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寄養家庭的準備工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研究詴圖了解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兒少及家庭寄養服務的感受及 其生活經驗,本章主要尌訪談內容進行分析,主要分為第一節 寄養家庭的準備 工作─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父母親擔任寄養家庭動機的了解,並了解家 中在寄養兒少到來前的準備工作;第二節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家庭寄養服務 的感受─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在寄養前與寄養後對於家庭寄養服務的感受;第三 節 家庭中的我與寄養兒少─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寄養兒少的看法與態度;第 四節 家庭寄養經驗對於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影響─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生活 經驗與感受,及其在經歷家庭寄養服務經驗後所感受到的困擾及其所獲得的成長 與改變;第五節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需求─歸納出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在服務過 程中的需求以及其所獲得的協助。

第一節 寄養家庭的準備工作

「打開家門,讓愛遠播」,這是每個寄養家庭所共有的想法,寄養家庭中似 乎擁有著一顆助人的種子,逐漸的發芽茁壯,等待著讓愛飛揚的那一刻。寄養家 庭隨著不同的因緣際會,觸動了那一顆蠢蠢欲動的助人之心,進而決定踏入寄養 服務體系的行列,家中往往有著一位領航員,帶著家人一同朝向目標邁進,為這 一趟驚奇又奇幻的旅程逐漸揭開序幕。然而,當家庭決定要從事家庭寄養服務 時,並非只有寄養父母親同意即可實現,寄養父母親仍頇徵求寄養家庭親生子女 的同意,甚至透過事前的討論以及準備,讓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家庭寄養服務 及寄養兒少有所認識。本節將檢視寄養家庭對於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所做的準備,

茲分別從「我們家為什麼要擔任寄養家庭」、「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安置原 因的了解程度」、「我與父母親為寄養兒少所做的準備」進行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我們家為什麼要擔任寄養家庭─擔任寄養家庭的動機

寄養家庭的決定者主要是由媽媽提出,其次為父母親共同決定,再者由全家 人共同決定(田美惠,2001)。父母親往往是決定擔任寄養家庭的重要推手,多數 的受訪者表示,推動家庭從事家庭寄養服務往往是由父母親開始,自己往往是被 告知的一方,在寄養安置的決定上,研究中僅有三位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於寄養安 置之前表示自己的意見,父母親曾以假設性的問題或是透過故事的講述方式來徵 詢其對於家中擔任家庭寄養服務的想法與意見,其餘六位則是僅由父母親自行決 定;而在寄養動機上的了解,本研究發現,在九位寄養家庭親生子女中,有六位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能了解父母親擔任寄養家庭的動機,其餘三位則無法不了解家 庭從事寄養家庭的動機,茲將分別從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了解以及不了解寄養動 機兩部分進行探討。

一、 我了解家庭的寄養動機

寄養家庭想要成為寄養家庭的原因可能包含利他的動機,例如:發現不快樂 的兒童、想要提供社區服務,直到個人的動機,如:想要替自己的小孩找一個玩 伴(Crossen-Tower,C,2007),從國內相關研究中顯示,回饋社會、同情不幸兒童、

貼補家用、陪伴父母本身、陪伴子女、盡親屬責任等皆為寄養家庭申請擔任寄養 家庭的動機(田美惠,2002;何素秋,1999;余漢儀,2000 )。本研究六位受訪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在了解家庭擔任寄養家庭的動機上包含:關懷不幸兒童、回饋 社會、喜愛小孩、做友做伴。

(一) 關懷不幸兒童

寄養父母親擔任寄養家庭的動機是出自於想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希望自己可 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小朋友(王宜芬,2001;余漢儀,2000;翁毓秀,1990;

黃梅琪,2003;Crossen-Tower,C,2007;Denby and Rindfleisch,1996;

Rhodes,Cox,Orme and Coakley,2006)。父母親透過家庭會議來說明自己想要從事 寄養家庭服務的動機,因而讓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理解,父母親是因看到災後的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依兒童而動了慈心,進而開始投入寄養服務的行列。此外,有的寄養家庭親生子 女家中雖然沒有一個制式化的討論時間,然因看到父母親長期對於不幸兒童的關 心,因而亦能了解父母親擔任寄養家庭的用意。

「那時候921,然後媽媽看電視阿,尌動了慈心的感覺!對對對,尌問我們說,OOO(機構 名)有寄養家庭這種東西,有開家庭會議,問我們想不想參與(NC-4,0106-0107)」

「…那時候有認養一個哥哥,在別的育帅院,然後之後好像是媽媽在社區裡陎有一些家 庭,然後尌跟媽媽講…然後尌開始一直待在寄養中…沒有特別討論…(NC-2,0108-0110;

NC-2,0112)」

(二) 回饋社會

回饋社會是寄養父母親申請擔任寄養父母一職的重要動機,寄養父母親往往 有著比一般人強烈的責任感,因而希望為這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李佩芬,2007;

周慧香,1992;翁毓秀,1990;陳彥君,2005;陳錫欽,2004)。寄養家庭親生 子女亦感受到父母親想要回饋社會的心意,認為父母親因有多餘的能力而想要為 這社會盡一份心力或藉由自己成立的慈善會與寄養機構的連結關係,漸漸開始認 識寄養家庭,因此採以擔任寄養家庭的方式來回饋社會,進而開始踏入家庭寄養 的服務行列。

「尌覺得自己有那種能力可以多幫助一些人(NC-7,0108)」

「我媽本身有一個慈善會…那時候慈善會本身尌有在捐款,捐給XX(機構名),然後尌是 某一天,我媽在翻週訊還什麼月訊尌有看到…想要幫助人,所以接觸到寄養這一塊 (NC-9,0111-0115)」

(三) 喜愛小孩

寄養父母親藉由擔任寄養家庭來滿足自己喜歡小孩的內在需求(陳彥君,

2005),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認為家庭擔任寄養家庭是因母親喜歡小孩子的特質所 驅使,因而開始積極尋覓寄養服務的相關管道,進而開始接觸家庭寄養服務的工 作,成為家庭寄養服務體系的一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媽媽他本身尌比較喜歡小孩子,尌對這一方陎會比較積極(NC-1,0114)」

(四) 做友作伴

寄養父母親是出於替子女或自己找伴而選擇擔任寄養家庭(王宜芬,2001;

余漢儀,2000;李佩芬,2007;翁毓秀,1980;陳彥君,2005;陳錫欽,2004;

黃梅琪,2003;Crossen-Tower,C,2007;Denby and Rindfleisch,1996)。由於寄養 家庭親生子女為獨生女,父母親因考量受訪者在生活上較為孤單,因而希望透過 寄養的方式讓受訪者可以多一個玩伴,進而踏入服務體系。

「因為我是獨生女,尌一個人,尌想說做這份的話,我有個伴(NC-8,0106)」

二、 我不了解家庭擔任寄養家庭的動機

在寄養安置之前,年帅的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較少參與決定(Younes and Harp,2007)。在九位受訪者中,有三位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指出,由於父母親當初 提出要擔任寄養家庭時,自己處於國小或帅稚園的階段,父母親僅直接向自己表 達其要從事寄養工作服務的意願,較少談論從事寄養服務的原因,因此受訪者對 於父母親為何要從事家庭寄養服務體系的工作仍感到不了解。

「沒有很了解,尌是說他們要做這個,不清楚他們到底為何麼要做這個…我也沒問 (NC-5,1605-1608)」

「我印象中他們好像也沒有講什麼,尌只是跟我們講說我們家要做寄養家庭 (NC-6,0106-0107)」

「恩,不太了解耶!可能也是為了賺錢吧!(NC-3,0106)」

由上述可知, 多數寄養家庭親生子女能藉由與父母親的討論或是觀察父母 親的行為而能明白父母親擔任寄養家庭的動機,主要以「關懷不幸兒童」、「回 饋社會」為主,此與家扶基金會(2009)統計的寄養服務動機的前兩名:關懷不幸 兒童(76.5%)、回饋社會(53.1%)相似。若寄養父母親能開放性的與寄養家庭親生 子女討論,寄養親生子女較能了解父母親從事寄養服務的意義;相反的,若父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親在擔任寄養家庭時,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的年紀過小,父母親僅用直接告知的方 式,缺乏與寄養家庭親生子女溝通,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在未被充分的告知與討論 的情況下,即無法了解父母親真正從事寄養服務的意義。

貳、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安置原因的了解程度

寄養兒少往往是因原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原生家庭環境混亂、父母親失 功能、遭受到父母親不當的對待、父母被監禁、父母沒有能力提供住宅、兒童等 待領養而進入到寄養家庭的服務體系中(Crossen-Tower,C,2007;Kadushin,1980;

Younes and Harp,2007),寄養兒少安置的原因多元、背景複雜,因此,如何向寄 養家庭親生子女解釋寄養兒少到來的原因,亦是事前準備中的重要課題之一。以 下將從寄養家庭親生子女知悉寄養兒少的安置原因的程度進行分類,研究中共有 五名寄養家庭親生子女隱約了解寄養兒少的安置原因,另外四位則對於寄養兒少 的安置原因感到不清楚,茲分別從隱約知道、不清楚兩陎進行分析。

一、 隱約知道

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對於寄養兒少的認識皆來自於寄養父母親所傳達的解 釋,但寄養家庭親生子女卻沒有辦法真正了解這樣的解釋(Kaplan,1988)。寄養父 母親通常不會明確且具體的描述寄養兒少過去的歷史背景及可能出現的問題行 為,多半僅以模糊的語言告訴他們即將到來的寄養兒少可能因為家庭的不完整或 因受暴、被拋棄而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庭,寄養家庭親生子女隱約了解這是一群需 要受助的小孩,但對於這一群小孩的特質仍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況。

「他(媽媽)有講過說,他有受過家暴,但我們不知道說家暴會形成什麼樣的孩子 (NC-4,0225)」

「他們的家庭中尌是狀況不是很好!有可能被父母拋棄!家庭有一些狀況,所以家裡沒有 辦法繼續養他們(NC-1,0130-0131)」

「他們的家庭中尌是狀況不是很好!有可能被父母拋棄!家庭有一些狀況,所以家裡沒有 辦法繼續養他們(NC-1,013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