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科學的數理化之歷史性成素

第四節、 客觀化的世界:伽利略物理學

顧維希(Aron Gurwitsch)指出,現代科學無論如何發展,基本上不脫伽利略 物理學的建制,乃為一種伽利略風格的物理學的繼承,其主要特徵表現在於我們 每日生活的「感知經驗」(perceptual experience)所呈現自身的世界與作為科學的,

真實的,「實在世界」(world in reality)的分裂上68,前者指的是我們直接經驗的,

具體,日常生活於其中「生活世界」(life world),而後者則是奠基在其上,通過 各種理論活動所構成的抽象世界,然而是什麼理由,致使伽利略科學以這種二元 論的形態出現呢?就如同我們先前所提及的,柏拉圖對知識的觀點,為伽利略的 科學觀提供了知識論上的基礎,只要存在一種能克服作為意見的,主觀的感知世 界的方法,那它就是通往知識的道路,在伽利略的時代,歐式幾何學做為之非經 驗的途徑,自然對應到對知識(episteme)企求的理想上,然而伽利略揚棄超經驗 之柏拉圖理型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幾何學式的世界的新理型,然而這對哲學 的發展有何影響呢?原來,哲學在希臘人的定義下原本是對形上學之知的追求,

67 Husserl. Expositions and appraisals. Editors, Frederick Elliston and Peter McCormick,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Indiana (Notre-Dame) , London,1977, p205.

68 Aron Gurwitsch ; edited by Lester Embree, Phenomenology and the theory of science , Evanston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4,p34-35.

而當伽利略將知識拉到俗世,並以幾何學建立其物理理論後,原本的普遍哲學就 產生了危機,當普遍哲學的有效性在伽利略那遭遇挑戰後,普遍數學就蓄勢待發 取代普遍哲學,而另一方面,伽利略物理學就奠基在通過數學化,所構成的物體 世界之上:

「伽利略在從幾何的觀點和從感性可見的數學化的東西的觀點出發考慮世 界的時候,抽象掉了做為指向人的生活的人的主體(subject as persons leading a personal life),抽象掉一切精神的東西,一切在人的實踐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 性,這種抽象的結果使事物成為純粹的物體,這些物體被當做具體的實在對像 (concrete real objects),它的總體被認為就是世界」69

這就是說,通過伽利略,一個由純粹客體所組成的世界就被形構了出來,這 個透過數學化而可能世界,因為切斷與主體,文化,以及歷史的關聯,至始科學 活動得以架設於價值中立的基礎上,換言之伽利略顯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客觀的 世界」,因而我們與世界的關聯也就不在僅是私人的,主觀性的評價,臆測或興 趣的關聯,而是一種具嚴格與客觀意義的科學性關聯,而僅為客體與客體的關係 與其自足的律則所揭示,所運作的世界,以胡賽爾的話就是「自身封閉的物體世 界」(self-enclosed world of bodies):

「人們可以說做為實在自的自我封閉的物體世界(self-enclosed world of bodies)的自然觀,是通過伽利略第一次宣告產生的,隨著數學化很快就被視為理 所當然,自我封閉的自然之因果關係的觀念相應而生在此一切事件,被認為皆可 一義地和預先地加以規定,顯然這就是為二元論(dualism)開闢了道路」70

69 Crisis ,p60.

70 Crisis, p60.

也因此伽利略的物理學,實為近代實證科學的自然主義,客觀主義態度奠定 了基礎,也因此,伽利略的科學所關聯的就是一個基於「純粹客體」(pure object) 之邏輯,秩序的科學,所揭示的世界就一自身封閉的物體世界,所謂自身封閉, 學式(more geomettrico)的理想世界,而在此世界中,又假定了普遍因果關係,這 裡所說的因果關係,指的是自然現象的發生皆有其原因,但其原因不是一種形上

71以運動這物理概念為例,對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而言,運動可分自然運動與 強迫運動,重物下落乃為自然運動,天體繞地球作均速圓週運動也是自然運動,自然運動不需要 伽利略發現了慣性原理(principle of inetia)即:如果一個物體沒有其他外力作用,他會以一直以進 行等加速度直線運動。

參見 James T Cushine, Philosophical Concept in Physics,(Cambridge ,1998) .

如何是,其發生的客觀歷程進行描述,也因此,即使量子力學的出現,修改了古 典物理對因果關係的概念72,但近代物理,乃至於整個實證科學,仍未逾越出伽 利略物理學所假設的客觀主義形態,也因此,對於胡賽爾而言,無論愛因斯坦或 海森堡,在偉大的科學家均無法從伽利略所奠基的近代科學的模式中逃逸73

72 測不準原理是一個常常被人文知識份子所誤用甚至於是濫用的一個物理原理,典型古典物理 學(classic physic)對因果關係的理解是站在決定論(determinism)的觀點之下,在古典力學中,粒子 的未來,完全被它的初始位置,動量與作用力所決定,這也就是說我們只要能充份掌握這些條件,

那我們就可以精確的預測粒子的未來,然而雖然在量子學(quantum machine)中因果關係並未被否 定,但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提出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為以下恆等式所表述:

△x△p≦h

這就是說當我的測量△x 越精確,而粒子的動量△p 就越大,故就越難以測量它,反之亦然,換 言之,我們永遠無法精確的決定一個粒子的初始位置,也因此決定論底下的“精確預測“是不可 能的,特別是我們對於粒子現在的位置越清楚,我們對於它的動量就知道的越少,也越無法得知 他的未來狀態。

73 請參見 Crisis 的“h.生活世界是被自然科學所遺忘的意義基礎”pp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