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科學的本性

第三節、 生活世界

一、 概念提出的脈絡

在《形式與超驗邏輯》中,所揭示的關於邏輯的意向性結構的本質為,對於 產生邏輯形構的意向性活動,是高階的意向構成行為,換言之,這些構成行為是 奠基於較低階的意向性行為上的,這兩層次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在胡賽爾的區 分中,前者為可謂述的,後者為前可謂述,胡賽爾又將前者總稱為判斷活動,後 者為經驗活動。判斷是意識之主動性與創發性活動,但經驗則屬被動與接受性活 動,一切邏輯物件皆源於原初經驗,做為先驗性的邏輯律是與任何經驗事實無關 的,換言之,他本質上是非俗世的,相反的產生邏輯形構之意向活動,判斷活動 乃是基於知覺經驗的。

據此,我們可以推知,生活世界與數理自然科學的關聯性,在於胡賽爾將生 活世界視為第一序的,而數理自然科學為第二序的,換言之,當自然科學將其數 理化的世界予以絕對化的時候,便產生錯誤,因而所謂「從伽利略開始,理念化 的自然,就暗中代替了前科學,直觀的自然」的問題,就顯現在於將這種順序倒 置的情況中。換言之,胡賽爾口中做為「最偉大的革命是將科學的客觀主義 (scientific objectivism)轉化為超驗的主觀主義(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sm)」96目的 就是對原初經驗的返回,而做為超驗的主觀主義之最終形式之超驗現象學,依其 方法的特徵,方能幫助我們由此返回,作為一切科學客觀與有效的基礎的生活世 界97,然而具體的方法又是如何施行?

這得再一次回到超驗現象學之懸置(epoche)與還原(reduction),這兩個作為現

96 Crisis, p68.

97 Crisis, p130…”客觀科學的知識乃建立在生活世界的自明的基礎之上…”.

象學方法的概念上。懸置是從經驗自我轉換到超驗自我的過程98,其目標是要將 在自然態度下的所有實在對象,轉換成在意識中所呈現的現象,也因此,懸擱並 非要取消世界,而是要使世界轉換為純粹現象,作為相應於意識過程中之索引 (index),致使我們能作為一「旁觀者」(disinterested onlooker),保證了對事物的 中立態度(neutral attitude),事物得以在毫無預設的前提之下,以原初的方式顯現 於意識當中。

至於還原,則是消極地透過現象學的懸置,指向關於於某物的「現象學剩餘」

向我們顯現的过程中,加以描述,目的是為了揭露相應於對象之意識類型的意向 性結構,即返回事物自身(back to the thing itself/ auf die sachen selbst zuruckgehen)

並據此得以返回對事物之原初經驗。由此方法上的特點可知,透過超驗現象學,

我們方有返回原初經驗與共同之原初經驗:即生活世界的可能性。

游淙祺指出,胡賽爾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是基於以下的三個目的:一、指出 近代以來所發展的客觀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在於生活世界,藉以克服客 觀主義所帶來的弊病,二、唯有超越現象學可以闡明生活世界,因此生活世界可 被視為超驗現象學的門徑,三、指出生活世界是所有不同歷史文化世界的共同根 基,藉以獲得瞭解各歷史文化世界的概括性角度99。如果說「歐洲科學危機」之 客觀主義的困境,可以透過超驗現象學與對生活世界的返回而得以解決,那麼生 活世界又何以能有效的解決問題?這關於於生活世界此一概念的本質,卡爾 (David Carr)指出生活世界乃具有兩個層次,一、日常生活之生活世界,二、是 做為純粹經驗的世界(pure experience),前者不外乎意味著一個前理論的

(pre-theoretical),前謂述的,前科學,作為科學客觀世界基礎的世界100,換言之 原初經驗等同於生活世界,只不過生活世界加入了交互主體性的概念。也就是 說,那個「被伽利略等自然科學所遺忘的」,被通過數學化被「理型衣服」所覆

98 Crisis ,p26.

99 游淙祺《社會世界與文化差異:現象學的考察》,台北:國立編譯館/漫遊者出版社,2007 年 3 月,p102。

100 Crisis, p127.

蓋的,一個實際經驗與可能經驗的世界101,就是那個所有共通於人類的經驗領域 界,即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Crisis, p50

102游淙祺《社會世界與文化差異:現象學的考察》,台北:國立編譯館/漫遊者出版社,2007 年 3

用科學的預測來改進原先在生活世界的實際地被經驗到的,和可被經驗到的領域”...Crisis, p49.105 Crisis, p49.

106 Joseph J .Kockelman(1978) , Edmund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A Historico-Critical Study, HUMANITIES PRESS.

科學理論是奠基於生活世界,而非科學理論自身,以及概念與概念間的邏輯 性,比如A 是 B,A 指稱一個對象,B 則做為對象之性質,我們顯然不能分析的 (analytic)決定一形式概念的指稱,為那一個具體事物,但我們可以經驗地將一個 具體事物置入形式語言中。

換言之,科學理論之所以能一再修改與重新檢驗的可能性,就在於它是基 於經驗,而非基於理論或邏輯。對於胡賽爾而言,生活世界是一涵蓋全面的界域,

是我們共同經驗與意義源起之場所,是由活生生的主體所經驗到的世界,作為經 驗之普遍結構,其一面是事物與世界,另一面是對事物之意識得以呈現的平臺,

其展示人的主體性、精神理性;也而是所有科學,客觀知識,理論與方法規範之 所繫。對於胡賽爾而言,任何客觀有效之事態,必有與之相應的生活世界之先驗 性(the life-world a priori),其是一切活動之基礎,胡賽爾以為,生活便是要生活 在世界的確定性之中,即生活在對世界的充份體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