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與教策略建議 (a) 澄清相關價值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83-93)

第四章 學與教

4.1 學與教過程

4.2.2 學與教策略建議 (a) 澄清相關價值

 教師可透過提問、工作紙、討論活動等各種學習模式,鼓勵學生思考,並衡 量不同決定所引致的後果,幫助他們加深對自己信念和價值觀的了解。以下 是一些參考的策略:

- 師生對談:教師可運用對談形式,就學生所提出的論述,給予正面回饋,

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言行所牽涉的價值觀,藉此建構學習支架,檢視和反 思自己的行為和信念,加深對自己價值觀的認識。

- 書寫活動:藉書寫活動,讓學生在不受環境及情緒的影響下,梳理自己 的思維,並針對議題作出理性分析,進而引發學習動機。

- 小組討論:在澄清價值的討論過程中,教師可擔當學習促進者的角色,

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討論平台,鼓勵每位學生投入討論,避免討 論被少數人壟斷,促進學生更深入與廣泛的思考。

(b) 討論爭議性議題

 富爭議性的議題,經常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各人受自己的認知及價值觀 影響,不易達成共識,然而探討這些議題,卻可幫助學生釐清自己的價值觀,

並作出通情達理而又守法的抉擇,這是價值教育中重要一環。

 教師不但不應該迴避討論爭議性議題,更應視之為教學的重要契機,協助學 生建構價值觀。

 本科各生活範疇的學習內容,都存在一些爭議性議題,反映不同價值觀及價 值衝突的元素,值得和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幫助他們培養獨立思考,釐清相 關的價值,從而確立自己的立場。

 爭議性議題的學與教,以「過程為本」,重視學生思考及判斷過程,為學生提 以辯論形式擴闊學生對議題的認識

教師可以運用辯論形式,讓學生運用獨立及多角度的方式進行思考 及分析,列舉證據及提出見解,加深對議題認識,從而作出情理兼 備的判斷。

學習目標:

慎言律己,懂得以理性和尊重的態度和別人相處。

學習內容:

認識朋輩相處的技巧及培養友誼的方法,例如:禮貌待人、以真誠、

關懷和友愛的態度與朋友相處、學習表達對朋友的尊重、顧及別人 的感受、為人設想等。

建議教學流程:

 設辯論題「給別人改『花名』(諢號)是無傷大雅的」,請學生自 由選取立場,請正、反雙方先整理各自的論點,再進行辯論。

 辯論結束後,可以安排小組分享,讓學生分享給人改諢號或自 己被改諢號的經歷,讓學生在過程中反省給別人改諢號時的動 機。

 提供反思回饋,指出每人對諢號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即使自己 接受別人為自己改的諢號,亦不能假設別人也像自己一樣接受諢 號,各人都應尊重別人的意願及感受。

 在課堂中適時強調尊重別人、慎言律己等價值觀的重要。

結論是否情理兼備。

 討論過程應強調並非停留於個人好惡、利害得失和人際關係的表面層次,而 是以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例如:公平、公義、誠信、關愛等)作為判斷的 準則之一。

 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所作決定的後果,關注主流思想在相關議題上的價值取 向,並尊重學生個人的價值判斷和決定。

 討論議題時須據實立論,重視審慎而多角度的理性分析,避免先入為主的偏 見、未經充分論證即急於判斷,或非黑即白的簡單化處理。

 教師應教導學生以多元多角的方式進行討論,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包容不 同觀點,包括少數意見和異議,不強求全班同學的觀點一致。

 教師需平衡不同觀點,避免因個人立場影響教學。平衡不是簡單地平均分配 時間來講授各種觀點,而是讓學生有機會了解不同觀點及其理據,並且開放 討論,自由表達不同見解。

 不論學生的立場異同,教師應積極維護及尊重每位學生的發言權。如果全體 學生的意見一致,教師亦可暫時充當「反對派」,引導學生於不同觀點進行思 考,從多角度了解議題 (詳細的學與教策略建議可參考〈附錄四〉)。

 教師雖然可以在討論中提出個人觀點,但應提醒學生,這些並非「標準答案」

(詳細的學與教程序及注意事項可參考〈附錄五〉)。

 為了引導學生能中肯了解議題,教師可採用一些課堂學習策略,例如:模擬 情境、體驗式學習、短劇等,使學生直接感受爭議性議題涉及的情境,掌握 相關人物心態,有助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

討論議題示例

 本科包括五個範疇,涉及不少價值議題。教師選取議題施教時,應 考慮其重要性與意義,以及能否讓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從而確立 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 以選取「食品安全問題」為例,教師可引領學生進行價值議題討論,

從而培養學生從價值紛陳的議題中建立個人的立場。

 「食品安全問題」的議題具備以下的特點:

- 不止於單一事件,也是一個價值議題;

- 影響個人的健康和生命,亦關乎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的福祉;

- 表面上是技術問題,其實癥結觸及價值觀的取捨;

- 由於常有廣泛的關注及報道,學生較易了解,亦有需要了解。

 教師可引領學生從這個議題,進行思考及分析,幫助學生作出判斷 及了解背後隱藏的價值觀。

教學目標

 通過探討「食品安全問題」,了解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對於個人、

家庭、社群、國家、世界的影響,從中了解關愛、利他、誠信、守 法、責任感、可持續發展等價值觀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教師可擔當角色

 提供有關「食品安全問題」議題的多方面背景知識,例如:世界各 地食品安全事故的案例、世界各地規管食品安全的法規(例如:安 全標準、食品添加劑的規管、通報機制等)。

 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持平、公正、不偏不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參考〈附錄四〉及〈附錄五〉) 引導思考的提問建議

 內地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如何從不同來源選取資料,並加以分析 和比較,例如:如何綜合內地、本地和外地傳媒的報道?相關報道 是陳述食品安全問題的事實,抑或借題發揮,表達食品安全問題以 外的觀點?

 資料如何反映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推論問題成因時,有否充分的 理據?

 資料是否全面地考慮問題的各方面因素(例如:不法商人的失德、

社會崇尚物質的風氣、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監管和執法的情況、其 他國家及地區類似問題的處理方法等)?

討論議題示例 (續) 個人範疇

 生產不合乎安全的食品(例如:採用不宜食用的原料或化學物質、

加入食品添加劑、對可供食用的牲畜或蔬果進行基因改造、以不 適當的飼料養殖牲畜等)為商人和消費者帶來甚麼影響?

 如果你得知自己食用的食品不安全,你會有甚麼感受及反應?

 為甚麼會有不安全的食品出現?為甚麼消費者會食用不安全的食 品?這與商人和消費者的價值取向有甚麼關係?(例如:商人重 視利潤回報、生產效益等;消費者喜好色香味俱全、口感較佳、

量多價廉的食品)

 商人生產不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反映甚麼價值取向?放棄了甚麼價 值觀?(例如:關愛、誠信、責任感、守法、商譽等)

 商人追求利益時,應否考慮道德底線?如何平衡及實踐?

 商人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如何顧及「利己」與「利他」的價值?

 商人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如何體現「誠信」的價值?

家庭範疇

 如果你的家人食用不安全的食品,你會有哪些感受及反應?

 易地而處,作為生產食品的商人,要負責養家,為家人提供美好 的生活,因而渴望尋求巨大的利益,甚至不惜製造不安全的食品;

但對家人有可能食用不安全的食品,也會擔憂;這有否存在價值 上的衝突?

 若你是商人的家人,得悉他為了你們而生產不安全的食品,害苦 了其他家庭,自己也商譽盡失,受到懲治,你又有何感受?

 為保障家人的健康,你作為家庭成員,如何應對食品安全問題?

社群範疇

 消費者和生產不安全食品的商人的價值取向與社會風氣有何關 係?

 食品安全問題對商人和消費者的關係有何影響(例如:商人與消費 者互惠互利的關係受到破壞)?商人與消費者之間應有的價值觀 和態度是怎樣的?

 食品生產企業有何社會責任?如你是食品生產商人,你會如何實 踐社會責任,回應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的訴求?

 商會、同業協會等相關組織及民間能否就食品安全問題自發作出 行動,以體現公德及社會責任感?

(c) 多元化學習模式

 本科涵蓋不同的生活範疇,學生因應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經歷,對課程基 本知識的掌握或會出現差異。

 教師可以藉各種方式,例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播放視像資料等,配合 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 教師可以就一些學生關注的議題,例如:人際相處、戀愛態度、生涯規畫等,

與學生進行討論,並因應他們的論點,給予回饋,讓學生思考自己論點背後 所牽涉的價值觀,並透過提問,提供學習鷹架,鼓勵他們作出反思,釐清自

討論議題示例 (續) 國家範疇

 食品安全問題對國家形象有何影響?商人應如何考慮自己的國民 責任?

 政府如何處理及預防再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例如:《食品安全 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規的實際監控和通報措施)這 些措施體現了哪些價值觀和態度?這些措施有何改善的空間?

 生產不安全食品的商人為何無視國家相關的法規和監控?他們有 何不當的價值觀和態度?

 法治和監管是否根治「食品安全問題」的最有效方法?這有何不 足之處?除法規和監控以外,還有甚麼方法可以處理「食品安全 問題」?

世界範疇

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對食品安全問題有何建 議?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政府又有哪些相關措施?從中反映出哪些 核心價值?

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關注「食品權」的課題,如何從人權的角度了 解食品安全問題?

 有環保組織認為基因改造或過份人工化的食品,以及使用農藥均 不利於可持續發展,建議採用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模式,禁用農 藥,這些建議反映哪些核心價值?

 人工與自然食品各有特點,例如基因水稻的產量較高,生長周期 較短;有機農業的成本或較高,而不用農藥亦會引致病蟲之害。

面對人工與自然的食品,該如何作出取捨?有哪些價值觀可以作 為判斷的依據及參考?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