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宿務華人祭祖儀式之轉變─當代的喪葬空間

第三節 :家庭祭祖文化之變與不變

在菲律賓我們已經很難去定義一個有規範的菲律賓華人文化,每個家庭具有 自己專屬的華人文化,身處於異地當地華人與周遭菲人有了非接觸不可的矛盾情 懷,當地菲人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等等錯綜複雜的理由,推使他們創造出一個 專屬於自己的華人家庭文化。首先,需要問的是他們的祖先是在哪個時代過來菲 律賓?有可能是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或是二十世紀,時間的影響不光推使他們不 斷地受到同化和融合,每個時期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也深深地感染著菲華,好 比說每個時期的法律有所不同,當時是否容許他們保留中華文化,傳承下來的祖 先背景一代一代的是否都重視中華傳統,家庭裡有沒有菲律賓二媽,還是母親、

祖母就是菲律賓人,在信仰上是多元信仰,抑或已改信天主教。文化的改變取決 於當時的際遇,我們無法一一訴說,許多家庭的華人歷史也早已不可考。

筆者於 2014 年 11 月 1 日曾赴宿務 Cem Park,在祖籍金門許天助的墓園裡訪 問過許天助之妻,當時正逢午時早已備妥慶祝萬聖、萬靈節的準備,整個家族為 陪伴死者而聚集於此,許天助與其太太為華人第二代,尚有開設 Bayfront Hotel 的兒子與媳婦為第三代,以及幫忙打理飯店事務的孫女為第四代。許天助父親先 抵達宿務,隨後許天助八歲時與母親一同前來,當時正值 1962 年代左右,來到 菲律賓和爸爸一起打拼,一到宿務立即開始於布莊打雜工,在父親的供養下和 9 位兄弟姊妹輪流讀書到初中,最後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好不容易完成大學學業。到 現今為止也僅歷經 57 年頭的歲月,許天助之妻子仍舊健在,但是從照片可以得 知,他們紀念死者的觀念,早已受到菲化影響。死者旁的棺木上刻印著象徵長壽 的壽字,表明妻子仍舊健在,死者的棺木前則擺放中華傳統的上香,棺木就如同 家族的餐桌,擺上十來盆的鮮花和食物,有烤乳豬肉、餡餅、潤餅、湯、粽子、

也有中國式蠟燭與金紙,棺木前也插立著三排天主教式蠟燭,標示著福氣的中國 式蠟燭與西式蠟燭穿插擺放著,薄薄的金紙擺放於棺木上,象徵著中華傳統的傳 遞。墓厝的牆上更是掛上大大的十字架。家人們擺放桌椅於棺木兩旁,中午時分 正享用著棺木上的美味佳餚,一邊進食一邊陪伴著死者直到日落。如此一般中華 與天主思維的穿插交會下,對菲華來說沒有一絲違和感,反之是他們沿襲傳統的 新方法。

106

圖 4-26 祖籍金門許天助(Edgar D.

Cokaliong)之墓外觀

(葬於仙山,2014 年 11 月 1 日拍攝)

圖 4-27 祖籍金門許天助(Edgar D.

Cokaliong)之墓內部

圖 4-28 萬聖節家族齊聚一堂

(墓厝內共享膳食)

圖 4-29 許天助之妻(右者)

(一) 沈氏家族案例119

沈媚媚 Michelle Simtoco 嚴格來看屬於華人第三代,他的父親的爸爸是百分 之七十五的華人,祖母是純華人血統。母親的媽媽也就是外婆則是菲律賓人和西 班牙人的混血,外公則是純華人。有關他的祖父母的情況,由於他們在她出生前 就離開人世,所以她並不清楚,沒辦法分享很多。他和我分享的是有關這位第三 代華人以及他的家族們如何度過 11 月 1 日的萬聖、萬靈節。沈媚媚有很多親戚、

119 陳穆穎紀錄,通訊軟體訪談,2017 年 1 月 14 日。

107

家人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以及不同的紀念墓園,在宿務每年一到萬聖、萬靈節她會 跟他的兄弟和阿姨的家人們一起拜訪不同的墓園。大部分是由阿姨準備所有萬聖、

萬靈節必需的物品,在萬聖、萬靈節開始前她的阿姨會僱一個人清理該地區,重 新繪製陵墓上墓碑的工人。當然也包括準備買花,蠟燭,香,食物等。如同下圖 一樣重新繪製墓碑上的文字一次是一百二十比索。11 月 1 日,他們的第一站通 常是宿務華僑義山。對他們來說帶上花去祭拜,能使這個憂鬱的義山區增添愉快 的色彩,並且提醒活人生命的美好價值。崇拜的儀式當中也必須點燃蠟燭,以表 示對死者的希望,喜悅和愛。而這種愛會明亮地燃燒,穿越所有的時間和空間。

就沈媚媚個人而言,他會在點燃蠟燭的同時一起禱告,這樣可以使親愛的家人的 靈魂更容易找到亮光,並與神聖的天父同行。在宿務有許多蠟燭的顏色紅色、白 色和黃色是最常見的。但是,在市場上也可以看到其他顏色,例如粉紅色和綠色。

通常購買白色的是那些最近才過世的家庭,紅色或黃色則是為那些已經去世了好 幾年的死者所準備的。除了花卉、蠟燭等物品之外,他們也結合中國傳統例如準 備水果,尤其是那些圓形的水果,如蘋果,橘子和梨等,他們相信靈魂也會分食 這些簡單的宴席。準備上香則是為了照亮靈魂,和中華傳統不同的是他們也另外 需要為上帝準備香,可能是一支或三支。最後則是會燒紙錢,為了使靈魂富裕地 離開人世。

第二站他們來到普賢寺,楊葉淑慎女士葬在普賢寺地下室的十七號櫃,楊葉 淑慎女士是沈媚媚的阿姨(媽媽的大姊)的岳母,雖然並非直系血親,由於所有 親戚關係非常緊密,則是每年探訪紀念墓的第二站。大廳有許多人可以共同擺放 祭物和上香的供桌,因此他們不需要額外準備食物、水果或者是花,也不會停留 在普賢寺太久的時間。因為對他們家族最主要的目的還有下一站兼善紀念墓園。

躺在兼善紀念墓園的是一位大約於三十歲過世的表姊 Maripaz D. Santos,這 是一棟以白色系為主的墓厝,墓厝旁邊的后土對菲華來說也象徵上香給未知上帝 的禮物。墓厝內的簡約設計擺放了家族信仰的十字架,為了紀念萬聖、萬靈節他 們也帶上和宿務華僑義山一樣的供品,擺放花朵、圓形水果或蠟燭、上香等。在 墓厝裡他們為死者禱告並感謝死者,與家人共處直到夜晚。

沈媚媚這樣說:「當他們要離開墓園時,回頭一望,仍舊擺放在供桌上的花 朵、蠟燭使我想起,活人的生活仍舊持續走下去,而今天使我想起那些走在我們 前頭的人,他們曾經如何在我的人生中存在過?他們曾經如何過自己的生活?他

108

們在世時如何用他們的方法觸碰、影響我?沉思往生者的一生,喚醒我沉思如何 好好度過我的一生,這樣當我離開時我會如此高興決不後悔。」

圖 4-30 宿務華僑義山

(沈媚媚一家萬聖、萬靈節的第一站)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31 沈媚媚祖父母墓厝

(葬於宿務華僑義山)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32 沈媚媚祖母的墓碑 Lucila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33 西式的綠蠟燭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109

圖 4-34 燒金紙(給祖父母)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35 重新繪製墓碑上文字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36 普賢寺(沈媚媚一家人於萬聖、

萬靈節當天第二站)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37 普賢寺牌位

(擺滿了鮮花與水果)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38 上香(普賢寺牌位前的金爐)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39 金爐上香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110

圖 4-40 楊葉淑慎女士(存放於普賢寺 的是沈媚媚的媽媽的大姊的岳母)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41 楊葉淑慎女士骨灰格的外觀

圖 4-42 沈媚媚表姊 Maripaz D. Santos 墓 厝(葬於兼善紀念墓園,約於三十歲過

世)

圖 4-43 沈媚媚表姊 Maripaz D. Santos 墓 厝內部

圖 4-44 墓厝前的后土(擺放供品和上 香,不過這是要獻給土地神的)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圖 4-45 墓桌供品

(花朵、上香、圓的水果)

照片來源:沈媚媚提供。

111

第四節 小結

傳統的中華文化中,宗祠的大小與規模可以直接反映家族的興衰與社會地位,

菲華在菲律賓已經可以說是架設了屬於自己的新文化,這個文化是綜合的,是我 們無法規範出一個律則的。在菲律賓大多數寺廟由菲華所信仰,由菲華所建立,

再回到祖國的中國或臺灣另請高僧來住持。普賢寺與慈恩寺配合當地習俗每年一 到 11 月 2 日都會於功德堂舉行紀念死者的法會,這也是華人入境隨俗下的產物。

臺灣的佛光山裡的萬壽園則是每到清明會持續三天的法會以弔念死者。普賢與慈 恩寺於 11 月 2 日的法會則相對為期較短。安放死者的形式也多僅有永久牌位和 墓壁式骨灰龕,臺灣佛光山則另有室外骨灰穴位,穴位建築形式也更接近中華傳 統。普賢寺除了祖籍地未註明之外,生卒年與子孫姓名皆標示清楚。慈恩寺僅填 寫往生者姓名。這似乎也反映佛教篤信死者輪迴,亡者即是往生,塵世間的繁瑣 便以為過去有關。

到了天主教堂紀念死者的儀式則改為彌撒,整個 11 月就是專屬死者的紀念 月,11 月 1、2 號早、中、晚三個時段舉行彌撒,彌撒舉辦地點則是選在骨灰龕 旁的小教堂,除了這兩天外,整個 11 月的週四也在此地舉行紀念死者的特別彌 撒。天主教的一神信仰帶給華人們對神的崇敬之心,藉由懷念死去的親人去所,

他們能夠留在神的懷抱裡。強大的獨一信仰,使整個祭祀儀式改採用不多加崇拜 的西化天主教儀式,極少數的人仍舊保留漢字姓名,極少數的人仍舊採用上香與 死者溝通,從所有骨灰龕皆呈現聖潔的白色系以及簡約的英文單字就可以清楚顯 現死者與神的單一化,不再像傳統繁瑣的縟節一般將死者看做冥冥之中的鬼神。

保護、維護和持續之間的平衡點,恐怕是每位華僑、華人都會面臨的難題。

保護、維護和持續之間的平衡點,恐怕是每位華僑、華人都會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