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實務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眾的認同。

惟目前社會對於女性新移民的污名化程度日趨降低,渠等是否還 有迫切必要取得國籍,似乎值得商榷。反觀新移民原屬國,中國、越 南、泰國、緬甸、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在經濟逐漸崛起的當下,女性 新移民在原屬國原有的福利或利益,就顯得格外的誘人,畢竟在理性 自利的選擇下,象徵利益(我是臺灣人)與實質利益(我在越南有塊商業 用地)的衝突,女性新移民究竟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她們的家庭又會 如何面對國籍的選擇,就顯得格外弔詭,究竟是我家的媳婦要一直當 外籍新娘,還是要選擇當台灣人呢?如果國家希望這群來自外國的媳 婦,能歸化我國又該如何因應呢?這些目前似乎未看到政治系統中有 所轉變。

第二節實務建議

壹、 公部門資源不再以培養臺北市女性新移民技藝、技能或 興趣的課程為主,應逐步增加培訓公民能力的課程。

目前政府機關對於新移民相關的輔導課程,多以培訓職能為主,

此一立意十分良善,畢竟女性新移民公民參與很大的障礙,即是經濟 能力不佳、工作受限就業難,故公部門編列預算培訓女性新移民的課 程,依臺北市各區公所的任務不同,分別有「泰語班」、「越語班」、「電 腦班」、「烹飪班」、「指甲彩繪」等課程,確實讓女性新移民有了更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學習機會,經過課程的培訓,手藝精巧者亦憑藉好手藝開店做生意,

更是時有所聞,顯見這類課程的確對於輔導女性新移民進入就業市場 有一定的幫助。

然而,基於對於外籍新娘的刻板印象,吾人是否應該反思「女性 新移民真的能力不佳嗎?」、「有沒有人關心過女性新移民在其原屬國 的表現如何?」、「女性新移民真的是弱者嗎?」,或許這些女性新移民 遠嫁來臺灣之前,可能比丈夫的能力更好也說不一定,只是被社會大 眾忽略罷了。尤其在中國近年快速崛起的背景下,許多來自中國的女 性新移民擁有高學歷、高知識的優秀條件,經濟條件相對優渥,她們 來到臺灣之後,需要的可能不是學習謀生技能,政府對於此類群體,

提供低階的技藝課程恐怕難以滿足其需求。

因此,政府應該重新檢視課程安排的妥適性,預算規模有限的條 件下,應合理的分配課程屬性,區分低階、高階及進階課程,從簡單 的烹飪班,到社區發展課程,甚至是參與式預算課程,透過分層的概 念,使經濟、學歷、能力等條件不一的女性新移民,各取所需,讓政 府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運用,而不是僅僅滿足少部分的新移民的喜好,

一昧地提供有趣、好玩的課程,如此經過數年,我們或可期待培訓出 對公共事務有興趣且有能力處理的女性新移民,如此對於提升公民參 與的層次與品質,亦有助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貳、 對於臺北市女性新移民投入參與式預算成功的模型,可 推廣至 12 區透過多次實驗訓練,增加參與公共事務的能 力。

參與式預算是臺北市政府近 2 年最重要的公民參與模型,這一套 透過公民提案,並且經過民間與政府充分討論,將公民納入政府的一 部分,共同推動市政,藉以強化預算透明度及施政滿意度。為了達到 有效的參與,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辦理「參與式預算培訓課程」,確實 有符合前述賦權概念,透過在 12 區公所發起提案,落實在地行動。

雖然參與式預算在國外早已實施,但在臺灣仍是處於萌芽探索時 期,不過這對於提供新移民公民參與而言,卻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首 先,由於市民對於參與式預算如何運作大多不了解,相關提案經討論 後實質成案者不多,此時新移民的加入,不會對於一般市民造成預算 排擠效應,而且彼此對於參與式預算也不熟稔,亦不會有偏見與歧視,

如政府能成功協助女性新移民提案,對於其政治效能感的提升,將有 很大的助益。其次,女性新移民提案可以聚焦在新移民議題上,也可 以關注在社區議題上,不論何者,都讓她們以實際的行動參與關懷社 群,並在集體思辨的幫助下,提升自我成長的能量。

因此,臺北市政府應可積極協助女性新移民踴躍參與提案,而提 案的內容、流程、對策、預算規模如果適當得宜,或能成為一套範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讓其他女性新移民可以模仿、學習。相對而言,12 區公所如發現有優 秀的女性新移民提案,應充分了解提案的緣由、背景資料、成案契機、

執行可行性等重要資訊,主動將資訊傳達給轄區較為活躍的女性新移 民,由她們廣邀新移民姊妹或社區民眾主動發起提案,建構起屬於自 己的案件。

參、 建構臺北市女性新移民實際參與政治的平台,開闢女性 新移民參與更高層次公共事務的途徑。

目前臺北市女性新移民公民參與的形式,以參加鄰里活動居多,

但活動類型多屬於節慶活動,甚少實質參與里內公共事務的討論,但 對於里長、鄰長、里辦公處在地方扮演的角色與功能有粗淺的了解與 認識,本研究認為這對於新移民而言不外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舞台。在 臺灣民主選舉的發展歷程中,許多政治菁英係透過里長選舉勝出,開 啟其政治參與的路徑,以目前臺北市議會仍有若干議員原係選區內某 里里長,後因在地服務投入甚深,以真誠服務獲得選民肯定,進而參 選市議員,更有甚者可以參與立法委員選舉。

是以,本研究建議女性新移民的政治參與始點可從「里」為單位

出發,里的組成有里民、鄰長、里長及里辦公處,要女性新移民一開 始即以參加里長選舉獲勝,這樣的想法似乎太過不切實際,不過能爭 取到里長的認同擔任鄰長一職,並不困難。對於公共事務有興趣的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性新移民,可以多關注里內大小疑難雜症,諸如道路不平、路燈不亮、

水溝蓋脫落、環境髒亂等議題,主動向里長或里辦公處反映,表現出 對於社區事務的關懷與熱忱,陳述有裡得宜,久而久之必能引起里長 注意,邀請女性新移民一同討論里內公共事務。其次,臺北市政府民 政局可以鼓勵里長多聘請具有公民意識的女性新移民擔任鄰長,使她 們能夠有機會能實質參與決策事務,一方面提升其處理公共事務的能 力,另一方面也提供參與的機會,經不斷的討論、學習、交流,定然 可以增加其參與公共事務熱忱與能力,至於日後是否參選里長或是更 高職務,這有待觀察。但不論如何,政治參與的方式鮮少有一蹴可及,

並非意圖使女性新移民一夕之間成為政治焦點,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練 習中,培養出一群具有公民意識的女性。

肆、 雖然國籍歸化影響因素甚多,如能提高歸屬感、政治效 能感,或能將成為台灣人的想法,確實付諸行動。

本研究發現,臺北市女性新移民在取得國籍面向,會受到不同因 素的影響,大致上可區分成二種:

一、象徵意義:追求認同感、歸屬感。

二、實質利益:財產、工作權、婚姻權。

首先,就象徵意義來說,過去數十年國人對於女性新移民的觀點確 實不當,尤其是對於中國、東南亞國家的女性新移民,不可諱言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是有歧視與偏見的。額外一提,令人莞爾的是,國人面對歐美、日韓 新移民的態度則是 180 度轉變,如何辯稱平等看待呢?也就是在這樣 異樣的眼光下,加上國內中國、東南亞的女性為最大多數族群,本研 究的受訪者普遍表示為了弭平這樣的歧視與偏見,願意去取得身分證。

其次,隨著近年中國、東南亞各國的崛起,臺灣的經濟疲軟不振,反 而讓女性新移民多了不一樣的思考,「過去在老家不值錢的地,現在政 府要開發徵收,有錢拿了」、「礙於法令與歧視,沒有工作,但在大陸 我還有 10 多年的工齡耶,放棄可惜」,這是十分現實的。

在追求歸屬感與保障財產利益相衝突時,那些無形的、象徵意義 的符號,能夠說服女性新移民取得國籍的理由似乎有點虛無飄渺。但 是,本研究認為提高歸屬感、政治效能感或許能成為女性新移民取得 國籍的一大誘因。人跟土地的連結十分強烈,也就是在地認同,當我 們能夠拋開自我的利益追求公益時,必須有一強而有力的理由說服自 己,如同早年許多來臺服務的傳教士,奉獻一生在這片土地上,「這裡 不是他們的家鄉,但臺灣是他們的家」,道理是一樣的。而女性新移民 遠嫁到臺灣來,更應誘發她們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讓臺灣成為她們的

「家」,羈絆她們的是情感,而不是婚姻的束縛。

最後,本研究所提的粗淺建議,諸如前述公民培訓課程、參與式 預算、建構政治參與平台,都是根基於提升女性新移民政治效能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讓她們對於公共事務產生興趣,進而願意進入政治系統之中,尋求更 高層次的公職,以達到自我實現目的。但是,為了能夠取得公職,就 必須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必須取得身分證,這也成為了必要條件,所 以反覆訓練女性新移民參與公共事務,提升在地認同、增強自信,喚 醒公民意識,進而願意為這片土地付出關懷、投入具體行動,如此或 能反映在國籍歸化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