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墓地研究即是文化研究重要的一環,墓園的設置是在世人為崇敬先祖舉行弔 念崇拜儀式的場所。傳統中華民族以「家」為本,父母之喪、慎終追遠更是不得 不守之德,對於墓地的設置,在傳統華人的思維裡,亦可歸納為倫理規範中的重 要一環。我們透過墓園當中的墓園形制、墓碑文字、籍貫、年號等身分紀錄,可 以分析當事人的宗教觀、社會觀、經濟觀或地緣認同等表現。更可推論出菲華的 遷移與改變的痕跡,受到菲政府與殖民政府多大程度的影響。

一、 菲華的在地化

大多數跨疆界者,多把自身文化帶往新文化,並與新文化共存,所產生的多 元文化。又或者是雙方面的文化相融合,所誕生出的綜合性文化。下圖則描繪出,

菲華受殖民政府與菲律賓影響的層面分析:

圖 5-1 菲華在地化分析圖

116

華人文化受到改變,有極大的因素是受控於實際管轄菲政府的當局所影響。

在西班牙統治時期,華僑雖為外僑,卻從未得到外賓所應有的禮遇與善待;反倒 多是被西政府視為收取稅收與鄙視的次等公民。作為次等公民,為解決西班牙政 府財政困難,三百多年,持續課以船務稅、人頭稅、身分稅等雜稅。另予以逼迫 歸信天主、剪下長髮、劃地居住等不平等待遇。此般政教合一的高壓統治,是西 班牙統治時期菲華移民一直趨於少數的主因。

菲律賓在美軍殖民統治期間 1903 年 3 月 27 日通過菲律賓移民法 702 號,移 民法規定,僅有三種人能合法取得居留入境證書(Landing certificate),俗語稱

「入口大字者」,方可入境菲律賓,(1)凡屬過去(包括西班牙統治時期)在 菲居留的商人及勞工,及現時在菲經營商業的華人的眷屬,可按移民法請求入境;

(2)華人男女教員、學生及專門技術人員,預先申請,並獲得政府批准者,皆 准許入境;(3)中國政府派遣來菲,如外交官、商務官等官員及其眷屬 。

123由其規定可看出,有別於西班牙只允許華僑從事農業活動把華僑貶於最低層人 民,美國則是希望藉於經濟、教育的力量予以同化,並可見當時菲島的情況急需 華工技術上的協助。由於在菲華商的眷屬經申請准許可以入境,於是,一些人在 華商的幫助下,作為華商的直系親屬到菲律賓討生活。移民法也容許中國民以觀 光身分入境,入境以後設法工作,依靠其他華橋,通過各種管道取得永久居留權。

就菲律賓華僑的例子而言,與多數華僑一樣,共同經歷了從「移動」到「同 化」再成為「多元」的過程。

(1)於西班牙統治下的同化:為單方面接受西政府的同化,並無法在西文 化上加添中華文化,此時的同化並非「共同化」而是「被同化」。由於西班牙統 治時期較早,歷史也較悠久,這些「被同化」的僑民,在思想、語言、習慣上,

有時已讓現代華人難以區別其身分。就連菲律賓本土文化也都淹沒於西班牙文化 之下,菲律賓與華人混血兒早已混入西菲文化,被視為菲人的一部分。但他們仍 舊不斷繁衍,數量龐大的生活在菲律賓土地之上。時代的交替,有更多的僑民是 來自西班牙政府與美國政府交替政權的過渡時期,他們與他們的第二代,選擇繼 續「被同化」抑或是「共同化」,即是本篇論文主要呈現的過渡期現象。

華人「義山」正是過渡期下的選擇,菲華被西班牙人與菲人拒絕共葬,無奈

123 劉芝田:《中菲關係史》(臺北:中正書局,1967 年),頁 544。

117

之下,只好建立自身墓園「義山」。擺脫不了,實已受同化的事實,義山之下,

中西信仰合併,成了他處華僑義山,從未有的墓制型式。

(2)殖民統治後,菲華的選擇:過了這般漸趨自由化的過渡期,由華商所 籌募建設的聖心堂於 1952 年成立。他們聘請受到中國驅逐的外籍牧師,作為負 責人。這實為諷刺,從此決策確實反映部分菲華,於其信仰下了很大決心,不再 和中國同調,忠於自身的上帝文化。葬於聖心堂的菲華,不再使用漢字、祖籍、

中國年號、子嗣姓名等中華傳統。除了拼音姓名,尚能猜測其為華人子弟,否則 皆與菲人相同。

另一些菲華,他們選擇建造佛寺,聘請臺灣、中國各地高僧給予講道。在宿 務的慈恩寺與普賢寺皆是由菲華成立的著名佛寺。慈恩寺是呂希宗為了紀念他的 母親陳汝治夫人對於佛教的貢獻,因此開始於 1987 年建造慈恩寺。創立慈恩寺 的目的也為了感念如同母親一般長年供奉佛祖的年長者們有一個可以互相交流,

使他們愉快的共度晚年的聚集地。由呂希宗的妻子呂林珠珠,委託臺灣佛光山法 師,作為總住持並管理慈恩寺。

菲律賓僑領劉梅生居士為弘揚佛法,於 1955 年創立了普賢中學宿務分校。

1958 年應聘唯慈法師來普賢中學宿務分校傳講佛學。1976 年唯慈法師發動興建 普賢寺,直至於 1980 年 3 月落成。

此兩座佛寺的墓葬,不同於義山,大多單用漢字,尤以普賢寺更向中華文化 靠攏。

西美政權的交替,迫使菲華在無形中做出了文化選擇。此時的菲華並非上述 所說的「共同化」,反而更趨於中文常說的「物極必反」原理,在極端控制政權 轉化自由時的延伸,菲華透過墓葬制度做出了預表性的選擇。

二、維持華人屬性

在中國動盪不安,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濟低落的推力之下,華僑為了謀 生,照顧原鄉的親屬,再苦的日子也必須撐下去。更使得同為異地人的僑胞,互 助互惠的情操,越發堅韌。當時的宿務華僑義山便是在這樣的情操下設立的,宿 務華僑義山的直屬單位宿務兼善公所。兼善公所為當時宿務有錢有權的菲華,為 造福同鄉子弟所設置的福利管理機構,早期資金多以捐款為主,採取自費與免費 相結合的管理辦法,來提供公共墓地。

118

在觀察文化變遷上,華僑大多在不知不覺中融合於新文化裡,此般的差異卻 顯見於移居地與原鄉的對比。本篇論文主要著墨在幕葬空間與墓碑文字的探討,

來發掘菲華於異地所呈現出的改變。在墓葬空間的選擇上,主要可分為三類 1.

義山 2.教堂 3.佛寺。墓碑文字則涵蓋了,語言、紀年、祖籍與姓名等細項。

宿務義山與兼善公所僅次馬尼拉義山與公所成立後建立,許多體制與條例多 仿效馬尼拉善舉公所。1909 年宿務華僑義山成立之時,僅以墓厝式建築和墓壁 式建築提供墓地,墓壁式主要供給對象為貧乏人,墓厝則為有錢人。

筆者認為選擇義山作為長眠之地的菲華,是對於菲華歷史具有認同感之人。

菲律賓義山文化繼承了甲必丹政策,為西班牙統治遺留下的產物,菲華們為維護 同胞利益,所共同組成之義山空間。這樣的義山空間擁有著,在菲華僑們於菲律 賓獨特的歷史記憶。是他國華僑無法共享與了解的,特有文化情感。從最早的宿 務華僑義山的牌坊上掛有十字架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菲華的宗教信仰早已與天主 教有所融合。在義山內華僑的信仰是自由的,他們的墓穴多為中西合璧,在同時 擺有十字架的墓穴裡,亦會有后土信仰的出現。

到了新式義山的出現,菲華則多集中於墓厝式墓穴,為了彰顯其家族財力與 威望。在墓碑語言上,有的單保有華文,有的僅採用英文,有的選擇兩者共用。

選擇使用華文者,絕大多數比例,墓碑上仍刻有祖籍,少部分採中國年號紀年。

僅使用英文者,不會刻有祖籍,不會採用年號紀年,而是改採西元紀年,有時甚 至連英文名也難以看出是否具備華人血統。即便如此,仍舊可以由其供品與弔念 儀式端詳出華人傳統的特有文化。

透過信仰、語言、宗教自由而成立的義山,背後的源由便是,經過西班牙、

美國統治的諸多限制與影響,進而產生的「菲華的義山」,他並非「宗教的義山」,

而是「血緣的義山」。「血緣的義山」與菲華共同經歷了跨時代的影響與歷史,

對菲華而言,宿務義山是他們無法葬於教堂內的唯一藏身處,更是華胞彼此聚集 的避難所,「活在八連,死在義山。」想必是當時華僑的唯一選擇。

自從美國統治菲律賓以降,菲律賓的法律更趨向自由化,原本不被政府允許 的他教信仰,漸漸開放,佛寺設施與基督教信仰的墓葬在菲華心裡共同內化,不 相衝突。有的菲華逐漸偏向基督宗教信仰,設立了菲華專屬的教堂,有的菲華選 擇找回自身傳統,引進住持,加蓋佛寺,以利信徒膜拜。如果說義山是過渡期之 下的產物的大熔爐,多元墓葬空間則是菲華確立其信仰與生活模式的後期兩極現

119

象。這樣的兩極現象可見於,墓碑文字,在佛寺的送葬者高達九成以上必定會使 用漢字名,於教堂內的信徒則全採用拼音記名。與義山的融合感相異,宗教性的 墓葬空間,更突出一神信仰的文化,正改變著菲華。

綜觀上述菲華歷史與墓園的演變,可以歸納出下列三項菲律賓華僑的特點,

由以下幾個面向來看,

(1)菲華的宗教特性:

現代菲華經歷大環境的改變與影響,耳濡目染多成為一神基督宗教信徒,此 關懷卻包含在中華民族特有思維之下,對於祖先崇拜與家族長輩宗教,彼此包容 與尊重,持續遵行禮節,創造出菲華獨特的中西共融祭祀方式。

(2)菲華墓園形制特性:

現代菲華大多飛黃騰達,為顯揚家族榮耀、名譽與地位,並不採用初期為貧 苦華僑所建設之墓壁式墓穴,而是多改採墓厝式與花園式墓園,墓園之大小與設

現代菲華大多飛黃騰達,為顯揚家族榮耀、名譽與地位,並不採用初期為貧 苦華僑所建設之墓壁式墓穴,而是多改採墓厝式與花園式墓園,墓園之大小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