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討論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進行相關議題的討論,茲將分述如下:

壹、 寄養父母親的期待對於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參與程度的影響

根據本研究發現,寄養父母親對於寄養親生子女的期待會影響寄養家庭親生 子女往後在寄養照顧中的參與程度,若寄養父母親僅將寄養照顧服務視為自己的 責任,而不願讓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插手,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會較少參與寄養照 顧的過程;相反的,若寄養父母親將寄養服務視為整個家庭的任務時,並將寄養 家庭親生子女納進照顧服務體系的一份子,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參與程度會較 高,而當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越主動參與寄養的照顧行列,其越能協助寄養父母親 共同照顧寄養兒少,並且更能與寄養父母親共同思考教養寄養兒少的對策與方 法,進而成為寄養父母親的最佳得力助手,再者,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亦能在參與 照顧的同時更能去體諒寄養兒少的狀況並且體會寄養父母親照顧的辛勞,透過過 程去檢視自己的成長與改變,因而對於寄養服務體系有更正陎的看法,此研究發 現如同過往的文獻所示,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參與程度是影響寄養家庭親生子女 對於家庭寄養服務的看法因素之一(Twigg and Swan, 2007),因此,當寄養家庭親 生子女的參與程度越高,其越能找出寄養家庭服務的意義,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便 能從過往的懵懂無知的態度轉而找出找到自己在過程中的價值,進而全力支持寄 養照顧的服務。

貳、 寄養家庭獨生子女於家庭接受寄養兒少的調適問題

本研究發現,無論是寄養家庭獨生子女亦或是有手足的寄養家庭親生子 女,兩者對於寄養兒少的到來並不會產生敵意,反而會因為寄養兒少與自己的預 想不同而有落差的感受。大致而言,不管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是否有手足,其皆不 會排斥與寄養兒少生活,唯有彼此在心態的調適上,寄養家庭獨生子女可能需要 花較多的時間來適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者從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寄養家庭獨生子女在陎對寄養兒少到來時的反 應與非獨生子女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反應有所不同,相較於有手足的寄養家庭親 生子女,寄養家庭獨生子女在寄養初期較容易出現吃醋、不帄衡的心態「那心裡 會有一點點的,有時候會覺得說,阿,不夠!尌是爸爸媽媽給的,爸爸媽媽給我的都不夠了,怎

麼還可以去給人家,這其實多少都會(NC-9,0132-0134)」、「四年級一開始會覺得說,媽媽對他

們會比較好,心裡尌會覺得,為什麼別的小朋友來媽媽會對他們比較好((NC-8,0227)」,由於 獨生子女的家庭成員單純,僅由一個孩子與家長組成,獨生子女的小孩會有較多 的時間來和父母相處,獨生子女從來不需要為了家中的資源而競爭(羅怡

華,2007;Mancillas,2006,引自歐妙苓,2009),因此寄養家庭獨生子女對於分享 的議題較為陌生。隨著寄養兒少的加入,使寄養家庭獨生子女需重新學習分享的 議題,而這樣的議題讓過去從未有手足互動經驗且較缺乏照顧他人的獨生子女來 說深具挑戰,相較於有手足的寄養家庭子女來說,寄養家庭獨生子女更容易在與 寄養兒少分享家中的物品以及父母親愛時出現爭寵、吃醋的狀況。

此時,寄養父母親在其中扮演著重要得角色,透過母親的協助,獨生子女體 認到母親對於自己的愛並不會因寄養兒少的到來而有所減少,自己反而能從中學 習與他人分享的相處之道,此外,隨著獨生子女的年齡增長、與寄養兒少的相處 時間增加,寄養家庭獨生子女對於寄養兒少的背景更有所認識,因而漸漸的釋放 出更多的善意,進而能以「對換立場」、「將心比心」以及「為寄養兒少好」的 態度來幫助寄養兒少。

參、 專屬討論時間的重要性─增進親子關係、減緩爭寵問題

寄養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以及寄養兒少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間的相處問題往 往是寄養父母親關注的焦點,過往的文獻指出,寄養兒少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間 的爭吵衝突是寄養家庭中常見的困擾之一(王毓棻,1986;何依芳,2003;何素 秋,1999;余漢儀,2000;周麗香,1993;翁毓秀,1990;陳錫欽,2004;黃梅 琪,2005;Hojer,2007;Rhodes,Orme and Buehler,2001;Twigg,1994;Wikes,19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甚至可能因寄養父母親花較多的時間關注寄養兒少,而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產生 親子關係上的疏離與衝突(王毓棻,1986;何依芳,2003;何素秋,1999;余漢 儀,2000;Kadushin,1980;Lemieux,1984,引自 Poland and Groze,1993;Rhodes,Orme and Buehler,2001;Wikes,1974;Younes and Harp,2007),親子關係不再像過去那樣親 密(Poland and Groze,1993;Twigg,1994;Younes and Harp ,2007),甚至讓寄養家 庭親生子女產生被排斥的感受(Ellis,1972;Poland and Groze,1993;

Steinhauer,Johnston and Hornick,1989,引自 Merrithew,1996;Wilkes,1974;Younes and Harp ,2007)。然而本研究發現,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並無上述的情況發生,反 而能與寄養兒少維持良好的關係,且與母親的關係更為緊密,而此皆與寄養母親 是否有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有充分的單獨討論空間有關,如同過往的文獻指出,

若父母親常花時間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溝通,且能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獨處,則 能讓寄養親生子女得以適應寄養生活、促進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有正向的寄養服務 經驗(Younes and Harp,200;Heidbuurt,2004;Poland and Groze,1993)。本研究發 現,寄養母親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會透過單獨相處的方式,採用「專屬的討論」

時間,藉以關照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心情、想法與需求,並解答寄養家庭親生子 女的疑惑,而若寄養母親在教養寄養兒少上遇及挫折及困難時,寄養母親亦會透 過此時間來徵詢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教養上的意見,和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共同 討論教養寄養兒少的方法,此外,若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與寄養兒少有相處上的狀 況時,寄養母親亦會藉由單獨討論的方式協助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解決與寄養兒少 間的相處問題,以適時的扮演中間協調者的角色,來減少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與寄 養兒少間的衝突狀況。

顯見,透過專屬時間的使用,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想法以及感受都可以被完 全的了解,以減緩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因寄養兒少到來所產生的被排斥與被忽略的 感受,再者,亦可透過此種方式讓寄養家庭親生子女重新確認自己對於父母親的 重要性,彼此更可透過不斷的討論因而形成一股凝聚力,共同衍生出一股陏命情 感,進而使彼此的情感更為緊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肆、 事前準備工作對於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影響

寄養照顧是一項深具挑戰性的工作,其會陎臨許多的困難,雖然無法直接 推定接受職前訓練課程一定可以產生好的寄養經驗,但若能讓寄養家庭親生子女 參與事前的準備以及課程,則可能會讓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在這整個過程中有較好 的經驗(Poland and Groze,1993),足見事前準備對於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重要性。

從國外的文獻檢閱發現,寄養家庭於寄養安置前應以開放性的溝通方式向寄養家 庭親生子女談論寄養動機、寄養安置的原因、家中將會產生的改變(Younes and Harp,2007),寄養父母親可帶領著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一同參與準備過程,例如:

共同打掃、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討論迎接寄養兒少的儀式、向寄養家庭親生子女 解釋慈善的意義(Wightman,2010)。然本研究發現,寄養機構以及寄養父母親致 力於協助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來準備寄養的調適是不充足,特別是事前討論的過程 是較為缺乏的,研究中僅有三位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曾被父母親主動徵詢過意見,

足見,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較少參與決定的過程;在討論的事項中,也欠缺討論寄 養後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寄養家庭多採取見招拆招的方式來應對,較少事前與寄 養家庭親生子女討論預防性的工作,此外,在說明寄養兒少的安置原因上,寄養 父母親多用含糊的語詞導致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無法確切的理解寄養兒少的狀 況,在事前的準備階段,可以發現多半是由父母親跟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溝通,且 由於在寄養家庭服務的過程中,主要照顧者往往由寄養父母親擔任,因此寄養機 構較常關注寄養父母親之需求,往往會忽略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需求,寄養機構 除了在安置之前於家中了解家人對寄養服務的支持程度等評估工作外,後續對於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準備工作則較不充足,如同文獻指出,機構缺乏對整個寄養 家庭提供系統性的事前準備工作,較少的社工可以為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提供事前 的訓練課程(Martin,1993)。

然而,寄養兒少來到家庭後,讓原本帄靜的寄養家庭產生了波瀾,影響了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原本的生活,在事前準備工作不充足的情況下,可能會讓寄養 家庭親生子女在未準備好的情況下而陎臨總總的挑戰,首當其衝的即是需陎對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養兒少所帶來的複雜情緒行為問題。本研究發現,雖然多數的寄養家庭親生子女 在寄養經驗的過程中並未出現負向的情緒反彈,但皆都曾因陎臨寄養兒少所表現 出的行為問題而感到困擾,因此如何協助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裝備能力以因應寄養 兒少所丟出的挑戰即是重要的課題之一。此外,寄養之前關於寄養兒少的訊息釋 放程度亦會影響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兒少的認識,部分受訪者提及,由於

養兒少所帶來的複雜情緒行為問題。本研究發現,雖然多數的寄養家庭親生子女 在寄養經驗的過程中並未出現負向的情緒反彈,但皆都曾因陎臨寄養兒少所表現 出的行為問題而感到困擾,因此如何協助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裝備能力以因應寄養 兒少所丟出的挑戰即是重要的課題之一。此外,寄養之前關於寄養兒少的訊息釋 放程度亦會影響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兒少的認識,部分受訪者提及,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