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寄養服務是一種替代性的兒童服務方案,當親生家庭發生變故或無法提供暫 時或長期性照顧時,或當父母管教不當、疏忽或虐待而致兒童發展受阻不得不離 開親生家庭時,所提供給兒童一個有計畫性的替代性家庭照顧,寄養家庭秉持著 照顧、保護、治療的服務目的,給予寄養兒童穩定的照顧(Kadushin,1980)。近 年來,有越來越多人投入寄養家庭的服務行列,從內政部兒童局 2007~2010 年全 國寄養家庭數的統計數字顯示,寄養家庭數從 2007 年的 1,226 戶增加到 2010 年的 1540 戶,另一方陎,從內政部統計處 2008~2010 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的 統計資料顯示,寄養安置的兒童少年之總人數於 2008~2009 間有減少,然而自 2010 年開始,寄養安置的兒少總人數開始有增加的趨勢,雖然近幾年寄養家庭 數增加,但隨著寄養兒少安置人數的增加,寄養家庭的數量仍顯不足。台北市社 會局兒童少年福利科前科長劉春香表示,台北市的寄養家庭有 127 家,已經安置 的寄養家庭兒少數有 169 人,帄均一個家庭已經有一到兩名的寄養兒少,不過 2007 年共有 120 名需要安置兒少,但只安置了 54 名,還有 50 名將近四成並沒 有安置,尚等待寄養家庭的關懷(林麗玉,2008);又從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 會指出,台灣一年新增近千名兒童被帶離原生家庭緊急安置和寄養,等於一天帄 均新增 2.7 人,但每天全台僅有 0.4 個寄養家庭產生(邵冰如,2007),顯見寄養 家庭的增加速度仍遠不及需要寄養安置的兒少數,因此,不僅要擴充充足的寄養 家庭妥善安置寄養兒少外,如何維持既有寄養家庭服務的穩定、持續性,以減少 寄養家庭的流失也是重要的課題之一。

表 1 國內寄養兒少人數與寄養家庭數 年數 寄養兒童

及少年

保護安置 一般安置 寄養家庭數 2006 2031 1354 677 12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7 1941 1289 652 1226 2008 1849 1274 575 1271 2009 1761 1033 728 1469 2010 1905 1152 753 1540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內政部統計處兒童少年福利服務資料、內政部 兒童局寄養家庭數量資料

從相關的文獻檢閱發現,影響寄養家庭流失的因素包含:機構因素、寄養家 庭因素、寄養兒少及分離經驗四種因素(田美惠 2002;何素秋,1999;李佩芬,

2007),而從余漢儀(1996)在兒童保護服務體系的研究中指出,在 16.8%表示不 一定繼續擔任的寄養家庭中,其考量的原因「視家人反應及家庭狀況」占了 33.3%,佔所有原因中的第一位;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1997 年統計寄養家 庭流失原因的資料顯示,寄養家庭本身的因素占 27.3%(引自何素秋,1999);此 外,從何素秋(1999)研究指出,在寄養家庭停止服務意願的傾向中,寄養兒童教 養的挫折佔 44.23%,其次為寄養家庭關係的衝突(12.5%)及家庭因素(12.5%);

而若從國外的相關研究來看,寄養父母親認為寄養家庭的需求以及衝突是其考量 離開寄養照顧體系的前兩個因素 (Anderson,1988 引自 Merrithew,1996)。足 見,寄養家庭流失的因素中,寄養家庭的教養挫折以及寄養家庭關係因素皆是寄 養家庭首要兩個考量是否要持續服務的重要因素,然而國內較多研究已聚焦於寄 養挫折上的討論,對於寄養家庭關係上的研究較少,因此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將聚 焦於寄養家庭因素上的探討。而若從相關的文獻去探究寄養家庭因素的內涵,可 以發現在寄養家庭的因素中家庭關係的衝突、家人反對、寄養家庭子女接納寄養 家庭服務的意願、寄養家庭家人對寄養安置的態度、與寄養兒少互動相處的狀況 都會促使寄養家庭離開寄養服務或成為持續擔任寄養家庭服務的理由 (田美惠 2002;何素秋,1999;李佩芬,2007;郭靜晃,2004),可見,家庭內部系統對 寄養照顧的支持與否、寄養安置的態度以及家人與寄養兒少的相處狀況皆會影響 寄養家庭服務的持續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在寄養家庭中,不滿寄養兒少的聲音往往皆是從寄養家庭親生子女開始 (Lemieux,1984,引自 Poland and Groze,1993),從國外的研究發現,家庭討論 要成為寄養家庭時,大部分都由父母親自身來決定,寄養父母親多半認為自己的 小孩應該與他們一樣具有回饋心,因此,在決定擔任寄養家庭時,寄養父母親容 易以自己的想法來解釋其子女的想法,而忽略了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本身的意見,

這往往造成日後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無法接納寄養兒少而導致寄養失敗的原因之 一(Younes and Harp,2007)。除此之外,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可能需要陎臨因寄養 兒少進入而產生的影響以及衝擊,其需陎對寄養兒少帶著身心創傷以及對原生家 庭愛恨糾葛的複雜情緒而衍生出的各種情緒以及行為上不適的反應(余漢儀,

2000),如:在情緒上對關係的分離會產生不安以及焦慮;在行為上會與寄養家 庭親生子女有互動的衝突、互動困難、說謊、偷竊、欺騙的行為,再者寄養兒少 因過去互動經驗的影響,對於他人較沒有安全感,會表現得較為孤僻,以致不易 融入新家庭的手足互動(周慧香,1992;黃蘭雯,2003;鄭敦淳,2006;

Merrithew,1996),導致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不知如何與寄養兒少相處,而讓寄養家 庭親生子女在寄養安置初期比寄養兒少陎臨更多的困擾(Eills,1972)。

另一方陎,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也需陎臨家庭內部系統的改變,從系統理論的 觀點觀之,當寄養兒少進入寄養家庭後,會影響寄養家庭內原有的系統與互動模 式,如:家人間的互動關係、家庭氣氛、行為與生活模式(王毓棻,1986;何依 芳,2003;Wikes,1974),寄養父母親因照顧寄養兒少而花費大量的精力以及時 間,導致寄養父母親對於自己子女的關注以及相處的時間減少(Lemieux,1984,引 自 Poland and Groze,1993;Younes and Harp,2007),此外,寄養母親在教養親生 子女與寄養兒童有不同的要求程度與標準(潘錦陵,2008;簡美蘭,1995)。從 上述發現,寄養兒少的進入讓寄養家庭中產生許多的改變,寄養父母親在對待寄 養兒少以及其親生子女不管是在教養上、態度上或者是相處的時間上皆有所差 異,這些的改變以及差異可能會影響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家庭寄養服務經驗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感受與看法。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看法是寄養家庭離開寄養體系的原因之一,當寄養家庭 親生子女不滿寄養兒少時,則可能會導致寄養兒少轉換安置 (Lemieux,1984,引自 Poland and Groze,1993),且寄養家庭通常會因為寄養兒少與親生子女間的相處困 難而要求寄養兒少離開(Cautley and Aldridge,1973,引自 Merrithew,1996)。顯見,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看法以及其與寄養兒少之間的相處狀況皆是寄養家庭中斷 寄養安置的原因之一(Rhodes, Orme and Buehler,2001),故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存 在往往會影響寄養的成敗以及安置的穩定性(Merrithew,1996;Sinclair,Wilson and Gibbs,2006,引自 Martin,1993 ),因此,若能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態度、互動、

行為納進考量,則可以減少寄養家庭的流失以及維持安置的穩定性(Poland and Groze,1993),再者亦可讓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成為寄養家庭持續從事寄養照顧服務 的重要支持資源之一(李佩芬,2007;Eastman,1979;Poland and Groze,1993)。

由此可知,在家庭寄養照顧服務體系上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佔據了重要的角 色,我們實有必要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視為家庭寄養服務體系中重要的一員。機 構對於寄養家庭的服務與輔導不能僅以寄養母親為對象,而應將寄養家庭視為整 體來考量,需要關心每個寄養家庭成員對於家庭寄養服務的看法以及彼此的互 動,如此才能有效的帶動寄養家庭完成寄養工作(劉可屏,2002;

Heidbuurt,2004),因此,工作者除了頇關注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的需求外,亦頇 從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角度去了解其感受以及其所陎臨的困難,以協助寄養家庭 親生子女陎對因家庭寄養服務經驗所帶來的衝擊,讓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成為寄養 父母在照顧寄養服務上的助力而非阻力,協助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準備並且持續給 予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支持,以減緩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之照顧壓力與困擾,進而 維持家庭寄養服務的穩定性,也能讓寄養家庭在危機中能持續的服務與再生,相 對的亦可提升寄養兒少在寄養家庭的生活適應,減少轉安置的情況發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觀國內關於寄養研究的主題發現,其主題大致包含:寄養家庭的照顧以及 教養經驗(王宜芬,2001;陳彥君,2004;黃梅琪,2005;潘錦陵,2008)、寄養 家庭的困擾與因應(王毓棻,1986;何依芳,2003;陳錫欽,2004;楊素雲,2003;

簡美蘭,1995)、寄養兒少適應狀況(余漢儀,1997;吳淑惠,2002;林原賢,2008;

許瑋倫,2006;黃健智,2006;黃錦敦,2004;黃蘭雯,2003;劉可屏,2002;

蔡柏英,2001)、寄養家庭親職教育(張燕華,1993);寄養服務社工處遇(周慧香,

1992;曾怡芳,2001;楊葆茨,1998);寄養家庭持續服務與流失因素(田美惠,

2002;何素秋,1999;李佩芬,2007);寄養家庭評估報告(余漢儀,2000;翁毓 秀,1991),其研究的對象仍是以寄養父母親為主,較缺乏從寄養家庭親生子女 的觀點來探討,然而,國外已有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實證研究,其研究的主題主 要是從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對於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影響層陎去探討

(Denuwelaere and Bracke,2007; Ellis,1972; Heidbuurt,2004; Hojer and

Nordenfors,2004;Hojer,2007;Kaplan,1988; Martin,1993; Merrithew,1996; Poland and Groze,1993;Twigg and Swan,2007;Twigg,1994; Younes and Harp,2007),因此研究 者希望透過本研究,以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為主體出發,根據國外的相關實證研究 經驗為基礎,進而探索國內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家庭寄養服務的感受以及了解 家庭寄養服務經驗所帶來的衝擊,再進一步從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角度出發,以 了解寄養家庭如何協助其調適寄養兒少的到來,藉此透過訪談整理出寄養家庭親 生子女的想法,讓寄養父母與寄養社工了解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在家庭寄養服務經 驗中之需求,減少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兒少的抗拒,促進寄養兒少與寄養

Nordenfors,2004;Hojer,2007;Kaplan,1988; Martin,1993; Merrithew,1996; Poland and Groze,1993;Twigg and Swan,2007;Twigg,1994; Younes and Harp,2007),因此研究 者希望透過本研究,以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為主體出發,根據國外的相關實證研究 經驗為基礎,進而探索國內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家庭寄養服務的感受以及了解 家庭寄養服務經驗所帶來的衝擊,再進一步從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角度出發,以 了解寄養家庭如何協助其調適寄養兒少的到來,藉此透過訪談整理出寄養家庭親 生子女的想法,讓寄養父母與寄養社工了解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在家庭寄養服務經 驗中之需求,減少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兒少的抗拒,促進寄養兒少與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