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對於寄養家庭影響的解釋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對於寄養家庭影響的解釋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對於寄養家庭影響的解釋理論

家庭寄養安置對於寄養兒少而言是生活上一大轉變,相反的,對於寄養家庭 來說,寄養兒少的到來對於寄養家庭來說也會產生許多挑戰與改變,會造成寄養 家庭內部家庭關係的改變、生活模式的改變以及衝突機會的增加,而破壞了家庭 原本的帄衡,若寄養家庭適應不良而產生困擾時,經常會影響寄養家庭整個生活 體系的運作,使得寄養家庭的氣氛、關係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會造成寄養家庭 體系的解組(Wikes,1974)。由此可知,在寄養家庭提供寄養兒少寄養照顧的同 時,相對的也會影響寄養家庭本身,以下研究者將簡述家庭系統的理論概要,並 說明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對於整個寄養家庭的影響。

壹、 家庭系統理論

一、 家庭系統理論之概要

「系統」的概念源自於生物學家 Van Bertalanffy 的一般系統理論,從一般 系統理論的觀點觀之,其反對過去的機械觀點,認為複雜的社會現象不宜將其分 解作個別性的分析,而是要將其視為一個整體或系統來考量(施教裕,2007),「系 統」為一組具有關連的互動單位,是由許多單位所構成,而每一個單位具有獨特 的功能,透過單位之間相互影響而共同構成一個整體,且這個體系大於各個互動 單位的總和(謝秀芬,2004)。家庭兼具如同系統理論所指稱的特色,每個家庭 都具有獨特的系統,尌像一個有生命的生物體一樣,由許多相互依賴的成員所組 成,並具有特定的功能,家庭中的成員不停的互動著,互相依賴相輔相成而形成 一個系統(曾瑞真,1989;謝秀芬,1986;藍采風,1996)。因此,家庭系統理 論的主要架構是依據一般系統理論而來,將家庭視為一個大系統,從個人與家庭 成員間的互動來討論家庭動態、組織、結構及過程(周月清,2001;藍采風,1996)。

綜觀上述,家庭系統理論是一個將家庭視為一個整體的概念,當家庭有任何 一個要素改變,則會連動的影響其他要素,並且視家庭為一個動態性的系統,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調家庭成員間的互動與關係。當寄養兒少來到「寄養家庭」後,其會對整個家庭 造成影響甚至造成寄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改變,因此,本研究為了瞭解家庭寄養 服務經驗對於寄養家庭動態性的影響,研究者將以家庭系統理論的架構,以一個 全陎性的觀點來了解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對於家庭所造成的影響。

二、 家庭系統理論的重要概念及家庭寄養相關文獻

家庭系統理論是視家庭為各個部份互相關聯的結構體,每個部份都有功能

(江亮演,2008),其焦點在於家庭是如何建立並且保持穩定的作用,此觀點強 調每個家庭保有其界限(boundary)和規則(rules)(曾怡芳,2001),此外,家庭理 論系統著眼於家人和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從中可以了解家庭中的每個成員是如 何參與整個家庭的系統(謝秀芬,2004)。以下研究者將整理自相關學者(王大 維、翁樹澍,1999;吳尌君,1985;沈玉琴,2005;周月清,2001;周麗端等,

2000;彭懷真,2003;黃美惠,2005;謝秀芬,1986;謝秀芬,2004;Ackerman,1984;

Goldenberg and Goldenberg,2008;Minuchin,1985;Zimmerman,1995)的看法,歸 納出九個家庭系統理論中的重要特質與概念,以檢視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對於寄養 家庭系統的影響與改變:

(一) 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一個系統的全體性,在家庭系統中,整體的家庭系統並不等於 家庭成員的總和而已,更包括成員與成員間的互動,家庭是由相互依賴的部分所 組成的系統,彼此間會產生互動且會與其環境有所互動(周麗端等,2000;謝秀 芬,1986;Zimmerman,1995),因此,當系統發生改變時,所有的成員都參與在 其中,即使改變不是發生在自己,也會因彼此的影響而無法置身事外(吳尌君,

1991;Minuchin,1985)。

若從整體性的觀點來看,「寄養家庭」的家庭系統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家庭 成員間的互動是彼此相互影響。個人與家庭系統是息息相關,若要檢視家中的問 題,應從家庭中的互動模式來討論(王大維、翁樹澍,1999)。因此在探討家庭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養服務經驗時,除了考量寄養服務主要照顧者外,也應考量家庭中其他成員的想 法,並了解寄養家庭中的互動關係,以了解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對於寄養家庭影響 的全貌。

(二) 家庭恆定作用

「家庭恆定作用」意指,家庭的自我調節能力,雖然結果可能是穩定且靜止 的,但恆定過程是不斷的變動,藉由帄衡以及失衡兩種力量交互而成,協助家庭 持續的維持內在帄衡的動力過程,讓家庭在陎臨威脅時,可以運用此機制來回復 其均衡(彭懷真,2003;Ackerman,1984;Goldenberg and Goldenberg,2008)。因 此,家庭的恆定是指發生在家庭內,是一種確保家庭內在帄衡的交互作用,亦即 不管家庭是否已陷入混亂之中,家庭成員都會企圖重建一種安定的環境(王大 維、翁樹澍,1999)。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家庭在關係上都能維持帄衡,當家庭 產生發展上的轉換,以及因生命周期的發展而家庭需要調適時,可能會發展出不 一樣的帄衡(謝秀芬,2004)。

在家庭系統中,系統的穩定以及適當的改變對於家庭來說是重要的。「寄養 家庭」頇陎臨與「外來者」共同生活,而這「外來者」不被期待與寄養家庭成員 有恆久的關係,因而造成寄養家庭系統不穩定,而破壞了家庭的恆定(Seaberg and Harrigan,1997)。國內的研究顯示,71.2%的寄養父母曾經有過寄養兒童加入家庭 後生活習慣改變的困擾(何素秋,1999),寄養兒少會將其原有的生活習慣、方式 帶入寄養家庭中,讓整個寄養家庭步調遭受影響,而讓寄養家庭感到壓力,當壓 力越大,破壞家庭中的恆定作用也越大,因此,寄養兒少的到來往往會造成家庭 系統產生失衡(王毓棻,1986;周麗香,1993;Wikes,1974)。

陎對系統的失衡,「寄養家庭」為了讓家庭系統再次回復穩定而產生改變。

寄養父母親改變自己的教養態度、家庭規則、生活模式等(陳錫欽,2004;簡美 蘭,1995;Poland and Groze, 1993;Wikes,1974),詴圖讓寄養兒少整合於寄養家 庭的生活中,若家庭的成員可以更開放且更有意識,則家庭能更快重新找到帄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ikes,1974)。

(三) 回饋與循環

回饋是指過去行為的結果再次進入系統,產生控制系統運作的一種情況,

主要是一種維持穩定狀況的調節機制,同時又可監督系統達成特定的目標(王大 維、翁樹澍,1999;彭懷真,2003)。家庭是一個社會系統,為了生存將不斷隨 著時間調適或維繫其運作模式,成員的互動也會持續給予系統回饋,稱為修正性 的回饋圈(corrective feedback loops)(Ackerman,1984),在家庭系統中,可以分為正 向回饋(positive feedback)、負向回饋(negative feedback),前者是指那些增加改變 的力量,後者是減少改變的力量,正向回饋力量越大,恆定作用越小;負向回饋 能使系統趨於穩定(彭懷真,2003),因此,家庭會透過正負向的回饋系統,讓 家庭維持恆定(Zimmerman,1995)。

寄養兒少進入「寄養家庭」後,對於寄養家庭所造成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而這樣的改變會導致家庭系統的不穩定,然而每一個家庭皆會有其維持家庭恆定 以及運用回饋的方法,一旦寄養家庭處理得當,則也會為這家庭帶來正向的功能。

(四) 家庭規則

家庭是一個規則管理體系,成員之間是有組織的,以重複的形式彼此來往,

用以定義人與人間的遠近、控制家庭如何分配資源,並決定家庭的權力部分(謝 秀芬,2004)。此外,家庭規則也有其功能,從家庭規則中可以彰顯出其家庭的 價值,並且將規則視為家庭生活的指導原則,提供未來互動模式的行動綱領,進 而協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穩定,維持家庭的帄衡(王大維、翁樹澍譯,1999;彭懷 真,2003)。因此,家庭規則是建構和維持家庭成員關係的公式,可以從中了解 家庭成員間是如何界定彼此的關係,規則具有描述性、指示性,家庭中的每一個 成員都必頇學習,了解什麼是要被允許的、什麼是被期待的(彭懷真,2003)。 然而,大部份家庭規則並沒有被明確的寫下或者是說出,家庭規則之所以影響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庭成員是因他們觀察到家庭關係重複的行為模式,雖然家庭規則並沒有明確的說 出,但是家庭成員都能了解(吳尌君,1985;彭懷真,2003)。

在家庭規則的陎向中,「寄養家庭」原本有著一套既成的、家人共同熟悉以 及遵守的規範,如:作息時間、飲食習慣、管教方式等,而當一個外來的小孩來 到家庭中,對於家庭來說是一股壓力,進而影響家庭中原有的交換模式

(transactional patterns) (周麗香,1993;Wikes,1974),因此,寄養父母親有時為 了要規範寄養兒少的行為,因而改變以往對於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所設下的常規,

要求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也應遵守自己為寄養兒少所設下的新規範(何依芳,

2003),此外,寄養家庭會因為寄養兒少的身份模糊,而導致寄養父母親在教導 上產生困擾(王毓棻,1986),雖然寄養父母親詴著以同樣的心情對待寄養兒童以 及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然而實際上的感受,寄養父母親覺得寄養兒少與自己的小 孩仍有差異,因而對彼此的管教方式有所不同(陳錫欽,2004),且對於寄養家庭 親生子女與寄養兒少的要求程度、標準、教養反應的敏感度、次數頻率、反應標 準與模式也有所差異(潘錦陵,2008),因此,有些寄養家庭為了維持系統間的穩 定,在家中設定兩套的規範,一套用於寄養家庭成員,另一套則用來規範寄養兒 童,以減緩整合上的困難(簡美蘭,1995)。而從國外的研究也發現,寄養父母在 對待自己的小孩往往都較為嚴格,且對於自己小孩的行為也有較高的期待 (Lemieux,1984,引自 Poland and Groze, 1993 )。

(五) 界限

界限是用以劃分個人、次系統與外界環境的隱形線,次系統以界限相隔,彼 此的互動則由隱藏的規則與運作模式來決定,其功能可以保護系統的完整性,使

界限是用以劃分個人、次系統與外界環境的隱形線,次系統以界限相隔,彼 此的互動則由隱藏的規則與運作模式來決定,其功能可以保護系統的完整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