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課程檢視工具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114-121)

為協助學校更有效進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規畫,現提供以下課程檢視工具,讓學校檢視本科學習目標與現行相關學與教安排的配 合之處,作為本科課程規畫的參考。學校在檢視及選擇推行模式之時,應考慮具體的安排,調節內容,以達到相關的學習目標。

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

生活

範疇 學習目標

推行模式

(可選「」多於一項) 若於「推行模 式」部分選擇

「學習領域/科 目課堂」,請在 此部分作簡介

(例如:相關學 習領域/科目的 範 疇 / 單 元 / 重 點/議題、課時 等)

若於「推行模式」

部分選擇「其他」

或 「 特 別 項 目 活 動」,請在此部分作 簡介

( 例 如 : 主 題 學 習 周、義工服務、專 題 研 習 、 本 地 參 訪、境外交流等) 上課時間表內的時段

域/

*

**

(

)

個人 欣賞自己,接納與別人的不同,並從學習中華美德,提升個人的品德和國民素質 建立是非觀,培養好善惡惡、誠實無欺的品德

家庭 樂於擔當為人子女及後輩的本份,促進家庭和諧 關愛家庭成員,建立及維繫和諧關係

社群

建立互愛互助的校園,積極學習

懂得尊重別人,在不同場合均能表現應有的禮儀

從了解《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精神,懂得尊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特區成立 日等

生活

範疇 學習目標

推行模式 (可選「」多於一項)

若於「推行模式」

部分選擇「學習領 域/科目課堂」,請在 此部分作簡介

(例如:相關學習領 域/科目的範疇/單 元/重點/議題、課時 等)

若於「推行模式」

部分選擇「其他」

或 「 特 別 項 目 活 動」,請在此部分 作簡介

(例如:主題學習 周、義工服務、專 題 研 習 、 本 地 參 訪、境外交流等) 上課時間表內的時段

域/

*

**

( )

國家

從認識國家的山川地貌、天然資源、古蹟文物等,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 體會國家當代發展,培養反思精神,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從追溯中國傳統習俗和自己/同儕的祖籍及家鄉,萌發對國家、家鄉、居住地的歸屬感 向國家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借鏡,學習他們的品格情操,體會延續與承傳

世界 以真誠、開放和接納的態度,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諧相處 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建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生活習慣

* 例如:小學如中國語文科課堂、常識科課堂等;中學如中國語文科課堂、中國歷史科課堂、通識教育科課堂、地理科課堂、視覺藝術科課堂、倫理與宗教科課堂、健康管理與成長關懷科課堂等

** 例如:班主任課、生活教育課、德育課、公民教育課、國民教育課、成長課等

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

生活

範疇 學習目標

推行模式 (可選「」多於一項)

若 於 「 推 行 模 式 」 部 分 選 擇

「學習領域/科 目課堂」,請在 此部分作簡介

(例如:相關學 習領域/科目的 範疇/單元/重點 /議題、課時等)

若於「推行模式」

部分選擇「其他」

或「特別項目活 動」,請在此部分 作簡介

(例如:主題學習 周、義工服務、

專題研習、本地 參訪、境外交流 等)

上課時間表內的時段

域/

*

**

( )

個人 積極樂觀迎接成長歷程中的生理和心理轉變

實踐健康生活方式,堅拒誘惑,絕不嘗試不當的行為,例如:吸煙、賭博、飲酒、吸毒等 家庭 關心家庭成員的感受和需要,勇於承擔作為家庭一份子的責任

以尊重和誠懇的態度,主動向長輩表達關懷

社群

樂於承擔學生的責任,積極參與服務同學和校園的工作,體現對學校的歸屬感,並建立良好的師生 關係

慎言律己,懂得以理性和尊重的態度與別人相處

學習實踐個人在社會應盡的責任,例如:愛惜公物、遵規守法等

國家

從關心國家自然資源的運用及環境生態的保育,培養珍愛自然、保護國家生態的態度

從了解國家與香港發展的緊密聯繫,以及兩地在合作發展歷程面對的困難及解決方法,體現同根同 心的情懷

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活學活用,在生活中實踐美德與文化修養

從歷史發展加深對國情的掌握,體會探索與開拓的過程,從而了解改善方向,擴闊視野,鞏固國民 身份認同

世界 從認識當今世界面對的共同問題,孕育國際宏觀視野及人道主義精神

認識及探討尊重、關愛、平等、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現代文明基石,建立世界公民意識

* 例如:小學如中國語文科課堂、常識科課堂等;中學如中國語文科課堂、中國歷史科課堂、通識教育科課堂、地理科課堂、視覺藝術科課堂、倫理與宗教科課堂、健康管理與成長關懷科課堂等

** 例如:班主任課、生活教育課、德育課、公民教育課、國民教育課、成長課等

第三學習階段(中一至中三)

生活

範疇 學習目標

推行模式 (可選「」多於一項)

若 於 「 推 行 模 式 」 部 分 選 擇

「學習領域/科 目課堂」,請在 此部分作簡介

(例如:相關學 習領域/科目的 範疇/單元/重點 /議題、課時等)

若 於 「 推 行 模 式 」 部 分 選 擇

「其他」或「特 別項目活動」,

請 在 此 部 分 作 簡介

(例如:主題學 習 周 、 義 工 服 務、專題研習、

本地參訪、境外 交流等) 上課時間表內

的時段

域/

*

**

(

)

個人 抱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以開放豁達的胸襟去面對逆境

當處於價值衝突的兩難局面時,仍擇善固執,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並勇於付諸實踐 家庭 主動分擔家庭責任,照顧家中長幼

以堅毅樂觀的態度,面對家庭的轉變和挑戰 社群

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討論社會的各種議題,關心香港的長遠福祉 學會處理朋輩壓力,堅拒嘗試不當的行為

從明白《基本法》對保持香港繁榮與穩定的重要性,認同「法治」和「人權」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基石

國家

從了解國家於自然資源保育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反思其局限與挑戰,關心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從探討國家憲法和重要機構的職能,以及國家的重要規畫項目,關心內地與香港的連繫,體會國家發展的限 制及謀求改善的方向

從欣賞中國的文學與藝術,體會當中蘊藏的意趣及精神,提升國民素質

以歷史視野了解國情,體會多元文化並存的特色,鑑古知今,並承擔個人作為國民應盡的責任

第四學習階段(中四至中六)

生活

範疇 學習目標

推行模式 (可選「」多於一項)

若於「推行模式」

部分選擇「學習 領 域 / 科 目 課 堂」,請在此部分 作簡介

(例如:相關學習 領域/科目的範疇 / 單 元 / 重 點 / 議 題、課時等)

若於「推行模式」

部分選擇「其他」

或 「 特 別 項 目 活 動」,請在此部分 作簡介

(例如:主題學習 周、義工服務、專 題 研 習 、 本 地 參 訪、境外交流等) 上課時間表內

的時段

域/

*

**

(

)

個人 積極發揮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為自己未來訂下目標和期望,努力向前 能堅守原則、重誠守諾,達至言行一致

家庭 以理性、尊重和關愛的態度,樂於與家庭成員溝通

凝聚家庭力量,促進家庭的和諧;當家庭面對逆境之際,勇於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 社群

培養敏銳的觸覺,辨識社會議題所蘊含的價值取向

履行公民責任,能從宏觀角度,平衡個人與群體的利益並作出承擔,願意為香港社會謀求福祉 積極培養和實踐在社會工作應有的態度,例如:守時、誠實、負責任等,以及與工作夥伴的相處之道

國家

從探究資源運用與國家發展的關係,以及存在的問題、困難及解難方法,明白個人對於國家可持續發 展所肩負的責任,進一步培養對國家自然資源的珍惜和關注

關心國家當代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各方面發展對於社會民生的影響,以及民主、法治、人權等 價值的體現,了解國家與全球的密切關係,樂意為國家及民眾謀求福祉

從探討傳統思想信仰對積極人生的啟迪,豐富國民內涵,彰顯美好生命,將傳統思想信仰的智慧與美 德體現於現代生活

以宏觀及中外比較視域,探討中國歷史重大事件;以客觀的角度去理解國家由內外交窘邁向改革開放 的奮鬥歷程,體會當中的憂患、掙扎、困難、進步及成果

世界 了解世界公民的理念,關心人類福祉,體現尊重、關愛、平等、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精神 認同世界公民身份,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並對世界議題作出理性判斷

〈附錄三〉

運用生活事件進行學與教的重點

1. 簡介

協助學生建立價值觀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學生的生活經歷,作為主要學習情境,

引導學生理解、思考和實踐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通過生活事件讓學生對合乎現實的情境進行思考,可讓學生對課題內容感到更為 親切,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及參與度,並對有關問題形成個人的看法。

2. 運用生活事件進行學與教

生活事件可引發學生共鳴,達到移情共感,觸動學生的感受,包括個人經驗及角 色轉換思考的經驗,令學生能超越自我本位,進入角色,從中學習思考。

以讓座的生活經歷為例,學生一方面可從中感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另 一方面亦可通過同理心,進行角色轉接的思考,領悟獲得讓座的有需要人士的心 情,包括孕婦或長者可在座位稍息時如釋重負的感覺,以及得到他人關心的欣 悅,從而讓學生建構自己的價值觀,培養利他精神。

在角色轉換思考的過程,如能加強學生的同理心,可使其加深體會。以讓座的生 活經歷為例,教師可透過適切的教學設計,鼓勵學生思考助人會引致對方不同的 感受、產生不同的結果,讓學生明白助人時,須從對方的需要和感受出發,提供 適切的幫助,而並非只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

3. 以「學生為本」的學習經歷

在某些生活例子,因學生已耳熟能詳,教師不必過於瑣碎描述,而可聚焦於引導 學生討論和反思,並作價值觀的探討。

如以自助餐為例,從「過量領取食品」的經歷中,可討論當中蘊含甚麼價值觀,

驅使人們作出奢侈和浪費的行為,協助學生區分「所需」(needs)與「所求」

(wants) ,學習節制對物質的渴望。

然而,當一些課題難以親身經歷時,則需要通過內容豐富的生活事件營造相關的 情境,讓學生運用同理心和想像力,以感受當中的意義和價值。

以本科「社群範疇」為例,學生較易體會「學生會競選」,但「參與時事論壇」、

「寫信到報章談論時事」、「旁聽立法會辯論」等,則未必是每個學生都有的經驗。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1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