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估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93-98)

本章旨在說明如何有效運用評估策略,促進學生學習,並持續優化本科的學與 教;所提供的評估策略建議,目的是要加深教師對本科評估的理念、方向及模式 的認識,鼓勵教師因應「校本」和「生本」條件作出考慮,運用適當及有效的評 估策略,有系統檢視及彰顯學生的學習成就。

5.1 評估原則

「課程」、「評估」及「教學法」互相連繫(圖 5.1),建議學校應靈活運用各種評 估模式,包括「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並具備以下特色,達至本科課 程宗旨 (本科課程宗旨詳見〈第一章:概論,1.2 課程宗旨〉):

 提供有效資料,鼓勵學生思考於本科學習表現,以及改進方向。

 提供正面及清晰的回饋,彰顯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提供改進的空間。

 為教師及其他持分者提供有關學生學習成果的資料,例如:對本科學習內容 的認識、對不同生活範疇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等,作為調適和優化學與教過 程的參考。

課程

學生學習

教學法 評估 圖 5.1:環環相扣的課程、教學法和評估

甚麼是值得學生學習

配合 fvvb

怎樣知道學生是否

學會?

學生是怎樣學習的?

教師是怎樣施教的?

本科的課程宗旨,涵蓋「認知」、「情感」及「行為」層面;希望學生於不同學習 階段達至學習目標,有關學習目標臚列於〈第二章:課程架構〉。因此,本科評 估策略應配合課程宗旨及學習目標,並以學生為本,有系統地了解學生能否達至 本科的學習目標。

本科的評估策略,應緊扣本科學習目標,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 面,進行持續及多元化的評估,為學生提供具描述性及方向性的指導,並作出正 面回饋,促進學生的學習。

本科的評估目的,是透過回饋,彰顯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果,幫助他們思考改善 方向,並為持續優化課程提供重要資料。

本科為學生提供「正能量」,以培養品德及國民素質為目的。教師應以欣賞、鼓 勵和支持的態度,就學生於本科學習表現,作出肯定,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及自我 形象,促進學生能持續進步。

5.2.1 認知層面

就了解學生於「認知層面」的轉變,教師除了留意學生對道德概念及價值觀(例 如:公義、責任感、公德心等)的認識,亦包括學生對理性思考、道德判斷及相 關生活技能的掌握,例如:表達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決策能 力等。

5.2.2 情感層面

就了解學生於品德及國民素質的轉變和發展,教師可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從中 了解學生由情感觸動以至態度上的轉變。

這個態度轉化的歷程,可以由疏離、漠不關心,到願意關注、接納、認同、表達 意見及樂意參與,並表現於具體的行為。這份情感的表達並非剎那間、片段式的 意念,而是延續及持久的態度轉變和發展。

5.2.3 行為層面

就如何評估和彰顯學生的品德及國民素質,從「行為層面」入手,較「認知層面」

或「情感層面」,更為具體。

教師可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記錄他們出席的頻率及行為表現,並觀察他 們的學習態度,例如:交流或專題研習的學習歷程中,能主動幫助同儕及承擔工 作,從而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轉變。

除了記錄學生於學習過程的表現,教師也可觀察學生日常表現,沿用一貫學校記 錄學生行為的方法,並適當邀請不同持分者擔當觀察工作,有系統地了解及彰顯 學生於「行為層面」的成就和轉變。例如:

- 是否樂於幫助同學解決學習遇上的困難?

- 在參與服務學習的歷程,投入的程度及待人的態度如何?

- 是否樂意關心社會/國家/世界時事?

- 如何體現愛護環境的生活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單從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評估,容易流於表面,也可能鼓吹 學生表面化的行為,以博取較佳的評語,難以全面了解及評估其品德、價值觀和 態度。此外,教師除觀察學生的外顯行為以外,還應考慮學生在「認知」及「情 感」方面的轉變,才能對其學習表現出評價。

5.2.4 全面的評估

本科應運用多元化評估策略,將學習與評估緊密連繫,例如:口頭提問、小組討 論、角色扮演等,整體了解學生於各方面的學習成就(包括:認知、情感、行為),

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

- 例子一:當討論「應否揭發好朋友在考試中作弊?」,學生若只提出「會 被老師懲罰」的理由,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對其他同學是否公平?」、「作 弊所得的成績有何意義?」、「誠信的價值何在?」、「何謂成功?」、

「甚麼是成功的準則?」等多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有系統地了解學生在 思辨過程中的轉變,幫助他們建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 例子二:當討論有關國家未來發展的議題時,教師除了可以藉工作紙和從 旁觀察,了解學生對議題內容的掌握,亦可以透過提問,引導學生從民生 福祉、權利、義務、國家發展的角度,以及仁愛、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

進行思考和討論,從而掌握學生的思維及判斷的廣度和深度,並鼓勵學生 行動實踐。

- 例子三:當討論「大象保育」的議題時,學生若只提出「支持保護瀕危物 種」的立場,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例如:大象保育及管 理政策、國際象牙貿易、土地用途改變、地區經濟發展等,引領學生探究 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從而了解學生能否以多元多角審視議題,以及 省察議題背後的價值取向,例如:公義、生存權利、生態平衡、相互依存 等。

5.3 評估策略

建基於上述評估的理念和方向,在規畫本科評估策略時,可考慮以下重點:

原則

 以整體出發:應從學生整體表現出發,包括「認知」、「情感」及「行為」層

評估模式,例如:學習歷程檔案、專題研習等,幫助學生具體了解自己於本 科的學習表現,更能掌握改善及提升的方向。

 提供正面回饋:應為學生提供具描述性及方向性的評估結果,以正面的回饋 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彰顯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就,鼓勵他們思考改善方向,

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方向

 促進學習為本:應於整個學習歷程,適時和適切地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表現 及改善方向。評估亦應具備延續性,可在不同學習情境進行,例如:課堂學 習、分組討論、服務學習、交流活動等。

 闡明評估目的:應向學生清晰及明確闡明本科的評估目的、方法和準則,幫 助學生從評估中學習,並掌握自己的學習進程,提高學習動機和成效。

 優化課程:評估應具備清晰目標及明確方向, 重了解及彰顯學生於本科的 學習成果,並能為教師提供資料,藉以調適和優化學與教的過程,發揮自我 更新和完善的功能。

形式

 安排持分者參與:除教師參與評估以外,學校亦可配合實際情況,考慮安排 其他持分者,例如:學生、同儕、家長等,適度參與評估,從不同角度反映 學生的學習表現,例如:

- 教師作為評估者:可從日常與學生的接觸,加深了解他們於本科的學習成 就,並有系統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教師亦可以在學生的自我評估基礎之 上,提供正面及具備描述性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改善和進步的方向(例子 見〈附錄七〉)。

- 同儕作為評估者:進行相關學習經歷/活動時,例如:義工服務、交流考察、

專題研習等,同學可以參與評估,透過問卷、分享等方式,互相表揚彼此 於學習歷程中的進步,提高自信心和建立身份認同,並為評估提供不同視 角和資料,全面反映學生的轉變和成就。

- 家長作為評估者:邀請家長就子女於家中的表現而提供資料,除了反映學 生於家庭生活範疇的表現,也能進一步了解本科的學習成效,並可藉此協 同家長參與的力量,為學生建造有助品德及國民素質培育的家庭學習和生 活環境。

 結合學習經歷/活動:就本科的學習內容擬訂工作紙、活動記錄等,綜觀學生 在價值觀和態度方面的學習與實踐,並了解學生對不同生活事件及議題的觀 點和取態,從而作出適切的輔導和指引。教師亦可以在評估的過程,為個別

學生提供清晰的回饋,以促進學習。

時間

 於學習歷程的不同階段進行:配合實際需要,於不同的學習階段,例如:在 學期開始、學期中段及學期結束前的合適時間,收集學生學習表現的資料,

了解學習進展,以回饋學與教。

 持續進行:因應學生的表現,持續作出回饋,幫助不同能力和表現的學生,

都能循序漸進達至學習目標,並鼓勵學生持續進步。

 適時口頭提問:於課堂學習,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後透過口頭回饋,進 行即時評估,引導他們思考,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價值觀和態度。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