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第四節 理論與實務之整合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為數不少的女性新移民未取得或不願意取得國籍呢?從訪談過程中發 現,多來自經濟因素的影響,因為其在原屬國多有財產利益未能妥適 處理,而當有形的利益與無形的符號象徵發生衝突時,對於女性新移 民而言,實質財富所帶來的安全感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從理性選擇的 角度觀之,似乎較符合人性,故造成她們現階段不願意申請身分證。

但不論如何,可以大膽推論臺北市女性新移民能以「臺灣人」的身分 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生活,這是她們內心的盼望。

第四節 理論與實務之整合分析

第一節至第三節已分別從「公民意識」、「社區關懷、政治參與」

及「在地認同、國籍取得」等面向,透過深度訪談獲得之資料加以分 析,獲得初步的研究發現,本節將針對訪談結果與理論之相互印證,

歸納出初步結論,以作為未來第五章研究發現及實務建議的基礎。

從公民意識面向觀之,受訪者普遍不了解公民一詞本身代表的意 涵,對於身為公民應有的權利、義務大致上只存在著對於道德性的觀 點,諸如身為一名守法的好國民,這可能受到受訪者在原屬國的成長 教育及生活經驗等背景有關,其原屬國對於公民參與途徑做了一定的 限縮,避免人民進入政治參與領域,僅及於社會參與範疇。故為了避 免本研究產生單一議題的歧見與誤解,參照政治效能感的論點,設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了與公民能力有關的議題,經訪談發現,雖然受訪者對於公民不甚了 解,但面對自己身處的環境,仍有部分受訪者認為自己具有改善社區 環境的能力,進一步願意做出貢獻,故對於這類的受訪者,他們的公 民意識雖尚未成熟,但不能否認他們已略具公民的雛形,而且值得的 一提的是,當這類受訪者從過去較為封閉的社會,進入到臺灣多元開 放的環境中後,大量的政治資訊、公共議題資訊、公民參政需求的刺 激,對於誘發公民意識應有正向的幫助。相對的,其他受訪者進入到 相同生活領域後,無法觸發其公民意識,應是其自身對於公共事務漠 不關心,本研究對此結果並不感到灰心,畢竟在社會系統中,本就存 在對於公共議題漠然的一群人,畢竟過多的參與行動,也可能引發政 治系統超載的風險。

在社區關懷、政治參與面向中,由於訪談議題進入到具體生活情 境,由於受訪者均是來臺達 9 至 12 年以上,對於環境適應程度已有一 定成熟度,所以逐漸從家庭生活進入社會生活。我們分析受訪者參與 社區、社會或政治行動的形式,大多以參加鄰里、里辦公處、區公所 等所舉辦的活動,不難發現受訪者的活動範圍及參與層次,仍侷限在 社區內,活動主辦單位都以政府單位居多,這可以推測新移民家庭對 於新移民參與活動可能存有疑慮,也許是擔心女性新移民接觸複雜的 社會環境後,學習了其家庭無法預期或無法接受的行為模式,而公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門在臺灣社會中仍是值得信賴的夥伴,由公部門舉辦的活動多事正向 且單純,故新移民家庭願意讓受訪者多參與這類型的活動。另外,觀 察受訪者參與社區活動的動機,大抵上包含了「利他」、「利己」、「資 格的取得」(得到專業知識或技能)、「社會關係」、「個人成長」,這些都 是有助於新移民與社區、社會進行連結,是以,當本研究詢問受訪者 是否願意加入政黨、新移民社團、非政府組織時,大多數的受訪者願 意加入新移民社團,係為了追求自我的認同及建立與社會的連結,更 有積極者,願意嘗試加入政黨,雖然好奇心成分居多,但也是表現出 對於探索社會的積極行動。雖然受訪者普遍未有實際參與政治行動(遊 行、抗議、參選或協助參選),但是本研究相信未來只要有適當的訓練 與機會,這是可樂見發生的。

從在地認同、國籍取得面向來看,早年國人對於女性新移民存在 著若干不同的貶抑稱呼,如外籍新娘、大陸新娘、越南新娘等,更有 甚者以商品化的觀點看待這些來自他鄉的女性,這對於受訪者而言更 是親身經歷的一段回憶與歷程,對她們而言,這些詞彙代表著一路走 來所承受的壓力,對於受訪者而言,為了去污名化,選擇表明自己是 臺灣人,申請一張中華民國身分證是最容易且最有效的方法。但更深 入研究發現,社會氛圍轉變後,如何讓女性新移民認同自己屬於臺灣 這塊土地,可能必須回歸到家庭的支持、社區的認同,乃至於有效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引導她們進入政治及社會系統中,使新移民與新移民間有固定聯繫管 道,新移民與臺灣人間有溝通管道,以實質有效的方法讓新移民成真 正認同這塊土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