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科學的本性

第二節、 科學的本質

一、理論

在胡賽爾對歐洲精神的分析裡,理論(theoire)標示著一種特殊的認識態度,在 胡賽爾對西方科學與哲學的歷史性的分析中,理論作為一種知識與科學精神的原 初創設,它是一種不涉實踐旨趣的態度,視為一種對自然態度的轉換,它與人類

所具有的驚訝(thaumazein)與好奇的本能有關,意味著哲學與理論產生的人類學 根源所在,驚訝與好奇的特徵在於它是對某種自然態度狀態中的逃逸,我們以為 這種基本情調的本質,乃在對某種日常與習慣性中的反動,一個人會對某種事物 產生驚訝,乃因於他脫離了某種舊有的觀點與習慣,而得到某種新的觀點。回過 頭來若說,假定科學與哲學肇始於這種基本情調,那麼這就和「技術」這概念本 質上有所區別,技術是基於某種習慣或某種反覆操作的熟練性當中。對於胡賽爾 而言,在其對數理自然科學的論證中得知,西方科學的危機,就出現在科學逐步 形式化過程中,所導致的技術性對理論與知識的轉換當中,正因如此當代科學,

就更難去為自身的科學性給出一個充份的解釋與說明,而科學也就脫離了其原初 意義,而成為某種技術。

二、客觀性

在一般的情況下,自然科學把對象理解為獨立於主體之客體,科學的數理 化,正是在克服所有有關主體對於客觀性之干擾,就如我們先前業已提到是它是 一種基於客體邏輯的研究形態,即使量子物理的研究已實證的反駁了這種觀點的 強形式,因為主體與客體之區隔,在微觀的物理過程的測量範疇無法被貫徹,雖 說如此,它仍是許多科學工作者的主流觀點,這種觀點無疑是素樸(simply)與天 真的,甚至於是武斷與非理性的,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科學追根究底與徹底的懷 疑的基本態度。任何人只要返回自身,觀察自己的觀察行為,便會發現一個對象 的呈現,必然涉及主體的知覺,由此方才得通過計算,測量的尺度或邏輯-數學 結構等方式,而被科學地認識,而後者亦與主體有關,要想像一個沒有主體的認 識活動,顯然是荒謬的,這就是說,科學之客觀性,不可能建立在一種全然將主 體抹除的客觀主義上,換言之,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必然得從客觀主義的安排中 脫離,然則,我們亦肯定人類有科學與客觀知識的可能性,如果知識是必須是客 觀的,那麼這種客觀性是如何可能呢?

在回答客觀性為何的問題上,我們得在回到柏拉圖區分知識與意見的觀點

上。意見跟感覺是等價,感覺是主觀的,故具有私人性,不具知識該有的條件,

特別是自我往往是產生主觀性的幻覺或錯覺的根源,然而,我們亦知道沒有主體 的認識是不可能的,那麼要如何從私人性中尋找客觀性呢?這就涉及到他我的問 題,因為若將知識完全建立在自我之上,則無所謂客觀與主觀的問題,有所謂主 /客觀問題是因為涉及了某種外在的標準,這也就是說,知識的客觀性必然涉及 自我與他者的協調,就是說以自我與自我間都可以檢驗的方式來證成知識,換言 之,這之間的關聯,就是自我與他我之間的問題,於是我們由此可切入交互主體 性的概念。

三、交互主體性

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提出,事實上就是在處理如何溝通知識之私 人性與公共性的問題,假定知識源自於自我,卻又不以自我為基礎,那麼我們怎 麼肯定非自我的知識有其客觀的可能性呢?這個問題在笛卡兒那裡,已被以另一 種形式隱喻出來。由笛卡爾的斷言:「我思,故我在」的論證中,就隱函了這種 矛盾,因為思想必然涉及語言,因而就不可能躲避他者的存在,「我思」的同時 也假定了他者存在的空間,回到胡賽爾,其超驗現象學的超驗意識的假定,形成 某種自我學,對於主體與客體的圖式當然有效,但他要如何交待與另一個主體之 間的構成關係呢?

胡賽爾以萊布尼茲的單子論(Monadologie)作為其理論的出路:自我封閉的 單子之間的互相構成效果, 單子(Monade)與單子之間作為超驗主體與超驗主體 的隱喻,顯然必須考慮胡賽爾之意向性理論的相容,也就說單子與單子間的聯結 乃是基於意向性關係,換言之,交互主體性就是主體與主體交互構成的狀態。

有別於非交互主體性的主體與客體的邏輯,交互主體性旨在說明主體與主體 的間的邏輯,反過來說,科學理論與活動不可能單由一個單子而可能或實現,尚 須涉及主體與主體間互相構成效果,換言之,謂科學之客觀性並不能單純地由客

體自身所決定,而是由主體間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