果 的方法、活動、計畫及歷程,包含訊息編譯策略、情意策略、以及統合認知的監 控策略(陳裕方,2000)。由於學習策略是學習參與學習時的一種思考方式和行 為表現,所以,任何學習策略均可能對學習者的動機學習、情意狀態和選擇、獲 取、組織與統整新知的方法產生影響。

二、學習策略的理論

關於「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的定義,較早的學者傾向於以「後設認 知的歷程」去描述。如Weiner (1985)認為,所謂「學習策略」就是學習者使用所 有有助於知識的獲得、保持與記憶的行為及思考活動。「後設認知」則是個人反 省自我的認知過程和自我調適的能力。簡言之,就是說,一個人「知其所知及不 知」。他能省思自己在理解過程中學習狀況如何?自己在關連性問題的表現如何?

自己在解釋給他人理解時表現如何?

Kardash 與 Amlund (1991)對「學習策略」所下的定義,認為「有效學習乃 個體對各種重要策略的使用具有正面作用」或「在任何環境中,學習者用來增加 知識並發展知識的實際作為」,是所謂的「學習策略」。關於學習策略的分類,各 家說法不一,主要分類如下所述。

(37)

貳、學習策略的分類

在學習策略的分類方面,有的強調方法上的差別,如 Mckeachie(1987)與 Vermunt (1998)等人。有的強調在認知程度上的差別,如 Vermunt (1998)等。

Mckeachie (1987)的分類較為簡化,他將學習策略分成三大類:

(一)認知策略(演練、精緻化與組織)。(二)後設認知策略(計畫、監控與調 節)。(三)資源經營策略(時間管理、環境設置、自我效能與尋求他人協助)。 Mckeachie 的學習策略分類法,在教學目標上的評量較不容易。他的理論的 特別之處,是將「學習動機」自「學習策略」中獨立出來,認為「動機」應包含 有期望、價值與感受等內涵,然後和上述的學習策略交互影響,編制了所謂的「激 勵的學習策略問卷」(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Vermunt (1998)則提出學習策略應分為兩類,即(一)深層學習策略。(二)

表層學習策略。深層學習策略,乃源於學習者對課業內容的不瞭解,想滿足好奇 心,所以願意花較長的時間去閱讀、作重點整理、練習,而不做填鴨式的學習。

與前者表層學習策略不同的是,表層學習策略是強記重點但卻不求甚解。

Fisher (1999)提出學習策略乃藉由各種資訊的收集整理,再與原有的知識作 連結,所歸納整理出的東西是效果長久的、有條理的。

Holman (2001) 的研究,則分析出六個學習策略的因素。包括三個認知策 略:(一)外在的工作反應、(二)內在的工作反應與(三)複製及三個行為策略:

(一)人際尋助、(二)從現有的材料尋助及(三)實際的運用。他認為有效的 學習活動,應包括人際互動、自動的技巧及陳述性的知識學習三方面,他的行為 策略理論,事實上,已是自我調節學習理論中的求助行為策略,所以就其理論而 言,學習策略與自我調節學習之間,是密不可分的。

此外,Weiner (1990) 歸納學習策略為:(一)認知的學習策略策略。(二)

行為的學習策略策略。(三)自我調節的學習策略。其中認知策略是較接近表層 學習,而非意義導向的學習。強調表現勝於智力的精熟目標。

(38)

其他的研究尚有:Dansereau (1985) 認為自我調節學習可視同一種支持性的 策略(support strategies); Meece(1988)提出情緒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Pintrich

(1989)。他們同時考量的是如何維持動機、努力、免除焦慮並監控歷程 (Kanfer, Ackerman, & Heggestad, 1996)。根據 Warr &Allan 的說法,再加以詳述如下:

一、認知的學習策略(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根據Warr et al. (1998)說法,認知的學習策略包括演練、組織(定義、構圖 及編組)和精緻化(檢測新知識,從舊經驗中連結新知識)。其中「演練」的步 驟,是要重複個人所學的材料,這和教材本身的反應、變化或和其他教材作連結 無關,純粹是心理層面對訊息的重複反應(拷貝)的動作, 它仍然是原先的樣貌。

「演練」是表面趨近於學習,而不是意義導向的學習。此種說法,一如表現目標 導向的觀點,只是為求行動上合乎考試的作為而和學科上智力的專精無關 (Fisher & Padmawidjaja, 1999)。再進一步的「組織」,乃先鑑別問題的關鍵,再架 構心理組織(重組及聯結),進而選擇,並架構論題的摘要。所謂「精緻化」的 步驟,則為檢測內容,並在教材與原有的知識上,作心理上的連結。融入不同的 觀點,並經由教材訊息的線索去變化,並以此增加瞭解。

二、行為的學習策略(Behavioural learning strategies)

行為策略的內容則包括有向人際求助(interpersonalhelp-seeking)、向書籍資 源求助(seeking help from writtenmaterial)和實際運用(practical application)(Warr et al.,1998)。「向人際求助」是從他人獲得協助,其前提是,學習者能從協助的過 程中增加其對問題的理解力,而非只是經由單向的教學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書 籍資源」,如文章、實作、電腦或其他非社會資源的步驟獲得的資訊。類似於如 上所言的向人際求助,是自我產生的努力而非例行性的學習活動。「實際運用」

乃指透過實際的嘗試,以增加個人知識的步驟。經由實踐活動以增加理解,不同 於心理的活動(如認知學習策略)或和他人談話中所發現的新知識(人際求助或 書籍資源)(Warr et al., 1998)。

(39)

三、自我調節學習策略

三個行動控制歷程包括「情緒控制」,乃經由干擾焦慮,以免除焦慮並防止 失敗的想法產生的歷程控制。其次為「動機控制」,是要持續動機,並集中注意 力在學業上興趣的歷程控制。再者為「理解力的控制」,是不斷審視學習目標所 完成的程度,並在需要時更改學習行為的歷程控制。

Vermunt (1996) 則認為自我調節學習,應包含認知處理活動、情意處理活動 和後設認知調整活動三大類。其中認知處理活動及情意處理活動如上所述,而後 設認知內涵則包括引導、計畫、監控、測試、診斷、修正、評鑑和反省。

總之,關於學習策略的分類,各家說法分歧。學習策略的內涵,也超越認知 策略與後設認知策略的領域,更包括激發個體使用學習策略的動機因素,及確保 個體意向順利達成的資源經營策略與行動控制策略(向天屏,2000)。本研究擬 採 Pintrich 等人(1990)的動機學習策略量表中關於學習策略的分類,其分類為:

認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及資源經營與努力策略三大類,其中所稱之學習策略乃 指以程炳林(1991)所編制之「學習策略」量表所測得的分數為代表,受試者在 各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愈常使用該學習策略,反之,則愈不常運用該項策略。

參、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

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研究:黃稚雅(2003)的研究中指出國中學 生的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有相關。又盧青延(1992)國中補校學生的學 習策略與學業成就呈正相關。學習策略層面中以努力經營、同儕學習、時間與研 讀環境經營對學業成就的預測力較大。簡曉琳(2003)研究中發現國小高年級學 生的英語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對於英語學業成就,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蔡政忠

(2004)研究顯示研究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表現知覺有正相關。因 而,由上之研究不難發現學習策略和學業表現知覺間為顯著正相關,所以本研究 乃將學習策略列為影響學業表現知覺之重要變項之ㄧ。

(40)

第五節 學業表現知覺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學業表現知覺的影響因素相當多,此節目的乃探討學業表現知覺的意義與影 響因素,此外並對學業表現知覺與背景變項的相關作一深入研究。

學業表現知覺指的是學生在學校的學科學習的成果。大抵而言,學業成績、

學業成就、學業成就或學業平均成績的概念是一樣的。石培欣(1999)表示,學 業指的是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等領域;而由正式課程、教學活動的特定教育 經驗,所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就是「成就」。而學業成就也就是指學生在學校中 經過一定的課程,在學習、吸收知識和技能後,再以學校考試或學業測驗上之分 數來作代表。

「學業」是指有關語文、歷史、地理、數學、科學等學科領域。「成就」則 是指由正式課程、教學設計的特定教育經驗而獲得的知識、理解和技能 (繆敏 志,1990)。張春興(2003)指出「成就」有三種意涵:一、是指個人或團體行 動之後,能夠成功地達到所欲追求的目標。二、指在某種領域內達到某種成功的 水準(如獲獎)或程度(如得學位)。三、指在學業成就上得到的分數。依此而 言,學業成就是透過學習歷程而達到某一水平的知識或技能。學科成就測驗常用 在學科學習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它可分:一為標準化學科成就測驗,這是 由測驗學者依一定程序所編製的,它可用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級,以比較學 生的程度。一為:教師自編學科成就測驗,它只是教師評量學生學習情形。

影響學業表現的因素很多。國內外學者對影響學業表現的因素有過深入研 究,如國內許佩玲認為,影響學習行為的因素,包括個人的特質,如:自我概念、

動機、情緒、態度、興趣、價值、經驗、期望與智力等,以及在情境中接觸的人、

事、物等種種刺激。王文科則將其影響因素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前者包括 個體的智力、動機、人格,後者則是指教學方法、學習團體及教師的影響等。另 外有許多研究者發現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除了智力之外,還有成就動機,如王克 先就直指學業成就受智力及動機兩因素來決定(黃淑玲,1995)。由此可見,影

(41)

機、學習策略四個變項對學業表現知覺的影響。

學業表現與背景變項的相關研究,敘述如下。學業成就與性別之相關研究,

在早期,因為台灣地區重男輕女之觀念,在受教年數及機會上,研究顯示男生較 佔優勢,女生則相對處於較不利的狀況(吳裕益,1993;陳明珠,1994;黃毅志,

1990)。但近年來,兩性教育及性別平等之倡導,漸漸地使男女生的受教權趨於 平衡之位置。在兩性機會均等的前提下,許多研究指出在國中小階段,女生因學 習較為循序漸進,使得其學業表現知覺上略優於男生(石培欣,2000;何美瑤,

2001;余啟名,1994;李宛真,2004;林后淳,2004;林憲治,2004;邱霓敏,

2001;鍾文悌,2004;Moye, 1991)。綜言之,性別的差異和學業表現知覺存在 著顯著的相關,是影響學業表現知覺的重要因素之一(吳孟娟,2005;吳孟錞,

2004;林文乾,2006;張志榮,2005;陳正道,2001;顏博文,2002;黃雅惠,

2005;蔡清中,2005;楊宜勳,2005;蕭忠儀,2005)。

由下面的歸納整理中發現,學業表現的影響因素涵蓋的層面甚廣,不僅包 含背景變項,如: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等,亦涵蓋許多的其他 的重要變項,如:家庭結構、家庭背景、學習策略、個人特質等,因而本研究乃 採家庭互動、學校人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業表現知覺等五大重要變項,

試著探討其彼此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是否能藉由重要變項的改善來增進其學業 表現。

由歸納中發現,學業表現中的背景變項性別,多數研究都發現女生較男生 為佳(石培欣,2000;邱霓敏,2001;何美瑤,2001;葉和滿,2002;張錦鶴,

2003;陳江水,2003;張翠倫,2003;林憲治,2004;李宛真,2004;黃文俊,

2004;吳孟錞,2004;林后淳,2004;鍾文悌,2004;徐莉虹,2004;張志榮,

2005;陳國樑,2005;陳秀芬,2006)。因而本研究乃以性別為影響學業表現知 覺之重要變項之ㄧ,其他背景變項的討論將於後面再加以詳述。

數據

圖 3-1-1  研究架構…………………………………………………………….  37
表 2-5-1  國內學業表現之背景因素相關文獻整理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對象 背景變項影響因素  石培欣  (2000)  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  國中學生  一、 女生優於男生。  二、 和學業表現知覺呈顯著相關變項: 1.家庭環境的整體層面 2.家庭一般狀況 3.子女的教育關心  4.家庭的文化狀況  5.家庭的一般氣氛  6.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關心  邱霓敏  (2001)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 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國小學生  一、
表 2-5-1  國內學業表現知覺之背景因素相關文獻整理(續)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對象 背景變項影響因素  謝孟穎 (2002)  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 究  國小學生  一、和學業表現呈顯著相關變項: 1.家長社經背景 2.家庭文化刺激情境  葉和滿  (2002)  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 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高中學生  一、女生優於男生。  張錦鶴  (2003)  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 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小學生  一、女生優於男
表 2-5-1  國內學業表現之背景因素相關文獻整理(續)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對象 背景變項影響因素  徐莉虹  (2004)  影響私立高職生學業表現因素之研究-以智 光商工為例  高職學生  一、女生優於男生。  二、和學業表現呈顯著相關變項:  1.地區:居住台北市地區學生高於中和市、永和市、新店市、板橋市、其他地區的學生。 2.家長社經地位:在校學業表現知覺實習成績 中、低社經地位高於高社經地位的學生。  3.家長社經地位的學生在學測英文成績家長高 社經地位的學生高於中、低社經地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